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花和尚识不识字?鲁智深文化水平之谜
(2005-06-22 02:20:29)
下一个
作者:巫马期
说起鲁智深的文化水平,许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他不是不识字吗?这话对,也不对。
鲁达拳打镇关西后出逃,官府悬赏捉拿他。他逃到代州雁门县,“却见一簇人围住了
十字街口看榜。鲁达看见挨满,也钻在人丛里听时———鲁达却不识字。”可是且慢,请看第90回,宋江等到五台山参见智真长老,长老“唤过智深近前道:‘……与汝四句偈,去收取终身受用。’偈曰:‘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鲁智深拜受偈语,读了数遍,藏在身边,拜谢本师。”一个不识字的人,如何能把偈语“读了数遍”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和初下山时长老赠他四句偈语一样,他是“听”了记住的。但这个理由无论如何解释不了鲁智深最后在六和寺坐化的情节:“又问寺内众僧处讨纸笔,写了一篇颂子,颂曰:‘……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你看,鲁智深的文化水平确确实实提高了,不但能读,而且能写,“忽地顿开金绳”云云,相当有水平。
鲁智深到底是在哪里、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转变的呢?从今本《水浒传》来看,应该不是在五台山,虽然智真长老说要“慢慢地教他念经诵咒,办道参禅”,但他下山时依然是个不看经卷的花和尚———这转变,只能是在二龙山或梁山落草时期了。
最早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是金圣叹,金批《水浒传》第5回,鲁智深来到一座败落寺院,“看那山门时,上有一面旧朱红牌额,内有四个金字,都昏了,写着‘瓦官之寺’”。金圣叹特意加了一条批语:“鲁达本不识字,今忽叙出四字,乃眼有四字之形,非口出四字之文也。”他把原书71回后半回以后的内容拦腰斩去了,所以读偈、写颂两处就不关他的事。但金圣叹还是看漏了一个地方,大闹五台山一回,鲁智深来到山下,“听得那响处,却是打铁的在那里打铁。间壁一家门上写着‘父子客店’。”这四个字又是谁看出来的呢?
“瓦官之寺”“父子客店”,现在可以用叙事视角来解释:作者一时疏忽,用全知全能的说书人视角代替了鲁智深的视角。但考虑到《水浒传》“聚合性累积成书”的特点,不识字的鲁智深和能读能写的鲁智深,也许来自两个不同的“水浒”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