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小筑

小小地方,贴着海姑娘我喜欢的文章和帖子 此博客为海姑娘的个人好贴转摘博客
正文

怀旧:浑身上下肉嘟嘟--海上女子曾经是那么丰满

(2005-10-25 20:33:43) 下一个
文/阿黛儿   以胖为美   晚清和民国的女子,打扮和审美绝对不类现代人。展览中昔日的上海十大美女照,看后令人厥倒。若以现代人的标准,怕是连嫁人都会有点难。首先彼时美女大多强调单眼皮, 即使不慎有了双的,也会想方设法不去突出。然后是弯弯画一道千篇一律的细眉毛,感觉很不自然。至于头发,一定是盘成髻的,然后戴上个头箍什么的,把光光的额头亮出来。就算有刘海,也像是发际线内的一排绒毛,难以感觉。   最难接受的还是那丰满之体态,首先个个脸如圆盘不说,即使到了后来有了胡蝶、周璇这样的明星,登载在当时首屈一指《良友》画报和各类广告上的女子,还是丰腴到了家。胳膊大腿都好像面团一样,包括脸蛋在内到处都肉嘟嘟的,更有甚的还学西洋女人露出半个乳房。在展览现场有真人秀,是现代人穿起那年代的衣服供人拍照用的,不过我看单是体形就绝对不像。那么纤细的身形,绝对只有现代女子才可能。   肚兜当道   清末女子,打扮基本是一褂子一裤子。当然料子都是丝的、绸的、缎的,还绣了各种复杂的花。从颜色来看,都是些很“跳”的色,以红、黄为主要基调,看上去非常扎眼。   至于内衣,展览中也有,统统是各式肚兜,上面绣的图案题材很广,但主要内容都是吉祥纳福、多子多福、平安富贵。肚兜的料同样是些闪闪发光的绫罗绸缎,样子很类似现在的吊带衫。我估摸过去的女人因为不出家门,所以个个都白白胖胖,穿着那么豪华的肚兜,很显富态。但若是现代女子穿上,非得化浓妆不可,否则丝绸的光泽太盛,不化妆人人都给照成个黄脸婆。   有样学样   “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学勿像。等到学到三分像,上海已经变了样。”这是民国时期流传的民谣,可见上海的时尚,是当时各大城市效仿的榜样。其中上海女人更是独领风骚,成为全国女人争相模仿的对象。   手袋   过去女人出门带的是包袱,就是用布头或手绢什么的把东西包起来,揣着出门。但到了清末,妇女上街已经手携皮袋,状如洋钱皮夹,原本是“老外”出外旅行用的,或是号行里收账用的,但后来女人上街也用,并且习惯成自然。袋子里装的东西么,都是关于打扮方面的,比如小木梳、小镜子、香粉纸、胭脂盒一类的,有时候还有白丝巾和情郎的小照。想想和现代的上海女人倒也真差不多。   戒指   最初,戒指是戴在嫔妃手上用来接圣驾的,表示她自己有月事在身,不便被临幸。不过这种风俗到了清朝末年基本已不复存在,无论男人女人,那时候流行的是戴金刚石戒指(我猜就是“钻戒”),被评论说是“取其一举手耀目、炫人之心,不能指不若人。”哈,倒是和现代女子一个样,戴在手上无非是比谁的克拉大,有几个C什么的。倘若也是“指不若人”,多半会让人联想到她家男人财力不丰,或是爱她不够。   冬靴   民国女子穿靴子,当是“天足”盛行的结果。要不然缠着小脚套靴子走路,非摔跤不可。也有评论说是穿上靴子,“行不必鬟扶,笑无须郎把”,还有说是“集刚健、婀娜于一身”的。可见在那之前,女人基本属“手无缚鸡之力”者,完全不可能独立。   金丝眼镜   眼镜这种东西,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真不清楚。但过去古人上朝,也没见过有戴眼镜的。想必对着油灯做针线,或是攻读功名,肯定近视眼不少。所以估计还是西洋传过来的为多。不过到了民国,忽然流行起墨镜。原本只有男人戴,但后来女人上至官眷、下至娼妓,统统都戴。又因墨镜看东西不便,所以改戴金丝边眼镜,女人出门必备。有道是“一个美眼一圈金”,笑盈盈地走到你面前,还一下认不出来。   鲜花纽扣   据说是因为见到西方人在口袋里插一小手绢,或是别一朵花,觉得挺美,就也学了起来。   当然因为人家穿的是西装,我等穿的是褂子一类的东西,所以只能把鲜花别在纽扣上,“取其春艳,风韵天然,香颜天然”,然后迎面走来一阵馨香,感觉好像是个仙人,非常牛。   开放到家   随着租界的建立,女子逐渐可以参加社会活动和劳动,也有不少进洋学堂的,上海更成立“天足会”,所以女人逐渐开始不缠足或是原本缠过的现在开始“放足”。据历史博物馆的专家薛理勇老师说,连慈禧太后都鼓励这么做。这或许是因为她老人家也没缠过足的缘故吧,我猜北方人向来就看不惯南方人娇娇嗲嗲的样。当然,那年头女人的开放,和现在所谓的“开放”绝对不是一回事。比如——听书——那个时候妇女有听书的自由,算件新鲜事儿。《图画日报》这么形容:“凡小家荡妇、富室娇娃、公馆之宠姬、妓寮之杂婢,莫不靓妆艳服,按时而临。听至解锁处,一笑回头,眼波四射……”作者的口气带着明显的嘲讽,可见他内心并不赞成妇女听书。我倒宁可相信听书女子大多没他形容的这么不堪。试想从来足不出户的女性,突然有了去公共场合的自由,又见识不少深闺中没有的男性,心飞飞亦是出自天然,未必就是“别有用心”。   玩车   女人能出门了,世界就突然大起来。想要多看多听,自然离不开车。一种方法是包车出街,招摇过市,当年的媒体评论为“出风头”。另一种则是自行车,称“闺阁中喜乘脚踏车,客稀之地,时有三女郎试车飞行。”可见昔日的脚踏车有多么时髦。想到后来男女真的平等,女人亦在烈日和暴雨下,日日骑车上下班,不禁心有感叹。   婚事新办   旧时婚礼,颇有繁复。到了民国,便学西洋的从简。只须请几个同学“涮一顿”,唱唱校歌,当众立一证书即可。新娘不必有盖头,和新郎手牵手出场,更有当场就拥吻起来的,在当时算是开放得很了。也有利用婚事新办,乘机纳妾的。家里大老婆不同意也无妨,只要届时另借一宅子,找几个同学如此这般的一闹,就算OK。   在百年前的海上女性时尚展览,几百件文物、文献里,在那些略有泛黄的旧照片里,我们眼见晚清和民国时代的上海女子,在十里洋场欧风美雨的浸润下,风姿绰约地走到时尚前沿。而ShanghaiLady,亦从那个时代起,便一枝独秀起来,随着上海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女人也终于成为一只令全中国瞩目的永不过时之品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