正文

探讨真实的毛泽东(七) 毛晚年不吃辣 根本没有“毛家菜” (图)

(2007-09-23 13:06:00) 下一个



探讨真实的毛泽东(七) 毛晚年不吃辣 根本没有“毛家菜” 

程汝明谈毛主席的饮食

2006-9-27 下午 08:03:01 作者:root

  今年77 岁的程汝明,1954 年开始参与毛泽东的餐饮服务,1958 年进中南海,在毛泽东家和另一位厨师李锡武共同主厨,至1976 年离开时,为毛泽东的家庭服务了19 个年头。

  他说,过去人家觉得我清高,比较傲,不爱搭理人。实际上我心里是很想跟人搭汕说说话的,可就怕一说漏了嘴泄密犯错误,只好三缄其口。现在真的退下来了,我见谁都打招呼,愿意聊聊天,没有泄密的担忧了。于是,我们有幸从他那里听到一些有关领袖饮食的故事。

“亚太和会”期间,蒋介石乘坐过的、宋美龄乘坐过的、甚至慈禧太后的公务车,都被调来做专列/1954 年,是程汝明难忘的一个年头,他被调到了毛泽东乘坐的专列上。

程汝明出生在山东莱州的乡村,因家中孩子多,四男二女,度日维艰。他是男孩中的老大,为分担家庭重负,12 岁就下地务农。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使他看不到改善贫困的前景,便跟着一个在天津永安饭店打工的老乡,去了天津。

  背井离乡之际,他刚刚13 岁。父母觉得他年纪太小,担心他在外面撑不住。村里曾有比他大的孩子外出打工,因吃不了苦又返回,并为村里人看不起,但程汝明心意已决。他不愿步那些人的后尘,所以不论受怎样的苦都强忍着,坚持了下来。

  当时天津有许多外国租界,外国人多,吃西餐的自然也多,西餐馆子的名气比北京的还大,程汝明为生计进了西餐馆。

  最初他在法租界,但法国的西餐有些中国化了,他感到不纯正。四年后,他又进了英租界的一家西餐馆,这里的西餐都是英国人主厨,很地道,他学到了真手艺。
  
  lO 年间,他先后到汇中饭店、犹太俱乐部、维克多利餐厅学徒,由于他肯动脑筋,不辞劳苦,终于掌握了俄、法、英各系西餐的厨艺。

  有了手艺,薪俸也高了,但他所能看到的生活前景依然黯淡。他把挣到的钱全部寄回了家,可家中的亲人仍在贫困线下挣扎。

  直到新中国成立,程汝明才真正感到生活有了变化和奔头。乡村的家中因为分了土地而情况有所改善,他也于1950 年初成为国有铁路的一名员工,第一次穿上崭新的制服,抖擞起精神。

  _他由衷地感激共产党给他和他的家庭带来的幸福,因此,他把自己的智慧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工作中,并赢得一项又一项荣誉。他年年是先进工作者,1953 年入党,进了支部,后来又当选为工会主席。1956 年成为全国铁路系统劳动模范。同年下半年,他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到中南海怀仁堂开群英会,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值得一提的是1952 年,保卫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这个会议由宋庆龄、郭沫若等11 位中国知名人士,在接到印度及世界其他和平人士的建议后,倡议发起的。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承办的大型国际性民间会议,中国政府为此做了非常认真和充分的准备,从各单位调集精干的筹备、组织、后勤和保卫工作人员。

  程汝明被铁路局调到了供与会外宾乘坐的专列上,主管西餐配餐,他的专长得以充分发挥。他回忆说:当时把所有好点的列车都调来了,有蒋介石乘坐过的、宋美龄乘坐过的… … 最好的是慈禧太后的公务车。

  后来,程汝明才知道,那时,毛泽东的专列很一般。直到1958 年,毛泽东才有了比较高级的专列,那是从德国进口的,有空调,自带发电机,可以在车上发电报,有办公的全套设施,还有医务室。

  在外宾专列服务期间,程汝明烹饪出的饭菜,外宾很满意,受到了外交部表扬,铁路局的领导对他也信任了,会后就安排他在外国专家乘坐的车厢主厨西餐。1954 年,是程汝明难忘的一个年头,他被调到了毛泽东乘坐的专列上。那一时期,毛泽东经常到外地巡视,一年总有三五个月不在北京。他出巡时,通常是办公、吃住在专列上,除了开会,很少住地方的宾馆。毛泽东在列车上找人谈工作,有时会见之后,会邀来人一起吃饭。这样一来,厨师李锡武就忙不过来了,程汝明就时不时被叫去帮忙。

