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荆州博物馆,建筑本身也是古迹
3.
4.
5.
6.
7.
8. 古城示意图
荆州之名源于《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为古九州之一;以原境内蜿蜒高耸的荆山而得名。荆是古代楚国的别称,因楚曾建国于荆山,故古时荆、楚通用。
荆州历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人类就在这里创造了大溪文化等原始文化。荆州系楚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属楚。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楚国迁都于郢(今荆州区纪南城),都郢400余年。秦属南郡,定治江陵,故常以南郡喻荆州。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立荆州刺史部,东西汉时皆属南郡。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荆州,后归吴荆州,定治南郡。晋永和八年(352年),荆州定治江陵。南北朝时,齐和帝、梁元帝、后梁、萧铣皆以荆州为国都。
隋开皇二年(582年),因与后梁联姻,罢总管府;开皇七年并后梁,又置江陵总管;二十年改为荆州总管。大业初,复称南郡。唐贞观元年(627年)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山南道分为东、西道,属山南东道江陵府,设荆州大都督府,至德后置荆南节度使。上元元年(760年),以江陵为南都,改荆州为江陵府;次年(761年)罢都。五代十国时(925年),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割据荆、归、峡三州,称南平王,国都设江陵。
荆州古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墙体保持完整,形制完备,在中国七大古城墙中排名第二,已经联合中国七大古城墙城市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荆州古城总面积4.6平方公里,分为三层,最外层为水城、中间是砖城,里面是土城,水城(护城河(全长10500米,宽30米,水深4米,西通太湖,东连长湖,与古运河相连;城墙四周原有东门(迎宾门(、小东门(公安门、水门(、北门(拱极门(、小北门(远安门(、西门(安澜门(、南门(南纪门(6座城门,除小东门外,其它五座城门都由两道门组成,有瓮城,建国后,又新开3座城门,分别是新东门、新南门、新北门,均无瓮城,原来6座城门上都有城门楼,分别是宾阳楼、望江楼、九阳楼、曲江楼、朝宗楼、景龙楼等,其中以曲江楼和景龙楼最为出名。
9.
10.
11.
12. 越王剑
13.
14. 越王剑
越王勾践剑於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县望山1號楚墓出土,1999年中國國慶日後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该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剑格铸有黑色菱形暗纹,剑鞘正面镶蓝色琉璃,背面镶绿松石花纹。剑首为圆箍形,内有11道同心圆圈。剑身整体经过硫化处理,耐腐蚀性和强韧程度得到极大地提高,说明中国古人在金属的冶炼和表面处理方面的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该剑出土时仍寒光四射,锋利无比,反映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铸剑术,为古代兵器中的奇宝。
关于越王之剑为什么出现在湖北境内,有多种解释。有些历史学家推测时楚国灭越国之后,此剑作为战利品被楚国收藏,但有歷史學家研究發現出土此劍之墓在楚昭王或楚懷王時已存在所以也有一种更为受人接受的说法,认为越国曾经和楚国联姻,此剑为越国公主陪嫁,来到楚国,后世楚王将此剑赐予大臣,后来被人所发现。
其剑身刻有鸟虫书铭文“戉王鳩淺”和“自乍用鐱”,经学者唐兰考证意即“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另外,同墓亦曾出土與越王勾踐劍極為相似的一把銅劍,長60.6厘米,只是沒有銘文,現該劍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越王剑实际上有很多,当时春秋晚期,吴越交战,越王曾寻铸剑大师欧冶子到越地铸剑。现在出土的越王剑有四把,其他的分别是越王者旨於赐剑、越王不寿剑、越王州句复合剑。这四把剑曾经一起在南京博物院一起展出。不过从文物价值来看,越王勾践剑更为知名,称其为“天下第一剑”主要是因为这是勾践的“自用”剑。在剑身上有八个美丽的篆文,而且这种篆文是经过特别美化的,称为“鸟篆”。篆文当时能够明确认出来的只有六个字“越王**自乍用剑”,只能说明为越王用剑,越国有十个越王,但究竟是哪一位越王呢?国学大师郭沫若赞同考古现场专家方壮猷的意见,认为这两个字是“邵滑”,是楚国派到越国的“越奸”,最后被封为越王。不过,古文字专家唐兰却认为,这两个字是“鸠浅”,是“勾践”的通假字。这个观点最后也得到了其他专家的认同。
16.
