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无主题变奏曲--中英生活习惯及思维之比较

(2007-09-12 09:55:20) 下一个

中英或者中西生活习惯及思维的异同,这个题目可能很多人都谈过,不过我主要是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如果别人重复,请读者原谅。

寄信

最简单的例子。在中国寄信,地址肯定是:中国,某省,某市,某区,某路,多少号门牌,多少号房,某某人收。或者农村版本。在英国(及多数西方国家)寄信,则是:某某人,多少号房,多少号门牌,某路,某区,某市,某郡,英国。这说明什么?在中国,国家高于一切,个人压在最底下。而在英国乃至西方,个人排第一,比国家或其他各级行政地理区划更重要。

商业信件落款也差不多,中国的是:某公司机构某部门某职位的某某某。英国的是:某某某,某职位,某部门,某公司机构。相应的思维可以被认为是:在中国,公司在前,个人在后;没有公司,就没有个人。在英国,个人又排在第一,公司在后面;没有个人,就没有公司。

我觉得,从自然和历史角度来看,人是第一位的。有了人,才有了国家呀、公司呀这些东西,所以人应该排第一。以前我受的教育是,没有国家,哪有自家?当然有!你看那些原始部落,哪有什么国家的概念?但是每个自家(个人)不都过得好好的吗?个人在先,绝对!再试想,假如一个国家,里头一个人都没有,那算个什么?什么都不是!你可以叫它国家,也可以叫它任何名称,因为没有了人,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叫啥都白搭。

白色

中国人说:女要俏,要戴孝。传统上,女性奔丧要穿白色,以示戴孝。由于白色衬托出女性的美,所以俏。所以日常生活中想要俏,也应该穿白色。西方人也懂得这个道理呀,结婚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美的一天,所以,举行传统婚礼的西方新娘子,穿白色婚纱,以示纯洁,也最漂亮。

婚礼和丧礼,红白喜事,意义相差很大。中国新娘实行拿来主义,也穿白色婚纱结婚。不过反观白人女性,出席丧礼时,恐怕多数还是一袭黑衣,没人会穿白色。这一点上,中国人较开明。或者确切地说,中国女人较开明。

做饭

中国人做菜,多数原料,煮之前都切成一口就能吃到嘴里的块状(肉块儿)或条状(肉丝儿),吃的时候,用筷子夹到嘴里吃就行了。英国人,大块肉,大块根部植物,就这么烤或者煮,吃的时候,才用刀去切,然后再用叉叉到嘴里去吃。因此中餐,做的时候麻烦,吃的时候痛快。西餐,做起来方便,扔到烤箱里烤熟、或者用水煮就行了,真正出力的,是吃的时候。一不小心,切得太用力,动作幅度太大,快到嘴里的肉都会掉到地上。

行动对策:在中国的时候,要到外面餐馆去吃饭,因为不用做,又吃得痛快,而再说价格也不贵。在英国的时候,我是在家做饭的那个,所以要做西餐,省劲儿。让那些吃的人,吃的时候自己用力去吧。

吃饭

中国人吃饭,普通人家,不提什么皇宫王府,主要是要吃得痛快,吃得高兴,吃得饱。餐桌上没什么太讲究的礼仪。喝汤时稀里哗啦,吃面时呼噜呼噜,虽然没有人提倡,但都没什么大碍。我大哥爱说:吃饭的时候,皇帝来了都不磕头。

吃西餐的话,问题就大了。喝汤时嘴里不许弄出声音,嚼食物时嘴里也不许发出声响,嘴里含着食物时不能说话。你想啊,本来吃西餐就费劲,要切半天才能切下一块肉来,好容易吃到嘴里了,还不许发出声响,让你无法好好享受一番,太不人道了!不过,人在西方,进了庙里,还得随和尚。

我们家吃饭,有时候中西餐合并,时髦的英语是: fusion food 。餐桌上,中餐有一点,西餐也有一点。吃饭之前,孩子们会问,这顿是中餐还是西餐?如果是西餐,他们就乖乖得嘴里尽量不弄出任何声响。说实在的,小孩子有时候很难完全做到,但是尽力了,也就算了。但是如果说是中餐,哇!他们就开心了,马上稀里哗啦地开吃。我现在随着年龄增大,脾气越来越象我妈,看着孩子吃东西就高兴!但是嘴里还是会警告他们,到外头可不能这么吃,有外人来吃饭也不能这么吃。嗨,中国人典型的里外有别,这就显示出来了。

亲属关系――(以及 third cousin 是谁?) 