  起初,程汝明不了解毛泽东喜欢吃什么,总得询问李锡武:我做点什么?”李锡吾说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先是做一些小菜,慢慢地又做一些主食,主要是面点。毛泽东虽是南方人,但也爱吃些面食,而这是李锡吾的弱项,却是程汝明的强项。李锡吾拿手的是中餐湘菜、家常菜,很对毛泽东的胃口。

  虽说毛泽东偶尔也吃西餐,但经常吃的仍是中餐,以西餐厨艺见长的程汝明,在毛泽东的专列上主要还是做中餐。由于他对厨艺痴迷,喜欢琢磨,并不觉得在毛泽东这里会荒疏西餐手艺,反而对掌握一些中餐厨艺饶有兴趣。久而久之,他便成了兼通中、西餐的全才。

“又食武昌鱼”,并非在武汉打捞的武昌鱼,而是从长沙带到武汉的武昌鱼/我们始终坚持死了的鱼不能给毛主席吃,像那种己经翻肚漂起来的就不行

帮了几次忙以后,程汝明成了毛泽东专列上固定的厨师。毛泽东外出时,他就随行忙碌;当毛泽东回到北京后,他的任务就告一段落,在专运处等待着毛泽东的下一次出行。说起专列上的毛泽东,程汝明能回忆起许多和自己相关的片段,让他津津乐道的,就有武昌鱼的故事。

1956 年6 月,毛泽东在武汉两度游长江,心情极为舒畅,挥笔写下《水调歌头· 长江》 (公开发表时为《水调歌头· 游泳》 ):纔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 ”毛泽东将词中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两句视为得意之笔。

这首词于1957 年公开发表后,广为传诵。从字面上看,读者会以为毛泽东是在武汉游泳期间,吃了在武汉当地打捞的武昌鱼。

  但了解内情的程汝明却说:”毛主席这里说的‘又食武昌鱼’,并非在武汉打捞的武昌鱼,而是我们从长沙带到武汉的武昌鱼。因为毛主席那次吃的武昌鱼,是我掌勺为他烹制的。

  赴武汉那天上午,专列还停在长沙,程汝明和李锡武还以为将在此操持下一餐饭。突然,毛泽东身边的警卫通知他们快做准备,马上就要动身。他和李师傅这才匆忙把准备在长沙烹制的食品收拾起来,其中就有长沙地方提供的武昌鱼。当时专车上还没有电冰箱,运行时要吃的鱼、肉类食品,就冷藏在放有冰块的自制冰箱里。

  吃饭的时候,专列已经到了武汉,程汝明为毛泽东烧制了武昌鱼。他是将鱼和紫苏叶子放在一起烧的,这是湖南人喜欢的一种烧制方法。紫苏是多生长于中国南方的一种草本植物,籽可以榨油,叶子可做菜食用。程汝明只加了少许料酒、盐、味精,烧制得十分清淡。毛泽东食后,觉得很可口,游泳后挥毫填词时,还难忘悠悠的鱼香。“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古民谣,自然浮出脑际,他稍加变动,用于自己新词的开篇。

  听程汝明讲到这里,笔者记起曾在一些公开出版的书籍中,看到过毛泽东不食冷冻过的死鱼,只吃刚刚打捞即时宰杀的鱼的文字记载,因此我问这位掌管过毛泽东饮食的权威,究竟有没有这么回事。

  “你看到的这种说法,我以前没特别注意过,也没人这么问过我。我们在毛主席那里的时候,始终坚持死了的鱼不能给毛主席吃,像那种翻肚漂起来的就不行,要给他吃的鱼都是新鲜的,趁活着的时候宰杀的。毛主席每次吃鱼,基本上都是我们按预先开的菜谱,现打捞现宰杀。毛主席吃的肉也是新鲜的,基本上都不用冷冻保鲜的,虽然家里有个英国的很旧的小冰箱。

