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访港两日印象2023.9.20

(2023-09-22 05:15:28) 下一个

2023年9月访港两日,上次来是十年前,最早是近三十年前了。

街市一如既往地热气腾腾,港人习惯外食,沿街多为餐饮,嘈杂拥挤但实惠。小馆子里他们习惯于拼桌就食,只要有空位,素不相识的食客坦然入坐,招呼都不必打的。这在多数其它地方是不常见的。吃的品种,小店里是粥、面、粉老花样,午晚有烧腊。而中型的叫茶餐厅,有一半是中西合璧,拍了一份典型的“大家乐”菜单,既可看餐品,又可看价格。当前港币与人民币等价。

价格上,大致比国外便宜一半,比国内贵一倍。(可知美加的餐品是国内的四倍左右)。

现在主要为了吃,每天就有数十万港人北上深圳消费。(新闻报道:港人北上是陆客来港人次 2.7倍。9月16、17日的周末两天,经陆路北上的港人54.1万人次)。

推荐到港抵食的,反而是高端自助餐,人均300元左右,和几十年前相比并不贵,可能是因为现在的高端海鲜相对廉价,看看照片即知。

城外建了不少新楼,城里仍是乌泱泱的旧楼,街内狭小杂乱。地产店门口贴着,一个两居室的月租在三万上下,政府照拂之外,仍有零星街宿乞讨者。

 

大体上看,香港仍是个有条不紊的良序社会,方方面面细致周到,中规中矩。失业率才二点几,最低工资40/小时,算起来不比深圳高。人们都很勤快工作。

 

有一个异象,是街头、公署外墙上,处处悬挂着红色官方条幅,一律书写“庆祝建国xx年,庆祝回归xx年”。 横着竖着,十分扎眼,大剌剌的占领军作派。

 

在稍正规的地方,用英语询问,定然得到和善应对。小店小坊,国语交流,倒也客气,他们要做生意的。巴士和的士,看你是陆客,就板起脸来了。看到听到有不少行人坐客,讲的是国语,但却不象访客,象是当地职员和学生。慢慢融合吧。

 

新闻和出版,公然唱反的是没有了,不奉承总还可以的,例如书店里没有迎面垒一堆积灰的选集。互联网真的互联了,没有墙。

 

想着要去书店一趟。专门跑到旺角,找到主卖台版的乐文书店,徘徊了好几个小时,把看到要读的书都拍了照,后来都网购电子书了。最后还是买了一本纸质书,不赚厚重要带回家去,估计不犯禁。计有280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作者戴晴,她花了7年调查,10年写作、增补成书,《张东荪和他的时代 ---- 在如来佛掌中(增订版)》,内中有大量插图、原稿、索引、档案,几乎囊括民初到文革的所有政坛文坛人物。张东荪是故意被隐埋的人物,此书串成70年中国大历史。

匆匆两天,去看了在西九的香港故宫馆,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分馆,主要是清三代的内庭精品,参观可粗可细,花一整天时间也值。另一处是在尖沙嘴的香港艺术馆,也有几个好的展厅。

 

一国两制,多少是有一些的。但并没有做得成一个榜样,让台湾体认。

 

我常年订阅香港《明报》,知道疫情前的系列事件,曾有一波又一波的街头驱离骚扰陆客,加上经济和价格原因,现在很少有人去香港扫货了。从前主要街道上亮闪闪的手表店参茸店,也已凋零。

看到几个陆客团,主要是来自乡间的老人团,早年缺乏营养和教养,带着呲牙咧嘴的沧桑。估计他们也不会买高档奢侈品,而是过来看看回归后的香港吧。一般大陆中青年去香港旅游的兴趣不大,有这功夫,选项多的狠。也没太多要去香港购物的冲动,迪斯尼也不用去那里的。飞机上倒是见了不少行色匆匆的出差人。加上香港人北上消费,对市面打击甚大。从前香港还有国际金融和商务的分中心地位,现在在国际上好象也被降维了。机场看访客真的不多。下午路过粤港澳大桥,竟然只有一辆车,驶向好大的收费站,大约有数十个收费口,空开在那里。

街头的车流,也有复古的风尚,多为外国老牌手动油车,一律擦得油光锃亮,出租车都能自动为客人开门,我只在日本见过。司机多为老人,他们也不用导航。我试了多款国内打车软件,只有滴滴打车可以在香港使用,但看来只有少数新进司机会手机接单。国产电动车没有看见,特斯拉是有几部。

 

支付宝几乎处处可用,除了出租车。

微信程序上有坐地铁的乘车二维码,而支付宝上有香港坐巴士的二维码,两者互不通用。那里导航还是高德靠谱。
也可以用Google的了。电视台里的大陆古装剧都配音成粤语,有点搞笑,和从前比,有点颠倒。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