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无尾◎还我尾巴◎

【瓦解共产极权从破除谎言开始 】共产政体有两大支柱,一个是暴力,一个是谎言,就是枪杆子和笔杆子,谎言的作用远比暴力要大数倍
个人资料
正文

经济日报社论 : 中产阶级的哀愁

(2008-11-05 01:38:35) 下一个

经济日报社论 : 中产阶级的哀愁 分类:时事新闻 2008/08/26 10:30

19-Aug-08 经济日报

跟其它市场经济相比,台湾向来更重视所得分配。因此在两蒋时代,我们最自豪的还不是长达 30 年的平均成长率达到 9% ,打破了人类有史以来成长最快的纪录;而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一改以往各国所得分配随之恶化的前例,国内所得分配明显改善,到 1980 年,最富有的 1/5 家庭,其平均所得仅较所得最低的 1/5 家庭,高出 4.17 倍,成为当时全球自由国家中的佼佼者。所得分配高度平均,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最贫与最富这两个极端者为数甚少,大多数家庭都是所得相去不多、处于中庸状态的所谓中产阶级,构成这个社会平实稳定的主体,成为推动经济进步、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的重要推手。

造成这种打破先例的发展模式,有许多原因;两蒋时代的国民党政权标榜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三民主义,高度重视所得分配,固然是一项重要的原因,但走上外销导向的发展途径,并且延续日据时代的基础、配合重视升学的传统,大力普及基本教育,厥功至伟。

所谓外销导向的发展模式,其实就是凭借本身贫穷落后、人口负担沉重而造成的相对优势,大量利用相对于先进国家而言极为低廉的基本劳动积极推展加工出口业,变相地出口廉价劳力带动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发展依恃的主力,就是分配最为均匀的基本劳动;又由于完全不须投入研发、品牌等具有大规模经济的行为,加工出口业向来是中小企业的天下,台湾乃自然形成中小企业王国。中小企业之间在高度竞争与互动之下,所得几无差异;在中小企业之内,老板与员工打成一片,薪酬也相去无几,这就为所得分配平均奠下坚稳的基础。

当基本教育普及到几无遗漏,每家每户都能站在相同的立足点上力争上游,产业的主流又是加工出口业,并不需要高深学识才能出人头地,整个社会当然会以中产阶级为其主体,而且阶级流动性达到一个均衡的轨迹,这样的状态即能长保不衰。

了然于此,则台湾近年来所得分配持续恶化、中产阶级不断流失,其原因也就不难索解了。从 1980 年台湾所得分配平均达到巅峰之后,最富与最贫家庭的平均所得的差距就不断拉大。到 2001 年,也就是政权轮替之后的第二年,上下两端 1/5 家庭的所得差距达到 6.39 倍,虽然与若干市场经济国家乃至中国大陆相比,还算差强人意,但与 1980 年相比,倍数已扩大了 57% ;最近几年略有改善,但也始终维持在六倍以上。

换算成家庭数,最近一项主计处委托的研究报告就发现,从 1980 年到 2006 年,中产阶级消失了 82 万户,其中近 28 万户幸运地晋升到上层阶级,但有 54 万户则不幸沦入下层阶级。在全国 730 万户家庭当中,这样的变化的确十分惊人;这不仅表示贫富差距加大而已,更显示有大量家庭向下流动,而使长久以来支撑社会安定、政治稳定的中流砥柱有所动摇,赢者全拿,弱者翻身无门,中产阶级的流失,真正的悲哀在此。

究其成因,恰与过去所得分配趋于平均相反。首先是 20 年来,主政者早已唾弃三民主义,不仅不再关切弱势者,还竞与财团为伍,率先追求豪奢;上有好之者下必有甚焉,这个社会的幸运儿自然竞相登跃龙门,那管路有冻死骨。阿扁前总统的百般聚敛、穷奢极欲,岂是偶然?

其次, 1986 年之后,加工出口业因国内环境剧变,无法容身,四散飘零,而使资本与技术密集度高的中上游及周边产业急遽扩张;过去充斥全台的加工型中小企业遽尔衰亡,数十万走投无路的业者不得不投身几乎毫无竞争力的边陲服务业以求温饱,这两者的明显对比,导致所得分配日益恶化。

技术密集产业需要大量高技术人才,台湾正逢高等教育自由化,大专院校数十倍扩增,亦足以发挥过去基本教育普及的平均所得分配功能;奈何一方面主事者人谋不臧,另一方面青年学子日夜嬉戏自甘堕落,使高等教育受教者良莠不齐、判若天壤,益增所得分配之悬殊。

因此,今日中产阶级流失、贫富日益悬殊,并非无因而至;除了产业走势无可避免之外,其余都是自取其祸,主政者尤难辞咎。对那些自误误人的年轻一代而言,我们也莫可奈何;但荒唐误国的教育体制若不速悛改,不止那数十万乃至愈来愈多沦落下层的家庭要持续受苦,整个国家也会被其祸。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