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开倒周序幕(13)
【接前】这样就给了周恩来可乘之机,让周恩来有理由安排“黑司令”刘少奇与“红司令”毛泽东共同接见群众的。周恩来巧妙地用这种“和稀泥”的方式,来削弱毛泽东的革命气势。只要刘少奇出现在天安门上,那么毛泽东的《炮打司令部》就是放空炮。
因此,毛泽东要想把刘少奇从天安门上赶下去,就必须把刘少奇的错误公开出来,传达下去。然而,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曾经做出过一个决议,就是刘少奇的问题不公开,仅限于中央,不向下面传达。这样一来,毛泽东如果要公开刘少奇的错误,就必须开一次中央会议,在中央会议上推翻上次会议的决定。
第三件事是在党内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现在党内高官们,大部分人对毛泽东的文革都表示“不理解”、“跟不上”,他们纷纷赞成周恩来对文革的阻挠和抵制。因此,毛泽东要展开对周恩来的斗争,就要设法把高官们从周恩来那边“拉过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召开一次中央会议,在会上开展批判周恩来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让高官们意识到跟着周恩来走是要犯错误的,是危险的,这样就能吓住一部分高官,吓得他们放弃周恩来而转向自己这一边。
基于这些考虑,毛泽东在国庆节三天后的10月4日,提出要召集各省市以及中央各部的主要负责人,召开一次中央工作会议。对于这次会议,王力在回忆录中写道:
【毛主席提出要把各省市以及中央各部的主要负责人,找来开个会,就是中共工作会议,通过这次会议把毛主席的精神贯彻下去,在中央内部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这个就是批判资产阶级反对路线的会。很明显,“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已经不是指八届十一中全会前刘少奇主持中央工作的五十天,而是指八届十一中全会后的两个月。彻底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主要针对当时居于领导地位的一些同志,在中央主要是周总理、陶铸。】
周恩来知道毛泽东召开这次会议是针对他的,自然也就设法阻止这次会议。周恩来借口当时不少省市的领导,因为正在被群众批斗,一时间无法脱身,所以他给毛泽东写信说:【主席是否还在考虑目前开全国工作会议的利弊。如果主席认为时机尚早,今天还来得及以电话告大区、省市书记暂缓来京。如主席认为无需改动,即按照通知进行。】
毛泽东当天就在周恩来的信上写下了批示,说:“照样开会,唯会期三天不够,需要七天。”
于是这次中央工作会议,在10月9日召开。毛泽东原计划开七天会,到10月15日结束,可是会上的阻力很大,开得很不顺利,因此会议又延长了十几天,拖到10月28日才结束。【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82)》*****
*****上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81)》*****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82)/拉开倒周序幕(14)
【接前】周恩来预计毛泽东将这次会上对所谓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展开批判,也就是对他的周恩来路线进行批判,因此周恩来做好了应付的准备。周恩来的对策,就是让大家“畅所欲言”。周恩来知道,现在众高官心中,对毛泽东的不满很多,一旦让大家“畅所欲言”,让大家把对毛泽东的不满说出来,这样就可以改变会议的方向。
周恩来在开会的当天,就中央工作会议的开法,提出三点提议:一、发言要谈观点、摆问题,二、不同的看法,都可以讲,要两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意见一起讲;(三)可以口头讲,也可以书面谈,充分发扬民主,尽可能人人都发言。
果然,在“畅所欲言”的气氛中,参会的高官们纷纷倒苦水,吐怨言,谈忧虑,会议变成了“诉苦大会”。高官们出于“惺惺惜惺惺”的心情,特别对一些高官被揪斗、“坐喷气式飞机(两手被拉向身后的低头认罪的姿势)”,戴高帽子游街的情况,表示出强烈的愤慨。甚者有人公然提出要对工作组的问题“重新估计”,企图对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决议翻案。
