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八旗"_对满族误读的一点说法
(2007-07-30 10:37:32)
下一个
本人每遇告知是“满族”时,总会被问:是否在旗?是否“正旗”?哭笑难言。只好整理如下资料,以飨朋友:公元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已经统一建州各部,按当时的户籍编制为:300人一“牛录”,是一个户口单位。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即为一“旗”,每旗约7500人。这种建制早在女真(后改满)时就已形成,是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万历年间渐为完善。初建时是“黄、白、红、蓝”四旗,到了公元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又增建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前者称“四整”(注意,不是正),后者称“四镶”,合称为“八旗”。其成员均称为“旗人”或“旗下人”。满洲统一中国时,为加强军事管理,由清帝亲统其中整黄、整白和镶黄为“上三旗”,其余五旗由满洲贵族统领,称为“下五旗”。公元1635年,清天聪九年皇太极时,统一了蒙古各部,将蒙古二十四部编为四十九旗,察哈尔部编为八旗,隶属清帝,设立了“蒙古八旗”;1642年(清崇德七年),有汉军投附,又设立了“汉军八旗”。康熙年间,又将蒙古达呼尔、索伦、陈巴尔虎、鄂伦春编为“打牲八旗”;雍正十年,清廷挑选索伦、达呼尔、陈巴尔虎、鄂伦春三千精兵驻守呼伦贝尔,称为“索伦八旗”;从康熙初年到乾隆十九年,又将依附的扎哈沁、明阿特、厄鲁特、乌梁海等部,编称为“游牧八旗”。清廷设中央八旗都统衙门掌管八旗兵,地方督抚无权调征。满清统一中国后,八旗兵分为守卫京师的“禁卫兵”和驻防各地的“驻防兵”。禁卫兵分“郎卫”和“兵卫”,郎卫选“上三旗”中才武高强者入值禁中,由领侍卫府统领;兵卫由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火枪营等组成。八旗兵在京者全居于内城,分左右两翼。左翼为镶黄旗在安定门内,整白旗在东直门内,镶白旗在朝阳门内,整蓝旗在崇文门内;右翼为整黄旗在德胜门内,整红旗在西直门内,镶红旗早阜城门内,镶蓝旗在宣武门内。总兵力为六万人。后来,由于中原文化的影响,旗人有了八大姓:佟、关、马、索、祈、富、安、郎。其他不在八大姓的也不能说就不是真正的满人,因为种种原因,也有诸如:李、刘、张??等姓的出现。 一、称谓满族其实不叫满族,正确的叫法应该是“满洲族”。自从1635年10月13日(农历)清太宗皇太极下谕,将“女真”更名为“满洲”后,满洲族人就没再给自己改过名字。 但到了近代,由于各种原因,满洲族被改称为“满族”。但,在满族人自己的语言——满语中, “满洲”(音译)(manju 拉丁转写)二字从未变过。所以,请满族人记住,自己本应叫“满洲族”。但一提到“满洲”二字,人们普遍会联想到伪满洲国,这个耻辱的名号。所以,我个人认为,在普通的场合没必要刻意说自己是“满洲族人”,以免引起误解。但内心一定要记住自己是“满洲”族人,不是“满族”人。可能有人会觉得没必要纠缠这一字之差,但,对每一个满洲族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字之差,其中寓意深远,切记,切记。二、额娘几乎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把满语的“母亲,妈妈”读做“额娘”(e,niang)了。如电视剧《康熙王朝》就是这么读的。那么“额娘”在满语的读音中到底对不对?我们的回答,读成“额娘”肯定是不对的。满语根本无“e niang”这个读音的词。但却有个和它相近的读音的满语词“e nien”(是一种动物!)。不能因为大家都这么读了,读得年头多了,就可以把“母亲,妈妈”读做“额娘”(一种动物!)。这种读法,对于正在说着满语的满族同胞来说,真是哭笑不得~那么满语“母亲,妈妈”的正确读音是什么样的呢?1-额莫(e me);2-额聂(e nie);3-讷讷(ne ne),都是对的。现在你如果走进满族村还能听到许多人管妈妈叫讷讷(ne ne).