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二战盟军对德两次大轰炸

(2009-11-13 14:10:28) 下一个

李 乐 《兵器知识》 2007年第12期


  二战中,最能体现轰炸机作用的战例是盟军对德战略轰炸 在历时五年的轰炸行动中,盟军轰炸机总共出动144万多架次,投弹270多万吨(其中136万吨投在德国本土)、摧毁了大量战略目标,严重破坏了德国的战争潜力,明显缩短了战争进程。本文所讲的两个战例虽然只是盟军众多战略轰炸行动中极小的一部分,但却极具代表性。
  
  千机炸科隆
  
  这次空袭的意义正如丘吉尔在给哈里斯的电话中所说的:“‘千机炸科隆’是向德国传递一个信号:从此以后,德国的所有城市在力量日益增长的英国轰炸机部队面前将不再安全。”
  
  1942年2月,绰号“轰炸机”的阿瑟·哈里斯空军上将成为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的新当家人。他是个狂热的“轰炸机致胜论”者,主张对德国城市进行战略轰炸,消减德国的战争潜力,并打击民心上气,争取早日结束战争。在之后的三年里,德国人对哈里斯的霹雳手段体会深刻。

  在哈里斯之前,英国皇家空军已经对德国进行了两年多的夜间轰炸,因为夜幕能降低轰炸机被德军防空火力命中的几率。但是英军的这些轰炸行动规模都不大,经常是数十架左右,多的也不过200架。在德军严密的防空网面前,这种小规模轰炸效果很不理想,自身损失相当严重。哈里斯上台后,决定采取大规模轰炸,而且主要采用燃烧弹,让德国城市变成火海。

  哈里斯雷厉风行,说干就干。1942年3月28日晚至29日凌晨,哈里斯派出191架轰炸机空袭卢卑克旧城,引发32小时的大火:4月24日至27日夜,哈里斯又派出468架轰炸机空袭罗斯托克,使旧城区60%以上的建筑物燃起大火。眼瞅效果不错,哈里斯决定干票更大的,并美其名曰“千机计划”,即一次动用1000架轰炸机轰炸一座德国城市。

  1942年5月初,哈里斯找到了副司令桑德比,问他是否能拿出1000架轰炸机。桑德比花了几天时间划拉自己的家底,给了哈里斯一个肯定的答复。当时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共辖37个中型和重型轰炸机中队(其中16个“威灵顿”、6个“哈利法克斯”、5个“斯特灵”、2个“曼彻斯特”和2个“汉普敦”),装备400架轰炸机,如果空袭行动为48小时,则能够使用的后备轰炸机有500架。此外,英国皇家海军岸防司令部还可提供250架“惠特利”、“哈德逊”和“汉普敦”轰炸机。这样一来,即使轰炸机司令部用新型的“兰开斯特”轰炸机代替老旧的轰炸机,总数也能达到1000架。为确保“千机计划”能够实施,哈里斯口沬横飞地游说丘吉尔首相,最终获得强力支持。

  但一次动用这么多轰炸机进行空袭在历史上还从未有过,面临许多棘手的问题。一是空袭必须越过德国“华盖床”系统,即主要由“维尔茨堡”防空雷达组成的探测、引导系统,以及Bf110G-4a夜间战斗机和大量FLAK高炮组成的“康胡贝”防线。在以前的空袭中,英军轰炸机在这个防线前吃尽了苦头,损失惨重。而1000架轰炸机对德军防空火力来说更是异常肥美的猎物。如何才能降低战损?二是“兰开斯特”及其它新型轰炸机装有先进的导航设备,但许多老式轰炸机却没有。怎样对这些不同型号的轰炸机进行编队,才能避免空中碰撞?三是预定计划空袭持续1个小时,目的是用短时间的密集轰炸来增大投弹强度。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1000架轰炸机能到达目标区并投下炸弹吗?
  