毛泽东在会议开始时,并没有亲自发言,而是让陈伯达做一个代表他本人思想的长篇讲话,然后观察众高官的动向。陈伯达的讲话,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说明文革的必要性和伟大性,试图对众高官“打通思想”,说服他们接受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第二部分是点名批判刘少奇,为公开刘少奇的错误做舆论准备;第三部分是批判周恩来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陈伯达说:【两条路线斗争,在十一中全会后还在继续。工作组虽然撤走了,但是那些不赞成毛主席路线的人,仍然可以利用职权,采用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新形式。有的领导人自己组织了红卫兵,或者操纵了群众组织。真正的革命造反派,还在受到压制,两条路线的斗争还在继续,而且还会经过多次的反复。】
但是陈伯达的充满火药味的讲话,并没有引起大的反响。周恩来则借着在会上做自我检讨,说:“这次文化大革命,我们都是没有充分思想准备的,也没有经验,但是毛主席对运动的前景是看得清楚的。我们看不清不要紧,要紧跟主席,不要掉队。在八届十一中全会后,我努力紧跟主席和林彪同志,向文革小组密切联系,有时仍有掉队之虞。”
周恩来借着“自我检讨”的方式,巧妙地表示出自己对毛泽东的文革“很不理解”。既然党内排名第三的周恩来都很不理解,那么众高官对文革表示“不理解”,就更加理直气壮了。这样一来,这次会议的方向,完全背离了毛泽东的设想,没有成为批判周恩来的会议,反而成了批评毛泽东的会议了。【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83)》*****
*****上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82)》*****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83)/拉开倒周序幕(15)
【接前】为此,毛泽东不得不再次搬出林彪这个“救兵”,希望林彪来一个震动性的发言,彻底扭转会议的气氛。10月25日,林彪在会议召开后的17天,做了一次长篇发言。然而林彪的发言,却让毛泽东大大失望了。林彪的讲话,大部分篇幅都是长篇大论地论述“文革的意义”,提及实质性问题的篇幅很少。林彪说:
【这个会开了十七天了,开得很好,这个会从头到尾都是毛主席亲自领导的。几个月来文化大革命的情况,是两头的劲头很大,中间的就有一点劲头不足,中间甚至还有一点顶牛,局势一度有些紧张。毛主席看到这个形势以后,提议把大家找来谈谈。原来是准备搞三天,以后搞七天,现在搞两个多星期。越开,情况就越清楚,思想也就越清楚,就更能够掌握毛主席的路线。所以,这是很必要的一个会。】
林彪这里说的“两头劲头很大”,一头是指毛泽东和坚决毛泽东站一边的人,另一头是指发动起来的革命群众;林彪说的“中间”,是指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央及各省市领导。
毛泽东对林彪讲话的第一个要求,是期望林彪对周恩来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进行猛烈的批判。可是林彪在讲话中,却矢口不提“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这个词。更有甚者,林彪把周恩来等人对文革的抵制,轻描淡写为“中间有点劲头不足,有点顶牛”,这根本就谈不上批判,连批评都嫌太轻。
毛泽东对林彪讲话的第二个要求,是要他点名批判刘少奇和邓小平,这点林彪虽说做到了,但有点勉强。林彪说:【中央有几个领导同志,就是刘少奇、邓小平,他们搞了另外一条路线,同毛主席的路线相反。刘、邓的路线,就是毛主席的《我的一张大字报》中说的:“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上,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将无产阶级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打下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围剿革命派,压制不同意见,实行白色恐怖,自以为得意,长资产阶级的威风,灭无产阶级的志气,又何其毒也。”】
林彪虽然点了刘少奇和邓小平的名,但只是说他们的路线与毛泽东的路线相反,并没有说他们的路线是反动路线。至于对刘少奇的批判,林彪完全引用了毛泽东《我的一张大字报》的原话,没有用自己的话来批判刘少奇。谁都可以看出,林彪点名批判刘少奇和邓小平是很勉强的。
毛泽东对林彪讲话的第三个要求,是期望林彪指出那些抵制文革的干部,犯了严重的路线错误,并对他们进行严重的警告。可是林彪却说:【总的估计是,大部分同志是不自觉的,并不是有意抵抗毛主席的路线。大多数是一个认识的问题,而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只有少数一小撮,那是抵抗毛主席的正确路线的。】