  像我那次做的武昌鱼,是特殊情况,本来我们是准备在长沙吃饭的,事先给他准备好了鱼,他突然动身去武汉,才把准备好的鱼放在自制冰箱里,从长沙带到了武汉。

毛泽东发现装着酱油的缸里漂着一层浮动的蛆,感到非常恶心,从此再也不碰酱油/1958 年,程汝明的生活又出现了一次较大的变化

顺着武昌鱼的话题,我们说到毛泽东的饮食。程汝明说毛泽东吃东西没有什么忌口的,什么都能吃。他比较喜欢吃鱼,鳝鱼、泥鳅,他都爱吃,但他不太爱吃大鱼,喜欢吃小鱼。对鱼肉,毛泽东喜欢吃鱼腹部的肉,不喜欢吃脊背处的肉。

  “毛主席还特别喜欢吃鱼头,我们常给他做砂锅鱼头、砂锅鱼脑。吃鱼头,毛主席就不大忌讳了,我们常常给他炖煮两三斤重的大鱼头,煮熟了以后,把骨头剔除干净了再给他吃。毛主席吃牛肉、猪肉、羊肉… … 是肉他几乎都喜欢吃。社会上,人们更熟知的是他喜欢吃辣椒,但毛主席不吃酱油,无论做什么菜都不让放酱油。”

  毛泽东喜欢吃红烧肉,如今许多打着毛泽东旗号的毛家菜馆,到处都做“毛式红烧肉”,可没有一处是不放酱油的。程汝明说:毛主席绝对不吃酱油,做什么菜都不让放酱油。他给毛泽东做红烧肉,是将糖放在油里炒熬形成的红色。

  开始,程汝明只是听打过招呼,毛泽东不吃酱油,但不知道为什么。

  后来,是专列上一个叫刘耀方的服务员,大胆地向毛泽东提问:“毛主席,你怎么不吃酱油啊?”毛泽东告诉小刘,他最初是吃酱油的,但在对酱油有了更多的了解后,产生了腻烦心理。他的家一度开过酱油作坊,有一缸一缸的酱油。在一次偶然打开盖子的时候,他发现装着酱油的缸里漂着一层浮动的蛆,感到非常恶心,从此再也不碰酱油了。

  程汝明说:“这个事除了做饭菜的师傅,连警卫员都不知道。<待续.摘>

来源:互联网
当前位置: 首页>>烹饪人生随笔>>烹饪人生文摘

————————————————————————


最是平淡亦风流——毛主席生前厨师程汝明印象
2006-9-27 下午 08:06:29 作者:root

  仔细端量坐在对面的程汝明老先生,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他会与毛主席之间有联系在一起的可能:普普通通的衣着打扮、慈祥安和的笑容,如果是走在北京的街头,也一定会与许许多多上了年纪的老北京一样闲适溜达,尽情地享受属于他们的那份恬淡与随意,一不留神也就会消失在身旁潮海般涌动的人群中,遍寻不着。

  然而,就是他,从14岁投身“厨门”,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担负毛主席的一日三餐,直至老人家逝世,前前后后二十多年;后来又陆续到中央书记处、胡耀邦、邓小平等中央机关和领导同志的身边,兢兢业业数十载,服务对象换了一茬又一茬,地点却只局限在中南海一个地方,成了为毛主席服务过的诸多厨师中稳定时间最长的人,也是目前为止在中南海大院从事同类工作时间最长的人。

  现在虽然早就过了退休的年龄,但忙活了一辈子,哪肯就此放手,因而整日又是退而不休,至今仍担任着中南海的技术顾问,每天准时骑着自行车到中南海绕一圈,巡视一下正服务在中央领导身边的徒弟们,不时地停下脚步指点一二,好似惟有如此才能心安理得。

  或许是几十年来特殊工作岗位的经历铸就的秉性,或许也正是由于具备这样的秉性才让程汝明老先生有资格、有机会走到了全国人民心目中那神圣的地方。

  初次接触程老,就发现其为人如同他所从事的工作一样——虽令人尊崇,却又默默无闻、保持低调。逐渐熟识起来,话也多了,又不得不对他的思绪缜密、言语连贯产生由衷地敬佩,程老的形象也更加清晰起来。

  但不论我怎样牵扯、如何“诱使”,老人聊得最多的还是工作、还是老一辈领导人的饮食习惯,以及铭记在心的、从他们友善对待普通工作人员的态度中所折射出来的伟岸形象,就是不愿以“我”为中心,过多地谈及自己的生活经历。就算我如实记下的这些点滴也是在他谈论其它话题时不经意间流露出的。