剑是古人随身佩带的兵器,盛行于战国及秦、汉。在出土的青铜剑中,尤以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国剑的数量可观,仅知名王者之剑就有数十把之多,其中越王剑近40把,吴王剑近10把。据《汉书.地理志》载:“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剑,轻死易发。”至于吴越地区缘何盛产青铜剑,除东周时期佩剑之风盛行外,还与吴越之地水网密布适宜于步骑战有关(中原地区盛行车马战),导致既轻便又锋利适于近战的剑这一兵器获得了长足发展,其制剑技艺独树一帜。及至越灭吴,楚灭越后,楚国继承了吴越的制剑技艺。尚武的楚人更是视剑如命,死后常以所佩之剑随葬。但吴越王剑出现在楚墓中,不外乎通过战争、掠夺、赠予、婚嫁等途径获得,进而反证楚人视吴越青铜剑为珍宝。今荆州博物馆藏有越王鹿郢剑、兀北古(盲姑)剑、州勾剑、不光剑四代越王剑,是全国藏有越王剑最多的博物馆。
越王鹿郢剑:1988年在荆州市纪南城北垣外楚墓中出土。剑全长65厘米,宽5.3厘米,格宽1.2厘米。剑的形制与越王勾践剑相似,剑首7个同心圆,剑格镶嵌有绿松石,并有鸟篆铭文:“戉(越)王戉(越)王,者旨於赐”。据考证“者旨於”为越王勾践之子,又名鹿郢,公元前454-459年在位。
越王盲姑剑:1976年在荆州张家山墓中出土,通长65.2厘米,格宽5厘米,为“复合剑”,即剑脊和剑刃用不同成分配比的青铜合金分别浇铸的青铜剑,以收刚柔相济之效。剑圆茎上有平行箍两圈,上有错金纹饰。剑格正、背皆有错金鸟虫书铭文,有铭文一行10字,左右两边各5字,对称分布,为“戊(越)王亓北古(盲姑),自乍(作)元用之”;圆形剑首环列错金鸟虫书铭文12字“台戊(越)王亓北自乍(作)元之用之佥(剑)”。盲姑剑是越王勾践的孙子盲姑生前所用之剑。盲姑剑存世仅三柄,分别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安庆博物馆、荆州博物馆。
越王州勾剑:1973年荆州市荆州区藤店一号墓出土。战国早期,通长56.2厘米。此剑的剑身近格有两行错金铭文,每行四字,字体为鸟虫书,释文为“越王州勾自作用剑”。州勾即朱勾,为勾践之重孙,不寿之子。在位三十七年(公元前448-412年)。
越王不光剑:1974年出土于荆州市荆州区张家山战国墓。现藏荆州博物馆。据《史记.越王句践世家》云:“王不寿卒,子王翁立。王翁卒,子王翳立;”《竹书纪年》称:“不寿立十年见杀,是为盲姑,次朱句立”;又“於粤(越)子朱句卒,子翳立”。系越王句践的第四代孙,公元前412年至前376年在位,长达36年之久。
错金银越王剑:2000年在荆州市荆州区曹家山一号墓出土,年代为战国中期。此剑菱形薄格喇叭筒茎首,铭文在剑格和剑首上;上有鸟虫书古篆体错金铭文十字(正反两面各五字)。剑格正面铭文为“戉(越)王戉(越)王”,此剑中脊挺直,双刃锋利,通长六十二点五厘米,剑身宽五厘米,剑格仅宽零点五厘米。现藏荆州博物馆。此外,中国历史博物馆也藏有一把菱纹格剑(亦称错金银越王剑,1965年与越王勾践剑同时出土)。
附:荆州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
越王勾践剑:1965年在荆州市荆州区川店镇望山村望山一号墓出土。剑通长55.6厘米,剑身长47.2厘米,剑茎长8.4厘米,剑身宽4.6厘米,剑格宽5厘米,重857.4克。剑的前锋内敛,成两度弧曲状。两侧有血槽。剑身遍饰菱形暗纹,纹饰精美,镂刻最细处仅0.1毫米。剑格两面分别用绿松石与蓝色琉璃镶嵌出花纹。茎有双箍,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11道间距极小的同心圆圈为饰。近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八字。剑柄为圆柱体,“缑”(缠绕于柄的丝绳)保存完好,柄上刻有三道戒箍。剑出鞘时,寒光袭人,毫无锈蚀,锋刃如新,犹能断发。该墓中出土了66件兵器。有剑、戈、矛、殳和镞5种。其中两件铜戈为明器外,其于都是实用兵器。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吴王夫差矛:1983年在荆州马山5号墓中出土。矛全长29.5厘米。矛身与剑身相似而较短,中线起脊,两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铸一兽头。骹(又称(上竹下角),为装柄之用)中空。骹口扁圆,口沿内凹。矛体满饰菱形几何暗纹。基部有两行8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鈼。”据专家考证,鈼为矛属刺兵器。由此可知,此为吴王夫差自用,此矛冶铸精良,保存完好。现藏在湖北省博物馆。
18.
19.
20.
部分背景介绍来自网上,比如百度,维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