满族同胞都能证明,绝对没有管“母亲,妈妈”叫“额娘”的。满族人现在都用“额莫”或“讷讷”代表满族的“母亲,妈妈”。电视剧中的称谓应该按照生活中的满族人使用的称谓加以修正!电视剧中“皇额娘”也应该改成“皇额莫”,才是正确的!《康熙王朝》三十五集--蒙古孩子阿密达称呼他的母亲蓝齐儿“额娘”也不对,因为至今蒙古人称母亲同满族人一样,也是叫“额莫”(e me),而不是叫“额娘”。①我的阿玛在我小时候口授我妈妈的叫法便是“讷讷”。三、旗籍这里有三个问题要说明。1)不是说“自己是哪个哪个旗的,就表明自己很高贵。”说句不太严格的话,只要是满族人,就一定是属于某个旗的②,也就是说,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有自己的旗籍的。八旗只是一种组织形式,而非什么高贵地位的象征。2)不是说“属于正黄旗姓爱新觉罗的人就都是皇族。”恰恰相反,如果一个人自称姓爱新觉罗,还自报属于正黄旗,那他八成是远远远远支了。近支是不入上三旗③的,皇帝的儿子(除登上龙位的以外)全部都是入的下五旗。所以以后有人攀龙附凤,爱慕虚荣自称是正黄旗还姓爱新觉罗的,大家要多想想了。而且,再附带说一句,上三旗人并非都是贵族,下五旗也并非都是平民。所以,即使现在哪位自称是正黄旗的人,也不一定就值得卖弄的,祖上或许也就是一平民,呵呵。其实即使这样,民间自称是正黄镶黄的也不在少数。而且多是老人说不清自己的旗籍了,就随口说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两黄旗。抑或是年轻一代在自己旗籍无法考证的情况下,自己“杜撰”一个出来。所以,纵观网络,“两黄旗”人士呈压倒性多数啊,呵呵。3)其实正蓝旗,正黄旗中的“正”字也属误读。本应作“整黄旗”、“整红旗”、“整白旗”、“整蓝旗”才对啊。当然,这我本人还是持“知道就好,无需刻意跟普通人讲,‘自己是zhěng蓝旗的’,但心里一定要牢记正确的读法。”遇到可以深入谈这个的情况,也不妨说一说,以正视听。四、格格影视剧看多了的人,多半对这词儿不陌生。自诩为格格的人也不少。那么这“格格”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摘录数段说的比较全面的,大家自己看看便明了了。咳,当下的影视剧啊。无语。“格格”原为满语的译音,译成汉语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贵胄之家女儿的称谓,即妇人之爵名。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 “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顺治十七年(一六六零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即: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 “格格”之称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际,才渐渐终止。 清朝从皇太极开始就已经不把皇帝的女儿称作“格格”了,一般均称为“公主”。其实,从民间习俗来看,格格只是满族女子的一种称呼,等于是我们所说的"小姐,姑娘"之类的,就是女孩,不是贵族女子也可以称为格格。格格一般都是未出嫁前,但出嫁后身边熟悉的人仍然叫其格格也有可能,总之基本是"小姐"的意思。一句话,“格格”并非公主,无尊贵之意。随便叫了哈~其实清宫戏里还有很多误人子弟的地方,看着真让人无语,比如女子请安时甩手帕子那一出,要是放当年,还不拖出去斩了。五、炎黄满族人不是炎黄子孙,满族人有自己的祖先,别认错了祖宗。满族的文化自然也不属于华夏文明,但满族文化属于中华文明。关于满洲先世的情况,可以追述到数千年以前,那时,满洲的先世生活在现今的贝加尔湖一带,后族群顺着黑龙江向东方挺进,此后,黑龙江上、中游两岸就有了满—通古斯人的足迹,他们当中的—部分又逐渐向东和向南迁徙,以至于白山黑水间都成为了满—通古斯人的居住区域。不仅满族如此,其他少数民族也基本都有自己的祖先。没听哪个蒙古人说自己是炎黄苗裔的。注释:①此段文字是辽大教授完颜*古尔金撰写,发表于《沈阳满族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