  毛主席晚年不吃辣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外界都存在着这样的印象:毛主席他老人家酷爱吃辣,甚至“无辣不下饭”。

  “但事实并非如此”,程老说,“吃辣只是主席晚年之前的饮食爱好,就是这样说也不全面”,接着他详细解释说,苏、川、粤各式菜肴,包括西餐,主席都从不拒绝,当然最为欣赏的还是腊肉、苦瓜、火焙鱼等湖南特色菜。

  自己从1954年到主席专列上为主席做饭,然后又于1957年来到主席家中,成为他的专门厨师,对毛主席的饮食习惯是了如指掌。

  在70年代以前,毛主席对“辣”十分青睐,一般情况下,依他“四菜一汤”的伙食标准,最少要有三个是辣味的,时常还“全桌皆辣”。记得当时知道了毛主席不爱吃清淡菜肴的口味习惯后,每次炒菜,程老待油热了,就直接向油锅里倒辣椒面。

  可70年代以后,因为年龄偏高,主席的身体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再加上患有牙病的缘故,护士就建议他老人家少吃辣椒、少抽烟,以避免上火,毛主席也完全接受了劝告,从此以后对于辣椒,他是“一点都不吃喽”,平常的膳食也改为吃那些“熟烂”、“滑嫩”的东西。

  说到做菜,程老的兴趣似乎更大,他介绍了主席爱吃的“红烧肉”,他说,毛式“红烧肉”的做法挺讲究,主席不吃酱油,因此制作时绝对不能放酱油,必须选用糖色代替,这样做出来的红烧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表面有光泽,其效果也是酱油无法达到的。

  同样是生长在辣味之乡,邓小平同志对“辣”就没有什么兴趣。他吃食物,有一个要求就是不可太辣;小平同志也不大愿意吃鱼,倒是对于肉,“不论怎么做,小平同志都不拒绝”。

  “毛家菜”,根本无此一说.

  近年来,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谈“毛家菜”、吃“毛家菜”的潮流,“毛家菜”也在各个方面出自不同目的的热炒之下形成了一定的气候,被曲解为是:毛泽东生前喜欢吃的菜肴,并严格按照毛泽东的口味特点与喜好而制作的。

  在我向程老求证的时候,他认为很有必要借助本刊澄清事实,以正视听,于是较为详细地讲了一段往事。

  1959年,毛主席回老家韶山祭拜父母亡灵,在他父母的坟墓前远眺山下,能清楚地看到山下有一户农家院落。下山途中正好路过这户农家门口,毛主席兴之所至,就顺道走了进去。询问得知,这户人家也姓毛,因为这里的毛姓人家原本就不多,如此说来也可算是“一家人”,同姓家族的关系一下子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毛主席兴高采烈地与他们家的人合了影。当时一起合影的人中包括这家的老公公、老人的儿媳,此时的小媳妇大约30来岁,怀里还抱了个小男孩。

  改革开放以后,韶山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大量游客涌进韶山冲,带动了当地餐饮业的火爆,当年的“小媳妇”也顺时应势开了家小餐馆,卖起了湖南家常菜。

  为了吸引游客,她把当年家人与主席的合影照片放大后挂在了墙壁的显著位置,对外标榜说做的是正宗的“毛家菜”。消息不胫而走,餐馆的生意是越来越火,不了解其中内幕的人纷纷“慕名”而来,又都以讹传讹地把这些不实之辞传遍开。

  谈起对所谓的“毛家菜”的印象,程老兴趣盎然。因为当时毛主席宴请家乡父老的所有菜肴都是由程老和湖南厨师李锡武两位共同负责的,主席也并不曾在这户人家吃过一盘半口,甚至“毛家菜”传人制作的菜肴很多也不符合毛主席的实际喜好,对毛主席来说可能也是“闻所未闻”。程汝明老先生在亲自品尝了“毛家菜”后,也对其制作方法与口味特点颇有微辞。

  周总理亲定的江青办公室党支部书记

  程老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披露了一个外界从来不知晓的事实:他是周恩来总理亲自任命的江青办公室党支部书记!

