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新华网的不解之缘
(2007-10-01 13:10:27)
下一个
我与新华网的不解之缘
――习婆婆
“修得庙来,鬼都老了!”这句话已成了我拒绝儿女多次要我学上网的口头禅。固执地认为:“网络,这高科技的东西,离我们这些老年人太遥远了。”
那后来新华网又怎么成为我的精神家园,我又是怎样与新华网结下不解之缘的呢?
那是2004年的春天,我在女儿家带外孙小豆豆。正上网的女儿说:“妈!快来看这照片!”我好奇地探过头,原来是台湾网友“Zipcode337”在新华网统一论坛上发的台湾民众在凯达格兰大道反对阿扁的现场报道。帧帧图片翔实、生动地反映了台湾民众斗争详情。特别是那些年迈的老兵、年幼的孩子也披着雨衣在队伍里助威,台湾民众餐风露宿、彻夜静坐的场面使我激动不已。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产生了强烈的、想诉说的冲动。我于是主动提出叫女儿教我上网。
一开始,从开机、关机到怎样打开窗口学起。每一个步骤我都用笔认真地记在本子上。操作时,就按图索骥、照葫芦画瓢。慢慢地可以用汉王读写板输入文字、在新华网上看帖、回帖了。因为我姓“习”,女儿给我起了“习婆婆”这个网名。并提议把我一次旅游的生死经历发到网络上。于是,我的游记――《海螺沟,木格措记行》在女儿的代劳下打出来,发表在“游山玩水”栏目中。我在新华网上的第一个帖子便这样“闪亮”登场!万万没有想到,这帖子居然成了热贴。一直顶到9页,点击率也非常高。网友还在帖子中配了音乐和图片,这更鼓舞了我上网的热情,增强了上网的信心。可以说:是新华网网友的热情将我带进了网络的崭新世界!
后来在摄影贴图区,我看到了许多美丽的图片。特别是“航空”、“黑郎”等人的图片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于是又想学摄影、发图片。儿女孝敬我的数码相机这下派上了大用场。我随身携带着相机,走到哪里拍到哪里。图文并茂的《四川米亚罗记行》成为我的第一个摄影图贴。不过说来惭愧,其中很多图片焦距模糊、成像质量极差。但是网友对我这个老菜鸟极为宽容、一如既往地支持我、鼓励我……“黑郎”曾多次在短消息中,真诚地指出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漓江闲云”有时选我的图片进行加工示范,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图片还需进行后期处理。为了让图片更漂亮,我又开始琢磨摄影技术,碰见摄友便去请教。后来又买了正版图形编辑软件,边拍、边学习图片处理,慢慢地掌握了图片修饰、照片加框等技术。这时似乎感觉到自己开始入门了……
可惜好景不长,过了一段时间,我回到自己家居住。家中没有电脑,便无法上网了。这样与新华网隔绝了好几个月。
一天,我去女儿家。当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登录新华网论坛后,一个醒目的标题映入我的眼帘:《时序入秋,习婆婆您还好吗?》。这个帖子是台湾网友“337”发的,后面还有不少两岸网友跟贴问候,而且已经顶了好几页了。我顿时心里一热,眼泪模糊了双眼,此刻我深切感到:新华网就是我的精神家园,而网友就是我的亲人啊!
没有过多久,儿子和儿媳在出国前为我买了一台电脑,这样我和新华网更是亲密无间了。
台湾海峡再宽,也隔不断两岸同胞的亲情。新华网把我们紧紧连在一起。台湾网友“337”来九寨沟旅游时,特地来成都会我。我女婿开车去宾馆接他,我们在成都的新城市景点“锦里”游览,品味四川风味小吃,互赠礼品。我们相见如故,在“四方街”酒吧互话家常,畅叙衷情……互道珍重离别。而后“337”从九寨沟归来时,又专门在“巴国布衣”宴请我们全家。我们很珍视这珍贵的情谊――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啊!
