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whitelily2007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从相对空洞的内宇宙转向自然和真实

(2024-06-26 20:56:31) 下一个

“从相对空洞的内宇宙转向自然和真实,从抒写主观的'我’转向精细地观察和刻画大千世界。”

说到精细地观察和刻画大千世界,文字不如摄影来得快和准,这里的摄影是指无后期的原片直出,而我宁愿把它说成是一种选择、一个决定,没有高下的分别,因为后期也是审美的一部分,只看你想展示什么,或是想让人感受到什么。

文字太容易夹杂人的主观感受和判断,所观察的事物及所描叙的事件本身与文字或多或少会有出入,有人极力还原,有人极力掩饰,期间必过两道关卡,眼睛和心灵。

有人能发觉不易察觉的美,有人则比较无感和迟钝。你觉得美的,人不一定觉得美。有人对喜欢的事物敏感,有人则对不喜欢的事物敏感。同一件事物,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喜欢和不喜欢的程度,完全由人任意随机决定。因此人的差异让文字变得复杂,绘画与文字同理。

掌控的对面坐着失控,越想掌控就越容易失控。人的内心值得探索。只是因为自然界相对简单,简单的东西往往疗愈,于身心都有益。天性让人投奔自然。人类需要自然,自然却未必需要人类。自然无为而治。相比心界(这里不说超自然的灵界),自然界的万物更能给人安全感。

“精细地观察和刻画大千世界”,然后呢?观察了,心领神会了,就该满足了,要文字干什么?记录吗?人只要提笔,就意味着破坏事物的本来面目,包括那些写自己的文字。你连当时的那个你都无法完全准确地捕捉,何况时过境迁后记忆和潜意识里的那个自己。这大概也是近年来我越来越少说话和写东西的原因之一。

然这并不代表我没有想法、没有激情。想法和激情可以进来,也可以出去。要不要说点写点、拍点和做点什么,完全看各人。这就是有时候一段视频,我会想有音乐的加入,或许是音乐恰好与视频的情绪匹配,又或是需要盖掉原声里的嘈杂。相反有时又会讨厌音乐,因为自然界里的声音已经足够美好,一段音乐的加入只会让人感觉画蛇添足。

事物本来面目重要,但重要不过心的感受,这感受多少会有差异,但那差异具体到各人时还重要吗?正如人眼所看到的东西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你是否会怀疑它们存在的真实呢?人的眼睛和一部高级相机,哪一个成像更接近真实呢?事物再美好,一旦被你的内部机制屏蔽了,那么它对你来说就是不存在的。虽然人的感受并不是0或1,但至少在信号的接收上有着覆盖的差异。

回到心理学,“你眼中的你不是真实的你,别人眼中的你也不是真实的你,你眼中的他人才是真实的你”。感受是每一个生命特有的,不一定非要是完全、美好、崇高的,也可以是不完全、不美好、不崇高的,甚至是扭曲和变形的,只要没有妨碍到他人和自己的正常生活,都用不着干预,更不必嫌弃和回避,全盘接受好过永无止境的自我斗争。负面情绪无论施还是受,都不要给予过多的关注,因为越关注越茁壮。最后,没有时间治愈不了的创伤,没有自然抚慰不了的心灵。

黎舒苇 写于2021.08.30 修改于2024.6.26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