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河南的兴亡

(2007-06-07 08:36:00) 下一个


河南的兴亡

序言 历史的周期


正是这世界,蒙骗了你的眼睛,使你看不到真相。
。。。。。。
吞下蓝药丸,就此打住,你会在床上醒来,像以前一样活着;
吞下红药丸,就留在奇境里,我会引你去兔子洞的深处。
记住,我只给你看真相,没别的。

                                --《黑客帝国》

没看过《黑客帝国》无所谓,我不是在说科幻,不是在说人工智能制造的虚拟世界,我说的是现实;
没看过《爱丽丝漫游奇境》无所谓,我不是在说童话,不是在说爱丽丝掉进的兔子洞,我说的是现实。
我要说的是河南,一个沉重的话题。

这个话题和大多数中国人有关系,河南本身人口就有一亿人,和河南有直接关系的人则难以计数。其实本文里我可以给出足够证据,证明大多数中国人和河南有间接直接的关系。比如美籍华人崔琦先生,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他出生在河南,在河南度过少年时代。再比如柏杨先生,定居台湾,他的大作《丑陋的中国人》很多人都看过,他出生在河南开封。再比如金庸先生,浙江海宁查姓,定居香港,他曾给读者签名“金庸原名查良镛河南汝南郡”,也曾说:“历史上人口迁移到浙江的。我也是河南人。”浙江人是标准的南方人,那么金庸为何在家族迁移浙江八百年以后还要自称河南人呢?回答这个问题,我要用很多篇幅讲历史,作为铺垫,然后慢慢回到现实。请读者务必保持耐心,因为这关系着你的来龙去脉,甚至你的价值取向。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宏观的看历史,会发现很强的周期性。人类出现以后,依次历经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这两个阶段属于原始社会,然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依次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
古罗马神话把人类历史分为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黑铁时代。罗马人本身处在奴隶社会时期,所以他们的神话传说对封建社会以前的状况是很好的描述。其实进入黑铁时代后,人类的历史同样可以按照周期细分,但是在古代罗马人的眼里,未来将是一成不变无边无尽的苦难。

黄金时代。人类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不会衰老,不生疾病,一生享受盛宴和快乐。死期来到时,就入于无扰的长眠。如果需要给出一个科学的参照的话,黄金时代就是人类学家所说的旧石器时代。当时人类的生活就好像《人猿泰山》里泰山的生活,艰难,渺小,快乐,原始。

白银时代。人类童年漫长,受着母亲们的照料和溺爱。他们不能节制他们的感情,粗野而傲慢,互相违戾。白银时代可以认为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掌握了火和弓箭,寿命延长,对自然界的开发和破坏加剧,氏族部落之间也开始互相敌对,战争不断。

青铜时代。人类残忍而粗暴,习于战争,互相杀害。他们穿着青铜的甲,居住青铜的房子,以青铜的工具操作,因为在那时还没有铁。他们高大可怕,不断互相战争,却不能抗拒死。文明的三大标志是青铜器,文字和城市。进入青铜时代,意味着文明起源了。中国大概在4000年前进入青铜时代,建立夏朝,商朝。在中国之前,埃及,巴比伦,印度先后进入青铜时代;在中国之后,希腊,罗马,印第安先后进入青铜时代。

英雄时代。英雄们依靠大地上的出产来生活,比以前的人类都更高贵而公正。但最后他们也陷于仇杀和战争。古罗马的英雄时代战争不断,留下来很多传说,比如特洛伊木马,奥德赛归国。很巧的是,中国的周朝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和古罗马的英雄时代处在同一个时间段。本文后面会陆续提到,历史上存在的这些时间以及周期上的种种巧合,看似巧合,其实蕴含普遍的规律。

黑铁时代。古代诗人赫西俄德慨叹:“啊,假使我不生在现在的人类的第五纪,让我死得更早, 或出生得更晚罢!因为现在正是黑铁的世纪。这时的人类全然是罪恶的。他们日以继夜地工作和忧虑,神祗使他们有愈来愈深的烦恼,但是最大的烦恼却是他们自己给自己带来的。父亲不要儿子,儿子不爱父亲。宾客憎恨主人,朋友也憎恨朋友。甚至于弟兄们都不赤诚相与如古代一样,父母的白发也得不到尊敬。年老的人不得不听着可耻的言语并忍受打击。啊,无情的人类哟!难道你们忘记了神祗将给与的裁判,敢于辜负高年父母的抚育之恩么,处处都是强权者得势,人们毁灭他们邻近的城市。守约,良善,公正的人得不到好报应,而为恶和硬心肠的渎神者则备受光荣。善和丈雅不再被人尊敬。恶人被许可伤害善良,说谎话,赌假咒。这就是这些人所以这么不幸福的原因。不睦和恶意的嫉妒追袭着他们,并使他们双眉紧锁。直到此时还常来地上的至善和尊严的女神们,如今也悲哀地以白袍遮蒙着她们的美历的肢体,回到永恒的神祗中去。留给人类的除了悲惨以外没有别的,而这种悲惨且是看不见边际的!”
如果按照黑铁时代的标准,那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就进入了黑铁时代,这一时期的标志是皇帝的出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个时代也被称为帝国时代。

中国历史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 在云南发现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们已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从元谋人到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在陕西出土了距今约80万年的蓝田人。此外,还有闻名世界的北京人。到距今约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时代,中国进入到氏族公社时期。山顶洞人按血统关系组成比较固定的集团。 同一氏族的成员都是亲属,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一个氏族大约有几十个人,他们过着集体的生活,共同向大自然作斗争。 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时期。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是中国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属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但是公元前21世纪以前的原始人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因为按照人类学家的观点,人类是一源的,源自非洲,但是文明是多源的,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各有千秋。也只有进入了文明时代,才具有个体的讨论价值。
前面说过,我的话题是河南。

虽然,奴隶社会以前的中国历史,和河南同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黄帝,是大约4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联盟首领,他本身就是河南人,在河南新郑有黄帝故里。黄帝曾率领部落打败南方的蚩尤部落和黄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后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成分。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现在把中华民族称为炎黄子孙,就是源自于此。尧、舜、禹是继黄帝以后黄河流域有名的部落联盟的首领。“禅让”是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当时,由参加联盟的各部落首领组成部落联盟会议, 决定联盟中的重大事情,并推选联盟首领。 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正是中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 那时氏族、部落的首领都拥有私有财产。富有的氏族首领逐渐成为氏族贵族,他们强迫战俘做奴隶。 一些贫苦氏族成员也沦为奴隶。氏族贵族转化为奴隶主。 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形成了,奴隶社会代替了原始社会。
但是再次重申,黄金时代,白银时代不是话题的重点,因为那时文明还没有出现,也没有真是的文字记录。下面会详细叙述青铜时代,英雄时代,黑铁时代。其中黑铁时代时间比较长,按照林语堂先生和黄仁宇先生的观点,中国的黑铁时代明显可以划分成三个周期:第一帝国,第二帝国,第三帝国。

综上所述,中国的文明史大概4100年,从青铜时代开始划分,可以划分成5个周期。
青铜时代。夏商时代,共1000年。包括夏430年,商570年。
英雄时代。春秋时代,共800年。包括西周250年,春秋300年,战国250年。
第一帝国。秦汉时代,共800年。包括秦汉时期450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50年。
第二帝国。唐宋时代,共800年。包括隋唐五代时期370年,宋辽西夏金时期330年,元朝100年。
第三帝国。明清时代,到目前为止共650年,这个时代的结束,以中国的现代化为标志,还需要100年。包括明朝270年,清朝270年,中华民国4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下面我会陆续讨论各个时代,我说过,我的话题是河南,我会采用特殊的视角,这个视角就是河南,即,河南在各时代扮演的角色。

第一部分 青铜时代

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并称“四大文明古国”。

埃及文明。以尼罗河为依托,河水定期泛滥导致农业的高投入和高回报,促使社会复杂化。公元前5000年,埃及出现城镇政体,各自控制泛滥平原的某一部分。公元前3100-3000年,上埃及国王孟尼斯实现统一,文明形成。
尼罗河狭长的地理环境,使古埃及选择了狭长带状、由南向北的多元一体化文明起源模式。埃及的文明可以上溯到5000年。
埃及亡于波斯,后又被罗马、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先后征服过。

两河流域。西亚地区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有底格里斯河河和幼发拉底河,下游冲积平原靠两河水发展灌溉农业,聚落主要集中在幼发拉底流域。公元前5000年前后,乌贝德人疏浚幼发拉底河摆动故道成为运河,建立灌溉网络。公元前4000纪中叶城市出现。公元前2900-2400年前后早王朝时期,国家出现。公元前2371-2316年,苏美尔人建立大帝国。一个世纪以后,被扎格罗斯人建立的乌尔第三王朝所取代。
两河流域文明起源从城邦到早王朝,从苏美尔文明的大帝国到乌尔第三王朝的过渡,都不是同一族群、文化、社会、甚至文明进程的自然演化,而是中断后的一个完全不同的后续。巴比伦的文明也可上溯到5000年。
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几遭厄运,“巴比伦”这个名字,未出世界古代史的范围就泯没了。

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600-1900年,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出现城市文明。公元前1900年以后600年间,由于河流的改道,贸易路线的废弃,文明衰落,文明中心转向今印度北部的恒河流域,这时雅利安人全面取代原生文明。
印度河谷文明的全貌远没有弄清,就目前的资料看,也可能是一种“续生型”模式,即不是自然演化,而是中断后的一个完全不同的后续。
长期陷于分崩离析状态的古代印度,本民族文字记载的历史早已散失殆尽;到十九世纪上半期,又被英帝国主义完全占领。

中国文明。 中国文明是以黄河、长江、辽河三大流域为独立起源,在多样性的生态环境里造就了不同文化选择的文明起源多元中心。龙山时代尧、舜、禹酋邦生活在黄河从黄土高原向华北大平原跌落的出口上(河南河洛地区)。黄河在此无法随意摆动,给黄河中游带来可预测的丰富的水利。这个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选择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稳步前进。而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下游良渚文化和早先的辽河流域红山文化,因选择了非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先后崩溃或原地踏步,最终促成以黄河中游一枝独秀的局面形成。中国文明一体化进程正式启动,中国文明蛛网式核心辐射型模式诞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西方文明,在欧洲,古代希腊地区奴隶制城市国家的出现,比中国夏朝的建立晚了大约一千二、三百年。罗马奴隶制共和国建立时,中国已处在春秋后期,新的进步的封建生产方式正在萌生。希腊和罗马的奴隶制经济曾经高度繁荣发达,对欧洲和世界也都有过深远的影响。
希腊先是屈从于马其顿,后被纳入罗马的版图。
罗马分裂之后,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族夷为废墟,东罗马帝国也在1453年亡于奥斯曼土耳其。

再回到中原。首先说明一下以河南嵩山洛阳地区为中心,当时黄河中游地区的地理环境。

嵩洛地区的古地质地貌,从整体上看,是一片旷野,从小区域看,又有山冈丘陵,这种环境有利于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嵩洛地区自古就有“天下之中”之称。西周初期的铜器何尊铭文中就最早提出“中国”这一概念,说明至迟在西周初年,人们就已经把这一地区视为天下之中。南有外方山、伏牛山脉,北有黄河横穿而过,西接秦岭和关中平原,东达豫东大平原。可以说是山河共戴,四域相围,万方辐辏。

嵩洛地区的气候条件,现在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暖温带干凉气候类型。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据日本学者铃木秀夫,大约在一万年以前,冰河期结束,旧大陆由狩猎向农业过渡,距今八千年时,气温急剧上升达到最高程度,一直延续到距今三千年左右方开始缓慢下降。其中黄河流域在距今八千年至三千年左右,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3-5℃。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司桢先生也指出,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2℃左右,一月份温度比现在高3-5℃。据孢粉分析,在距今7500-5000年间,我国降雨量也比现在多600毫米。这说明远古时期,嵩洛地区也同样要远比今世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

从水文地理看,嵩洛地区有伊、洛、河、济、汝、颍等流过。除六条大的河流及其支流河汊之外,其间还点缀以大大小小的湖泊,构成了星罗棋布、纵横交错的水文景观,而离河流较近的谷地、台地,便成了早期人类理想的居住场所。

嵩洛地区的土壤,属于棕壤的褐土(俗称黄土),黄土层一般厚达十米以上。而且这一带黄土层属粘黄土,即细黄土,有利于原始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从古生物地理来看,在当时这里是森林与森林草原的过渡带,处于亚热带的森林边沿,因此出现了喜暖湿的植物和耐寒耐旱的植物并存的现象。这里有十分丰富的亚热带植物和动物种类正因为古代中原地区产象,所以河南省自古以来称为“豫”。

综合以上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地理特征,嵩洛地区率先进入文明,建立国家,是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
到目前为止,河南一直保持农业大省地位,粮、棉、油、烟都是重要的生产基地,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棉花、烟叶、油料总产量都是全国第二位,蔬菜居全国第三位。

中原地区初步成为全国史前文化核心区域,以其强劲的活力和居中的地理位置,在交流和争斗中,多方文化于此融会凝聚,又向外辐射影响,使中原文化具有水一样优良的融合性、渗透性。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在中华文明中起核心作用,可把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模式概括为多元起源、中原核心、一体结构。换言之,既不是中国文明起源多中心论,也不是中原唯一论。中原文明核心形成后,中国文明起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多样化,造就了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一体化后又长期地充分保留了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从文化、政治、宗教、哲学等诸多方面为文明核心源源不断地提供多样化的养分,以保持中国文明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这是埃及、两河甚至印度所缺乏的,这也正是中国文明成为唯一一个从诞生之日至今从未被打断的文明的秘诀。这个过程和古史传说以黄帝为代表的五帝时代前期,北方、中原、东方和南方接触频繁,以尧、舜为代表的五帝时代后期,由四邻向中原汇聚的记载相吻合。可以推断,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阶段,就是五帝时代。五帝时代不仅包括龙山时代,其早期应上溯到仰韶时代(晚期)。我国古文献中,都把炎、黄二帝作为开启中华文明的始祖,海内外同胞也都将黄帝和炎帝视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但是文献中对于黄帝和炎帝乃至尧舜禹时期的记载都非常简略,目前,尚难将其视为信史。

从龙山时代(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到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王权和国家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时期。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官僚体制、工艺技术、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各个方面都在这一时期奠定了基础。华夏文明的各源流开始汇聚,中国最早的王朝诞生并定鼎中原,中国文明和华夏传统的若干基本特征渐趋成熟,中国古代文明由兴起到繁盛……中国古文献对这段历史的记载却过于简略。自太史公作《史记》始,一代代中国学者为考据其史实、断定其年代而殚精竭虑,试图澄清历史与史前、文明与野蛮之间的迷雾,廓清华夏文明的起源。

