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古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自嘲白字

(2018-05-05 08:01:14) 下一个

从小就爱念错字,白字先生是结婚后的外号!

在上初中时遇到了一位复古的中文老师:于共三先生。初中三年,他只教了我一本书【古文观止】,而且篇篇要背,还要用繁体字默写!当退休后玩起微信时,方感受用无穷,谢谢于老师,您教的书中,蕴藏着智慧、逻辑与思维!

谈判是枯燥无味的,还是校长的白字有意思,凑了几段供周末消遣。

中关村三大“白字校长”,今天终于凑齐了

 

2005年5月11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清华大学演讲结束后,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神采奕奕地拿出一幅书法作品赠送给宋楚瑜。这幅小篆书法内容是清末外交官、中国驻新加坡首任总领事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诗《赠梁任父同年》:“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顾秉林在念这首诗时,在“侉”字上卡了壳,诗也没念完就草草结束,场面一度十分尴尬。更尴尬的是,这场活动全程直播……

  短短两个月后,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欢迎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的欢迎词中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

  中文系大一就学过“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解释为:“火”乃星名,指即心宿。夏历五月,心宿位在中天;六月以后,逐渐偏西,暑热亦随之减弱。故“七月流火”是指天气渐凉,而不是指天气炎热。较真的群众再一次给纪宝成上了一课。

  至此,中关村两大名校校长都有了古文字方面马失前蹄的典型案例。要说国学根底,还是北大厉害。长达13年时间,北大校长也没有栽跟头。

直到今天,人们才发现,不是北大校长不栽跟头,而是校长在挑日子。在120周年大庆这样的场合,在教育部副部长的监督之下,北大校长林建华念出了“鸿浩志”。这个知识点是初中语文常考的。如果说清华校长顾秉林的一字之失还情有可原,毕竟这个字不是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内,但“鸿浩志”却着实戳中了人们的笑点。

  北大的白字校长,堪称中关村白字校长里的压轴人物。

  林校长,该换个秘书了。

 

老姚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聂元梓先生没有发言,那可是北大的一个时期。在那个时代,老姚没少骑自行车去海淀。喜欢读清华理科生的大字报,逻辑性强,条理分明,语言新鲜,北大的,八比文太浓,看了半天也不明白在说什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这句话在北京大学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从最初的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校,历经蔡元培、蒋梦麟时代,再到抗战中的西南联大,以及文革时期的混乱与大规模批斗,不同年代的北大,似乎内里总有一种“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铜豌豆精神。而这,也是今天很多人感叹“北大已死”的悲愤点,亦是人们为那封公开信和那张大字报鼓与呼的情怀所在。 于是人们忍不住发问:北大还是蔡元培时代的那个敢于“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北大吗?北大还有西南联大时期那种“行我所行、无问西东”的气质吗?北大还有骨气喊出八十年代“小平,你好”那样简约而不简单的口号吗?
 

一次,苏东坡遇到两个“不通”的秀才辨认文庙上的字,一个说是“文朝”,一个说是“丈庙”,争执不休。这时又来了两个“不通”的秀才,一个建议:“还是查查字曲(典)吧。”另一个更“不通”的秀才则说:“何不问问苏东皮(坡)先生?”苏东坡闻此,戏为打油道:

 

文朝丈庙两相疑,

当路争论众更奇;

白字先生查字曲,

最后问我苏东皮。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清漪园 回复 悄悄话 哈哈,有意思!
鲁钝 回复 悄悄话 这就是中文的不足之处了。由于是象形文字抽象而来,一个字,如果没有学过,往往就不会读。因此一位学者,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往往要花大量时间在认字上,弄不好就会出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