此后习婆婆发了三次“新华统一花坛”的帖子,台湾的“337”、“杜小双”、“陶医生”等也来参与贴图,每帖点击率都超过3万,共计近10万。其中不少是台湾网友潜水而来。这不仅是两岸花卉的交流,更是两岸同胞亲情的融合!我感到我们彼此的心贴得更近了。
台湾网友“望蜀”,其父是从成都双流去台湾的老人。一次“望蜀”写道:“老父每每望着思乡的诗句,老泪纵横……”为了抚慰老人的心,我曾三次专程去老人家乡双流拍照。第一次适逢天降大雨;第二次用胶片机拍的,不很理想;第三次可谓“心诚则灵”,当日艳阳高照、照片拍得很不错!整理后,便发到了新华网统一论坛上。并请望蜀告诉其父。我想老伯见到故乡的巨变,一定会从内心里得到安慰。当祖国统一时,老伯返乡亲眼目睹更会敞怀大笑。
新华网遍布五湖四海,是网络把我们网友紧紧相连。两年年我去四川彭县丹景山拍牡丹,旅途中巧遇北京网友”善渊”。”善渊’写到:“……令我吃惊的是,次日返成都,气还没喘顺,身子骨还没歇过乏,新华网上习婆婆的牡丹早已闪亮登场了,透过帧帧配以详实文字介绍、极具水准的画面,赞不绝口的同时心潮久难平静,婆婆图片上许多代表彭州牡丹野趣特色的场景,因山高路远我都未能亲临,以婆婆的年龄体能,登高下低、躬亲拍摄已极不易,更何况不待修整就如此快捷高质量的发表,辛苦程度实难言表……就是这一条条一道道技术屏障,令多少思想僵化、对新鲜事物热情不再的中年人,停滞住迈向信息数码生活的脚步,无缘网上世界冲浪的快感和享受,与时代日益拉开了距离。由此,更对那些能够跨越重重困难,勇敢执着登临顶峰,叱咤网坛的婆婆、公公们崇敬不已。……他们这种生命不息,学而不已的进取精神深深为我折服,他们像不知疲倦的小蜜蜂,把天南地北的美景、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用镜头采撷来、奉献出,明亮着网上的天空,他们以饱满的生命活力弄潮在信息时代的浪尖上,网络世界因他们而愈加绚丽。由衷期望他们的华彩乐章永远在互连网上奏鸣!”
年青网友“姑苏秦淮”写到:“……一个花甲长者,还有着一颗如此年轻积极向上的心。我真的好惊讶,惊讶之余更多的是敬佩和羡慕。……从您的帖子中,我读到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淡泊和从容,这种气质是年轻人装不出来的,是只有经历过一个甲子轮回的长者所特有的。……您的帖子是真正的好贴:她一点也不矫情、不做作。完全是用一种平和而不带任何杂念和目的性地将您自己所见、所闻、所感如实呈现在我们面前。所以读您的帖子,我不会觉得您是个完人,更不会觉得您是个圣人。我只会觉得您是个幸福、乐观、可亲的婆婆。”
我和“玉树”、“这里有人吗”等摄友还一道征集、建立了新华摄友录。使网上的网友变为现实生活中的朋友。
春天,彭县“昌永”网友及时告知牡丹花讯,并带我去天彭牡丹基地拍摄,真是令习婆婆大开眼界。那里有上千株百年以上的牡丹树。树干风骨古老、苍劲象铁骨铮铮的汉子。树枝柔漫、婀娜多姿象翩翩起舞的仙女。花朵有的清雅、柔媚,有的艳丽、大方象一群天真无邪的孩童。花味馨香、沁人心脾,象陈年美酒令人陶醉。而一切又那样和谐、交融於牡丹树一身。这真可谓奇特啊!
当漫步在神奇的牡丹树中,宠辱皆忘、疲乏顿消、心旷神逸。仅管天色已晚,,然而也不想离去。真是留恋忘返啊!照相机记忆卡已满,不能继续拍照。而在我脑海里,却深深留下了天彭牡丹古老奇特的印象和新华网友的真情相待!
