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主题:洪君彦的祖父清朝状元洪钧:曾娶赛金花 就象洪君彦娶章含之

(2008-01-30 22:42:37) 下一个
主题:洪君彦的祖父清朝状元洪钧:曾娶赛金花 就象洪君彦娶章含之

[史海钩沉] 中华网
祖籍徽州歙县桂林。安徽文化积淀深厚,世风崇文。而所寄籍之江苏,更是人文会萃之地。尽管其出身于商人家庭,因家道中落,父亲曾要他放弃儒业而学贾,但其自幼便“慨然有当世之志”,执意读书,得父慨允。从此洪钧更加勤奋。十八岁中生员,补县学生。二十六岁中举。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殿试,洪钧以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是年,洪钧只有二十九岁,青春得志,士人荣之。

因有状元桂冠,洪钧得以官运亨通,一帆风顺。从出任学政开始,不久充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历典陕西、山东乡试。“甄拔多知名士,而山东得人尤盛”,口碑甚好。后迁翰林侍讲、侍读,提督江西学政。历右春坊、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光绪九年迁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时外交事务渐多,清廷有意提高外交官身价与档次,光绪十三年(1887年),特任命洪状元充任出使俄国、德国、奥地利、荷兰四国外交大臣,由此步入外交领域。

在出国期间,洪钧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缜密的思维,认真考察所驻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特别是通过对欧洲各国形势的研究分析,预测出欧洲必将爆发战争。他曾向清廷密报:“看中、欧形势而言,欧洲多事,则中国稍安。有见识者以为不出十年,将发生欧洲战事。”并察觉到“英国则常为局外之观”;“惟俄国则有并吞之志”;“法国则复仇为心”;“德国则惟日孜孜以秣马厉兵为事”;“俄、奥两国现在甚有违言调兵增戍”。因此,他建议国内应当抓紧时机“修明政事,讲究戒备”,“时不可失”。后来欧洲果然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洪钧的先见之明与预测之准确。

洪钧在百忙之余,不忘学术,尤对史学情有独钟。在任使臣期间,在译员帮助下,充分利用国外著述和相关资料,在元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他爬梳史料,补证史实,考订典籍,为元史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途径。经数年努力,撰就《元史译文证补》三十卷。此书奠定了他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在国外期间,他还创造性地改革中国电报字码,使之与国外大致统一,不仅便于彼此间的交往,而且为朝廷节省了巨额通讯费用。

光绪十六年(1890年)回国后,洪钧晋升兵部左侍郎,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光绪十八年(1892年),发生帕米尔中俄争界案,洪钧遭到官员们的联名弹劾。先是,洪钧在国外曾以重金购买了一张俄制中俄边界地图,经校勘刻印后交给朝廷。此图将帕米尔地区许多卡哨画出中国国界,但由于洪钧和朝臣皆不谙外文,竟一直并未能察觉。而此图被别有用心的沙俄公使收集起来,作为两国边境争端的“证据”。此事固属俄人无赖,后经各国洋务大臣的极力排解,总算弄清事实。然而洪钧却难逃其咎,精神遭受沉重打击。在悔恨交加中抑郁成疾,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于北京,年仅五十四岁。

洪钧逝世后,光绪皇帝深为痛惜,诏云:“兵部侍郎洪钧,才猷练达,学问优长。由进士授职修撰,叠掌文衡,擢升内阁学士,派充出使大臣。办理一切,悉臻妥协,简授兵部侍郎。差满回京,命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均能尽心职守。……兹闻溘逝,轸惜殊深。加恩著照侍郎例赐恤。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

洪钧状元另一值得一书之处,是其与名妓赛金花的奇特姻缘。赛金花原名赵灵飞,生于安徽黟县,出生年月不详。十二岁时,随父亲居苏州。因家道衰败,身落娼门,化名傅彩云,沦为“清倌人”即卖艺不卖身之艺妓。因天生丽质,楚楚动人,成为一时花中魁首。光绪十年(1884年),45岁的洪钧因母丧而回苏州守孝,邂逅豆蔻年华的傅彩云,二人一见钟情,从此与这位姑苏才女结下不解之缘,并将其收为三姨太,改名赵梦鸾。不久,洪状元被任命为驻外使臣,需偕夫人同行。而洪钧正妻惧怕出洋,更怕洋人拥抱接吻之礼仪,故不能与之同复王命,这无疑为赵梦鸾提供了发展的机缘。赵梦鸾以公使夫人身份出使欧洲四国,从此风光无限,光彩照人。民间广为流传着“男状元迎娶女状元”之风月故事,为世人演绎出一段爱情绝唱。