据说,因为“文化大革命”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特殊时期特殊工作的需要,组织上决定找一个合适的人来担当江青办公室的党支部书记,程汝明师傅在主席身边工作多年,无论是业务水平、思想素质,还是政治觉悟都很过硬,同时一直耳濡目染毛主席的教导、受到过主席的多次称赞;与他在一起工作的诸多同事,就数他的年龄大,有极好的人缘关系;最为重要的是,江青对他还算尊重,开展工作比较方便,所以当知无愧地成为最佳人选。周恩来总理当着大伙的面亲自作出了“党支部书记”职务的任命。

然而,事过境迁。因为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这一段特别的个人经历被深深地掩埋了下来,程老自己也不愿过多地追忆往事,拂去事件表面的华尘,对外人津津乐道。就是在我想更加仔细地了解他这段历史的时候,程老还几次摆手,“不提了、不提了”。

  德艺双馨的热心人

  1926年出生的程汝明,于1939年在天津开始了他的厨师生涯,这一投身就是几十年没回头。刚学徒的程汝明就表现了对烹饪事业的浓厚兴趣和执着追求,先是在法国求方俱乐部学习西餐西点,接着又到天津惠中饭店拜名厨张克恭学习中式淮扬菜。

  至49年解放时,10年的厨师行当早练就了他一身的本领,中西菜肴、面点,样样精通,毫不夸张地说是“学贯中西”。1950年被铁道部选中,从此步入了崭新的天地,拥有大展宏图的舞台。

  其间,他先是在主席专列上替主席服务,后来因为他的为人及手艺被上级领导赏识,被直接调到了主席身边。就这样,55年的全国铁路系统劳模、56年的全国劳模,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沉寂”了。

  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传道授业的职责与艺无止境的追求,党和政府也从来没有忘记他。

  1982年,在人民大会堂,程老以其精湛的厨艺赢得了满堂喝彩,获得了国管局系统烹饪比赛奖章,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枚——当然,奖章是在非公开的情况之下领的。

  1983年,因为朝鲜政府向我国派了几个厨师学习中餐,为了表示对人家的尊重,我国政府也决定礼节性地派人到对方国家学习他们的“全狗席”,时任中央书记处厨师长的程老带领其他3位师傅在朝鲜学习了40多天,回来后毫无保留地把所学到的技艺传授给了北京饭店的厨师们。

  一次,胡耀邦在北京饭店请客吃饭,客人在点了“朝鲜狗肉”后,连称“正宗”。

  1989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习仲勋在百忙之中出席了程汝明老先生晋升特一级厨师的仪式,能如此对待一个厨师,也许真的算是“绝无仅有”了。这既是对他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勉工作的肯定,也是促使他奋斗不息的动力。

  程汝明师傅能在中南海工作这么长的时间,本身就足以说明他的手艺非同一般。他习惯于用西餐的功底制作中式菜肴,在原料的选择、菜点的制作上,向来是精益求精,毫不含糊。他善于揣摩领导的口味爱好,大胆放弃一般性菜肴约定俗成的严格做法,自己用心研究、不断地创新,制出做针对性强的家常风味。在给领导下菜单时,除了保证要被领导接受以外,还全面考虑膳食的配伍合理,讲究营养平衡。

  如今,正往80高龄攀去的老人,又在中南海之外收了一个徒弟——京城新生代厨师张永高。张永高年纪轻轻,但小伙子很有才气,走南闯北在烹坛拼搏多年,思维活跃,领悟性高,创新能力强。在别人的介绍之下与程老认识后,深得程老的欣赏,一老一少在交往过程中也很快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于是老先生破例收下了这个中南海以外唯一的徒弟。“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句中的“武昌鱼”、毛泽东推荐给西哈努克国王的“盐封鸡”、与主席有很多情愫的“红烧肉”……程老把自己的数道拿手杰作“原封不动”地传授给了这位高徒。

  在我询问他是不是还有收徒的打算时,程老笑了:“不想再收了,没精力了。”是啊,一向做事严谨的老人既然收了徒弟,就下定了决心对得起“师父”这个称呼,收多了难免有顾及不到的地方,绝不能因为敷衍而坏了自己的名声。但是,有一点我们有理由相信:虽然徒弟不收了,对年轻人的照顾、扶持,老人是绝不会放弃的……
  
  
  (因为程汝明老先生的特殊身份,本文采访涉及到一些内容无法完全公开,敬请读者朋友能够谅解。)

来源:中国烹饪协会网
本站首页 | 本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工作机会
客服电话:010-87481323 13120059874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06009495号
中华名厨厨艺交流网Copyright 2003 www.nca.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当前位置: 首页>>烹饪人生随笔>>烹饪人生文摘

————————————————————————

北京程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hengFu Culture (BeiJing) Co,.Ltd