林彪在这里,不仅没有批判那些抵制文革的干部,反而为他们开脱,说他们“并不是有意抵抗毛主席的路线”,只是不自觉地犯了“认识错误”,这与毛泽东所说的路线错误,相差太远了。这次,林彪没有像过去那样,在毛泽东陷入困境的关键时刻进行“救驾”,让毛泽东完全失望了。【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84)》*****
*****上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83)》*****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84)/拉开倒周序幕(16)
【接前】1966年10月的中央会议,毛泽东遇到周恩来委婉抵制,林彪也不肯帮忙,就在毛泽东左右为难的时候,没想到这时候刘少奇反而帮了毛泽东一个大忙。
前面我们提到,毛泽东为了把文革搞到底,他需要做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公开批判刘少奇,进而彻底打倒刘少奇。这有两个重要的理由:第一个理由,是需要树立一个革命的靶子。这么一场大革命,总得有一个革命的对象,革命的敌人。如果没有革命的靶子,大家找不到革命的目标,革命就会成为一场闹剧。
同时,这个革命的靶子必须是重量级的人物,如果把彭真这样的人作为革命的靶子,那就份量太轻了,还不够格做毛泽东的敌人。因此毛泽东曾说:“彭真是混到党内的渺小人物,没什么了不起,一个指头就捅倒地。”而从这方面看,毛泽东把刘少奇树立成“革命的靶子”,也是看得起刘少奇,认为刘少奇还是“了不起”的,有资格做毛泽东的敌人。
打倒刘少奇的第二个理由,是为了把文革搞到底。怎样处理革命的头号敌人,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场革命是否“搞到底”的标志。比如中国的辛亥革命,革命的目标是推翻清王朝,因此革命的头号敌人就是皇帝溥仪。按照革命党人的初衷,至少把清帝溥仪赶出故宫,废为庶人。可是革命党人在强大的阻力面前,退让妥协了,同意清帝继续住在故宫,继续享有“皇帝”的尊号,甚至国家还要继续给清帝提供巨额的生活费,这样一来,辛亥革命就成为一个不彻底的革命。
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中国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所以孙中山不得不发起“二次革命”,并且直到孙中山去世的时候,他的革命目标也还没有成功。因此,孙中山在遗嘱中悲愤地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这次,毛泽东接受辛亥革命不彻底的教训,希望把这场文革“搞到底”,希望在他临死的时候,不会再发出“革命尚未成功”的悲愤。那么怎样处理刘少奇这个文革的“头号敌人”,就成为文革是否搞到底的一个标志。而文革的反对派,也拿刘少奇这个“头号敌人”来做文章。
当时刘少奇虽然被罢官了,但还没有被打倒,甚至还是政治局常委。在以周恩来为首的大多数党内高官们看来,刘少奇即使犯了错误,也还不到被打倒的地步,反对毛泽东从重处分刘少奇。因此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给刘少奇的问题留了一个尾巴,就是刘少奇的错误不对外公开,对刘少奇的处分也按照党内机密处理。
然而,如果刘少奇的错误不对外公开,那么毛泽东就无法把刘少奇当作文革的靶子,而且周恩来等人还可以利用刘少奇的合法身份,让刘少奇公开露面,给文革泼冷水。因此,毛泽东必须要推翻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对刘少奇的处理结论,要把刘少奇的错误公开于众,为进一步彻底打倒刘少奇埋下伏笔。【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85)》*****
*****上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84)》*****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85)/拉开倒周序幕(17)
【接前】可是毛泽东要想说服众高官们,改变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决议,公开刘少奇的错误,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刘少奇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之后已经不管事了,没有继续犯新的错误,这样毛泽东就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来加重对刘少奇的处分。就在毛泽东为难的时候,刘少奇帮了毛泽东的忙。