古史学家徐旭于1959年率队发现了河南二里头等遗址,为探索夏文化迈出重要一步,此后,确定了“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的命名。在河南郑州等地已发掘不少早商遗址,确立了以二里岗文化为代表的早商文化。近年来,四川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商周遗址、深圳屋背岭商代遗址等遗存的发掘,丰富了对西南和南方商代方国文化的认识,揭示了商王朝和长江流域的文化关系。1983年在河南偃师尸乡沟发现的商代早期城址,其中有规模较大的宫殿基址。河南小屯附近还出土4000多片刻辞甲骨。陕西东龙山夏商遗址是夏商周时期最重要的遗址之一,遗址内涵丰富、文化堆积时间长。

国际考古界一直怀疑中国学者的考古能力,考古学家Jim Railey 说他“很高兴看到某些中国考古学家认真地要使他们的方法现代化”。他说“中国田野考古方法的问题所在,是系统发现的严重缺乏,很大程度上说是就分析。”他还提到他第一次参加发掘,让他单独发掘一个径、深都在2米左右的袋状灰坑。他说“我的发掘没有把整个灰坑当成一个独立的时间单位,而是以10厘米为一层,全部过筛,采集土样。我的方法引起中国同行的极大兴趣,我相信当时他们一定认为我疯了。”他说他很幽默也很愉快,除了看到成吨的资料每天白白流失掉。
《时报》文章在提到二里头的情况时这样说:“现在,二里头所谓的宫殿墙(基)埋在农田下面。在遗址发掘和记录之后,为了保护它又被填埋起来,当地农民随之涌入。几百米之外,被训练的农民正在进行有关的发掘,数米开外新的建筑正在拔地而起。”

关于是否有夏、二里头是否夏以及二里头文化是否步入国家社会等等问题,国内的考古学家只能对夏的存在打一个问号,因为目前还没有出土文字证明司马迁关于夏的记载是真实可靠的;同样,二里头是否夏,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至于二里头是否国家水平的社会,很大程度上的确是一个定义问题,但是如果采用Joyce Marcus 和Gary Feinman的定义,那二里头一定是国家社会。
同时,商朝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根据前时期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和正在进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得到夏商年表。

夏代年表: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孔甲、皋、发、癸。
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商前期年表: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迁殷前)。
公元前1600--前1300年

商后期年表:
盘庚(迁殷后) 公元前1300年
小辛 | 在位50年
小乙 前1251年
武丁 前1250年--前1192年 在位59年
祖庚 前1191年
祖甲 |
廪辛 | 在位44年
康丁 前1148年
武乙 前1147年--前1113年 在位35年
文丁 前1112年--前1102年 在位11年
帝乙 前1101年--前1076年 在位26年
帝辛(纣) 前1075年--前1046年 在位30年

值得指出的是,夏朝,商朝,都基本定都在河南境内。

约公元前21世纪时,相传禹治水成功,奠定的夏族在中原文化区的中心地位。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王位,开创了王位世袭制的先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据史书记载,夏人的主要活动地域在今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为中心的二里头文化,分布地域和延续年代,都基本上与夏人活动的地域和时间相符合。当时的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生产工具主要还是石、蚌和骨制的。青铜制品主要是为数不多的礼器、武器和工具。采用复合范铸造的青铜爵,表明青铜器生产已经经过了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一时期的玉器制品也相当精致,出现了铜嵌玉的新工艺。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包括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和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夏朝已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并且掌握了冶金与铸造技术。与石器时代相比,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外,从一些古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夏朝已经采用干支纪年,并且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夏时”,这都是当时科学文化水平的见证。

夏朝末年,居于黄河下游的商族,其势力发展到黄河中游,渗入夏的统治地区。约在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代是中国早期国家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大量的考古材料,特别是甲骨文的发现,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在商代,国家机器不断强化,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活动地域和影响远远超过了夏代,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商朝最初建都于毫,最后定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前后历时600年。据文献记载,商代曾五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不过考古学家至今只发现了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郑州商城、河南偃师商城和河南安阳殷墟四个都邑遗址。

商王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遗存都有发现。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如铜、铅、锡三元合金出现了;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联这样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青铜时代进入繁荣时期。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开创的盛世局面,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

关于甲骨文。

闻名中外的商代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清朝最高学府的主管官员--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害了疟疾,医生给他开的药方上有一味药叫作“龙骨”,即一些大小不一的骨头片。王懿荣是古文物家,他发现“龙骨”上面刻着很多古代的文字。经过一番研究,了解到这些“龙骨”是龟甲和兽骨(龟甲主要是乌龟的腹甲,兽骨主要是牛羊的肩胛骨)它们是从商朝京城的遗址--河南安阳西北郊小屯村一带出土的,是三千多年前商代的遗物。 商代的人们怎么会把文字刻在甲骨上呢?这是因为当时占卜之风盛行,不论大事小事,如战争的胜负、打猎的收获、疾病的轻重、庄稼的收成、有无风兩、生孩子是男是女等等,奴隶主贵族都要进行占卜,向鬼神询问吉凶祸福,以便决定行止,占卜的方法是先在甲骨上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者钻个孔,然后用火烘烤。甲骨凿过或钻过的地方在烘烤时会出现一些裂纹,人们认为裂纹表示鬼神的意志,就根据裂纹的形状判断吉凶。占卜结束,人们即把所问的事情和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甲骨上;以后又把应验的情况也刻在甲骨上。由于甲骨上刻的都是占卜的记录,所以今人称它为“卜辞”。卜辞短的一、二个字,长的可达几十个字。
甲骨文字,目前发现的有四千多个。经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考释出来的将近一半。甲骨文字的造字方法已是多种多样,不但有象形字,也有会意字、形声字、假借字和指事字。这表明,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夏代虽然出现了文字,但就目前的资料来看,数量极少,因而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安阳殷墟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社会中发生的许多事情。经过几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丰富内容,为研究商代历史开拓了重要的途径。

甲骨文对东亚的辐射影响超出中国。日本人从中国字中创立了自己文字,现在的拼音体系。
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即华夏文字,古埃及圣书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后两者夭折很早,却演化成字母文字。唯有华夏汉字,经数千年演变发展,到甲骨文阶段,已日臻完善,初具“六书”之功,即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当今世界文字的统治者,是英文为主体的字母文字。
不想在这里争论汉字和英文的优劣。我的观点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掌握中文;作为一个地球人,也应该掌握英文。

关于青铜器。

详细说下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大方鼎是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它是迄今为止所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高 1.33 米,重 875 公斤。从外观上看,司母戊大方鼎腹壁犹如铜墙,四足无异铜柱,宽大而肥厚的鼎耳饰有猛虎咬人头的花纹,鼎体四周以雷纹为地,上有龙纹番绕,四角为饕餮纹,腹内长壁上铸有“司母戊”铭文。鼎的整个造型给人以威武凝重之感。1939年在河南安阳农田中发现的。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村民们恐怕被日寇掠夺,又把它重新埋入地下,1946年6月再次掘出,惜已失去一耳。1959 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馆时,将司母戊大方鼎运到北京展出珍藏。现在人们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郑州博物馆看到的均是原鼎的复制品。从司母戊大方鼎的铭文中可以推断,此鼎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
司母戊大方鼎充分显示了殷代青铜器的冶铸水平。有人对鼎的合金成份作过定量分析,测得铜占 87.77 %,锡占 11.64 %,铅占 2.79 %。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符合《周礼 . 考工记》记载的鼎的合金比例:“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据考古工作者介绍,铸造这么大的鼎,按当时的冶铸水平,须七、八十个坩锅同时并熔,每个坩锅燃炭、观火色、运料、运铜液等项工作需三至四人,七、八十个坩锅就得二、三百人同时协作。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即先用土塑造泥模,烧制成陶范,再把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铜液的。从铸造痕迹上看,司母戊大方鼎是用 20 块范铸成的。这不仅反映了当时青铜冶铸工场的规模之宏大,也反映了当时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水平之高。
细细研究司母戊大方鼎各学科都有不同和收获:冶铸专家看到的是古代铸造工艺的发达,美术工作者从鼎的纹饰中总结出绘画语言精华,史学家发现了重要史实的实物证据,而书法家却强调殷代钟鼎文的艺术价值。的确,中国的青铜器,就是一部百科全书。

关于城市。

安阳。
安阳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属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更有“中华第一古都”之称。继商王盘庚迁都到这里,史称殷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和文物可考的都城。安阳古迹众多,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十六处,市县级文物单位二百余处。这里有西门豹治水的邺城,有历史上第一位骁勇善战的女将妇好的陵墓以及二帝陵(传说中颛顼和帝喾的陵墓),还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最早的古都--殷墟。
安阳作为文化名城,具有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考古价值,是甲骨文的故乡和《周易》的发祥地,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在这里出土面世。
殷墟位于安阳小屯村一带,是商代后期都城的遗址。1899年,小屯村的村民发现了很多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经研究证实这就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文字棗甲骨文。这一发现帮助史学家们迅速准确地找到了殷墟的位置。
殷墟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殷商文化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器”三个要素,展现了一个灿烂的中国文明,被考古专家评价为“发掘着一个奴隶社会”。
郑州。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位于黄河以南25公里处。有京广、陇海铁路在此交会,是中国铁路交通的重要枢纽之一。郑州北距北京760公里,南距武汉514公里,东距连云港570公里,西距西安480公里。
早在3500年前,这里就是商王朝的都城。那时的青铜冶炼技术和陶瓷业已相当发达。郑州出土的青釉瓷罐是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由于郑州地处黄河中游,历史上常受到黄河水灾的威胁,致使郑州经济发展缓慢。二十世纪初,由于陇海铁路和京广铁路的建成,郑州成为联系中国东西南北的纽带,它的经济地位开始迅速上升。1923年,这里爆发了永垂史册的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1954年,河南省会正式由开封迁往郑州。如今的郑州已成为中原乃至华中的商贸中心,“商战”一词就是来源于郑州。
郑州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有轩辕黄帝故里、裴李岗文化遗址、大河村遗址、夏都阳城遗址、商城遗址等上古时期的历史遗迹,而以黄河游览区为主的黄河历史文化旅游区和以少林寺、嵩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嵩山风景名胜区也给郑州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关于人殉。

人殉,就是用人殉葬。殉葬本是一种古老的风俗。古代人们思想迷信,认为人死后还会同生前一样生活,因而在人死后,将其生前用过的物品随葬。原始社会人们只是把工具、武器、日用品等和死者埋在一起。到了奴隶社会,奴隶主死后,不但用自己的妻妾、亲信等陪葬,更多的是将大量奴隶杀死或活埋来殉葬。让他们在“阴间”继续供主人役使。人殉的风气,在商代达到了顶峰。
商代前期人殉现象已经相当普遍;到了后期,大中型墓葬几乎都有殉人。当时人殉成了一种制度:“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老数人。”近年考古发掘的情况,证实了这样的记载。如安阳殷墟商王陵墓区有一座“亚”字形大墓。这一座大墓殉葬的奴隶共有三百六十多个,其中大多是不满二十岁的青少年,有的甚至是天灵盖还没有长满的幼童。像这样殉葬几百人的大墓,在商王陵墓区不止一个。除了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外,各地奴隶主用人殉葬的情况也很惊人。如在山东益都苏埠屯发掘的一座奴隶主大墓里,有四十八名奴隶殉葬,而且多数是十二、三岁的少年。商王和大奴隶主贵族的陵墓,成了堆积奴隶尸骨的万人坑!
商代的人殉,数量之多,手段之残忍,范围之普遍,骇人听闻。充分暴露了奴隶主阶级野蛮残暴的阶级本性和奴隶社会血淋淋的阶级关系。

关于大禹。

禹因治水有功,深孚众望,遂继舜而当了中原诸部落之共主,初都阳城(今河南禹县),后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传禹在世时也仿效尧、舜,荐举益为继承人,但他的儿子启却自行继位,并镇压了反对他掌权的势力。从此,夏乃由一个部落之称而成了国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就此建立,都于安邑。
自启继禹位,父子、兄弟相传的王位继承制终于固定下来。夏朝建立标志中国“家天下”的首创,也是中国历代兴治盛衰乱亡的一系列链条之第一环。
大禹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记载大禹治水事迹的古籍很多,最早可推见《尚书》、《诗经》,千百年来大禹治水一直被传为美谈。
近世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学者,提出令人吃惊的看法,推倒了人们心目中的偶像。他们认为,大禹并无其人,是由神人格化为人,其本源实为一条虫。这样,治水英雄的形象,也就变得黯淡了。
学者顾颉刚、童书业《九州之戎与戎禹》和《鲧禹的传说》,从论证大禹的天神性和神职出发,进一步肯定屈原的怀疑。他们认为大禹只是神话中的人物,是主管山川田土的神,不可能治水,更不可能划定九州,认为无论如何,遍治四方名山一事,在禹的时代决计不是人力所能的。进而考证《禹贡》中提到的地名、山川名,都是战国时代才出现的。《禹贡》作于战国时代,因此禹划九州的事,就纯属后世附会,纯属神话。这样看来,禹根本没有划定过九州。
近代西方学者夏德著《支那太古史》,否定有大禹治水的事实。他认为开挖长江、黄河和汉水的工程量,比万里长城的工程量还要大四至五倍,《尚书》、《史记》所载大禹治水根本不可能。
大禹治水的传说,确实有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夸张之辞,这一点就连孔子都注意到了,孔子在《论语》中虽然称颂大禹,但是对于大禹治理黄河、大江却未着一字。
据此,周谷城《中国通史》又出一说,认为当时水患多发生在接近河流的平原地区,因这些地区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所以古人便逐渐向近水的平原地区发展。为了利用水利,求得生活的安全和生产的便利,与水患展开了长期的斗争。大禹治水的传说,就是在这背景下产生的,治水的目的只是谋求安全的栖息之所,并不是大规模地疏浚河道。因为在新石器时代末期,是不可能从事这种浩大工程的,但以泥土筑堤防水则有可能。所谓治水,只是如此而已。从现有考古资料来看,大规模治水的遗迹至今尚未发现,便是一个明证。
禹或为虫类,或为水族,考之于古物及传说,不为无据。然而根据神话学的道理来看,可以认为大禹既非神,又不是一个“个人”,而是代表着一个“虫”图腾的部落,这或许是对上古神话的一种合理解释吧。
总之,如果大禹是人,那么他一定是河南人;如果他是蜥蜴,那么可以肯定地说,这条蜥蜴,生活在河南。

关于商人。

做买卖的行业叫“商业”,做买卖的人叫“商人”,为什么是凡是同做买卖有关的事和人,都要冠以“商”字呢?寻根求源,这与商朝有关。“商人”这个词,就是从“商国之人”演变而来的。传说周朝建立之初,商朝的遗民地位十分低下,做买卖当时是被人看不起的,周朝的贵族不屑于此。这样,商朝的遗民为了生计,就东奔西跑作起买卖来。日子一长,便形成了一个固定职业。由于当时从事这种职业的人是商朝遗民,所以人们称他们为商人,这个词一直被沿用到今天。
重提这个旧话,只是为了说明河南的商业传统。

