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有病(TM)

你说他有病, 他说你有病, 其实都没病, 之缘吾有病, 我是任有病。
个人资料
正文

读书读出问题了??

(2008-06-04 11:54:15) 下一个
今天读了一篇“ 中国的红色家族:一家出了四个中央委员”的文章, 是介绍革命母 葛健豪(1865-1943)的。作者罗绍志系原中共双峰县委党史办主任,研究员,著有《蔡和森传》。 但网上转的不知道是不是罗的原文。 就觉得读着那么别扭, 就再次到网上google求证。

原文道: 葛健豪出生时,当地有三大望族:清代名臣曾国藩家族、“鉴湖女侠”秋瑾的婆家王氏家族和葛健豪娘家葛氏家族。他们彼此联姻,构成了封建统治阶级在荷叶的最上层

葛健豪的父亲原是湘军的参将,后作过盐运使、按察使,与曾国藩有姻亲关系。葛健豪自幼聪明伶俐而且极有悟性,她五六岁时随哥哥葛望钦在家馆读书习字,能背诵《四书》等经典。当时,距荷叶30多公里的永丰,有个叫蔡寿嵩的大户,他与葛健豪的父亲同在湘军任职,他们早就为儿女定下了亲事。葛健豪16岁时,奉父母之命出嫁到了永丰,与蔡寿富之子蔡蓉峰结婚。。。。。。
蔡和森带着妹妹蔡畅下田去种豆子,这时,邻居曾老爹也在上边田里种豆,只见他弓着背,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兄妹俩便走过去帮着曾老爹种豆,并且还拿自家的豆种给曾老爹种,帮他种完了才去种自家的田。到了晚上,父亲发现豆种少了许多,。。。。。。。 914年,葛健豪的丈夫为得一个财主500银元,要把年仅10来岁的小女蔡畅卖给人家作童养媳。。。。。。

看了就觉得不对, 怎样湖南赫赫大族的子女要种田, 又要买儿卖女。 上网查了查, 原来是这样  蔡和森,字润寰,曾用名蔡林彬,1895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县一个破落的小官吏家庭。幼时读私塾,13岁时因家中困难到堂兄开的店中当学徒,未受照顾而长期遭欺压,从而萌发了反抗意识。16岁时他才入初等小学读书,因年龄大被周围嘲笑称为“太学生”。经他刻苦攻读,一个学期后便跳级进入高小。1913 年,蔡和森来到长沙,考入铁路专门学校,后转入第一师范学校。在校内他读书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以才学出众著称。这到符合为500大洋卖女儿。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 蔡1913年到长沙读书, 并认识了毛泽东。 但罗文在1913年得描述是这样的

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对农村的封建势力、封建习俗等都没有太大的冲击,葛健豪所在的永丰镇仍是一潭死水,广大的人民群众仍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秋瑾那里受到了革命启发的葛健豪,认定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她一方面积极支持自己的子女求学,另一方面觉得为了济世救民,自己也应该有知识有学问才行。于是便出现了葛健豪三代人同进学堂的新鲜事。1913年,湘乡县立第一女校开始招生了,葛健豪得到这个消息后,毅然卖掉了一部分陪嫁的首饰凑足所需费用,带着蔡和森、蔡畅,还有新丧了丈夫的长女蔡庆熙和蔡庆熙的女儿刘昂,一道进了湘乡县城。当她来到县城第一女校报名时,学校老师见她年纪这么大了(实龄48 岁),不肯让她报名。她很气愤,便要儿子帮她写一张“状纸”到县衙去告状。县官看完呈文,例行公事地说:“叫什么名字呀?”葛健豪答:“我原叫葛兰英,现改名叫葛健豪,‘健’就是要做改造社会的健将,‘豪’就是要做打倒封建的豪强。”县官闻言一惊,又问:“为什么要读书?”她大声说:“要寻求救国道理,男女都要读书。”县官觉得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妇人,便在呈文上批上“奇志可嘉”四字,令学校破格录取。就这样,葛健豪被免试进了湘乡县立第一女校,与儿子蔡和森同读高小班。蔡畅就读初小班,长女蔡庆熙就读缝纫班。入学后,葛健豪和儿女们一样勤奋好学。年底,他们学费用完了,才一道返回永丰镇。

一个1913年, 不同得地点 ? 书倒是都有读。

再看看其他说法, 这个有点靠谱

葛健豪的丈夫叫蔡蓉峰。本来蔡家在当地也算是一个殷实之家,但是,蔡蓉峰却是一个好吃懒做之人,由于坐吃山空,家境日渐衰落,手头再无钱可供他挥霍。然而,当他看到年仅十三岁的女儿蔡畅已经出落成一个姿容温雅、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时,便自作主张,以500块银元的聘金,把她许配给一个地主去当小媳妇。。。。。葛健豪一听怒不可遏:“不行!你不能为了钱卖女儿!”。。。。蔡蓉峰见妻子要跟自己拚命,知道来硬的不行,就转怒为笑地说:“孩他娘,你看我钱都收下了,日子也已定下了,泼水难收啊,要是反悔了,以后我还怎样做人啊?”葛健豪说:“怎样做人,那是你的事,但是,谁也不能卖我的女儿!”蔡蓉峰见她软硬不吃,他最后抛下一句话说:“哼!走着瞧,看这事最后谁当家!” 
 
 丈夫的这句话让她难过不已,在二十世纪初的封建社会里,作为女人是很难保护自己的,如何才能让女儿躲过这一劫呢?恰在这时,葛健豪听说了湘乡县城有一所女校(湖南女子教育养习所)正在招生。为了改变女儿被卖的命运,她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立刻变卖了自己的首饰,冲破来自家庭里的重重阻力,带着女儿连夜赶到湘乡县城,她决定与女儿一起入校学习。走时还给丈夫留下对联一付:“遵守礼教,无非是甘卖生女作小媳;莫出闺户,却原来忍将骨肉换大洋”。葛健豪幼年曾伴兄弟读书,在家时就颇有文名。蔡蓉峰读罢此联,再想想已离家出走的母女,心中陡生无限的悔意。 。。。。。
 


就是是为了革命而读书, 还是为了救女儿而读书, 到底在那里读的书???哈哈, 这正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yunqianli 回复 悄悄话 读书是好事。能读进去,很好。若能读出来,就更好。历史上很多文人读进去了,但却读不出来,反尔是不读书滴却悟出来滴成了事。结果是检验真理滴唯一标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