1966年8月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刘少奇的态度还是很硬的,不承认自己有错,甚至顶撞毛泽东说“五不怕”。可是两个月之后,刘少奇的态度忽然软了下来,写了一个长篇检讨,把毛泽东在《炮打司令部》大字报中对他的指责,全盘接受下来,承认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而且错误的性质,完全像毛泽东指出的那样,是严重的路线错误。刘少奇还承认毛泽东对他的批评和处分,是完全正确的。
刘少奇给毛泽东送上《检讨书》时,还特别写了一封信,声称他自愿把自己错误公开出去。刘少奇在信中说:“以我为错误典型,把我拿出来批评,对党对人民有利,对文化大革命有利,我愿意这么做。”
为什么刘少奇自愿当文革的靶子呢?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再分析。不管怎么说,既然刘少奇本人愿意公开自己的错误,那么反对公开刘少奇错误的人,就无话可说了,这样就把毛泽东要办的一件棘手的事情,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所以毛泽东十分高兴,他在刘少奇的《检讨书》上批示说:“基本上写得很好,很严肃,特别后半段更好。”
毛泽东之所以说刘少奇的《检讨书》“后半段更好”,是因为刘少奇不仅承认他在文革初期五十天镇压学生的错误,还在《检讨书》的后半段,根据毛泽东《我的一张大字报》中指出的那样,承认了自己在1962年和1964年也犯了路线错误。刘少奇这个《检讨书》,成为毛泽东《我的一张大字报》的正确性的最好证明。因为刘少奇本人都承认自己错了,这比毛泽东说刘少奇错了,更加有说服力。而且,刘少奇的《检讨书》中,不仅承认他犯了两次路线性的错误,并且还说明,这两次错误都是毛泽东亲自纠正的,这样一来,就更加证明了毛泽东的英明伟大。
1966年10月23日,刘少奇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进行公开的检讨,这里摘录几段刘少奇的检讨讲话。刘少奇检讨说:
【同志们:我坚决拥护主席和林彪同志的指示,同意陈伯达同志的讲话。在今年6月1日以后的五十多天中,毛主席不在北京,由我主持党中央的日常工作,做出了一些错误的决定,批准了一些错误的建议。例如,向北京的大学中学派了工作组,许多学校在工作组的领导下,围攻革命派,压制不同意见,甚至将一些学生定为“反革命分子”。这样,就在不少学校造成一种反动的、白色的恐怖气氛,这就在事实上站到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上去了,实行了资产阶级专政,将无产阶级轰轰烈烈的文化革命打了下去,颠倒了是非,混淆了黑白,长了资产阶级的威风,灭了无产阶级的志气。】【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86)》*****
*****上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85)》*****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86)/拉开倒周序幕(18)
【接前】毛泽东在《我的一张大字报》中说:“在五十多天里,从中央到地方的某些领导同志,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将无产阶级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打下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围剿革命派,压制不同意见,实行白色恐怖,自以为得意,长资产阶级的威风,灭无产阶级的志气,又何其毒也!”
刘少奇在检讨中,基本上按照毛泽东《大字报》的原话来批判自己,比如“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围攻革命派”、“实行白色恐怖”,“长资产阶级的威风,灭无产阶级的志气”等。这样,就证明了毛泽东在《大字报》中对刘少奇的批判,是完全正确的。
刘少奇继续检讨说:【我这次犯严重的路线错误,不是偶然的。我在历史上就犯过一些原则性和路线性的错误。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在我的书面报告和口头发言中,对当时的困难讲得过头了,对于前途,有时也说得黯淡,对干部和群众中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发生了不好的影响。由于我当时过分信任陈云同志,并且偏听他的意见,在思想上同他有共同性,所以我向中央和毛主席推荐陈云同志作中央财经小组的组长,我后来才知道毛主席是根本不赞同我们对当时的形势估计和某些作法,这已经是一种右倾错误。】
刘少奇的检讨,按照毛泽东《我的一张大字报》的原话,批判自己在1962年犯了“右倾错误”。毛泽东《我的一张大字报》的原话是这样的:“联系1962年的右倾,和1964年的形左实右的错误倾向,岂不是可以发人深醒的吗?”