关于长江流域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孙华将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的发展划分为四大期:
第一期,公元前1800-1400年,这是中原的青铜技术和艺术传入长江流域的开始阶段,在长江流域先后出现了三星堆文化、皂市文化、吴城文化、湖熟文化和马桥文化;
第二期,公元前1400-900年前后,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的繁荣期,由于中原和南方的交流畅通,中原青铜文明的因素在长江流域很快流行;
第三期,公元前900-500年前后,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化发生中断,长江流域和中原的交流也普遍中断,其结果造成南方地区继续模仿先前传入的青铜艺术样式,或者进行独立创作的思考;
第四期:公元前500-300/100年,由于楚文化在长江流域的扩张以及南方古族的迁徙和流动,长江流域的青铜文化同一性明显增强,而中原新风格的铜器重新在这一地区出现并流行。孙华还分析了长江上、中、下游青铜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地域差异,他认为在青铜时代早、中期,长江流域的青铜文化体现出较多的南北联系,即长江流域和中原地区的联系,而在青铜时代的晚期,则较多地反映了东西联系,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乃是楚国的不断强大所致。

关于百越。

越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百越、百粤之称,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那么,越族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大约有以下各种说法。
禹后裔说。这是传统的观点,大致又可分为两种说法。一说越族起源于中原少康之世。一说越族是夏朝被商消灭后,夏桀和一部分遗民向南迁移的一支。
土著说。据考古资料显示;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接近于仰韶文化人群的体质,故可推测大概在原始时期,华南、华北都住着我们的祖先。后来,居住在华北的先民不断与北方来的先民融合或同化,体质特征起了变化,南方居民则仍然保留原来的特征,形成东南土著“岛夷”、“鸟夷”、“九夷”等部族。越族便是由这些部族融合南下的少量华夏族人,而逐步形成的。
楚越同源说。细究古代文献,有资料表明楚、越共同渊源于一个芈姓的种族,是一个氏族中血缘关系比较近的亲族。
混合说。从史籍记载看,越族经常与夏人、楚人发生战争,人员对流频繁,因此越族不是纯土著民族,而是由夏人、楚人和当 地的土著融合形成的。
外来说。此说又有两种意见。一是太平洋人种,持论者认为,南太平洋人种曾经分两路进人中国,其中一支就是由越南进入中国广东、广西、福建等东南沿海一带的。一是马来人种,此说认为,越族就是所谓的马来人,春秋战国以前就已住在山东半岛及江浙闽广湘赣等地。
综观上言,诸种说法各有道理,孰是孰非,尚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研究。

关于武汉盘龙城

1974年大规模发掘武汉北郊的盘龙城。此前,我国史学界公认:夏、商两代王朝的疆土都没有向南接近长江,盘龙城的发现改变了这一论点。
20多年来,国内外研究商史和商文化的知名学者鲜有未到盘龙城的,专门论述盘龙城的文章更是不计其数。关注的一个焦点是:盘龙城在商王朝持续发挥作用近300年,辉煌一时后又神秘消失,它在当时扮演了何种角色?研究中主要有“方国”说和“军事据点”说。
商朝所封诸侯国称“方”或“邦方”。学术界的倾向性观点认为,盘龙城是商朝的一个方国。大批学者认为:在长江中游,够得上方国等级的商代遗址,非盘龙城莫属。
有些学者则认为,盘龙城同时还是商王朝在我国南方的重要军事据点。它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扼守着江、汉、湘、赣等和商王朝有联系的广大地域,这里土肥水美,战略资源丰富,是必须控制的交通中枢和军事重镇。在远古,筑城首先是用于军事防御。盘龙城三面环水,高墙深壕,已发掘的青铜兵器众多,内有象征军事统帅权力的大铜钺,表明其为典型的古代军事城邑。
对盘龙城的探索虽方兴未艾,但仅据上述探解,武汉地区这个先秦史料中语焉不详的域境,已显露出它的本来面目和应有的历史地位。
重提盘龙城,只是为了从历史的角度,证明所谓楚国,楚文化,和中原诸夏,中原文化的承启关系。可以推论,历史上的楚族同样来自中原。

青铜时代,如果在历史上作横向比较的话,此时的中国文明,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尚处劣势,但是领先于西方文明。这一时期,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即中原,中国即河南。

英雄时代

这是一个需要英雄,并且产生了英雄的时代。

在讲述这个时代之前,一个对中国人来说略为尴尬的话题是不容回避的,那就是游牧民族。曾打算在青铜时代就引入这个话题,传说中的黄帝部落本身就具有游牧的性质,商在入主中原之前和游牧部落也有密切联系,河南的农业原住民是夏人,他们才是纯种的河南人。但是在夏商时代,中原地区的发展是持续的,完整的,一枝独秀的,和周边地区有显著不同。而进入英雄时代,山西,陕西,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等地,和中原已经开始融为一体。
游牧民族的话题,在北方地区大融合的英雄时代切入,更为合适。

作为引子,重提巴比伦和埃及。
很显然,在青铜时代,相对中国,印度,希腊三地,巴比伦和埃及处于人类文明的压倒优势。但是进入英雄时代,这两个地区沉寂下来。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游牧民族强行介入了文明。

和普通中国人印象中的穷山恶水不同,欧亚大陆中部属于草原地区,从中国东北部一直延伸到西方的匈牙利。在这片大草原的南侧,中国文明,印度文明,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五点一线,交相辉映。靠大草原生活的游牧民们赶着他们的牧群,到处迁徙,伺机攫取五大文明的财富,而大草原则为各个文明核心提供了联系和接触。这种联系,有和平的方式,即通过陆上贸易;有侵掠的方式,即贫瘠的内陆地区的游牧部族不断地去劫掠富庶的外国区域。因此,欧亚大陆的历史基本上是在游牧部族与定居文明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游牧部族的侵掠常常造成大范围的部族迁徙运动。这种侵掠不仅具有很大的破坏性,而且也具有革新的作用。它颠覆了没落的王朝、僵化的制度和陈旧的习俗,而导入新的民族、技术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欧亚大陆历史的发展进程。

在伊拉克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之间富饶的新月地区,孕育了两河文明,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的文明都要古老。在这里诞生了最早的人类文字--楔形文字、轮子、有轮子的车辆、农业和灌溉技术、畜牧业、历法以及数学,首先将小时分为60分钟,将圆分为360度并且发明了代数和几何。种植谷物的经验由新月地区向北方传播,到了基督元年,已经向西传到大西洋,向东传到太平洋。这里的天文学家和哲学家给古代的希腊思想家带去了启发。
两河文明的伟大创建者--苏美尔人,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这一点很可奇怪。他们的语言与汉语相似,这说明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但不管怎样,是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开掘沟渠,依靠复杂的灌溉网,创建了第一个文明。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是否来自中国?或者反过来,中国的文明,比如轮子,是否来自两河流域,是一件值得探讨的事情。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闭门造车,西方也有句古话,叫做重新发明一个轮子。轮子已经发明了,就没有必要在发明,当然也不排除独立发明的可能性。轮子的发明在两河流域,如果中国文明的轮子是引进的,则很有可能是游牧民族的功劳。在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大概4000到5000年前,已经有指南车的运用,很可能,半游牧的黄帝使用的指南车上的轮子,来自伊拉克。

汉莫拉比(公元前1795-公元前1750年,中国夏朝时期)是古巴比伦王国最著名的一个国王,他当政时期制定了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有记录的第一部法典--《汉莫拉比法典》。
汉莫拉比死后50年,巴比伦王国被赫梯族推翻,统治期500年。此时相当于中国的商朝。
其后亚述人又统治了那里。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5-562年),打败了埃及,征服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修建了巴比伦空中花园,它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国的缔造者大流士征服了巴比伦。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一世未遇抵抗就进入巴比伦。
11年后,希腊的塞琉古王国征服了美索不达米亚。
再后就是希腊人、罗马人和波斯人在两河长达1000年之久的争夺。
亚速人进入两河流域,正当中国和希腊的英雄时代,一直到公元8世纪,此时已经是中国的第二帝国时代,由于阿拉伯人,两河流域才重新成为世界的中心。在整个英雄时代,第一帝国时代,由于长期战乱,两河流域已经不是文明的优势力量。

埃及文明是人类的第二个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两河文明。但是,埃及人创造的文明不是复制品,有它自己的特色。显著的政治连续性是王朝时期的主要特征。
古王国包括六个王朝,从公元前3100到2270年,持续了八个多世纪,而此时中国的夏王朝还没有建立。
"第一中间时期"(公元前2270-2060年)。各自为政的州长以独立的国君自居,
第二个政治隐定期即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60-1785年)。不到三个世纪,相当于中国的夏朝;
埃及经历"第二中间时期"(公元前1785-158O年)。
在这一时期,埃及遭到侵略,并且第一次为驾车作战的喜克索人所征服。
喜克索人进入埃及,和商人入主中原是同一个时间。不同是的,埃及文明被打断,而中国文明却没有中断,而是创造出新的高度。
埃及文明没有走出青铜时代,所以英雄时代很难看到他的影响。

公元前250O年左右,两河文明出现1000年之后,印度进入文明,独立存在到约公元前1500年,然后由于一些不十分清楚的原因,逐渐消失。后来,这一文明被完全遗忘,以致印度人以为,他们的历史是从约公元前150O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时开始的。同样很巧合,亚利安人进入印度,时间上和商人入主中原一致。印度河文明衰落的起因和详情尚不清楚。亚利安人进入印度,文明被打断。

中国的黄河文明是在两河文明繁盛约20O0年之后才出现的。游牧部落不仅大肆侵扰劫掠各文明区,而且还起了传播、交流各种文化的作用。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商朝文明在多大程度上是土生土长的,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受中东的间接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国际上公认的看法。商人是一小群蒙古种人,兴起于西北大草原,他们通过间接的途径掌握了中东人冶铸青铜和制造战车的技能,然后利用这些技术带来的军事优势,侵入华北,征服了当地夏人,国际上认为当时的夏人处于新石器时代。值得指出的是,和国际上流行的看法不同,中国人认为商人是东夷,来自东部。
但是不管怎样,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的文明没有中断。
中国获得了一种新的发展形式:商人采用的新技术丰富了当地的文化,而商人最终又为当地文化所同化,使中国人的传统毫不间断地流传下去。这种发展形式在中国每遭到侵略之后便重演,在以后数千年中曾重演过多次。
商朝文明由诸多成分组成,如大麦、小麦、羊、牛、马、青铜和轮子等,它们最早发源于中东。但是,有一点不容置疑,东亚的本土文化有它自己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与外来文化相结合,构成了伟大、独特的中国文明,这一文明以举世无双的连续性从商朝一直持续到现代。

中国文化有不少特点,
一个特点是养蚕,丝绸;
另一特点是避免将牲畜乳汁供人消费。
祖先崇拜从最古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的一个主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
商朝的青铜冶铸技术尤其值得注意,它在世界上居遥遥领先的地位。
甲骨文对中国和整个东亚后来的历史极为重要,可用来说明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现在做一个小节。巴比伦,埃及因为游牧民族的入侵在英雄时代到来前式微。而中国和后起之秀希腊罗马则进入全盛时期。印度在英雄时代也有他的影响力,来自释迦,他和孔子是同龄人,对整个亚洲影响深远。

金庸先生认为:中国历史上遭受外族侵略的危险时期有七个。
第一是西周末年到春秋战国时期东西南北受到的外族进攻;
第二是秦汉时期匈奴的进攻,时间长达四百年之久;
第三是魏晋时鲜卑等五胡的进犯,时间也有四百年;
第四是隋唐时期突厥和吐蕃的侵犯,时间约三百年;
第五是五代、南北宋时期契丹、女真及西夏的侵犯,时间大概也是四百年;
第六是元、明、清时期蒙古、满族的侵犯;
第七是近代西方帝国主义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归纳一下,一属于英雄时代。二,三属于第一帝国。四,五属于第二帝国。六,七属于第三帝国。这些入侵,基本上来自游牧民族。如果再往前推的话,黄帝,商人,周人也可以认为是游牧民族,或者至少半游牧,和游牧民族关系密切。那么他们入主中原,为何不能算入侵呢?根本的原因,就是文化没有被打断,而是持续发展创出新高。商的语言文字,周的语言文字,和夏的语言是一脉相承的,而金庸列出的那些民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甚至有的本身就是白人。以后会陆续讲到,从历史的角度对他们的分别看待。标准就是是否认同中国的文明,说白了也就是汉化问题,夷入夏是否愿意为夏的问题,文明是否因为游牧部落的进入而被彻底摧毁。在这一点上,鲜卑人做得很好,蒙古人则很差。

开始进入正题:西周

在进入西周这个话题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个地理概念:关中平原。
关中之名由来源自函谷、萧关、大散、武关四关(后增潼关,金锁两座名关)。以上各关君占据天险,易守难攻,关内是八百里平地,车马兵粮可任意调配。中国历史上关中地区和中原地区一样,不是森林稀少、干旱少雨、水资源缺乏,而是森林茂密,水资源丰富,物产丰饶。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横贯关中平原。关中平原由渭河及其众多支流冲积形成,因而又称渭河平原。它西起宝鸡,东到黄河,号称“八百里秦川”。

相对于关东的河南中原地区,关中可以说是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虽然最早的中国文明没有诞生在关中,但是在英雄时代,第一帝国,甚至第二帝国早期,这里在和中原文化互动的过程中,做出了空前的贡献,而关中的古都西安,由于周秦汉唐各朝代都有相当长时间定都于此,当之无愧成为中国第一都。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来自关中,居于西方的都城宗周,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三百年后,由于游牧民族的进迫,迁都河南洛阳,开始春秋战国时代。从中原的角度来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河南洛阳,标志着周的完全中原化,经过春秋时期的磨合,在战国时期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大约一千年以后,西欧才进入封建时代。日本的“大化改新”,新罗统一朝鲜,“哈里发”统一阿拉伯半岛,是这几个亚洲国家向封建社会过渡时的标志事件,但它们都只相当于唐朝初期,也就是第二帝国时期。罗马帝国和汉帝国并立第一帝国,但是前者是奴隶制,后者是封建制,高下自辨。

西周盛时,以镐京(陕西西安)、东都(河南洛阳)为中心,王室直接管辖方约千里的土地,所有渭、泾、河、洛地带都是周得直辖地。西边的关中平原,以镐京为中心,是周人兴起的根据地,称为“宗周”;东面的河洛地带,以东都王城为中心,是保卫宗周和镇抚东方的重镇,称为“成周”。东西连成一片,长达千里以上。平王东迁以后,宗周为秦国所有。后来成周则有的赐给立功诸侯,有的被诸侯侵夺,有的被戎族占据,有的封给王族、公卿大夫作采邑,最后所余无几。天子局处在成周约方一二百里的一隅之地,地盘还在一天天缩小。

西周仍然使用青铜,中国至迟在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晚期掌握了冶铁技术,并且是生铁铸件和块炼铁锻件同时出现。战国时期钢铁生产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以块炼铁为原料的渗碳钢制品。但是无疑,中国掌握铁技术远远落后于别的文明,这项技术同样是游牧民族带来的。西周,是英雄时代的准备时期,他的贡献包括主要是分封诸侯和礼、易。

