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倒了美国胃口的人——辛克莱和他的小说“丛林”zt

(2007-06-26 20:16:02) 下一个
 倒了美国胃口的人——辛克莱和他的小说“丛林”

               ·歪脖子树·

  “你读《丛林》之前,务必不要吃东西,那是要吐出来的!”
  “读过《丛林》之后,我再也不想碰香肠和肉食品了!”

  这是2006年两位读者对于1906年小说的评论。辛克莱(Upton 
Sinclair)在小说《丛林》(The Jungle)里,对于肉食品加
工厂的肮脏环境做了仔细描写,今天人们读了还想呕吐。

  辛克莱恶心了美国人一百年。

  一、故事梗概

  芝加哥的帕克镇,座落着达哈姆家族的联合畜产品加工厂。工厂向世人展示着
现代化工业的优越性:生产高效率,资源充分利用。

  它一小时可以宰杀500头牛,除去屠宰场的主产品肉食,还有一系列副产品
:牛角制的梳子、发卡;牛蹄子冲压的纽扣;冲压边角料熬制的骨胶等等。都贴上
“达哈姆”商标——达哈姆牌这个,达哈姆牌那个……那提炼过油质的骨头,不能
做这个,也不能制那个,就磨成粉,装入“达哈姆牌肥料”袋。

  来自立陶宛的小伙子吉盖(Jurgis)吃力地捉摸着达哈姆招工人员的语
句,一脸的惶恐。他的英文只限于“yes”,“no”,“thank you
”。每逢他脸上豁然开朗,而且辅助以夸张的点头或摇头时,说明他确实听懂这一
句了。最后,他明白自己得到了一份一小时挣17.5美分的工作,不由得兴奋的
飘飘然,只想唱家乡小曲。

  吉盖的工作是给打晕的牛放血,红刀子进白刀子出——这么说不一定对,因为
他常常来不及擦掉刀子上的血迹,从第二只牛起,就红刀子进红刀子出了。比起上
一道工序的伙伴们,抡着大锤砸晕几千条牛,算是轻松。

  吉盖逐渐发现这个王国内部的黑暗和罪恶。从欧洲退货回来的火腿,已经长了
白色霉菌,公司把它切碎,填入香肠;商店仓库存放过久已经变味的牛油,公司把
它回收,重新融化。经过去味工序,又返回顾客餐桌;公司的技术人员的才干就是
把发臭的肉类去掉味道,他们发明了添加硼砂、甘油;技术员们靠调味剂和染料就
可以把同一种鸡肉做成松竹鸡、子鸡等不同品种的罐头;绵羊和羔羊肉都来自山羊
身上……

  当然,冒牌货并不意味着老是用便宜材料,在油脂提炼车间,一个工人掉到大
钢罐里,人们最后从中捞到了他的骨头,而他本人已被制成“达哈姆牌纯猪板油”


  香肠车间的情况更不能声张。仓库的生肉在地板上堆成垛,你站在高处用手掌
抹一把顶部,就能抹出一把老鼠屎;工厂为制服成群结队的老鼠,到处摆放了有毒
的面包做诱饵,工人却漫不经心地将毒死的老鼠和生肉一起铲进绞肉机的进料漏斗
;车间没有专用洗手池,工人就在一个水槽里搓洗油污的双手,这水槽里的水是要
配置调料加到香肠里去的;掉在地上的生肉沾满尘土和锯末,没引起人们注意,人
们早已习惯在肉锭上走来走去,甚至直接在上面吐痰,据说有的工人是结核病人…


  生活在这个肉食加工王国里的工人并不愉快。腌渍车间的工人走来,大老远就
闻到他们一身的腥臭气。他们在腌肉的同时,把自己也腌透了:先是指尖发炎,脓
肿,随后指甲脱落。老工人的手指,比别人短了一截;在另一个加工车间,工人们
长期在只有四尺高的架子下工作,几年下来,工人弓腰缩肩,两腿罗圈,双手摇摆
,状似一只只黑猩猩在树丛里乱钻。

  最后,吉盖终于悟出了只有实现企业公有化,才能消灭这些黑暗现象和彻底改
造食品业。他加入了社会主义者游行行列,并坚信:未来的芝加哥,是属于我们的


  小说题名为“丛林”就是一个隐喻——谴责资本主义制度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
则。

  二、小说的轰动效果

  辛克莱的小说一出版,马上引起轰动,很快翻译成17种文字,成为世界范围
的热销书。26届总统西德·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not Franklin D. Roosevelt—32nd Pres
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收到了全国各地寄来
的许多本“丛林”,各界人士都希望总统关注美国食品卫生。与小说的热销相反,
肉食品销量大减,出口欧洲的肉类骤然下降50%,肉食品制造业大为恐慌。

  总统约辛克莱会面,总统表明,他并不同意辛克莱的社会主义观点,对于小说
描写的食品加工业现状,他认为是一个应该严重关切的问题。辛克莱鼓动总统,派
出人员实地考察,可以证明他的小说并非纯属虚构。