接着,刘少奇继续检讨说:【我在1962年犯了右倾错误之后,在1964年又犯了形式上‘左’,而实际上‘右’的错误。在这段时期中,我过分相信王光美同志在一个大队蹲点的经验,后来又把她的讲话记录批发到全国,这就给许多同志以极不好的印象,在事实上否认了毛主席所说的开调查会的方法,这是十分错误的,造成极不好的影响。】
刘少奇进一步承认按照毛泽东《我的一张大字报》的原话,批判自己在1964年犯了“形左实右的错误”。不过刘少奇的检讨,有把一部分责任推给陈云和王光美的嫌疑。刘少奇的检讨最后说:
【我在这次文化大革命中所犯的路线错误,是我们党和人民的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毛主席亲自纠正的。我完全拥护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决定以及对中央组织上的变动。林彪同志在各方面都比我高明得多,把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举得最高,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最好,作为毛主席的第一位助手和毛主席的接班人。我决心严格遵守十一中全会和毛主席的一切决定,决心遵守一个党员所应当遵守的纪律,决不在任何人面前搞两面派。】【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87)》*****
*****上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86)》*****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87)/拉开倒周序幕(19)
【接前】刘少奇最后说“决心严格遵守毛主席的一切决定”,这是向毛泽东表忠心,同时也用赞美林彪的话,向林彪示好。刘少奇还特别声明“不搞两面派”,也就是声明自己不会说一套,做一套,保证言行一致。刘少奇的这个《检讨书》,事实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无条件投降书”。
在这次中央会议上,不少高官因为受到群众的批判,对毛泽东撤工作组,放弃党的领导十分不满。因此他们对刘少奇持同情态度,委婉地为刘少奇和工作组辩护,毛泽东对这种不满言论,也不好处理。现在刘少奇站出来,自己承认派工作组是错误的,说毛泽东纠正了他的错误,并且自愿当文革的“靶子”。这就等于支持了毛泽东,等于站在毛泽东的一边,反驳了那些怀疑毛泽东的人。刘少奇的此举,在毛泽东为难的时候,起到了雪中送炭的效果。
于是在刘少奇公开检讨后第二天的10月24日,毛泽东在会上说了不少刘少奇的好话,毛泽东说:
【我的责任是分一、二线。为什么分一、二线呢?我想在我没死之前,树立他(刘少奇)的威信,没有想到反面,许多事情不与我商量,如土地会议,天津讲话,否定调查研究,大捧王光美。邓小平从来不找我,从1959年到现在,什么事情都不找我。刘、邓两人是搞公开的,不是秘密的,与彭真不同。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是搞秘密的,搞秘密的没有好下场。】
【把刘、邓的大字报贴到大街上去不好,要允许人家犯错误,要允许人家革命,允许改嘛。要允许刘、邓革命,允许改。你们说我是和稀泥,我就是和稀泥的人,对刘少奇不能一笔抹煞。】
毛泽东虽然说了一些刘少奇的好话,但那只是一时高兴说的话。不管刘少奇怎么表现,投降也好,顽抗也好,毛泽东都是要彻底打倒刘少奇的。这个原因我们在上面已经分析过了,因为不把刘少奇彻底打倒,文革就很难搞彻底。这个既定方针,已经不可能改变了。
1966年11月9日,刘少奇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检讨书》,印发至县、团级,实现了毛泽东公开刘少奇错误的目标。此后,既然中央会议决定可以公开刘少奇的错误,那么对刘少奇的批判自然也就骤然升级了。1966年12月初,北京纷纷出现“打倒刘少奇”、“刘少奇是党内最大的资产阶级当权派,是中国现代修正主义的祖师爷,资产阶级司令部的黑司令”等大幅标语,刘少奇终于变成了文革的头号靶子,成为革命的头号敌人。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本来毛泽东要打倒刘少奇,阻力还是很大的,可是刘少奇却声称他自愿当文革的靶子,主动为毛泽东排除打倒自己的阻力,简直就是自毁长城,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刘少奇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下面我们进行一下分析。【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88)》*****