分封诸侯。

在武王时即已开始,但大规模分封 是在成王及其子康王的时期。据传周初所封有七十一国,其中与周王同为姬姓的占四十国。王季之兄 太伯、仲雍的后人封于吴(今江苏苏州);文王之弟虢 仲、虢叔分别封于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西虢(今 陕西宝鸡东);文王之子分别封于管(今河南郑州,早 灭)、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今山东汶上西北)、霍(今山西霍县西南)、卫(今河南淇县)、毛(今地 未详)、聃(今湖北荆门东南)、郜(今山东成武东南)、 雍(今河南修武西)、曹(今山东定陶西)、滕(今山 东滕县西南)、毕(今陕西咸阳西北)、原(今河南济 源西北)、酆(今陕西长安西北)、郇(今山西临猗西 南);武王之子分别封于□、晋(始封在今山西翼城西)、应(今河南平顶山)、韩(今山西河津东北);周公之子分别封于鲁(今山东曲阜)、凡(今河南辉县西南)、蒋(今河南固始西北)、邢(今河北邢台)、茅(今山 东金乡西北)、胙(今河南延津北)、祭(今河南郑州东北);召公之子则就封于燕(今北京)。此外,还有 许多异姓诸侯国,如姜姓之齐(今山东临淄北)、子姓之宋等等。
已经说过,在青铜时代,中国,中原,河南是同一个概念;那么周王分封之后,北方山西,陕西,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等地已经开始中原化。西周分封,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周天子统 辖下的地方行政系统,从而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加强周 王朝统治的作用。分封制还为维护天子、诸侯、卿、大 夫、士这一等级序列的礼制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前提。

这里准备插入一个重要话题。

这个话题就是中国人的姓氏。在序言中我曾经说过,我会给出证据,证明绝大多数中国人和河南有关系。这个关系,就是姓氏。
中国人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 姬、姜、姒、姚等。这几个姓氏来自黄河流域。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甚为人知晓。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 。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 ,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 。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 。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 。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 ,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
8。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9。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10。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 匠、屠等。  
11。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2。以谥号为氏。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很显然,周王分封诸侯,是姓氏的主要来源。
现在给出一个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的结论:河南是中国姓氏发源地最多的省份。据历史记载和考证所知,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500多个,在当今中国100个大姓中,有73姓源于河南或有一支源头在河南。

据个例子。
台湾前十大姓陈、林、黄、张、李、王、吴、蔡、刘、杨,占台湾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这十大姓中,只有蔡、杨两姓不源于河南。陈、林两姓,合起来占台湾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九强,几乎每五个台湾人中,便有一个姓陈或姓林的,而陈、林两姓,皆起源于河南,在晋代和唐代迁往福建,明清时又迁到台湾。
台湾多数人的祖根在福建,福建多数人的祖根在河南。

分封的事情说完了。开始说封建礼教。

封建礼教人人恨之入骨,印象中是一切陈规陋习的象征。其实,封建是分封建制的意思,是周朝建立的社会制度,属于英雄时代,而帝国时代的秦王朝之后封建社会不是用封建制度,而是用中央集权制。礼教产生的基础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是英雄时代的礼教,而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秦以后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就没有封建礼教的社会基础了。虽以后各朝尊儒术复周礼,可所复的礼也与周礼大相庭径。所以说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无关。
西周的封建制度,最终形成战国时代诸候国林立,周朝和诸候国的联合体。类似于古代希腊,是地中海沿岸城市的联合体,他们的文化特征是一样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出圣贤的时代,是思想自由的时代。封建礼教产生的是思想自由、学术自由。
中国: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孙武。
希腊: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
印度:佛祖释加牟尼、
在春秋部分会对他们作说明。
前面说过,英雄时代的中东近乎平静,直到第一帝国时期。
中东:基督,穆罕默德,根据时间段,分别对应中国的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

周易。
传说炎帝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另传说伏羲画八卦,这些也许是西周时代占卜的源头。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人们才从广大的物质世界抽象出两大物类或两大性质的概念即阴与阳,这从《周易》经文中可以看到。后来战国时期儒者研究《周易》,解释发挥其经文,写成《易经》即“十翼”的时候,才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深刻理论概括。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精研《周易》,他不是将此书简单地作为占卜的书,而是要从六十四卦的结构中找出世界和人生的普遍法则。

纪年。
在西周中期,公元前841年,国人大规模暴动,厉王被迫出奔到彘(今山西霍县)。朝中由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此前的西周、商、夏的纪年,只能根据现存古代文献推测出大概。

天道观。
周人的天道观较之商代有相当大的发展。西周统治者强调天命和德的观念,认为文王有德,故受天之大命,武王有德,故能克商。这种天道观到西周晚年遭到动摇。由于当时社会动乱,人们对天和祖先的神圣产生了怀疑。

科学技术。
在天文历法方面 ,《诗经》若干章里出现有星宿名称,周人非常注意月相,详记了周幽王六年(前776)的一次日食的月日干支。地理知识也有发展。成王时建洛邑(河南洛阳)曾绘有地图。《诗经》有许多草木虫鱼名称,分类繁细,表明人们对动植物的认识渐趋进步。青铜器的冶铸继承了商代的传统。商代曾经出现的嵌铸陨铁的青铜器,西周也有实例。说明当时对陨铁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诗经》不少篇描述了西周蚕桑生产的情况。当时丝织品在考古工作中已有发现,证明刺绣的存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丝绸被看成江南的特色,其实起源自河南,而当时的江南吴越,尚处在散发文身的阶段。


英雄时代,春秋战国。

鲁国史官把东周时期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周平王东迁,原有的政治秩序瓦解,霸政就是在这种军事兼并的危机中出现的。霸政的建立,扭转了日益恶化的战争趋势,造成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使各国能够从容进行内部变革。这种政治体制以临时性盟约推举政治首领,规定盟国的地位义务。盟约随实力消长不断更改,盟主与会盟的国家也不固定,造成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这在政治上乃是一个奇迹。此一奇迹之所以能出现,就是因为它背后有一种长期孕育而渐趋成熟的诸夏国家之间文化同构性基础。


春秋五霸。

春秋时代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据《春秋》记载,在242年间,列国进行战争483次,朝聘盟会450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先后称雄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在历史上,对“春秋五霸”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普文公、 泰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齐桓公任用管仲(河南郑州人)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齐桓公是公元前六八五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强大起来。由于齐桓公率兵击退戎族、狄族的进攻,又率齐、鲁、宋等八国之师破蔡伐楚,阻止楚军北进,他的威信由此大增。公元前六五一年,他大会诸侯于葵臣(今河南考城),订立盟约,成为中原第-个霸主。

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公元前六三三年,楚成王率领楚、郑、陈等国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晋文公争取了齐国和泰国参战,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公元前六三二年四月, 晋全歼楚。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成了中原霸主。

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齐国宏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五九八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秦国也强大起来。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中原,但由于向东的通路为晋所阻,便向西吞并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

以后,吴、越两国相继强大, 争霸于东南。公元前四九四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接着又打败齐军。公元前四八二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

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灭了吴国。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膝县),成为霸主。

诸侯大国争霸,说明了周朝王权的削弱,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起来夺权,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


下面说下华夏子孙的族群意识。

春秋最早的霸王齐桓公,提出“华夷之辨”的口号,受到诸夏各国响应,这是华夏族群意识在历史上第一次形成。在华夏民族长期融合形成过程中,华夏族群意识出现是一个重要事件。

所谓“诸夏”国家,并无固定族系来源,他们大体是西周王政之下享有较高政治地位的国家。或者是王族(姬姓),或者是王族的同盟(姜姓),或者是旧的殷商王族(子姓),或者是其他古老王族(姒姓、妫姓等)。所谓“四夷”也无固定族系来源,他们是与西周王政关系较疏远的国家,或者是王政之下地位较低的国家,以及诸夏国家内地位较低的部族。

华夷之辨在观念上严格区分华夷两大族群,但实际上诸夏与诸夷的相处却是另一回事。不仅楚(湖北)秦(陕西)等国很快被纳入诸夏阵营,参与霸政,而且其他戎狄诸部也颇多被同化,成为后来秦统一帝国的一部分。华夷之间的关系是开放的,但观念上的华夷之辨却是排拒的。春秋初年四夷较实际的威胁是北狄和楚,这种威胁很快就被消除,但夷狄的黑暗压力一直使诸夏贵族在精神上十分紧张。夷狄在主要意义上并不是军事上的敌人,而是道德上的黑暗化身。与此相应,“华夏”则作为一个建立在文化同构性基础上的族群概念,主要的意义也不是为了把四夷隔开,而是为了在神意世界解体的恐慌中找到立足之地。

事实上春秋人文思想视历史长期积累陶铸而成的潜在文化规模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最终依据。春秋人文思想包含一组流行概念如华夏、礼仪、文、信、忠、仁、天道、古之道、三代(夏商周)、四代(虞夏商周)等等,其中,华夏在某种意义上是最核心的概念。实际的华夏民族是边界模糊的,华夷杂处,但观念中的华夏却很明确,有共同的区域(天下之中)、整齐的历史谱系(三代或四代)、高雅的礼典和庄严的品格,这种从错杂的实际状态中提取出来的整齐观念,代表了四周荒野中一个文化英雄世界的延续。


战国七雄

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变法的核心是将劳动者固着到土地上,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最直接的办法,是掠夺更多的土地,而掠夺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径是战争。所以,这个时期,战争愈来愈多,愈打愈大。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从此,人们都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

春秋末年呈现晋、楚、齐、越对峙局面。
晋在变革中解体,最后形成“三家分晋”,魏、赵、韩变成三个独立的政权。
齐国被新兴地主阶级代表田氏所代。
处于边远地区的楚、秦、燕最终也转化为封建政权。
越国因发展缓慢,被楚所灭。
在淮河、泗水之间还有十多个弱小的诸侯国。
魏、赵、韩、齐、楚、秦、燕所处条件较好,加之不断改革,都具雄厚实力,史称“战国七雄”。


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结成联盟,打败了齐、秦、楚等大国,成为较强盛的国家。后来这个联盟破裂,齐国、秦国兴盛。
战国中期,齐国取代了魏国称霸中原。
战国后期,秦国越来越强盛,其他6个国家联合抵秦。秦国挑拨六国之间的关系,先后征服了其他国家,统一了中国。

秦国在战国时,杀人无数。公元前三三一年,败魏,斩首八万;前三一二年,破楚师于丹阳,斩首八万;前三零七年,破宜阳,斩首六万;前三零一年,败楚于重丘,斩首二万;前三零零年,攻楚取襄城,斩首三万;前二九三年,大败韩魏联军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前二八零年,攻赵,斩首二万;前二七五年,破韩军,斩首四万;前二七四年,击魏于华阳破之,斩首十五万;前二六零年,大破赵军于长平,坑卒四十五万;前二五六年,攻韩,斩首四万;又攻赵,斩首九万;前二三四年,攻赵平阳,斩首十万……据翦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大英雄?和周文王比较,两人同时来自关中平原,先后入主中原,前者开始了中国的英雄时代,后者终结了中国的英雄时代,但是比较一下就很明显,和周文王相比,秦始皇暴政,不堪历史重任,尽管作了一些在他那个位置上应作的事情,比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但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罪人。秦朝短命,汉朝取而代之,现在中国人自命汉人,而不是秦人,可以说明2000年来中国人对秦始皇的态度。

关于楚人。

在青铜时代曾提到百越,在英雄时代,楚人值得一谈。
至迟在殷商时期,楚人已经同北方政权发生关系;至西周初,周王朝承认楚人实际控制江汉地区。至春秋时代,楚国迅速发展壮大,成为足以与整个中原相抗衡的力量。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有北取中原之志,留下中原问鼎的笑谈。战国时期,楚进而吞灭吴越,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最具统一全国的可能。最后楚为秦所灭。但楚地的反秦起义,又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汉王朝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楚人的胜利。秦、汉大一统,最终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汇,也由此形成了伟大的“汉族”。
楚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春秋战国时代,北方的主要文化典籍,如《诗》、《书》、《礼》、《乐》等,也已成为楚国贵族诵习的对象。《左传》记楚人赋诵或引用《诗经》的例子,就有好多起。但另一方面,楚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强烈的特征,与中原文化有显著区别,因而楚人长期被中原国家看作野蛮的异族。
一般认为楚文化比中原文化落后,这样说不完全对。楚文化的兴起也许比中原文化迟,但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楚文化的落后,主要只是表现在国家制度不够成熟,尤其是用于维护统治秩序、等级关系的政治与伦理思想远不及北方文化完密。
需要指出的是,楚人如果算是一个民族的话,那么和楚民族对立的是中原华夏民族。而最初的汉族,是汉朝时期华夏族和楚民族,以及周边各族的融合产物。

楚国的族源问题,是近年来令人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然而看法存在很大分歧,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五说。
一、华夏说。楚王同宗贵族屈原,在《离骚》申明白地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史记·楚世家》中楚灵王也说过:“昔我皇祖伯父昆吾。”高阳是黄帝孙,昆吾为夏伯。
二,苗蛮即土著说。中原华夏诸国从来就把荆楚视为蛮夷。楚王也一再声称自己就是蛮夷。楚国的土著人民自有其独立发展的文化序列,其文化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
三,东夷说。高阳氏的出生地、葬地均在东方,为东夷族。
四、西方民族说。此说又有两种意见。观点一:来自西方的新疆、青海、甘肃一带的民族。观点二:来自西亚拜火教的米地亚人。
五、民族融合说。楚先民是由华夏高阳氏的一支,南下与当地土著融合的结果。
相信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将会有新的发展。

重提楚人问题,是因为最近,楚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等等概念流行。其实,楚,吴,越,齐是国家,最多算民族,而且这些国家最后都纳入了汉族的系统,他们可以说没有自己独立的成系统的文化,战国时期是短暂的,语言文字的分化并没有太大,到了秦朝又重新统一,屈原的离骚显然使用汉字书写的,而不是翻译的作品。战国时期各国家差别和现在中国和日本,朝鲜的差别不是一个层次上的。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等领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从分散逐步走向统一。

墨家学说。墨翟,鲁国人(或说为宋人)。今存《墨子》一书。
道家思想。老子和庄子被称为道家。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相传为春秋末年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知识渊博,著有《老子》一书。庄子,名周,宋国蒙人。《庄子》不但是一部学术著作,还是一部很有文学价值的作品。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传说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人。沿袭了儒家的重民思想。
韩非,战国末年韩人。曾师事荀况,著有《韩非子》一书。
兵家的著名代表有齐国的孙武和孙膑。孙武所著兵法十三篇是兵书中的经典之作。其中充满军事哲学的精彩论述。《孙膑兵法》则代表了战国时期军事艺术的最高水平。
孔子就不必说了,无人不知。
这里面有几个地道的河南人,比如老子,庄子,韩非子;也有祖籍河南的,比如孔子。
 