英文中 parent 这个单词,是没有确切的对应的中文的。你可以说是“父或母”,但这只是意译。 Parent 是没有性别区分的,可以是父,也可以是母。中文里,要么是父,要么是母,不可含糊。英文里有专门的单词代表父母,父是 father ,母是 mother 。这个中性的 parent ,中文单字就没有了。笼统来讲,可以说,“为人父母者”,可是够啰嗦的。 (Really a mouthful!)

类似的情况很多。比如, brother 和 sister ,没有哥、弟,或者姐、妹之分的。 Brother ,可以是哥,可以是弟; sister ,可以是姐、可以是妹。非要说是哥,就要说是 elder brother ,较我年长的兄弟,那就是哥了。是弟的话,就是 younger brother ,较我年轻的兄弟。姐妹的情况也是以此类推。而中性的兄弟姐妹单词,是 sibling ,可以代表兄弟姐妹的任何一个。中国好象有部电影,叫做《我的兄弟姐妹》,中文字一大串,英文可就简单多了, My Siblings ,就俩词儿,搞定。要是抠字眼儿,那就更糟了,变成了 My Elder Brother, My Younger Brother, My Elder Sister and My Younger Sister !说完了,也天亮了!要是不止一个哥哥,还得用复数形式,在 My Elder Brother 后面加个 s ,变成 My Elder Brothers 。假如再延伸到其他弟姐妹上,哇,麻烦可不止一点点了这回。

到了更疏远一些的亲戚关系,英文就更含糊了。最近我听到一个亲戚关系名称,叫做 second cousin 。我一想, cousin ,肯定是同辈的堂表兄弟姐妹, second ,表明他(她)排老二。哎呀,大错也!原来此 cousin 非彼 cousin ,其实是父母的 cousin ,中文应该叫堂表叔伯姑舅姨,具体到我所知的这个例子,是妈妈的表姐妹,所以该叫表姨。而那个 second ,我估计是指,不是直系亲属,而是旁系亲属的意思。

要是算到祖父母那一辈,中文就更复杂了,我都没完全搞清楚,英文不知会不会出现 third cousin 呢?

前一阵子带孩子回国探亲度假,到了一个表哥家,两家孩子年龄差不多,玩儿得很开心。我跟女儿说,那是我的 cousin 的女儿,等于是你的 cousin 。我女儿回英国后常常跟我说,我要去中国和我的 cousin 玩儿。可是我现在想想,这种亲属关系,英文到底是否叫 cousin ,我也说不准了。按照以上提到的说法,英文中,我表哥是我女儿的 second cousin ,那他的女儿,是否就是我的女儿的 third cousin 了呢?

还有一个让我孩子一开始搞不清楚的问题。中国人为了表示亲密,堂表兄弟姐妹之间,往往省略“堂表”的字眼,直接叫哥弟姐妹。到了父母家,自然是哥弟姐妹,到了姨妈姑妈叔伯舅舅家,也叫哥弟姐妹。孩子一听,就问,你怎么那么多 brothers and sisters ?我说,在我父母家的,是我的哥弟姐妹,在其他家的,是 cousins 。孩子又糊涂了: Cousins ,怎么你叫他们 brothers and sisters 呢?我说,中国人为了套近乎,不认识的人,都可以叫大兄弟,大妹子,更何况亲戚呢?我又命令,在中国,所有跟你父母年纪差不多的,都要叫叔叔阿姨;所以跟你年纪差不多的,都要叫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所有老人,都要叫爷爷奶奶。孩子哦了一声,说,原来,中国所有人都是亲戚呀。 (Oh, so all Chinese are family.) 我说,这就对啦!下次见到我英国家的邻居,七八十岁的老太太时,孩子们也赶着叫 granny 。老太太说,我什么时候成了你奶奶啦? (Since when I became your granny?) 不过喊得多了,她也就接受了。

综上所述,中国人家庭观念强,每个家庭亲戚关系都清清楚楚,先后尊卑很分明,直至表姨婆、侄外孙的层次。英国人则态度宽松得多,父和母还有 father 和 mother 之分,到了兄弟姐妹,已经没有细分了,再往外,几乎爱谁谁了。

12-09-2007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