我去新疆旅游时,兰州新华网摄友“木通”得知习婆婆将要去兰州,便早早相约。相见那天,他母亲正在医院住院。托付其妻照料母亲,在我下榻的宾馆前厅相见,互赠书画。共话摄坛之事,见面虽是区区半小时,而新华网摄友友谊深深。
深圳网友“南山二十八子”去年到四川德阳,专门在成都火车站出站与习婆婆相见。共进了一顿便餐。述说了家常和他的一些对两岸统一意见,又匆匆乘汽车去德阳。可谓对网友心诚之至。
城市论坛的“花落锦城”等三位男、女小青年去年5月相约我在成都美丽、宁静的东湖相会、互相谈心交流。又在成都花乡,与城市论坛的小青年”花之剑”意外相遇。并得知他将赴西藏工作,习婆婆鼓励他好好安心在西藏工作,好男儿志在四方……和网友小青年们成了忘年之交。
“水朦胧”去年7月自重庆来,相约成都新华网摄友在成都望江公园碧鸡园一聚。荷塘田田翠盖、粉红的荷花点缀於碧绿的莲叶中。塘边青翠欲滴的竹林、浓荫葱绿的树木,使人在三伏中,也感到心旷神逸。大家相见如故、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气氛温馨、融洽而热烈。互相交流摄影技术、摄影知识、图片的后期制作,畅谈拍摄照片过程中的苦与乐,也拉拉家常。特别谈到摄影论坛应百花齐放、百家争呜。一致认为:开展相互间的评论和探讨很重要,要善意的指出对方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同时也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使大家摄影水平不断提高。切忌拉小团团、使摄友间因学术问题,演化为彼此间的不团结……一句话: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话长时短,到临别时,言犹未尽,依依相约,下次再聚。
新华网成都摄友今年再聚会。参加聚会的有“正宗阿光”、“飞舞的樱花”、“和雅音老太太”、“金玉时月”、“何染尘”、“巴蜀情缘”、“三圣花乡”和我共八人。成都的摄影爱好者在立足本地拍摄作品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到祖国各地采风拍片,发表了不少不同题材,不同体裁,多种风格的摄影作品。当大家一齐畅谈起自己经历和参与的往事时,都为新华网给我们提供的这个信息平台由衷地感叹:新华网使大家结交的朋友越来越多,摄技一天天提高。大家还交口称赞“飞舞樱花”、“何染尘”等网友在论坛有正义感,能仗义执言。文章义正词严、晓之以理、以礼相待。高风亮节的人品,不仅使网友内心得到安慰和信心,更重要的是伸张了正义、维护了新华网的正气。
使我感动的是成都摄友们在大忙之中,为我送行。我在美国,他们还经常发短消息关心我,要我多保重身体。我也常打开我们的合影看看,回味我们新华网成都摄友聚会的情景。真可谓: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北京摄友“枪管”得知习婆婆旅美途经北京,便早早在首都机场等候。由于行程紧张,我们见面简单交谈后,他便拍了两张照片。前后大约5分钟。而这短短的5分钟却给习婆婆我留下了珍贵而温暖的记忆。这是新华网友的真情实意啊!
网络是虚拟的,但网友的真情是无价的、珍贵的!“正宗阿光”、“水朦胧”、 “和雅音老太太”更是耐心地对我进行技术指导。当我向“这里有人吗”请教怎样处理图片,他也无私地告诉我,使我的图片质量上了一个台阶。他们宽广、大度的胸怀犹如天空中绚烂的彩霞!还有更多未曾见面的网友经常为我顶帖、发短信关心、问候、进行技术指导。特别是我到美国,儿子、儿媳上班。平时每天只能一人呆在家,要带小孙女婷婷!忙,但忙中偷闲。好在能上新华网,新华网从万里之遥架起飞虹,给我带来愉快和网友的真情,我仿佛还在国内,不感到孤独和寂寞。特别使我感动的是:因时差和忙碌,有时无法给网友回帖。网友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我。斑竹“蓝色角度”、“北峰”、“无为”、“苹果”、“零度空间”等也是急人所急、有求必应。多次帮助我解决遇到的网络技术等问题。借此诚挚感谢新华网网友和斑竹的关心和鼓励!
几年来,我在新华网涉足了摄影、统一、生活、文化、网友俱乐部等论坛。帖子类型有摄影、绘画、游记、随笔、诗歌等。并且在新华网获得钻石级网友。还评得了第一届月亮奖。获得了几次奖励----1.新华社区2006摄影贴图突出贡献奖(综合类)。2. 《习婆婆西行漫游》被评为06网友眼中城市论坛十大原创好贴。 3. 《狗年华灯靓春熙》也获评选。自今年4月我在新华网开博客以来,点击率已近7万,并普遍得到好评。我的照片、绘画还多次被钓翁羡鱼、海风、阿都等人制作成动画、内画壶以及扇画等,这些都使我备受鼓舞。但我也深知自己实际水平还存在严重不足,有待自己不断努力提高。
这次我来美国,儿子、儿媳支持我、鼓励我上新华网。专门为我准备了一台电脑,装配了中文系统,还送我一台比较专业的数码相机。每周周末儿子、儿媳都为我安排并陪同到景点拍摄。我想尝试通过新华网,反映海外华人在美国的生活和我眼中的一个真实的美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的一些华人网站,经常转载新华网的文章,使海外华人能即时了解国内的真实情况。可见新华网己成为海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新闻网站。
新华网连着千家万户。新华网使我一个六旬老人,返老还童、焕发了青春、扩大了知识面、陶冶了情操、经常与网友交流、结交了很多的朋友、晚年生活充实愉快。新华网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青春永不老”的真谛。
新华网是我神圣的精神家园!我这一生,注定与新华网结下了不解情缘了!
2007、9、19完稿於美国达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