河南是中华诗歌的主要发祥地。在春秋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160篇《国风》的95篇是中州作者的作品。《诗 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 三 百”。《诗 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①之。 ①:毛加草头,音帽。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里引用一首中国最早,最有名的情诗。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一提关关雎鸠,就联想到江南去了。其实,这里指在河南洛阳以南。

希腊的英雄时代

同一时期,西方进入英雄时代。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人类智慧的象征。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共同的语言、相同的信仰以及同文同种的历史却把他们紧密相连。

盲诗人荷马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
大剧作家除了索福克勒斯之外,还有埃斯库罗斯、欧利庇得斯和阿里斯多芬。
希罗多德写下《希波战争史》,获得“历史之父”的美誉。
修昔底德写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宇宙大定理”;
欧几里得总结前人经验创立了系统的几何学,他的《几何原理》流传千年而不衰,直到现在都是欧洲大学里流行的教材;
叙拉古的阿基米德善于思考,他从洗澡盆中溢出的水里悟出浮力的存在,求出浮体均衡位置的数学公式而创立了液体静力学。
希巴库斯制成了当时主要的天文仪器观像仪及象限仪。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历士多德和色诺芬都是这时期著名的哲学家。
帕特农神庙是希腊建筑的杰作。
雕塑掷铁饼者和米洛斯的维纳斯到今天无人超越。

无疑,和全面发展的希腊文明相比,华夏文明不占上风。原因很简单,希腊靠近埃及和巴比伦,可以博采众家之长。而中国则相对封闭。总结一下,在英雄时代,中原各省创造出灿烂文化,成为希腊文化之外,整个人类世界的第二个亮点。河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在英雄时代,已经可以看成一个整体。英雄时代结束后,中国进入黑铁时代,历经第一帝国,第二帝国,第三帝国,但是再也没有在人文思想上,重现英雄时代的高度。而西方文明,在第三帝国时代,进入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从此统治整个世界直到现在。

另外,印度的释迦牟尼和孔子是同龄人,他创立的佛教深刻影响了整个亚洲。中东的重新觉醒以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出现为标志,此时中国已经进入第一帝国时代;到中东的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出现时,中国已经进入第二帝国时代。

第一帝国


漫长的帝国时代终于到来。

概括地说,第一帝国时代可以分为两部分:四百年秦汉盛世,四百年魏晋乱世。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短短15年。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 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 119年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17 18年 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  东汉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
      184年 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 官渡之战
      208年 赤壁之战

先说秦朝,这个只统治了16年的短命王朝。

秦国地处渭河流域,难攻易守;较早用铁制武器取代青铜武器,用骑兵取代战车兵;占领了四川的产粮大平原,扩大了地盘,增强了力量;秦统治者率先应用法家学说集权。这些都是秦统一全国的要素。

秦统一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修筑驰道网以首都为中心,伸展到大部分边远地区。统一了两轮车的车轴长度。疆界向南扩展到现在的越南。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
焚书。所焚毁的书籍包括秦以外之历史、古典作品和诸子百家的哲学,只有秦廷所载和医药、占卜、农桑等书籍不在焚烧之列。
坑儒。活埋术士400多人。

秦始皇创立了郡县制的官僚体制,上级命令下级,层层施控,从丞相大臣直到贫民百姓,无一不在皇帝的股掌之中。而秦始皇的郡县制则伴随着集权独裁、统一民轨、焚书坑儒与恐怖统治。从此,权力万能,官贵民贱,立法、司法、行政、军事等权力尽归大大小小的各级独裁者。
(作为对比,中、西方的“封建社会”之天子、国王仅仅是天下的“共主”,诸侯、贵族、领主在其管辖的范围内分享了君王的权力。
现代民主社会则实行法治分权的制度,立法、司法、行政三大权力相互制约,总统、州长、省长、市长、县长皆是独立的行政权力中心,由宪法和法律划分各自的权限,各自只对辖区内的选民负责。所以,西方没有“中央政府”之称谓,或者说有三个“中央”,立法中央、司法中央与行政中央。)
秦朝的暴政激起普遍的憎恶,孟姜女哭长城就是著名的例子。民众奋起造反推翻了秦朝。不过,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深刻持久影响了中国。中国已由分封制的国家改变为中央集权制的帝国。

插一句闲话,第一帝国时代无作为的印度。

埃及和巴比伦在英雄时代已经无作为,印度的释迦堪称英雄时代的唯一亮点。但是到了第一帝国时代以至整个黑铁时代,印度开始进入沉寂。和英雄时代一样,第一帝国时代,是中国和希腊的直接继承人-罗马-的天下。

与秦的兴起大体同时,印度孔雀帝国通过兼并战争不断扩大领土。到阿育王(约公元前273一前232)时期,印度次大陆基本归于帝国版图。相传,阿育王原来也是一个十分残暴的君主。后来,他对战争中大量人民的死亡表示仟侮,派人口出宣扬佛教,并建筑了大量的佛塔。阿育王死后不久,帝国便四分五裂。孔雀帝国和秦帝国都曾威震一时,也都昙花一现便瓦解了。但是,由于内部结构的不同,两国以后的历史发展有了很大的差异。在印度,孔雀帝国解体以后,直到公元四世纪才有笈多王朝的局部统一局面;在中国,秦亡以后,紧接着出现的是两汉四百年大统一的局面。

印度历史的悲剧模式。
印度与中国不同,在中国,是长期的帝国统一间隔以短暂的分裂;而在印度,则治恰相反--是短暂的统一和长期的分裂。这并不是说印度就没有统一。印度有统一,但这是文化的而不是政治的。印度文化强调的是忠于社会秩序而不是忠于国家。

汉帝国

汉帝国繁荣了四个世纪,约相当于罗马帝国的统治时间。

汉帝国领土辽阔,和罗马帝国相似。武帝(公元前141-87年)时期,帝国的疆界大大扩展。南面的部落地区被并吞。最大的扩张发生于西面,在西面,中国穿过中亚,与印度西北部的贵霜帝国建立了联系,从而大大增加了取道丝绸之路的贸易量。

游牧匈奴在骑兵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因为他们拥有大量的马匹。但是中国人拥有一种起决定性作用的新式武器,那就是在封建战争后期发明的弩。由于这种武器和大帝国可调度的种种资源,汉朝时期的中国疆域已开始初步呈现现在所具的规模。 飞将军李广,卫青,23岁即英逝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这些将领对匈奴展开的世代追击,终于在把匈奴人赶到欧洲,实现了国家疆域和国力的世界空前领先,从而也奠定了“汉族”的民族地位。
汉武帝也有他的残暴一面,诸王谋反案,杀人数万;戾太子巫蛊案又杀数万;民间盗铸货币案杀数十万之众。汉武帝重用酷吏,大兴冤狱,剥夺民财,重刑杀戮,四处用兵(打了30年的仗,征发兵力200万),全国人口减少一半,

不仅在领土范围上,而且在人口数量上,汉帝国也可与罗马帝国相比较。公元1年的人口调查表明,汉帝国有1220万户人家,总人口是5960万人。而奥古斯都(公元前27-公元14年)时期罗马帝国的人口据估计是,在欧洲有300O至5000万人,在亚洲要稍微少一些,在非洲有不到2000万人。

汉时期,发明了一项独特的制度,就是通过全国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职人员。公元前124年,建立了帝国大学,招收的学生是专为政府部门培养的。由于考试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所以帝国实际上是由儒家学者根据德家原则进行治理。但是汉的治理思想,很明显,外用儒家,内用黄老。

汉王朝被王莽暂时地篡位(公元9-25年)。

后汉(公元25-222年)的历史基本上与前汉相同。

需要指出的是,汉帝国西汉时期,都西安。到了东汉,重新定都中原洛阳。这一点和周朝惊人相似,足以证明中原的吸引力。汉帝国,中国的领土已经具有现代雏形。汉代的扩张是成功的,保证了华夏民族的生存空间。

罗马帝国

公元前168年,罗马灭马其顿。公元前146年,罗马征服了希腊。同年,罗马彻底消灭了迦太基。公元前64年,罗马灭塞琉古王国。公元前30年,罗马灭埃及的托勒密王国。公元前一世纪,罗马灭塞琉古王国。

罗马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体现在法制,即规定得非常具体的罗马法。罗马交通发达,由于帝国范围广大,修筑了许多道路。罗马也有长城。另外是政治,建立行省及各种行政机构、选拔官员,都有一套制度。罗马人分成两类公民和奴隶。罗马设有元老院,由有权有势的贵族组成,给予其管辖之下各行省的许多人以公民权,罗马的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如城市中巨大的广场,容纳几千人的戏院及斗兽场。

罗马帝国分为四个时期:
早期共和国,至公元前264年
后期共和国,公元前265-27年
早期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284年
后期帝国,公元284-467年

第一帝国的魏晋时期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国建立
      221年 蜀国建立
      222年 吴国建立
      263年 魏灭蜀
      265年 西晋建立 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 西晋灭吴
      316年 匈奴兵攻占长安 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 东晋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南朝的开始
      485年 北魏实行均田制
      494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五胡乱欧亚

中国有个说法叫做五胡乱华,其实放在全世界范围内看,当时是五胡乱欧亚。3至6世纪是欧亚大陆普遍遭受人侵的时期,这时的入侵不亚于青铜时代和英雄时代的入侵。这次入侵导致了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衰亡。

由于侵略范围遍及欧亚大陆,所以遭受侵略的民族非常多。中国汉朝、印度笈多王朝和伊朗萨珊王朝都遭到了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入侵;突厥人和蒙古人通常又称为匈奴人。
罗马帝国地处这条入侵线路的西端,时常遭受沿线各民族及周围蛮族的进攻。这些侵略者包括日耳曼部落、伊朗人、波罗的-斯拉夫人、维金人以及突厥人和蒙古人。

因为五胡,欧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入侵者日耳曼人人数最多,他们占领了中欧和东欧。日耳曼人包括法兰克人、汪达尔人、伦巴德人、东哥特人和西哥特人。
匈奴人发起进攻,击败东哥特人,又胁迫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
西哥特人击败罗马军,杀死罗马帝国的皇帝。
日耳曼和匈奴侵略者的铁蹄又践踏了意大利、高卢以及巴尔干半岛。
西哥特人进军意大利,洗劫了罗马城,建立了罗马帝国境内的第一个日耳曼王国。
匈奴人在匈牙利平原建立基地,由此袭击罗马帝国东、西部诸省。匈奴首领阿提拉死后,他的帝国随即崩溃,匈奴人从此从欧洲消失。
匈奴人的大肆破坏,粉碎了罗马帝国对西部诸省的控制。
汪达尔人迁渡莱茵河,进入北非,由海上进攻,洗劫了罗马城。
勃艮第人占领了罗讷河流域。
法兰克人在高卢北部扩张。
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侵占了英格兰。
法兰克人打败罗马人、拜占廷人和西哥特人,形成王国。
至此,日耳曼人,现在的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开始进入文明史。他们经过第二帝国时期的黑暗中世纪开化期,在第三帝国时期逐步统治了整个世界。

西罗马帝国土崩瓦解的同时,东罗马帝国发展起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由希腊、罗马、基督教及东方诸成分混合而成的文明。
蒙古阿瓦尔人象前匈奴人那样,以匈牙利平原为基地,向四面八方发起袭击。
阿瓦尔人把日耳曼族的伦巴第人赶到了意大利;
伦巴第人把拜占廷人从亚平宁半岛驱逐出去。
阿瓦尔人迫使斯拉夫部落向南进入巴尔干半岛;
斯拉夫人则把那里拉丁化了的伊利里亚人和达基亚人赶进山区。
新来的斯拉夫人作为农业劳动者,从此扎根于巴尔干半岛北部,被赶走的伊利里亚人和达基亚人直到近代,才作为阿尔巴尼亚人重新出现在巴尔干半岛西部,作为罗马尼亚人重新出现在多瑙河北岸。
7世纪时,巴尔干半岛上的种族分布已形成现在的格局:希腊人在南部,阿尔巴尼亚人在西部,罗马尼亚人在东北部,斯拉夫人则居住在从亚得里亚海到黑海的广阔地带。

此时中国进入第二帝国时代。

8世纪,加洛林王朝重新点燃起西方恢复帝国统一的希望之火。
查理曼是这一家系中最著名的国王,征服了撒克逊人,打败了阿瓦尔人,吞并了伦巴第人王国,迫使穆斯林退回到比利牛斯山脉以南地区。
查理曼死后不久。
穆斯林海盗和冒险者征服了克里特岛和西西里岛。
马扎尔人仿效前匈奴人和阿瓦尔人,侵袭了周围各国。
北欧人,即维金人是海上游牧民。法兰克国王为防止维金人的劫掠,授予他们的首领诺曼底公爵的称号。任诺曼底公爵罗伦的后代征服者威廉,于1066年侵占了英格兰。
加洛林王朝在穆斯林、马扎尔人和维金人的三面夹击下土崩瓦解,西欧再次成为屠宰场。

罗马帝国之后,欧洲成为游牧民族的天下,这种民族的大规模替代和混血,产生了现代西方文明。很明显,欧洲受到的游牧民族的混血,要比中国严重得多,甚至可以说是换血,这其实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事实证明欧洲的后来者日耳曼人是优秀的。

中国北方和印度北方都保存了各自在古典时期形成的独特文明。公元前1世纪汉朝的中国人,和公元5世纪唐朝人没有本质区别。相反,在西方,罗马帝国文明被游牧民族彻底摧毁,轻装上阵,反而使西方在近代跑到了世界的前列。

三国鼎立与五胡乱华

222年,汉王朝被突厥-蒙古入侵者所打败分裂成三个王国:长江以北的魏国、南部的吴国、西部的蜀国。几十年后,魏国击败了吴蜀。魏国,代表的是中原正统,当然,蜀国的贵族同样也来自中原。
265年,建立了晋朝。统一整个中国。
316年,游牧民族占领中国北半部,晋王室南逃南京,统治长江流域,中国南北分割的局面。
589年,隋朝重新统一中国。

中国史学家称这几个世纪为"乱世"。南半部由中国皇帝相继统治;北半部则由各突厥-蒙古征服者管辖。实际上,这几个世纪中,南北两部都支离破碎,只是北方由于长期连遭蛮族侵略,受到的破坏最为惨重。

不过中国北方并没有出现欧洲那样的全盘游牧化,因为这里的中国人数量上远远超过蛮族侵略者。当时的北方乃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即使游牧民大批涌进,也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在这几个世纪里,许多中国人由北方移居南方,不但北方仍是中国的北方,而且南方也已中国化了。589年,当隋朝重新统一全国时,中国又恢复了正常的历史进程,即同汉代一样独特的中国式的历史进程。 第一帝国后期的混血,并没有中断中国的文明,前面说过,相对欧洲,中国缺少混血,不知道这是幸事,还是憾事。到了第二帝国的唐朝时期,混血的影响仍然存在,比如唐太宗是半个鲜卑人。但是到了宋朝时期,混血过程已经结束,可以说汉胡莫辨了。