程府
程府文化
程府宴
程府荣誉
程府合作
程府公告
程府联络
府上留言

程府理解

“北京程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二零零五年金秋之际,注册于北京。“程府”以传承餐饮历史文化为内涵,结合国宴餐饮精髓为己任。为合作企业提供全方位精准的“程府宴”(国宴)制作与管理工作,程府结合市场推出了多席名士盛宴(国宴)系列,极大的表现了当代精英们(客户)的金品生活。使得成功人士可以贴近历史,品味生活,印证自我。 同时,“程府”还积极参与合作企业的整合策划工作,配合合作伙伴做足市场条件下软件、硬件齐发展的战略高度。

“程府”由毛泽东主席的厨师长、中南海中共中央办公厅书记处总厨师长――程汝明大师及其传人刘建先生所创办。

“程府”创始人――程汝明大师(董事长):

1926年10月01日生于中国山东省掖县东方北村;

1939年中国天津,程汝明开始了其68年的烹饪职业生涯,在名师――“张克恭”先生及中外名厨的亲力指导下,程汝明开始了“天津惠中饭店”、“法兰西俱乐部”、“犹太俱乐部”、“起世林饭店”、“维克多力饭店”、“天津聚合城饭庄”等多家中外饭店的求学之旅。凭借其自身的职业领悟,十几年的工作积累为程汝明赢得了天津烹饪界的尊重与认可;

1952年 10月2日至13日的北京,程汝明被特别指定带队负责“世界和平理事会”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餐饮服务工作。为郭沫若先生带队的中国代表团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代表们服务。大会期间,程汝明获得了国内外贵宾们的一致好评,程汝明这三个字也在北京一举成名;

1954年中南海,因工作成绩显著,程汝明被正式任命为毛泽东主席的专职厨师长,在主席的专用列车上及中南海内,全权负责主席及家人的日常饮食工作(与李锡武同志共同负责)。在随同毛泽东主席赴全国各地的工作考察期间,参与制作过毛泽东主席宴请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先生、宴请朝鲜劳动党主席金日诚先生、宴请柬埔寨亲王西哈努克先生、于俄罗斯宴请斯大林、宴请越南主席胡志明、宴请溥仪、宴请程潜等重要外宾元首与国内贵宾的国宴盛会;

1961年底钓鱼台国宾馆,程汝明被毛泽东主席直接安排,重点负责江青同志的饮食工作,期间参与了1972年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接待工作,代表毛主席与夫人江青为尼克松总统夫妇奉献了一席精美而又赋予历史重任的晚宴。直至1976年,程汝明大师才离开了工作12年之久的钓鱼台国宾馆,从新回到了中南海中共中央办公厅书记处工作;

1982年朝鲜,由中国国家主席特别委派,程汝明带队亲赴朝鲜人民主义共和国学习正宗的朝鲜宫廷料理,并参与制作了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同志的生日国宴,在国外为中国的国宴厨师赢得了极高的工作评价与口碑。

自调入中南海中共中央办公厅书记处后,程汝明先后直接服务于赵紫阳同志、胡耀邦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并先后被国家及各级机关授予了 “北京国宝级烹饪大师”(全国仅16席)、“中国国际烹饪协会总顾问”、“北京烹饪协会理事”、“中国药膳协会总顾问”、新中国第一位“中西餐特一级厨师” 、“优秀厨师”、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嘉奖二等功”,“全国嘉奖三等功”“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多枚授勋军功章与证书……

正式传徒有黄民田、苏永胜、赵建松、郝向农、宋中华、鲁进龙及程彦彬。

“程府”创始人及传承人——刘建先生(总经理)

1975年生于北京(为程汝明大师的后人及传人,现为“程府”公司的策划与执行高层)

2005年08月08日,与程汝明董事长共同创建了“北京程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其将传承“程府文化”及发扬“程府宴”视为人生己任。

“程府”传播人——鲁进龙先生(副总经理兼技术总监)

文化带与企业的是灵魂,文化带与菜品的是精神,文化带与烹饪的是潮流。美丽的“程府文化”有如光芒耀人的珍珠,将这文化“宝石”精心串联在一起,使其散发最最璀璨的光芒于世间,也是“程府”的终极目标。

北京程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05
公司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北小马场8号楼
电话: 13501362199 电子邮件: chengfu.culture@yahoo.com.cn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