  总统派员考察的消息泄漏给公众,芝加哥的食品加工业一片紧张,各工厂做了
许多表面化的清洁工作。让食品企业家揪心的是,考察员还是做出了“食品加工业
的现状,令人厌恶”的评语。罗斯福总统禁止报告公开发表,以免给倒霉的食品业
雪上加霜。总统求助于司法程序解决问题:借助舆论界的压力,在6月30日通过
了《食物和药品法案》、《肉类检查法案》。并组建了以威利博士(Dr. Wi
ley)为首,共11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班子,形成了最初的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
局。在以后的25年里,威利博士艰苦地和食品工业资本家以及一些政客作斗争,
建立起美国食品安全的信誉。

  这样的效果是辛克莱事先未有预料到的,他原来是想通过小说反映新移民和下
层劳工阶级的困苦,唤起美国公众的同情心,宣扬社会主义思想。结果却变成整顿
和规范食品加工业,给美国人带来了纯净的食品。辛克莱对自己的小说有一段幽默
评论:“我本意是要打动公众的同情心,不料却弄翻了美国人的胃口。”

  “I aimed at the public’s heart, an
d by accident I hit it in the stomac
h.”

  三、成功的“扒粪”作家

  利用小说针砭社会弊病,讥讽达官贵人,甚至反对政府,在美国不是一项发明
,而是一个传统了。美国人把这样的揭发丑陋黑暗的行为称作“Muckraki
ng”,有的把它翻译成“揭丑”“曝料”等。这些文绉绉的译法,都不如“扒粪
”更贴近原意。辛克莱就是一个“Muckraker”,中国民间俗语里对这路
神仙还有一个更传神的名词——“搅屎棍子”。

  “扒粪作家”辛克莱不奉迎任何势力,自行其是。他只求披露黑暗,鞭挞不义
。对于人们不忍目睹或掩鼻而过的肮脏现象,他偏要凝神定睛工笔细描。他挟持人
们的感官,非让你看个清楚,听个明白,熏得头晕,给你个强烈刺激。人们好像闻
到屠宰厂的血腥气味,看到了乱窜的老鼠。小说里的“达哈姆牌纯猪板油”,成了
恐怖可憎的冒牌商品的代名词。

  辛克莱的小说“丛林”改变了美国食品制造业,人们把1906年,看作美国
食品工业发生巨大转折的一年。FDA的建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许多人建议高
中或大学把“丛林”列为推荐读物,让年轻一代了解美国的食品工业界也有过一段
肮脏的历史,美国人通过揭丑,最后纠正了它。

  “扒粪”使得美国清洁,“搅屎棍子”搅到这个结果,作者功德无量。

  四、失败的社会主义者

  辛克莱在美国各界、特别是劳工阶级赢得巨大声誉。辛克莱试图借助他的声誉
推动社会主义理念。却事与愿违。

  1906年,他以“美国社会主义党”竞选新泽西州议员,他鼓动说:“一个
人连他的薪金都是糊里糊涂挣来的,也别指望他再明白其他的事情。”借以激励工
人摆脱“工薪奴隶”地位,向资本家争取权益。这次竞选结果,他仅得到3%的选
票。1920、1922年又两次参选,均遭惨败。1934年他移居加州,淡化
自己社会主义者角色,以民主党候选人身份第四次出来竞选。他用“结束加州的贫
困”作议题,四处演说。这一次支持者大增,得到879,000票(之前最好成
绩60,000票)。尽管这一次的竞选也失败了,仍然不失一次体面的失败。辛
克莱总结自己的竞选之路说:“美国人将会接受社会主义,但是他们不会要社会主
义的标签。”

  “The American People will take Soc
ialism, but they won’t take the labe
l.”

  辛克莱这个总结错了,美国人既不想要社会主义之标签,更不想要社会主义之
实体。“社会主义可以救美国”的说法,不仅美国资产阶级拼命抵抗,就是劳工阶
层也疑虑重重。的确,没有什么人比资本家更能挖空心思驱使工人效力。同样,也
没有什么人能象资本家那样兢兢业业关注企业发展。这是资本家这只经济动物的本
性——追求利益使然。而公有化企业特点:人人都是抽象主人,个个推诿具体责任
,利益与己无关紧要,自然也就无所用心,人性使然。有利则贪婪进取,无利则懈
怠冷漠,是同一人性的两个侧面。所以,公有制企业,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低效
率、低效益。一个不能组织社会力量创造更多财富的制度,最终也摆脱不了社会的
普遍贫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做一个抽象主人,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做一个“工薪
奴隶”,不但腰间的荷包更为空瘪,而且人们的权利更容易被侵犯。光明的社会主
义理想被残酷的社会实践所击碎。人们失去了追求抽象主人的兴趣,宁可选择继续
当“工薪奴隶”;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被激起当企业家、资本家、发明家的梦。脱
贫致富、兴资灭无,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辛克莱既是一个富有社会正义感的严厉的现实社会批评家,又是对未来有错误
期望的思想家。他看到了病情却开错了药方。

  总统西德·罗斯福虚怀若谷,他认真听取辛克莱对美国病情的描述,果断地开
出了自己的处方:用立法整顿美国的食品加工业。保证了美国人的健康。

  确切地说,是辛克莱加罗斯福才促成美国这一次历史性进步。美国没有放弃生
机盎然的资本主义“丛林”,只是逐步建立了“丛林”文明竞争的法则。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