*****上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87)》*****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88)/拉开倒周序幕(20)
【接前】毛泽东打倒的四个主要的人,高岗、彭德怀、刘少奇、林彪、除了刘少奇之外,都是比较“硬”的人,都没有向毛泽东投降,高岗自杀,彭德怀入狱,林彪出走。刘少奇刚开始也是很“硬”的,但没有像其他三个人硬到底,而是后来忽然又“投降”了。
从刘少奇对毛泽东的态度来看,有“前倨后恭”倾向,在1966年8月态度还是很硬的。正因为刘少奇的态度硬,所以毛泽东才写了针对刘少奇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但是到了1966年9月中旬,刘少奇的态度,忽然“软”了下来,有人把这理解为刘少奇的“软弱”,这也不正确的,因为刘少奇也不是贪生怕死的人,他的“投降”,并不是因为“怕”毛泽东,也不是因为受到批判的压力太大,而是出于另外的考虑。
一些人看到红卫兵批斗刘少奇的照片,误以为刘少奇在被红卫兵批斗之后,不堪忍受,才向毛泽东检讨求饶的。造成这种误解,主要这些人把时间的前后顺序搞错了。刘少奇被批斗,是1967年以后的事,在1966年,刘少奇不仅没有批斗,而且照旧享受着政治局常委的待遇,照旧有资格上天安门,参加中央会议。在1966年9月刘少奇向毛泽东“投降”之前,可以说刘少奇从来没有受到过任何人身侮辱。因此刘少奇“投降”的动机,不是软弱,不是忍受不了批斗的凌辱。
1966年8月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刘少奇被罢了官,但他依然十分镇定,并没有被毛泽东的气势吓到,更没有显示出动摇或投降的样子。据参加这次会议的原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邱会作回忆说:
【八届十一中全会斗争的对象是刘少奇,我总以为他会很紧张,但他竟同平时一样的!以我看到的他在全会上的表现,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点:一是,胸怀宽阔,若无其事;二是,一切照常,毫不计较;三是,坚持原则,是非分明。在全会开幕进场和闭幕进场,他也是坚持原则的。开幕时,刘少奇走在毛主席的后面,闭幕式,他走在康生的后面。】
可见当时刘少奇还是很“硬”的,态度十分镇定从容,完全没有被吓得不知所措,仓惶投降的样子。1966年8月刘少奇倒台,到1966年9月中旬刘少奇“投降”的一个月时间里,刘少奇受到的压力,就是毛泽东安排的几次政治局非正式的“生活会”,在“生活会”上批评刘少奇。但那时众高官的态度只是应付差事,除了陈伯达、谢富治少数人之外,包括林彪的批评,都是不痛不痒的。
据陶铸夫人曾志回忆说:【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后,毛泽东先后主持召开了几次政治局的生活会,内容是批判刘少奇和邓小平。会前,江青私下找到陶铸,要他在会上打头阵,向刘少奇、邓小平开炮。陶铸却以刚来中央,对情况不了解而加以拒绝。在这几次生活会上,陶铸从头至尾都没有发言,不肯给中央文革当炮弹,连谢富治攻击刘少奇、邓小平的发言,陶铸都没准许印在会议简报上,这引起了江青等人的不满。】【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89)》*****
*****上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88)》*****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89)/拉开倒周序幕(21)
【接前】另据《贺龙传》记载:【八届十一中全会后,中央政治局连续召开党的生活会,解决所谓刘少奇、邓小平的问题。一次,毛泽东问贺龙:“你发言了没有?”贺龙说:“还没有发言。”毛泽东又问:“怎么不讲一讲?”贺龙把身体挺了一挺说:“报告主席,我上不了纲噢!”】
从上述这些情况看,陶铸、贺龙等都不肯批刘少奇,刘少奇是受到大家同情的。因此,当时刘少奇的处境,压力并不太大,并没有到不“投降”就过不去的困境。那么促成刘少奇的“投降”的原因是什么呢?应该是来自于他对时局的分析。
刘少奇一直有一种“自信”,认为毛泽东离不开他。刘少奇知道,周恩来是毛泽东最大的竞争对手,如果周恩来成为第二把手,毛泽东就要大权旁落了,当年毛泽东提拔刘少奇为第二把手,也是为了制约周恩来。如果毛泽东把刘少奇拿掉,那么谁来制约周恩来呢?林彪是制约不了周恩来的,一来林彪身体不好,二来林彪与周恩来的关系较好。从毛泽东个人的权力掌握力度来看,刘少奇当第二把手,肯定比周恩来当第二把手要好。
