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37)
2016 (42)
2021 (42)
2025 (2)
今天的英国精英如何看待鸦片战争?
如今,少有英国人知道鸦片战争。就算听说,也只是闻其名。英国学者蓝诗玲在其著作《鸦片战争》中道出答案:“在我看来,英国一直竭尽全力忘记它与中国打了两次鸦片战争的事实,在英国中学和大学的历史课上看不到鸦片战争的内容是十分可能的。还在1900年前后,一些英国历史教科书在谈到香港和英帝国在东方的管辖范围时,就不再提及鸦片战争……1997年香港移交时英国高官的告别演说,也对鸦片和为鸦片打的那两场战争只字不提。”
英国人热爱历史。当年大英帝国征战四方,许多战役还被拍成了经典电影,如《祖鲁战争》。鸦片战争是近两百年前英国的一场大胜战,可是今天,无论英国教科书、媒体和影视作品都对此鲜有提及,英国几代人对之已近乎丧失概念。
而在中国,鸦片战争无人不知。据蓝诗玲《鸦片战争》介绍:从蒋介石时代起,中国开始用反帝情绪构建国家,此后鸦片战争从一个事件,被宣传成为中国屈辱的、前所未有的民族悲剧,目的是说服民众将中国的所有问题都归咎于一个外来的敌人,将鸦片战争及由它带来的不平等条约说成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长期计划,只有国民党能够拯救中国。此后,“鸦片战争”和“屈辱”成为爱国主义主打名词。
发生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朝贡体系与大英帝国体系的首次正面大冲撞。那时经历了工业革命的英国正崛起为全球巨霸,在世界范围内强行推行自由贸易;而中国对此近乎一无所知,仍然活在自给自足的天朝幻象当中。“弱肉强食”是当时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落后就要挨打。今非昔比,“人道主义”已基本取代“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英国更是站在道德高地,以一种过来人的优越姿态,对世界弱势国家及群体表示关怀及帮助,对本国历史上的丑陋行为(如贩卖奴隶)毫不留情地予以批评。那么,对于鸦片战争,当代英国精英如何看待自己祖先当年的行为?
我以邮件采访为主要形式,联系了近十位英国各界精英,包括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及末任港督彭定康。
不出我所料,在收到的所有回邮中,受访者大都一致谴责鸦片战争。
丹•斯诺(Dan Snow)是BBC知名历史节目主持人,其曾曾外祖父是英国前首相大卫•劳合•乔治(David Lloyd George)。作为剑桥大学历史系的优等毕业生和历史学家,丹在给我的回邮中,描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那时的背景是:18世纪和19世纪初,英国发生了技术上的革命,即世人熟知的工业革命。凭借蒸汽发动机,这个小岛国的产能迅速远超亚洲许多人口众多的国家。比如:英国兰开夏郡以当时最先进的机器,生产出物美价廉的纺织品,这些产品大量涌入孟加拉,最终毁掉了孟加拉的纺织业;又如在印度,欧洲贸易改变了传统的以土地为基础的农耕及等级制度,并造成贫困与饥荒。中国那时巨大而富有,但禁止对外贸易;而英国不择手段地急于在世界范围推行自由贸易,一直恼怒于无法向中国进口产品。鸦片战争的意图在于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进攻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一来其技术先进;二来商人们希望在中国谋大利;其三是政客利用英国选民当时的爱国情绪为自己在政治上寻求利益。”
前英国商务大臣凯布尔爵士(Sir Vince Cable)是英国第三大党自由民主党党魁,他评价说:“这是一场非常错误及充满剥削的殖民战争,造成历史上长久的伤痕及怀疑,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会重演。”
美国乔治城大学的沙逊教授(Professor Sassoon)是著名的沙逊家族后人。该家族曾在鸦片战争中获利丰厚,上海和平饭店即为该家族所建。作为后人,沙逊家族对鸦片战争做出了谴责:“和许多战争一样,鸦片战争是错误的,其动机来自经济及政治方面:英国人以武力发动战争,部分原因是当时自由贸易主义甚嚣尘上;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大英帝国疆土亦是原因之一。”
威斯敏斯特大学戴雨果(Hugo De Burgh) 教授曾主持过《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该剧于2013年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作为一位相当了解中国的英国学者,他说:“威廉•格莱斯顿(William Gladstone)(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首相)及其他政治家反对把鸦片向中国倾销,并认为以武力发动鸦片战争是不可饶恕的。尽管战争被包装上了支持贸易的标签,但这是违反道德的。格莱斯顿是对的。对利润的贪婪追求以及对被自由贸易主义(现称为全球化)主宰的时英国外交政策,我们应该感到羞愧。唯一让人略感欣慰的是:当时并非每个英国人都赞成开战,许多人曾尽全力试图阻止这场邪恶的贸易战。”
我向四位英国政治家发出了面对面的采访邀请,结果如下:
前首相布莱尔办公室没有做出回复。
末任港督彭定康的秘书回复我:“男爵外出,等他周五回来,我会转告此事,看他意见如何。”此后没有进展。
前保守党副首相赫赛尔廷勋爵(Lord Heseltine)及前工党副首相普雷斯克特勋爵(Lord Prescott)均请秘书回邮:感谢我的采访邀请,对不能接受采访感到抱歉。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