鲜卑是东胡的代表。和其他北方游牧民族不同之处在于其善于学习中原先进文明。东晋十六国中的慕容鲜卑,魏孝文帝迁都河南洛阳,鲜卑贵族开创北周,隋和混血的唐王。南北朝对峙时期,北朝已经以中国自居,称南朝为蛮夷,足见其吸收一切先进事物皆为我用的态度。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中,汉人已经接受了北朝统治阶层在文化,语言,道德伦理,宗教信仰众多方面为本族的事实。而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统治阶层也不把自己视为非汉族。所以北朝与南朝战争,隋统一全国战争没有体现民族战争的惨烈和残忍。总的看来,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是成功的。以鲜卑为代表的五胡融入了北方中国的血统,长江以北的北方汉族因此具有一两成的五胡血统,越往北越多。而汉族向南方溃退,长江以南的蛮夷血统也融入了南方汉族的血统中,一般说越往南边混血越高,南方沿海地区可以到五成。

北方的混血问题,向来为南方所诟病。曾有学者在山西公开说,山西人是金人的后代。其实,南北问题本来就是一个伪问题,中国的格局是中原和四方的格局,而不是美国那种南北的格局。中原各省,一直是汉人压倒优势。而长江南岸原来却是蛮夷的地盘,汉人南下,不可避免也有和当地蛮夷混血的问题,甚至多过北方和游牧民族的混血。纯种一点的汉人,应该分布在黄河以南长江两侧。不过话说回来,混血不见得是坏事,游牧民族多是白人,占领欧洲的日耳曼人,占领印度的亚利安人。中国五胡,最多的是鲜卑人,白人人种,多出美女,如果放在现在,恐怕是很多南方人巴不得的混血对象。

第一帝国的科学艺术

在汉时期的技术领先地位一直维持到第三帝国的明朝。在汉时期,中国最重要的发明有水力磨、大大提高马的使用效率的马肩轭、铸铁技术、造纸术和陶器上釉术。

司马迁的《史记》,张衡的候风地动仪,以及数学的《九章算术》,医学方面的《黄帝内经》等,均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蔡伦的造纸术,则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这个阶段,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道教则从本土老子庄子的道学源起。

始于西汉的“丝绸之路”,开辟了中外陆路交通的新纪元,盛唐时由此往西和四十四个国家交往,直到十三、四世纪,它仍然是连通东西方最长的国际商路。

蚕丝和瓷器是我国独特的发明,带有突出的民族特点,也是“外传”的重要内容。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就称赞中国为“丝瓷之国”。古罗马的独裁者恺撒,有一次穿上中国的丝绸袍去看戏,顿时轰动了整个剧场。中国的养蚕法于七世纪传到阿拉伯和埃及,十世纪传到西班牙,十一世纪传到意大利,十五世纪传到法国。至于瓷器,备受世界欢迎,陆续传向各地。在亚洲、非洲和欧洲,都有许多中国瓷器的原件出土。

张衡,河南人,他发明的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
祖冲之,河北人,第一个将圆周率准确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下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1000年 ;
贾思勰,山东人,《齐民要术》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巨著 。
司马迁,陕西人,朝廷史官,有博览国家图书和档案的权利。广泛周游全国各地,利用了各地的资料。《史记》总共约150万字,实际上是一部综合性的通史。
王羲之山东人的书法,顾恺之江苏人的绘画,敦煌石窟等石窟寺艺术,皆为不朽之作。

《诗经》与楚辞
在英雄时代,曾提到过《诗经》,他代表了中原的文学成就。英雄时代的后期,一直到第一帝国时代的前期,文学的重心转移到湖北一带楚国旧地,表现为楚辞。到了汉帝国后期,洛阳是东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学重心重返中原。一直到魏晋南北朝,代表人物是三曹七子和竹林七贤。
楚辞代表人物,楚国时期屈原等都是湖北人,两汉作家贾谊是河南洛阳人,朔东方是山东人,刘向江苏人,王逸湖北人。需要指出,战国时的楚国,由于吞并吴越,已经扩展到安徽,江苏等地。楚不等于现在的湖北,而是几个黄河以南省分的综合。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305篇。最初称"诗",后又有称"诗三百"的,汉代被奉为经典,始称"诗经"。《诗经》中收录的作品在当时都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故又称作乐歌。它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楚辞产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楚辞”这个名称既指称一种文学样式,又指称战国时南方的诗歌总集。作为继《诗经》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的作品,以及两汉作家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刘向、王逸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内容和风格上高度一致。楚辞开浪漫主义文学之源。

在第一帝国时代,而不是英雄时代提楚辞,是因为他的影响力渗透到这个时期。而很多英雄时代的作品,经过考证,其实是第一帝国时代的后人伪托。

在魏晋南北朝一批特殊的诗人群体中,代表人物大多是中原或与中原有关之士。
“三曹父子”写于河南的《嵩里行》、《七步诗》等作品,首开文学史上的“建安之风”;
“建安七子”中的王粲、阮瑀、应瑒皆中原名士,诗赋兼长;
“竹林七贤”中有阮籍、向秀、阮咸、山涛四人是河南人,主要活动于太行山下修武的竹林之中。
“蔡氏父女”中的蔡文姬,更以《胡笳十八拍》等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著名女诗人。
“谢氏家族”的前后多人中,谢灵运留下了《登池上楼》等名作,谢朓首倡的“永明体”不仅开创了山水诗的新局面,而且开了我国近体诗的先河。

下面讲解魏晋时代的几个俗词。
查查资料就可以知道,文中提到的人都和河南关系很大,有河南本地人,比如阮籍,也有长期生活在河南的人,比如曹操。他著名的儿子曹植,估计出生在河南,按河南人计算。

三曹七子:
“三曹”“七子”是建安文坛的主要作家,三曹,指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人。文学史上的建安文学,是从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前后至魏初曹植去世这一时期的文学。这一时期的代表文学作品主要是诗歌。建安诗歌一反两汉时期铺张夸饰的文风,作品承继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社会问题;抒发了建功立业的壮志,可以概括为“慷慨悲凉,激昂苍劲”,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三曹是建安文学的主力,曹氏父子以帝王之尊,倡导并大力从事文学创作,促成了建安文学的繁荣。曹操长于乐府,有名篇《短歌行》、《苦寒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传世;曹丕著《典论·论文》探讨了包括作家个性、作品风格、文体、文学批评的态度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他的两首七言歌行体《燕歌行》更是成功创制了七言诗的完整体式;曹植创作成就超过父兄,被推为“建安之杰”。 诗歌以五言成就最高,代表作品有《白马篇》、《名都篇》、《赠白马王彪》、《七哀诗》等。辞赋作品以《洛神赋》最为知名。

建安风骨
指建安作家作品所开创的一种具有阳刚之气的文学风格。作品内容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和民生的疾苦,情调悲凉慷慨,文辞刚健遒劲,风格朴素明朗,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并对后代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竹林七贤
魏晋间的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文人“相与友善”,常结伴在竹林间饮酒弈棋,他们崇尚老、庄思想,言行不拘礼法,任性而行,文学成就颇丰,故被人称为竹林七贤。

魏晋风度
以何晏、王弻及其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在言行和作品中否定两汉以来的传统价值观,提倡不为物累、任性自恣、风流潇洒的人生态度,这一思潮在文学史上被称为魏晋风度。由于他们强调人的个体需要和欲求的合理性,因此一些当代学者将这一文化现象的思想意义概括为人的觉醒。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阮藉

阮藉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声望的人,行为狂放不羁。
据传他邻居卖酒人的妻子美貌,阮藉常去喝酒,醉了就睡在那个女子的身边。
他家不远处一个美女不幸短命,阮藉与人家并不相识,跑去大哭一场。
喜欢喝酒,酒醉了就驾车出游,不按路标走,因而“每至穷途辄痛哭而返”。
喜欢下棋,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正在下棋,坚持“请终此局”。终局以后,“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阮藉喜欢吟啸,孙登也很擅长。阮藉去拜访孙登,当面表演,孙登并不理睬,阮藉无趣而返,走到半山,忽然山上传来一阵啸声,如同“鸾凤之音”,正是孙登。
"魏末阮籍嗜酒荒放,露头散发,裸袒箕踞。其后贵游子弟阮瞻、王澄、谢鲲、胡毋辅之之徒,皆祖述于籍,谓得大道之本,故去中惯,脱衣服,露丑恶,同禽兽,甚者名之为通,次者名之为达也。"这种"嬉皮士"反社会行为对统治者礼教虚伪是一种反抗。但是,对社会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到了西晋元康时期已不具有竹林七贤的思想性,而是追求"纵恣"的形式而已。据考证,竹林七贤已经出现同性恋与群交。当然,这些行为中国更早时期也有很多。

说一下著名的洛阳城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洛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所以自古以来洛阳既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历代帝王建都筑城的理想场所。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起, 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29年,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洲、北非和亚洲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

洛阳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周易八卦在此发祥,老子在此著《道德经》,孔子问礼至此,三班(班彪、班固、班昭)在此修成《汉书》,司马光在此编成《资治通鉴》,张衡在此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等;虞初的《周说》,陈寿的《三国志》,许慎的《说文解字》,欧阳修的《新唐书》等鸿篇巨制,也无一不得助于洛阳这块沃土;东汉的“洛阳太学”学生逾3万人,为当时世界之最; 晋人左思的《三都赋》名声之噪,曾使“洛阳纸贵”;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程颢、程颐二兄弟,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等无不在此留下享誉九州的名篇;大诗人杜甫 、白居易李贺、刘禹锡等,或生于此,长于此,或游历于此,终老于此,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

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被誉为“释源”、“祖庭”;北部邙山有东周以来诸皇陵形成的我国最大的古墓葬群,已出土的40余万件极珍贵的文物,并建成目前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馆。洛阳周围有五岳之一的嵩山名刹少林寺、中岳庙等。

自古以来,这里墨客骚人云集,因此有“诗都”之 称,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誉。

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对撼

汉帝国和罗马帝国是第一帝国时期的两大文明,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对垒,但是以和他们都交过手的游牧民族为中介,可以对他们做一个对比。在第一帝国时代,游牧民族在军事力量上仍然具有压倒优势,汉帝国成功的反击了入侵,直到魏晋时期才沦陷,到隋唐再次复兴,而西罗马帝国在魏晋时期游牧民族开始入侵时被彻底消灭。

罗马帝国是共和政体,元老院主政,法制完善。靠征服起家,通过掠夺巨大财富,强大的军队维持帝国。文化基本都是借来的。武器以沉重著称,罗马军的体力要胜于汉朝的农兵。罗马发明了双轮马车、混凝土。
汉帝国的君主集权政体,配合黄老学说和儒家思想。战国时代经济就摆脱奴隶制,进入封建社会,中国的财富是自己制造的。中原文明是本土文明,民族自我成长。发明了纺车,造纸术,地动仪,瓷器,百炼法,科技领先。武器装备更是领先于世界,出现了一批实战军事家。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为将发动“漠北之战”。动员14万骑兵,共50万人,以寻找敌主力作战为目标,史称"封狼居胥",其时李广由于迷路而引咎自杀。汉军损失30万左右,匈奴军队损失约10万,汉军残胜。
公元前99年,李广利为将进攻匈奴,未能获胜,损伤比例达到70%。李陵投降,司马迁因为辩护被阉。
公元70年,匈奴10余万骑和赵充国4万骑对峙,羌人崛起,羌人和匈奴结盟,赵充国分化瓦解,形成僵持局面,没有大的战果。

公元91年匈奴开始向西方迁移。游牧民族的迁徙并不是因为军事等压力,而是和气候水源草地有关。沿着横贯欧亚大陆中部的草原,止于匈牙利平原。

372年,匈奴人迫使哥特人东迁。
410年,哥特人洗劫罗马城。
452年,阿提拉到达罗马城。
453年,阿提拉死,匈奴帝国崩溃消失。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同时期。
220年,东汉灭亡。
316年,游牧民族大举南下。
589年,中国再次统一。


对抗与汉化

晋室南迁,中原及整个北方地区开始民族仇杀。胡人杀汉人,汉人杀胡人,各类胡人也互相残杀。
胡人石氏在中原建立后赵,收养汉人冉闵,是后赵大将。石氏内乱,冉闵屠杀胡人20万。
北魏鲜卑孝文帝的,决定迁都河南洛阳,推动鲜卑的汉化,废鲜卑语言文字改用汉语。此后,融合成为主流。北方100万匈奴人,50万鲜卑人和其他各族共计200万以上人口被同化,北方的胡人血统达到一成以上。
同时期南方的土著被汉人同化,南方汉人同化的越人南蛮难以统计。
北魏高欢的儿子建立北齐。
北魏宇文泰的儿子建立北周。
汉人杨忠的儿子杨坚建立隋朝。
汉人李景的后人李渊建立唐朝。
隋唐皇室都有很重的鲜卑血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中,汉族人口众多,文化发达,成为主流,这一民族融合被叫做“汉化”,但是少数民族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饼由少数民族普及,成为最重要的面食。
汉服上衣下裳或宽袖长袍,穿开裆裤。胡服夹领小袖、紧身,满裆裤。战国时赵王已胡服骑射,南北朝时普及。魏孝文帝下令禁胡服,结果着胡服者越来越多。隋唐时官场上全用胡服。这是历史的选择,因为胡服美观实用,便于生活。
隋唐时期笛、琵琶等乐器在此时普及。
《敕勒歌》是胡歌汉译,《木兰辞》中的花木兰是民族融合产生的中原妇女形象。
佛教广泛流传,与少数民族统治者大力提倡密不可分。
拓跋鲜卑达成的均田制一直延续到唐中叶。
拓拔鲜卑的部落兵制形成隋及唐前期府兵制。
匈奴人造出宿铁刀,鲜卑人造出百炼钢刀。
大牲畜的饲养是游牧民族的特长。

第二帝国时期,中国的一枝独秀,和第一帝国后期北方的民族融合是分不开的。

第一帝国第一奇女子 -- 花木兰

花木兰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
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
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
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关于花木兰,说法不一。
花木兰的姓氏说法有:朱,木兰,魏,花。
出生年代说法:北魏人,隋人,唐人。
籍贯里居说法:凉州人,河北完县人,颖州人,宋州人,河南商丘人。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花木兰是北魏时期河南人,鲜卑血统,姓魏。花木兰参加的战事,发生在北魏与柔然之间。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孝文帝,迁都河南洛阳,实行汉化政策。北方游牧大国柔然南侵,北魏政权与柔然大战。“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从《木兰辞》中可以看出,北魏已经完全以汉人自居,而把柔然看作胡人。

总结一下,第一帝国时期的汉帝国,中国已经是稍占优势的世界第一。

第二帝国

从文明的角度来说,第一帝国时代的中东和印度一样,没有作出太大的贡献。第一帝国是中国的汉帝国和欧洲的罗马帝国的时代。但是该时期的中东,诞生了耶稣和基督教。基督教对中东没有深远影响,却改变了第一帝国时期进入欧洲的游牧民族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后者最有实力的一支就是俄罗斯人)。

