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山地震这个好官救了47万人

(2008-05-13 19:42:28) 下一个
唐山地震这个好官救了47万人

说“官场状元”冉广岐
“47万人的生命比一顶乌纱帽谁重要?”这是一道特殊的“考题”!
如果将这一道特殊的政治性“考题”,放在中国所有的官员面前,能有多少官员象冉广岐那样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甚至优异的“答卷”?
记得在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笑着说:“我们是进京赶考!”周恩来说:“我们都应该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意味深长地说:“一定要考好……我们希望考个好成绩。”
冉广岐,可以说是一位在我国官场上的政治考场“赶考”而取得优异成绩的“官场状元”,且为我国官员们筑起了一座闪光的丰碑!
说实在话,笔者看过许多所谓先进人物的所谓先进事迹,从内心赞颂一位当今官员却是极少的。除赞颂过邓小平和一位曾在川东某县任过县委书记而今在某市任市委常委的领导外,冉广岐却是一位令人不得不敬仰和赞颂的好官!
冉广岐,何许人也?他曾是河北省唐山市青龙县委书记兼县长,早已离休,而今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读罢作家张庆洲的《唐山警示录》一书,详知在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前后的实情,特别是对时任县委书记兼县长的冉广岐在面临“47万人的生命比一顶乌纱帽谁重要?”的特殊“考题”时的“答案”时,笔者真是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深情地为之敬佩!
隐瞒了30来年的唐山大地震的实情,随着《唐山大地震》和《唐山警示录》先后经过艰难曲折的出版发行,已是真相大白于天下。回顾其惨痛的历史,24.2万人的死亡,16万人的伤残,7000多家庭断门绝烟,4240个孩子成了孤儿,国人们恐怕无不感到辛酸,也许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在1976年7月28日的大地震发生前,当时国家和省、市、县的地震工作部门和监测网点,早就已有准确的预测。然而,由于正处在“文革”恶劣的政治气候,更由于一大批的地震专家和官员们的严重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导致了惨痛的人间悲剧。
唯一例外的是青龙县,正因为有一位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真正堪称伟大的共产党人的县委书记冉广岐,全县47万余人在大地震中无一人伤亡。1976年上半年,唐山地区将要发生地震的许多预测情报,源源不断地上报到中央和省有关部门,直至7月上旬,一些麻木不仁的所谓地震专家和一些官员们,仍然毫不在意,甚至还批评和指责基层地震预测专业人员。更令人感到滑稽可笑的是,7月14日,“全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经验交流县”却在唐山召开。一位有良心、有责任感的专家汪成民要求在大会上做震情发言,而主持会议者却“没同意”。汪成民却做了一次“越轨”行为,利用晚上的时间“把震情往下捅”。此时,青龙县科委的王春青听到地震情报后,火速赶回县里,向县领导作了汇报。但是,谁敢拍板?时任县委书记兼县长的冉广岐心头想:“一边是县委书记的乌纱帽,一边是全县47万人的生命。”他反反复复惦量着:其一,发布临震预报,全县47万人都出来,如果不震,岂不是一个大笑话?!其二,那时正是“批邓”高潮之时,发布临震预报,影响了“批邓”大方向,这个罪名可是不轻。其三,县里没权发布临震预报,只有向省上、地区请示,但当时“正乱着,谁管这个事呀,半年也批不下来。”强烈的责任心驱使着冉广岐也要来一次“越轨”行为,他冒着丢掉乌纱帽的风险,于7月24日晚召开了县委常委紧急会议,决定召开800人的大会布置防震工作,向全县人民“捅出临震消息”,要求全县干部必须“将震情十万火急地通知到每一个人”。经过几天动员,全县进入临震状态,学校在操场上课,商店搬入防震棚售货,机关单位改在防震棚办公,广播反复不断介绍防震知识。然而,百里外的唐山及其它各县却浑然不觉。三天后,大地震发生了,而处在“震中”的青龙县成功地预防了!据说,震后冉广岐大病了一场,遥望唐山,他掉下了眼泪,感到很伤心!
唐山大地震,是一段令人愤怒的历史!谁应当反省?谁应当伤心?笔者不想往更深的层次说去,就此打住了。
悲哀,唐山大地震!好官,冉广岐!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