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遗产之争——一根爱国老JB捅出的狗血剧
宗庆后死了,娃哈哈炸了。爱国戏还没凉透,宫斗就开场,权杖尚热,剧本已经从“民族企业教父”摇身一变成了一出“女儿掌舵、家族撕逼、国企错觉”的狗血连续剧。
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宗庆后生前是怎么表演的:嘴里喊着“民族品牌不能卖”,摆出一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孤胆英豪模样,动不动就代表“国家利益”,反对外资、拒绝并购、痛斥年轻人“太讲幸福感”,彷佛只有吃娃哈哈、听宗庆后训话,才配叫中国人。
可如今,一纸遗产风波,让这一切高举高打的爱国人设塌得猝不及防——你以为他是在保国家,其实他是在保家族;你以为娃哈哈是民族品牌,其实它是“宗家祖业”;你以为他是抵制资本侵略的民族英雄,其实是拿“爱国”当镰刀,一茬一茬地收割民族情绪。
讽刺的是,这场撕裂娃哈哈的家族内斗,不是外资强买强卖,不是敌对并购,而是宗庆后把三个非婚生子女送到美国,设立二十亿美元信托基金,同时大唱爱国经割韭菜而导敢的。他一生对公司治理近乎封建家长制,把控一切,不引职业经理人。宗老爷子那根挥舞了几十年的“爱国利器”,到头来捅破的,是自己塑造的金身神话。
更可笑的是,这出戏的观众,就是我们这群从小喝娃哈哈长大、被“民族企业”感动过、无数次在超市货架前做出“爱国选择”的消费者。而今,我们被告知,这家公司跟我们想象的民族命运毫无关系——它只是一个封闭的家族财产,一座私有的皇宫,爱国只是它挂在门口的招牌,给你看的,不是真的。
宗庆后用“爱国”包装了自己的经营策略、话语权、权力集中和企业闭环;而他的去世暴露了这一切都是包装,不是责任、不是制度,更不是未来。这不是一个人的失败,这是一整套“民族资本+家长制”叙事的自我崩塌。
当下的中国,需要的不再是“民族资本家的家长光辉”,而是真正现代、透明、负责任的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爱国不是你贴个标签、讲个故事、把舆论绑架一下就能垄断的情感资源。下一次我们再听到谁扯着嗓子高喊“民族品牌”的时候,就该警惕了,否则我们还会不停地被镰刀收割,喝着爱国水,实际上帮老JB们到处乱捅,帮他们捅出一大群子女后忙着移民,把钱都转到国外吃香喝辣。
当然,宗老头养情妇搞小三 ,那是他的本事,他只是做了每个猥琐男人都想干的事。但宗老头利用资源和势力一心打造“一双布鞋、一盒便宜香烟,一心只想着爱国”的完美人设,却用韭菜们真诚奉献的钱暗地里和女私书生美国崽,给美国人当爹,不仅不分给韭菜们一点油水,还滴水不漏,好处全吞,这老家伙太不厚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