到了第二帝国时代,中东再次出现一位伟大人物--阿拉伯人穆罕默德。需要说明的是,阿拉伯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都是游牧民族。

610年,穆罕默德开创了伊斯兰教新时代。继任者称为哈里发,穆罕默德代理人之意。哈里发发动“圣战”占领西亚、北非和西南欧。
638年,占领耶路撒冷。
637年,占领伊朗。
640年,占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
641年,占领埃及。
641年,占领上美索不达米亚。
642年,占领亚历山大城。
643年,占领利比亚,
647年,占领马格里布国家(现今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
650年,占领印度伊斯塔赫尔城。
七世纪五十年代,占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
698年,占领马格里布。
711年,占领西哥特王国。
715年,占领阿富汗部分领土,包括喀布尔。
712年,占领印度河谷地。
715年,占领喀什。

终于,从来没有和别的文明对决过的中国文明遭遇了强大的伊斯兰文明的进攻。
750年,唐大将高仙芝率大军清除吐蕃势力,进入中亚塔什干地区。
751年,阿拉伯大将济雅德率阿拉伯大军迎战唐与中亚联军,唐军大败。两万人被俘,造纸术因此传入阿拉伯乃至西方。
4年之后,安史之乱暴发,唐帝国于是元气大伤,告别了鼎盛的黄金时代。当然,唐帝国后来还有一段中兴的日子。

如果一定要在第二帝国时期选出世界第一的文明的话,那么当之无愧的是中东的阿拉伯人。但是话说回来,第二帝国在中国,不只是唐帝国,接着又出现了大宋帝国,大宋虽然武力不算强盛,但是综合力量在整个文明世界是最强的。

刚才已经说过,阿拉伯人击败了印度人和中国人,欧洲的拜占庭。其后,日耳曼人开始向阿拉伯人挑战。
“911”之后,美国总统布什曾脱口而出“十字军东征”。作为基督徒的布什总统,大概难以忘怀十字军东征这段历史。
1095年到1291年,在罗马教廷的组织下,西方基督教国家发动了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为此长期互相仇视。
十字军大规模东征共八次。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1099),教皇发动。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1149),法国发动。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1192),包括神圣罗马帝国,法国,英国。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教皇发动。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7-1221),奥地利大公发动。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8-1229),神圣罗马帝国发动。
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1254)和第八次十字军东征(1270),法国发动。

1258年,蒙古人攻占巴格达,巴格达遭到屠城,于是在第三帝国时代,阿拉伯世界再次沉寂。

哈里发王朝是一个在文化上相对开放的王朝,阿拉伯的科学家们在君主的支持下,在数学、天文学、化学、光学和医学方面作出了卓越的成就。当经院哲学禁锢下的欧洲学术界一片凋敝的时候,阿拉伯文化迎来了自己的繁荣。同时,由于其地理位置,阿拉伯在中国,印度,欧洲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同时期,欧洲正处于黑暗中世纪。整个第二帝国时代欧洲都处于启蒙前的暗昧状态。欧洲恢复文明,基督教起了很大作用,中世纪文明可以概括为基督教文明。但是在整个第二帝国时代,欧洲并没有成为亮点。
800年,查理曼大帝建立查理曼帝国,分裂成三个部分,德国、法国、意大利。
962年,日耳曼人建立神圣罗马帝国。


中国在第二帝国时代,有两个高峰,一个是七世纪的唐帝国,300年。一个是十世纪的宋帝国,300年。其后是沦陷期,元帝国,100年。

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 隋朝建立 北朝结束
      589年 隋统一南北方 南朝结束
      605年 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 隋末农民战争开始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 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 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 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混血儿节度使安禄山以除宰相杨国忠为名,起兵造反,攻陷陕西长安、河南洛阳等地,唐玄宗西逃。
马嵬驿兵变,玄宗军队杀死杨国宗,并迫使玄宗缢死杨贵妃,太子李亨在继位。
郭子仪统率军队反攻,收复陕西长安。
叛军内讧,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相继被杀。
唐朝借回纥兵平乱,攻克河南洛阳,叛军投降。史朝义自杀。
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

元和中兴
唐宪宗继位,年号“元和”。任贤纳谏,整顿朝纲改革税制,兴修水利,又先后平息地方叛乱、收复不少被节度使占据的地方,全国又逐渐趋向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唐朝中国重心的再次回归中原

李渊建唐都长安,唐太宗李世民重修河南洛阳城,号称洛阳宫。高宗以洛阳为东都。实际上唐朝的都城已从长安徙至洛阳了。唐玄宗在位44年,都洛阳10年。安史之乱之后,节度使朱温,挟昭宗迁都洛阳。公元907年,唐亡。此后,五代十国。唐朝时期,洛阳与长安都是世界上的名都。唐朝都洛阳,前后30余年。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开放的、兼收并蓄的时期,佛教的兴盛就是一例。

少林寺
河南登封少林寺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距今1500多年,是禅宗祖庭。印度和尚达摩曾到这里传授禅宗,中国逐渐形成禅学理论体系。
少林寺名扬海内外,除了它在佛教史上的独特地位,也得益于威震四方的少林功夫;十三棍僧救唐王之后,少林寺奠定了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的地位,少林功夫成为天下第一功夫。

白马寺
河南洛阳白马寺,初创于东汉,距今一千九百多年,我国最早的一座佛寺,被尊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 之称。
这里提一个无人不知的河南人,就是《西游记》中的唐僧。
唐僧玄奘他13岁出家。青少年时期四处求学,遍访名师,由于觉得当时中土译经的不完备,决心到印度取经。在印度十余年,成为当时印度最有学问的僧人。回国后,用18年时间翻译了74部1335卷佛教典籍,其中最著名的有《般若婆罗密多心经》、《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大乘五蕴论》和《成唯识论》等。

相国寺
河南开封相国寺,始建于北齐。
北宋时期,相国寺多次扩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
《水浒传》中鲁智深曾在相国寺种菜,倒拔垂杨柳。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原诗人包括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盛唐元结、岑参、高适、崔灏,中唐韩愈、刘禹锡、李贺,晚唐李商隐、杜甫。
成都是杜甫的第二故乡;杜甫草堂是世界闻名的文化圣地,也是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后梁建立 唐亡 五代开始
      916年 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979年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005年 宋 辽澶渊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15年 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灭北宋 南宋开始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1227年 蒙古灭西夏
      1234年 蒙古灭金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年 元灭南宋


五代十国。中原地区的王朝前后有梁、唐、晋、汉、周五代。其他地区主要在南方有十个割据的王国:
长江下游的吴、南唐。
浙江一带的吴越。
福建一带的闽。
四川一带的前蜀、后蜀。
两湖地区的楚、南平。
两广地区的南汉。
山西境内的北汉。

五代除唐都河南洛阳,其他四代以河南开封为首都。

开始说大宋。

大宋最大的贡献,就是开始广泛应用火药,罗盘和印刷术。
马克思说:“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碎粉,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弗兰西斯·培根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学派,没有一颗星星能比这三种机械的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北宋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北宋,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成为一种准确可靠的导航仪器。
火药,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战争。

宋可以看作典型的河南人的朝代。
开国皇帝赵匡胤视察造船务、关心制造战舰、水矶、炮车、视察水战练习。自己也武艺高强,骑马射箭均是一流能手,宋朝人称之为“艺祖”。
有人说赵匡胤是河北人,其实只是祖籍,他出生在河南洛阳。

黄仁宇先生认为,宋是中国由强转弱的转折点,我不敢苟同。宋的衰落是由游牧部落引起的,而当时整个文明世界,无论是中东还是欧洲,都受到了无情践踏,相比之下,宋的防守可以说相当成功,与其说宋是转折点,不如说游牧部落的进入,表现为金,元,是转折点。
公认的看法时,宋代中国是世界近代化前奏。美国比较历史家麦克尼尔在《权力的追求》中说:"本书的假设是:中国在一千年前后转向市场调节的行为颠覆了世界史的一个关键性的平衡。我相信中国的例子启动了人类的一个千年探索,去发现在协调大规模行为这一点上,从价格和私人或小团体(合伙或公司)对私利的看法出发,会有些什么成果。"市场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达、都市化、政治的文官化、科技的新突破、思想与文化的世俗化、民族国家的成形、以及国际化,等等。这一组因素,宋代的中国似乎全部齐备,并且比西方提早五百年。如果没有被以外打断的话,宋朝将成为一个海上强国。遗憾的是宋朝时的商业革命,未对中国社会生产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几百年后的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生产了爆炸性的影响。
宋朝时期发生了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稳步发展,引进水稻早熟品种,兴修水利。
对外贸易突飞猛进。当时,中国的经济居主导地位:出口品是制造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进口品是原材料,如香料、矿石和马匹等。
宋朝是春秋战国后,第二个开放和宽容的时期。宋朝不兴文字狱,因此就了有很多诗人词人,有了宋词之盛。
宋太祖采取重文轻武的措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先由文官统治的国家。
宋代分配土地制转变为土地自由买卖和契约化。
宋代市镇趋于工商业化。铸造的铜钱超出唐朝时的十倍以上,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
北宋,大型企业雇佣数百全职的产业工人,军工业已经是重工业规模。华北的钢铁业年产一百二十五万吨,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时才年产七万吨。
宋代有一百二十五万人的常备军,利用大运河输送作为后勤系统,其国防费用史无前例。
遗憾的是,宋代仍创下中华第一次被非汉族整个灭亡的记录。

原因是:
第二帝国时期的游牧民族已经逐步进化,在军事上保留印欧游牧民族的凶悍,同时吸收文明地区的优势,兼有两者之长。这类国家不同于第一帝国后期的北魏。北魏的特点是占据中原,全盘汉化。
世界第一军事大国宋朝的军工业,炼钢和火药,很快就为敌手所分享。
炼钢技术到了金人手里,设计出连人带马全部用钢铁包装的拐子马。
铁壳内装火药的震天雷是金人发明的。
最早的管形射击武器是金人的飞火枪。
后来蒙古以世界上最优秀的铁骑,配合中国战场的战争水平和战争科技,横扫欧亚大陆无敌手。
当时的蒙古人只有一百万人左右,比宋朝的军事部门还要小,却几乎征服了全世界。
宋朝人被金朝人打败并不奇怪,正如金朝人被蒙古人打败一样在情理之中。在第二帝国时期,野蛮力量仍然具有压倒优势。
宋的割地赔款后人多严加指责。其实,宋统一南方十国,已经很不容易,北方辽,西夏,金都是强敌。宋也曾经主动出击,失败后才作出进贡的缓兵决策,因为当时发展经济,稳定大局是最重要的。此后宋再次轻率的主动出击,导致亡国。

关于两宋状元。

北宋。河南省19名;山东省10名;福建省6名;四川省5名;江西省5名;江苏省5名;湖北省4名;浙江省3名;可见,北宋状元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两省。这两省共29名,
首先是地利使然,另外,还有政治因素,南唐文人作品的浮艳轻靡,朝中大臣往往看不起南方读书人。
南宋。 浙江省20人;福建省13人;江苏省5人;江西省5人;安徽省3人。南宋王朝偏安浙江杭州,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都不在版图之内,这些省份的举子不可能到临安来考试。
两宋时期河南,浙江状元数量的大转移,和宋朝皇室的迁都浙江杭州不无关系。
最特别的省份是福建,状元数大大超过了毗邻浙江的江苏、安徽和江西。其实,宋代,是中原人口南迁福建最多的时期,宋代三百多年,中原战乱,中原人民南迁,福建人口锐增。福建泉州在南宋时已经是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也是著名的侨乡。宋代福州为全国造船业中心。福建的兴起,和宋朝时期中原人士的南迁以及大宋的海洋扩张战略紧密联系。

岳飞是民族英雄

先澄清几个概念:
政权,可以理解为各个朝代,目前的共和国是个政权,也可以看成一个朝代;
国家,有两个意思,一个就是政权,另外一个,指中华民族;
民族,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狭义的民族,比如汉族,藏族,另外一个定义是广义的民族,比如中华民族,强调的是主权下的共同利益。
可以看出,岳飞是民族英雄,而不是国家英雄。
一般人只知道岳飞是个英雄,并不知道岳飞的军事才能。其时岳飞是古代名将中,最为全面的,善于野战、城邑攻坚战、山地攻坚战、防御战、水战、以步制骑等。名将宗泽称其:“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岳飞不但在战术上善于指挥,而且在战略上更为突出,当时南宋对金国采取的是防御战略,唯岳飞不受当时战略思想束缚,主张进攻战略,并组织多次成功的反击作战。所以这一时期的将领在战略、战术上都没有人能够达到岳飞的成就。
需要说明的是,岳飞也是河南人。

下面是两首岳飞诗词

满江红

怒发冲冠, 凭阑处, 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靖康耻, 犹未雪。
臣子憾, 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 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浙江人金庸为何自称河南人

开篇我曾经提到过,金庸自称河南人。原因如下:
北宋靖康元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开封。次年北宋唐王赵构在南京(不是江苏南京,而是河南商丘)即位,放弃中原,南逃扬州。建炎三年,金兵二次南侵,赵构渡江,直到温州。金兵退后返回浙江杭州定都,称临安。公元1134年金兵第三次渡淮河攻击南宋,中原再次发生大逃亡。战火推向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等地,中原人士移民江浙一带甚众。中原到江南的移民,晋朝就有很多,但是宋朝时期最多。晋朝,司马懿的朝代,司马懿是河南人。宋朝,赵匡胤的朝代,赵匡胤也是河南人。

关于河南话

河南不但是中国文字的发源地,而且是北方话的发源地。
中国的汉字和汉语属于两个不同的信息系统。
汉字只有一个系统,汉字系统是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发明后被全体中国人所接受使用的;
汉语却有七个系统,即北方官话、吴语、赣语、湘语、闽语、粤语和客家话七大方言,在这七大方言中使用北方官话的汉人占70%,使用其他六种方言的只占30%。
官话是官场上讲的话,朝廷设在哪里,那种方言就成了官话。中国古代的都城,长期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方言便成了通行全国的语言。河南方言对官话的影响极其深刻。
在说吴赣湘闽粤语的人听起来,大概所有说北方官话的人都是河南人,因为其中的区别很小。

关于客家人

客家人这一汉族民系,散布在华中和华南各省,以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为集中。
统计资料显示,客家祖先起源或发迹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尤以黄河流域占绝大多数。经语言学家考证,客家方言最接近中原古音韵,它所保存的部份古语和古音为其他方言所不具,从一个侧面论证客家人来源于中原地区。

关于汉人南下

汉族人口几次大规模自黄河流域和淮河以北向长江、珠江流域南移。

两汉时黄河中下游是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以秦岭与淮河为界把郡 县地区划为南北两部,两汉大体都是北部约占当时户口 总数的80%,南部约占20%。
从东汉末年起,开始南迁。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黄河流域人民大规模南迁至长江中下游与长江中上游及汉水流域。
南北朝,继续有人口南移,使长江流域人口不断增加,但仍未改变北部人口多于南部的分布状况。
然而长江流域与岭南各地人口增加了一倍以上。

