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小筑

小小地方,贴着海姑娘我喜欢的文章和帖子 此博客为海姑娘的个人好贴转摘博客
正文

把根留住”

(2005-03-03 00:27:55) 下一个
把根留住” (珀斯)峦玉 近几个月来,由于工作的关系,每个周末都能接触到众多为子女学汉语而忙碌的人们。看着这个熙熙攘攘的人群,我经常想起《把根留住》这首歌曲。他们牺牲周末的休息时间,千方百计地哄孩子甚至逼孩子到中文学校来,不就是为了“把根留住”吗? 众所周知,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移民国家里,华裔几乎都成了当地少数民族裔里数量最大的族群之一。我们的“根”有着举世公认的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把它移植到何处,只要有一点合适的土壤,就能够顽强地生存繁衍。曾有西方人为此讥讽道“世界上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华人。” 当然,对于物种来说,生命力强并不是唯一可取的东西。随风迁徙的蒲公英,傍水而生的浮萍,也都极富生命力,但却没有价值,缺少尊贵。只有质和量的完美结合,才能使生命更有意义。人类也是如此,一个民族,只有在其血脉生生不息的同时,又以较高的个体及群体素质向世人展示,方能以可爱的形象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我们的根,是具有先天的优势的: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并非“我们先前比你们阔多了”式的“阿Q精神”。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先天的劣势加上后天的失调,又使我们于近代开始落后于西方,这也是有目共睹。 海外汉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是面向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他们除了尚无改变的黑眼睛黄皮肤(头发可以染)以外,一举手一投足尤其是一张嘴,早已似脱胎换骨,根影难寻了。一些新一代的移民,才来不过几年,子女就以说汉语为耻,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遗憾。我个人以为,这是教育的遗憾,并不怪他们。因此,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海外汉语教学的任务应该是双重的,即让我们的后代学会自己的母语的同时,让他们客观地了解、公正地评价自己的祖先。从而不再因戴着别人的有色眼镜,或者出于无知,而对自己的民族抱有偏见。 事实上,许多西方人对中国历史及文化的了解,比我们想像的还要少得多。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舞龙舞狮加上物美价廉的中国食品,就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能说出几个文化名人及名著的寥寥无几。曾有一位英语老师问我,你们的孔子那么有名,他到底有什么思想?我们只知道他的一句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出自《论语`为政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那戏谑的口气,使我有些恼怒。于是我回答:这句话的主要意思在于,如果你不懂,就不要装懂,这是治学的前提。如我们所知,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古人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也绝非无稽之谈。但苦于我的英语水平不足于表达这么复杂的思想,或者即使说清了,他也不见得理解。于是我简单地向他解释: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奠基人,几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他的学说涵盖了哲学、政治、教育、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我曾教过中国教育史,所以捡我较熟悉的孔子教育思想向他作了稍详细的介绍。他听后很感兴趣,表示很欣赏,并希望能有更多的了解。他说我问过不少中国学生,他们有的居然不知到“Confucius”是谁,或者有的知道,却不知道“Confucianism”有什么内容,接着摊手耸肩,表示遗憾。 这的确令人遗憾。孔子的人文主义思想,早已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上个世纪末,甚至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建议“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注:据说这句话是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参会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而来自孔子故国的人却对其一无所知,这在许多人的眼睛里,无异于一个笑话。 当然,把根留住,并不意味着要我们的后代,因了解了祖先曾有的辉煌就变妄自菲薄为妄自尊大,更不等于盲目地排斥异族文化,而是要考虑怎样有效地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使其发扬光大。 事实上,文化的魅力是没有国界的,近来从媒体上获悉,新版的《孙子兵法》英译本在美国又一次洛阳纸贵,随着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几乎所有主要的语言,都有了自己语言的《论语》译本,“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了第十三届会议,等等,等等。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范围内又一次掀起了“汉语热”,据说这次热过以往任何一次---全球约两千万人在学汉语。这一信息多少使我们致力于海外中文教学的人,又增加了一些自信自豪,以及一种沉甸甸的、“把根留住”的使命感。 我们的根原本是生机勃勃、内涵深广的,只要我们精心地栽培,细心地呵护,在澳洲这方多元文化并存的宽松土壤里,终能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硕壮的果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