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死亡笔记》泛滥让中国文化人尴尬

(2007-06-26 09:04:41) 下一个

 

日本动漫《死亡笔记》

  
  “六一”儿童节期间,有两条新闻让记者感慨不已——

  其一  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扫黄打非”部门从5月28日至6月3日迅即开展为期一周的查缴《死亡笔记》等恐怖类印刷品专项行动。

  其二  儿童节期间,电影院线无任何一部国产动画片的身影,热映的是《怪物史莱克》、《超人特攻队》、《冰河世纪2》、《忍者神龟》等来自好莱坞的动画片。

  一方面恐怖类印刷品《死亡笔记》被“通缉”,另一方面国产动画片尴尬缺席。儿童节这两条消息的比照,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何止动画片,在儿童教育上,我们的文化已经严重缺失。

  “笔记本”竟是动漫衍生品

  据有关资料记载:“死亡笔记本”是日本漫画《死亡笔记》中的主要道具。漫画中主角夜神月意外捡到死神琉克遗落在人间的“死亡笔记”,发现只要写下想要杀死的人的名字,那人便会死去,便开始利用死亡笔记制裁那些他认为该死的人,以构建理想中的世界。

  一本黑色封面的笔记本,封面上印有“DEATH NOTE”(死亡笔记)几个字,只要在里面写上某人的姓名和死法,那个人就会在你设定的时间内,按照你写下的方式死去。——这原本是日本漫画《死亡笔记》中的一件道具,如今却成为动漫周边产品在我省各地热卖,而由此延伸出的“死亡游戏”也在中小学生中渐渐流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记者在市文化执法总队了解到的信息是,“死亡笔记本”的消费群体以中学生为主,也有一部分小学生。经营“死亡笔记本”的店主这样解释“死亡笔记本”流行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段时间《死亡笔记》漫画很流行,所以这种附带的产品也特别受欢迎。”而消费者的解释则是“单纯的喜欢”——“我是动漫迷,‘死亡笔记本’是买过来收藏的。”“这没什么恐怖的。主要是喜欢《死亡笔记》这漫画才去买这笔记本的。每出一部动漫,我都会买些模型什么的收藏。”

  一个个充满仇恨的诅咒在校园里游走,愁坏老师,吓坏家长,也引起教育专家与文化执法部门的关注。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开展的专项查缴《死亡笔记》行动,就是让少年儿童有一个健康愉快的“六一”国际儿童节。

  一热一冷的追问

  让人尴尬的是,就在被追捧的“死亡笔记本”被全国追缴之际,又爆出“国产动画受冷落”的新闻——“六一”黄金档,影院无一部国产儿童片热映。一冷一热,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尴尬现实。

  “死亡笔记本”受追捧,多是因为孩子们喜欢动漫,由此可见,动漫有着巨大的阅读人群。而这个潜在的市场,我们的文化人拱手相让,才使得来自异域的动漫疯行。仅以国产动画片为例:中国的动画片精品其实也有不少,八十年代的《黑猫警长》、《葫芦娃》、《哪吒闹海》等动画,不仅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长大了也觉得好看。而进入九十年代,中国动画竟然毫无作为。去年上映的《魔比斯环》,虽然号称中国原产的3D大片,但票房惨淡;当年的《宝莲灯》似乎叫好叫座,但毕竟仅此一部,而且也不如好莱坞的“怪物”更有想象力。

  据说,日本动漫片的成功靠的就是丰富的想象力和不断创新的题材,没有好题材,再好的技术也不会受到观众认可。而国产动画,最缺的就是这些。除去《黑猫警长》、《葫芦娃》这些几十年前的经典,国产动画片再没能创造出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孩子需要动画片,国产动画片又只能让孩子们望梅止渴,于是,他们开始自由选择,于是,“死亡笔记”才有机会风行校园。

  

  “死亡”流行谁之过?

  关于这次查缴的报道,媒体专家对“死亡笔记本”的消费者——青少年给予了极大的宽容,众口一词的解释是——这种“死亡笔记本”某种角度能松懈孩子的情绪。

  “这是孩子们承受过大压力的外在宣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认为,我们的教育有些忽视了对学生排解压力的引导和关切。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拼命学习,遇到压力却没有合适的宣泄途径,因此很容易受到一些非积极宣泄方式的诱惑。诅咒他人,不尊重生命,是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情绪平衡支点的具体表现。

  究竟是谁之过?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一针见血地指出——“死亡笔记本”的流行,说明我们在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方面是有缺失的。这个问题不解决,没有《死亡笔记》,还可能会有其他渲染黑色感情、恐怖心态、诅咒意识的“笔记”风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系副教授任苇认为,中小学生的思想意识、性格都处于非常微妙的状态,他们的世界观还未形成,很容易混淆是非,而我们这方面的教育一直没有新的进展,也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在这种形势下,从形式和内容都受到青少年欢迎的《死亡笔记》之类必然大行其道。

  一位从事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陈先生建议说:如想让“死亡笔记”乃至更多的不健康游戏销声匿迹,需要从两方面抓起,一方面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彻底切断这些不良物品的来源,另一方面更要逐渐改善学生受教育的环境,减轻学生的压力和负担,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孩子的渴求社会的责任

  曾几何时,唱儿歌、看儿童电影、欣赏儿童文学,是无数人童年最快乐的时光。可是,这些带有“本土色彩”与“民族特色”的儿童文化在今天却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如何为青少年创造更多精良的文化产品,让他们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这是文化人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

  以往那种“虚伪”的关爱已经让我们的儿童文化创作尴尬不堪。孩子太需要贴近他们现实生活和心灵的作品了。因此,中国儿童文化应该大胆的向幻想、神秘、惊险、疯狂、神奇等领地开掘,只有这样,中国的孩子才能够捧起具备中国“本土色彩”与“民族特色”的儿童文化作品,而不是让它们蒙尘。


< src="http://sc.qihoo.com/ad_bcast/spider_search_zhongxin.js?ID=23435&site=bbs.sqbk.com&type=topic&title="《死亡笔记》泛滥让中国文化人尴尬"&key=c13671194c62e2584499485bf5770270&page_code=gb2312">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