唐末,五代,北部人口又一次出现了南迁趋势。
到北宋末年,金兵南犯,出现了第二次人口南迁的高潮。
南方人口大增,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以及洞庭、鄱阳、太湖等大湖周围和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些地方成为人口稠密之区,人口密度高于北部各州。
至两宋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人口不仅密度高于北方,而且汉族人口的总数,至明、清时也已超过北方。

关于城市

夏商西周时期,计有26座,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及淮河上游地区的河南省境内。
秦汉时,北方是中国的经济重心,城市的分布也以北方为主。从城市分布的地域空间结构看,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魏晋南北朝,中国北方虽然仍是政治、经济的重心。
隋朝,北方郡总数为92个,占全国总数的48%,南方郡为98个,占全国总数的5l%。
唐时,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日益重要,与隋时相比,政区数量也比北方多。
元时,南北政区数目进一步扩大,北方路、府、州数量为97个,占36%,南方173个,占64%。
清时,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赋税几乎占天下70%,政区数量占79%,北方只占21%。
近代,由于中国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新兴城市也多位于东北及华北地区,这样,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城市主要在南方发展的趋势发生了逆转,北方再次成为中国近代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区。

关于黄河

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从周定王6年(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2540年间,共有1543年发生溃口,每5年就有3年要溃口。
北宋末年,宋东京(今河南开封)留守杜充“决黄河,自泅入淮,以阻金兵”。黄河从此南流,经豫、鲁之间,注入淮河,形成黄河长期夺淮的局面,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
端平元年“蒙古兵至洛阳城下立砦。……蒙古兵又决黄河寸金淀(在今河南开封城北)之水,以灌南军,南军多溺死,遂皆引师南还。”黄河夺涡入淮。
1938年浙江人蒋介石,作为一个现代人,匪夷所思,在河南花园口扒黄河阻挡日本人,此后黄河主河道经过5-7次大改道,在华北平原上整整扫过一个扇形,当时造成90万中国人死亡。
中华民族的兴衰与黄河息息相关,凡是黄河清的时候,也就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时代。
时至今日,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并且时时断流,构成中原大地心腹之患。
天灾主要的因素是喜马拉雅山的抬升,阻挡了印度洋水汽和南太平洋水汽的输送量。
人祸,
一是黄河流域居民的生存方式,包括人口增长,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恶性破坏;
二是政府及其官员的活动,以及大型水土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恶性破坏:例如,明朝迁都北京,为了冬季取暖,几百年下来太行山的森林几乎砍光;
三是政府及其官员的腐败,导致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对自然资源作掠夺。
 
开封府

河南省开封市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活动。建城的时间可追溯到夏、商、周,距今已有2700多年。春秋时期,郑荘公为在开封附近筑城。战国时期为大梁。
开封号称七朝古都。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均在此建都。特别是北宋,经历九帝168年,繁荣与兴旺达到鼎盛,风光旖旎,人物荟萃,城郭恢弘,经济发达,人口逾百万,富丽甲天下,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史书曾以“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来描述当时北宋东京对外关系的盛况。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表现了当年开封古都的繁华景象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在进入元朝,也就是游牧民族蒙古人的话题之前,先作一下第二帝国文明的比较。
无疑,论对决名次,伊斯兰帝国是第一名;但是如果比较综合实力,唐宋帝国是第一名。

蒙古的征服

1162年, 成吉思汗铁木真出生。
1203年,灭克烈部。
1204年,灭乃蛮部。
1206年,蒙古各部实现了统一。
1205年至1209年,三讨西夏。
1211年,灭金帝国。
1218年,灭西辽。
1220年,征服花剌子模。
1224年,打败俄罗斯的钦察联军,征服高加索
1234年,平定了朝鲜。
1236年,攻打欧洲布加尔。
1238年,横扫俄罗斯,攻陷梁赞侯国、科洛姆纳、莫斯科、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勒。
1241年,扫平波兰和匈牙利,全歼德波联军。
1241年,大汗窝阔台去世,停止了对西欧的进军。德国因此幸免于灭顶之灾。
1259年,大汗蒙哥去世,征服阿拉伯国家的计划失败。
1260年,忽必烈继位,建立大元朝。
1272年,忽必烈定都北京,建国号为大元。
1279年,元灭南宋,占领南宋全境。
1274年和1281年,进攻日本,均因台风而失利。
1287年,灭缅甸。
1287年,招降越南。
1297年至1327年,攻克印度南部各邦。

蒙古骑兵被誉为天下第一骑兵,其标准装备是牛皮甲、弓箭、短斧和单勾枪。士兵最多可分配到五匹马,供经常换骑以保持快速的调动。蒙古铁骑加在一起不过十二万,却征服了全世界。
蒙古也使用中国人和中东人来担任攻城工程师。
在欧亚大陆先后形成四大汗国,就是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

成吉思汗不是民族英雄

成吉思汗不是中国的民族英雄,而是蒙古(当今的蒙古共和国,而不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英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他出生在外蒙古,不是中国人。如果他是中国的民族英雄,那么请问,他是不是同时也是朝鲜的,俄罗斯的,阿拉伯的,越南的,印度的,波兰的,匈牙利的民族英雄呢?
蒙古军采用种族灭绝政策,因为作为游牧民族,他需要的不是人口,而是牧场。
攻下花喇子模旧都玉龙赤杰,一次屠杀120万人;
攻打巴曼,鸡犬不留;
攻入莫斯科城,每杀一人割一耳,共割了27万只人耳;
第三次西征,大食国国都开城投降,蒙军屠城七天,将全城80万人杀光。
在中国时,因起用汉化的契丹人耶律楚材为宰相,对中国人采用攻心为上的怀柔政策,暴行有所收敛。
1233年,占领河南开封,本拟屠城,为耶律楚材力争所免。

北宋中期, 人口3300万。
金后期人口4500万,南宋人口7000万, 共1.2亿。
元初期人口6000万。
蒙古帝国蒙古人口不到150万,散布于亚欧大陆,进入中原地区不超过50万。
蒙古入侵使中国损失7000万人口。
元后期人口9000万。
明朝洪武人口7000万。
将蒙古统治推翻中国损失2000万人口。
蒙古统治严重破坏了中国经济。

匈奴人在第一帝国后期,毁灭了罗马帝国,重创了汉帝国,此后游牧民族日耳曼人入主欧洲。
蒙古人在第二帝国后期,毁灭了宋帝国和阿拉伯帝国,重创了东欧斯拉夫人,只有日耳曼人幸免。
第三帝国时期,日耳曼人开始在整个世界一枝独秀。


元曲

忽必烈建立元朝,历时九十年。连年的战乱和游牧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使中原的经济文化受到严重的破坏。元统治者实行残酷的民族统治,将人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四个等级,汉人和南人的地位低下。元代官吏均是蒙古人和色目人,汉人和南人为官者极少。汉族知识分子宦途无望,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或隐逸山林;或以文学艺术遣兴;或遁入释道空门。从而造就了元杂剧艺术的兴旺发达,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著名人物包括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

第三帝国


第三帝国,游牧民族开始走向衰亡,文明国家则普遍进入海洋时代。火器的大发展是游牧民族终结的原因,航海技术的发展使海洋代替印欧草原成为文明国家之间的联系通道。

蒙古的消灭和斯拉夫人

在第三帝国时期,欧亚大陆中俄两国东西夹攻,把游牧民族消灭。
1581年,俄罗斯进入西伯利亚。
1639年,抵达太平洋岸。
1647年,侵略黑龙江流域,遭遇清帝国。
清帝国消灭新疆的漠西蒙古势力,并重新控制了西藏。俄国则吞并西土耳其斯坦。
清朝的康熙大帝和俄罗斯的彼得大帝开始对决。
1689年,清军在雅克萨战胜俄军,签订稳固北方边境达170年之久的《尼布楚条约》。

说一下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分为三支:东部斯拉夫人、西部斯拉夫人和南部斯拉夫人。属印欧人种,讲古斯拉夫语,最早也是游牧民族。
东部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
西部斯拉夫人包括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和斯洛文尼亚人。
南部斯拉夫人包括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克办地亚、波斯尼亚、黑山和马其顿人。
东部分和大部分南部斯拉夫人信奉东正教,使用斯拉夫的里尔文字;而西部斯拉夫人则信奉天主教,使用拉丁文字。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亡
      明初 开始修建明长城
      1405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 明成祖迁都北京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 明亡
清(鸦片战争以前)(1644年到1840年)
      1644年 清军入关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明初中原地区已经无可挽回的衰落,历经青铜时代,英雄时代,第一帝国,第二帝国的兴盛时期,到第三帝国时期,中原由于天灾人祸,开始死亡。

明初,由于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及安徽人口大量减少,土地大量荒芜。山西人口达400余万,比当时的河南、河北两省人口的总和还要多。山西人口首推晋南。明朝洪武年间移民10次,永乐年间8次,移民姓氏共554个,分布18省,498县。
洪武十四年全国人口5800万。洪武二十六年人口增加到6500万。
作为对比,河南省洪武二十六年人口为190万。山东省洪武二十六年,人口520万。
此时中国的中心外移:表现为政治中心向东北的北京移动,经济重心向东南的杭州移动。北京-杭州两点一线,依靠京杭大运河维持联系。而整个中部和东部地区,进入类似第一帝国时代欧洲那样的长期的蒙昧期。

由于宋元的积累,明代中国拥有世界最强海军和最先进航海技术,具备称霸海洋的条件。
但是蒙古崩溃后中国出现民族主义逆反,开始拒绝世界化。
明朝颁布海禁令,禁止民间出海,同时国家垄断外贸。
海军膨胀。十五世纪初鼎盛期有三千五百条船。
郑和七下西洋,远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沿岸,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壮举。1405年,郑和一下西洋,28000人,郑和死后,中国从海洋退缩。
明朝注意力集中在欧亚大陆国防线,六次征讨蒙古,迁都北京,建筑紫禁城,修复大运河,改海运为内陆运河漕运,海军被大量裁减,开始建筑长城,一个世纪才完成。
同时,海洋朝贡贸易受到限制,完全为政治服务。船的体积越限越小,导致明末制造郑和时代九桅大船的技术失传。消灭海外不肯就范的华侨,扶植地方土著。锁国心态抬头。不愿意主动扩张,明朝不征国名单,包括朝鲜、日本、越南以及南洋诸国。
明朝后期局部解禁,允许有限度的私营化。把民间能出海的船只限定为每年八十八艘。
海洋朝贡体系土崩瓦解,航海人员则被逼上梁山变成海盗。
明后期闹倭寇。据学者证实:倭寇里有日本人,但头目都是中国人。他们是宋代以来已成气候的沿海豪强,被明廷禁令变成法外的海盗。清兵入关,南明在福建小朝廷依靠海上势力,其中包括海盗郑芝龙。他是倭寇出身,与日本人结婚,生下儿子郑成功。中日混血儿郑成功后来在台湾继续抗清。


明朝灭亡

明朝灭亡,有人说亡于清,有人说亡于吴三桂,也有人说亡于李自成。但是无疑,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是重要因素。
明末大旱,在不同的地区延续4-7年,“京师、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皆大旱,树皮食尽,人相食”。
明代万历和崇祯二次鼠疫大流行中,华北三省人口死亡总数至少达到了l000万人以上。
民众揭竿而起,在张献忠和李自成的领导下,推翻了明朝,胜出的一方也成了强弩之末,满清乘机入关横扫中原。当时努尔哈赤全民皆兵才得兵七万余人,女真总人口才三十万左右。

黄河流域的灾情比较严重的在近代还有几次。
1929年大旱,黄河流域各省流民3400万人;
1942年大旱,农业绝收,仅河南就饿死病死数百万人。
1959-1962年的连续4年大旱,粮食减产30%,是明末大旱灾以来,四百多年里最严重的旱灾。
2000年后,黄河出现断流。

同时期:
1487年,葡萄牙人绕过好望角,进入了印度洋。随之而来的就是武装恐怖行动。
1502年,炮轰印度港口喀里古,建立霸权。
1511年,灭掉中国的藩属马六甲,把它变成殖民地。这一带早已由华侨所殖民。但葡萄牙消灭马六甲却获当地华侨协助。明朝廷则对整件事无关痛痒。
1557年,明朝把澳门送给葡萄牙。

16世纪,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1492年,西班牙的哥仑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从此,西欧提供资本和人才,把西非黑人运到美洲当劳动力,去开发美洲的资源。
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土著居民,西欧殖民者对其实施种族灭绝政策。在墨西哥,印第安人减少了90%,在圣多明各岛,土著居民被杀光。
1565年,西班牙建立殖民地菲律宾。

十七世纪是荷兰人的海上霸权时期。
荷属东印度公司攻占了葡属东印度群岛。强占舟山群岛。
1623年,明朝把台湾送给荷兰人。
1641年,荷兰人夺取马六甲。
1656,攻占葡属锡兰。
1603年,消灭两万人的华侨社群。此时是万历年间,明朝不闻不问。事后,华人移民又陆续从福建到此。
1639年,第二次大屠杀时又杀掉两万。
1740年,荷兰人在爪洼对华侨进行屠杀。此时是清代的乾隆盛世,也不见国内有何反应。
中国人夹在白人统治者和当地土著之间,为前者服务而为后者所憎恨,把南洋的经济发展起来但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
战后独立的东南亚国家里,排华的事情常见发生。1998年印尼暴徒蹂躏华侨妇女事件,中国的反应和明清两朝差不多。

十八世纪则是英法两家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次大陆争霸的时代。
1763,英国人将法国击败。英国人继续搞中国贸易,在贸易逆差无法平衡的情形下,种植鸦片贩卖给中国人,挑起鸦片战争,从此中国不能维持锁国,被强纳入西式全球化。

第三帝国时期:
欧洲文艺复兴。一大批艺术家出现。世界观从以神为中心转到以人为中心。这本是希腊的传统。
开始宗教改革。马了·路德、加尔文等批判旧教,建立新教。
科学革命。伽利略、哥白尼、牛顿都在16-17世纪建立了他们的科学理论。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发生于18世纪,其对象首先是王权。提出人民主权,一切由人民决定,反对教会、专制、王权,提倡启蒙、科学、民主,推动了历史向现代发展。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蒸汽机出现。


清朝及其以后的事情就不多说了。
张献忠屠四川。
满清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杀了近100万。
日本人南京大屠杀30万。
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这个时代还没有结束。而这个时代结束时期的局面,恐怕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目前的几大集团

美国  当之无愧的压倒优势。
欧盟  一战,二战后失去优势地位的欧洲现在正走向统一。
俄国  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的改革成功,俄罗斯正在重新崛起。
拉丁美洲 包括墨西哥,巴西,阿根廷。
印度  南亚的核心。
中国  东亚的核心。日本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
伊斯兰国家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小布什正在拿伊拉克开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