  哈里斯把这些问题交给专家们解决。专家不愧是专家,很快就拿出了解决办法。针对第一个问题,专家们建议轰炸机最好在夜间实行长长的“溪流”式密集编队,这样轰炸机群被德军“华盖床”系统发现的几率会大大降低(在当时,德军每个“华盖床”一次只能引导一架夜间战斗机进行拦截作战,在一小时內最多只能进行6次直接拦截,只适合对付小规模轰炸。对纵长横短的条状密集编队拦截则力不从心),而德军高炮又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对大量目标进行集火射击,因此专家们相信“溪流”式密集编队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轰炸机损失。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是,新老轰炸机分开编队,分波次攻击一座城市的三个不同区域,并且飞行时拉开高度,这样碰撞的几率将会下降到每小时仅一次。第三个问题更好解决,将空袭持续时间延长为90分钟,这样轰炸机群将会飞得更从容,也不会对投弹强度产生太大影响。哈里斯对专家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很满意,立即指派参谋长查尔斯·波特尔将军制定详细作战计划。

  现在剩下的唯一问题是确定空袭目标。哈里斯想轰炸德国第二大城市汉堡,丘吉尔则想轰炸工业中心埃森。但作战研究室的专家们认为埃森不是一个好目标,因为整个城市被众多工厂排出的烟雾所笼罩,轰炸机在夜间很难瞄准目标。他们认为鲁尔工业区的科隆是个理想目标,因为它相对距英国较近,轰炸机飞临该城比较容易。更重要的一点在于科隆是德国主要的铁路枢纽,如果被摧毁,德国境内的物资运输能力将会遭到严重破坏。哈里斯听了专家们的建议后,向丘吉尔作了转述,首相不再坚持己见。这样,具体轰炸目标将根据行动时的天气情况而在汉堡和科隆之间选择一个。

  5月20日,波特尔向哈里斯提交了详细作战计划,哈里斯看后更坚定了自己的行动决心,随即拍板将行动日期定在5月27日夜。但海军部却在此时突然拒绝参加空袭行动,理由是他们要对付猖獗的德军潜艇。听到这个消息,哈里斯差点抓狂,这意味着他能动用的轰炸机总数将下降到800架。为避免计划流产,哈里斯赶紧四处寻找可用的轰炸机和机组成员,甚至动员飞行训练司令部的轰炸机、教官和学员也参加。尽管从哈里斯内心来说并不愿那些无经验的“菜鸟”参加,但他别无选择。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天努力,哈里斯终于又凑出了200多架轰炸机,包括一些没有归还岸防司令部的轰炸机和机组成员。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然而,老天爷似乎故意要刁难一下哈里斯,西欧的天空连续多天阴雨,行动只好推迟。5月30日,天气才逐渐好转。英军气象军官向迫不及待的哈里斯报告说第一目标汉堡上空仍被厚厚的云层笼罩,但第二目标科隆上空已经放晴。哈里斯立即下令放弃汉堡,改攻科隆。
 
  5月30日夜里22时30分,1047架轰炸机从遍布英国的53个机场陆续起飞。同时起飞的还有113架其它飞机,任务是压制科隆附近的德军夜间战斗机基地。飞行员们被告知,一旦机群飞过西欧上空,就开始寻找莱茵河。以它为向标飞往科隆。

  哈里斯的第一攻击波是装备最好的第1、3大队,包括290架“威灵顿”和88架“斯特灵”轰炸机,上面都装有先进的GEE导航设备,它们轰炸的具体目标是科隆旧城区的新市场,空袭时间为15分钟,轰炸方式是将大量燃烧弹投在新市场南面和北面一英里范围内,把该处变为“火炬”,作为后续轰炸机的识别地标。第二攻击波是第4、5大队,包括131架“哈利发克斯”、9架“威灵顿”、7架“惠特利”、73架“兰开斯特”、46架“曼彻斯特”、34架“汉普敦”轰炸机,任务是轰炸科隆市中心。第三攻击波是第91、92大队,包括303架“威灵顿”、21架“惠特利”、45架“汉普敦”轰炸机,任务是进行补充轰炸。

  5月31日零时47分,第一波轰炸机飞到科隆上空时,机组成员们借助月光清晰地辨识到目标区。科隆的防空部队反应慢了一拍,当空袭警报响起的时候,英军轰炸机群已经开始投弹。15分钟内,数以千计的燃烧弹如雨点般落下!科隆旧城区开始熊熊燃烧。德军防空部队仓促应战,只击落了4架轰炸机。