外交事务多需应酬,而此行当正为赵梦鸾所擅长与喜好。于是她努力学习外语,并频繁出入于欧洲上流社会各种社交场所,凭借其美貌、气质和风度,赢得了欧洲人的普遍好感,曾被德国皇后誉为“东方第一美人”。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当时的德国青年军官,后来成为八国联军统帅的瓦德西,为日后之传奇经历与种种非议理下了伏笔。

三年公使生涯结束,洪状元与赵梦鸾回到国内。因为年龄悬殊,洪钧原本就不大可能与她白头偕老,但死神的降临之快还是始料未及。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 年)洪钧抱病而亡,而赵梦鸾大约只有三十岁。洪钧死前,曾将五万两银票交给族弟洪銮保管,以作为身后赵梦鸾独自生活之资。但洪銮却将五万两银票侵吞。而洪家又以赵梦鸾出身娼门,将她逐出洪府。迫于生计,赵梦鸾来到上海,改名曹梦兰,以“曹梦兰书寓”挂牌。不久因洪家驱赶,转至天津,更名为赛金花,又转至北京。直至逝世前,赛金花曾两度再为人妇,又三番沦落烟花柳巷旧业重操。陈宗蕃《燕都丛考》记载:“自石头胡同而西曰陕西巷,光绪庚子时,名妓赛金花张艳帜于是。”她挂着“状元夫人”和“公使夫人”之招牌,加之本人容貌绝佳,才华上乘,并有一班在朝中多位高权重的大员为之撑腰,在京沪两地都曾一度拔得花界头筹。而又几度跌入社会最底层,最终在凄凉孤苦中结束一生,着实令人喟然长叹。在中国近代史上,断无几个女人有这般丰富传奇之经历,有这般大起大落之苍凉。其一生集可悲、可叹、可怜、可敬于一身,是那个特殊时代具有象征意义之悲剧人生的典型代表。

赛金花一生最值得称道者,当属庚子年间与八国联军之交涉。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烧杀抢掠,为非作歹。联军统帅瓦德西自己供认:“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天,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赛金花先逃出北京,后因资财失尽,不得已又返回城内。一日,几名德军士兵闯到赛金花家行抢。赛金花以德语与之交谈,令德国士兵十分惊讶。赛金花还拿出自己与德国皇后的照片,以证明自己是大清国驻德国公使洪钧的遗孀。德国士兵立即回去禀报,于是便有了赛金花与瓦德西的重逢。

这次重逢,使赛金花在庚子年间名声大震。事实上,当时的赛金花确实为沦落于列强铁蹄之下的京城民众做过不少好事。在她的努力下,瓦德西向联军发布了两条命令:一是保护文物,二是禁止士兵随意杀人,使北京避免了屠城之劫。后来辛丑和议之成,也多得益于她从中斡旋,因此京城人对她心存感激,称之为“平康女侠”、“护国娘娘”等。而对于清廷而言,这无疑是折损颜面之事。有好事者曾写讽刺诗云:“千万雄兵何处去,救驾全凭一女娃。莫笑金花颜太厚,军人大可赛过她。”

后人对赛金花的一生有着许多评议和争论。小说家曾朴以赛金花传奇经历为主要线索著成《孽海花》一书,曾轰动一时,被称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北大著名教授刘半农和学生商鸿逵,根据赛金花本人口述为她作传,名为《赛金花本事》;赛金花去世后,齐白石为她题写墓碑,国画大师张大千为她作肖像画《彩云图》。直到现在,对赛金花其人其事十分关注者仍大有人在。

繁华事散,沧海桑田。大清翰林洪状元作为驻外使节远赴欧洲之体面风光早已成为依稀往事。而他与柳巷女子赛金花的怪诞结合,又足以令今人感到不可思议,但却是活生生的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是一个时代的一道特殊风景也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