刘少奇下台后,他冷眼旁观,果然如他预料的那样,林彪不管事,周恩来成了实际上的第二把手。毛泽东的指示,遭到周恩来的种种抵制,而林彪持中立态度不肯帮忙,即使毛泽东最抱以希望的新提拔的陶铸,也是游走于毛泽东与周恩来之间,不肯与周恩来发生正面冲突。毛泽东陷入没有“大将”的困境,虽说江青、陈伯达、康生等人倒是替毛泽东冲锋陷阵,这些人在党内的威信太低,势力太薄弱,担当不起“大将”的重任。
作为一个统帅,发起一场战役,却没有可用的大将,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毛泽东发起文革这场大战役之后,毛泽东期待成为大将的林彪和陶铸,都让他失望了,毛泽东陷入没有大将可用的地步。
刘少奇看到毛泽东的困境,也看到自己一个“复出”的机会。如果毛泽东重新启用刘少奇,让刘少奇复出,作为毛泽东搞文革的大将,替毛泽东冲锋陷阵,那么毛泽东搞文革,就会顺利多了。可是毛泽东已经拿掉刘少奇了,怎么让毛泽东回心转意呢?刘少奇想从一个“投降”的以退为进之策,向毛泽东彻底投降,彻底认错,戴罪立功,以换取毛泽东的回心转意。
直到这时,刘少奇还没有明白毛泽东发起文革的真意,他仍然以为毛泽东发起文革,是针对他个人的,是因为他冒犯了毛泽东,所以毛泽东发动文革,主要就是要拿掉他刘少奇。如果毛泽东是出于这个动机,那么刘少奇洗心革面,向毛泽东彻底投降,对毛泽东俯首贴耳,那么毛泽东就还是可以重新启用刘少奇的。【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90)》*****
*****上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89)》*****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90)/拉开倒周序幕(22)
【接前】因此,刘少奇就给毛泽东写下一个彻底投降的《检讨书》,承认毛泽东对自己的一切批判都是正确的,在众高官怀疑毛泽东的关键时刻,为毛泽东解围,来一个戴罪立功。同时,刘少奇声称愿意成为毛泽东的“革命靶子”,也就是愿意牺牲自己来帮毛泽东搞文革,借此来向毛泽东“献忠心”。
但刘少奇的想法很快落空了,因为毛泽东发动文革,并不是简单的与刘少奇的个人恩怨和权力之争,所以不管刘少奇投降还是顽抗,毛泽东都必须打倒他,为了完成文革这场大革命,这是一个所必需的步骤。
刘少奇公开检讨后,把他的《检讨书》下发至县团级干部,实际上全党都知道了,很快全国人民也知道了。刘少奇本来的要求是,把毛泽东对他《检讨书》的批语“基本上写得很好,很严肃,特别后半段更好”,也随同《检讨书》一起发下去。为此,刘少奇曾给周恩来致信说:“我的检讨提纲,毛主席已经看过,并批了一段话,退还给我。现送上,请你看看。关于印发事,请你批办。主席的批语也印发。如何?”
周恩来征求毛泽东的意见,当时毛泽东同意了。可是在最后下发刘少奇《检讨书》的时候,又删掉了批语。刘少奇之所以同意下发他的《检讨书》,就是因为有毛泽东的批语。因为不管刘少奇自己骂自己多么厉害,只要有毛泽东的批语“写得很好”,那就是毛泽东还承认刘少奇是好同志,这样一来,《检讨书》反而成为刘少奇无罪的证据,并且为刘少奇以后的复出埋下伏笔。
可是没有毛泽东批语的刘少奇《检讨书》,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变成了刘少奇的《认罪书》,成为刘少奇有罪的证据。因为刘少奇在《检讨书》中,自己承认犯了严重的路线错误,自己承认毛泽东对他的批判是完全正确的,自己承认自己是一个“罪人”,这样一来,刘少奇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间的名声就“臭了”,人们批判刘少奇,也不再有顾忌了。
刘少奇发现发下去的《检讨书》并没有毛泽东的批语,才发现被毛泽东“忽悠”了。其实这次刘少奇也想“忽悠”毛泽东,却反过来被毛泽东“忽悠”了。但直到此时,刘少奇对毛泽东要搞文革的目的仍没有明白,据王光美回忆,在这期间刘少奇对她说:“如果是为了打倒我,我可以不当国家主席,回乡种地嘛!早点结束文化大革命,使党和人民少受损失。”
此时刘少奇还以为毛泽东打倒他,是为了那个“国家主席”的职位,以为他辞去国家主席回家种地,毛泽东的目的就达到了,就可以结束文革了。其实为什么要打倒刘少奇的问题,毛泽东早就对江青等人透过风,据王光美回忆说,1966年12月底,江青亲自找刘少奇前妻的女儿刘涛谈话,王光美说:【12月底,江青亲自出面找刘涛谈话,拉她造反,说:“刘少奇问题的性质早就定了,现在不打倒他,是怕全国人民转不过弯来,要一步一步地来。你要与刘少奇彻底划清界线。”】
此后,刘少奇终于明白了毛泽东一定要打倒他的,所以刘少奇也不再对毛泽东“软”了,又对毛泽东“硬”起来。【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