  在火光映照下,后续飞来的英军第4、5、91、92大队的轰炸机群很容易地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区域并投下炸弹。密集轰炸如此恐怖,以致当最后一架英机返航时,从160千米外也可看见科隆燃烧而映照的火光,浓烟更是直冲4600米高空。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们从未见过这样的浓烟,许多人心中久久难以平静。 此次空袭,英军轰炸机共投弹1455吨,其中三分之二是燃烧弹。科隆共有2.43平方千米区域被炸(其中市中心1.2平方千米),在非居民建筑中,3300栋完全被毁,2090栋遭严重破坏,7420栋被轻微破坏。在住宅建筑中,13010栋被毁,6360栋遭严重破坏,22270栋轻微破坏。在空袭中,469人被炸死,5027人被炸伤,45132人无家可归。空袭过后.近70万的科隆市民中有15万左右的居民逃离了该城。
 
  英军1047架参战的轰炸机中,有43架损失,其中16架被德军高炮击落,4架被德国夜间战斗机击落,2架相撞坠毁,21架因机械等原因在科隆附近或上空坠毁,损失率4%。与以前的6%损失率相比,这次的损失率明显下降,证明了哈里斯的大规模密集轰炸方式是正确的,并由此成为此后英军轰炸机的标准空袭方式。
  
  燃烧的汉堡
  
  汉堡战役的意义极大,它不但是铝箔条首次用于干扰雷达,而且还是盟军首次进行“大规模连续轰炸”。另外,德军汉堡防空战的失利促使其将军需重点放到国土防空上来,并从东线抽调大量航空兵力加强本土防空,从而有力地支援了苏军对德作战。

  1943年5月,轰炸德国城市上了瘾的哈里斯决定对汉堡发起一场凶猛的空中战役,代号“罪恶城计划”,试图将这座有着750年历史、集中了德国重要造船厂的古老城市彻底摧毁。

  1943年5月27日,哈里斯签署了“轰炸机司令部第173号令”,“罪恶城计划”正式启动,行动时间定在7月下旬。为加大轰炸力度,哈里斯还把美国陆军第8航空队下属的轰炸机部队也拉了进来。但因美军此时入欧的轰炸机力量还下是很强,而且对这种面积轰炸兴趣也不大,所以这场空中战役的真正主角还是英国轰炸机部队。

  此时的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实力已非1942年可比,威力强大的四发重型轰炸机“兰开斯特”已开始大量服役,先进的H2S机载导航雷达能让轰炸机群轻松找到德国城市。更重要的是英国人还拥有了一种对付德国“华盖床”系统的秘密武器,只要破坏了“华盖床”,部署在汉堡的那些令人心惊胆战的德军防空火力——54个重型高炮中队、26个轻型高炮中队以及6个夜间战斗机中队将全变成“瞎子”。虽然德军在汉堡还部署了22个探照灯中队,但它们只能盲目对空照射,不能为高炮提供射击诸元,对英军轰炸机群的威胁并不大。

  1943年7月24日21时55分,剑桥附近欧金顿机场,一架架“蚊”式轻型高速轰炸机怒吼着从跑道上快速滑跑、拉起,爬上漆黑的夜空,飞向德国第二大城市汉堡。这批“蚊”式装有H2S导航雷达,携带有目标指示弹,主要任务是充当先导机,为后续的重型和中型轰炸机领航和指示目标。

  紧跟“蚊”式之后,英国南部各机场每隔半分钟便有一架满载炸弹的重型或中型轰炸机起飞。不久后,相继起飞的791架轰炸机(其中包括346架“兰开斯特”、246架“哈里法克斯”、126架“斯特林”和73架“威灵顿”)到北海上空进行集结,随即编成宽32千米、长320千米的“溪流”式密集队形,以363千米/小时的速度浩浩荡荡向汉堡飞去。

  几乎在英军轰炸机起飞的同时,位于德国易北河下游城市施塔德的德军第二航空师司令部正在进行夜间的交接班。在所谓的“康胡贝战斗歌剧院”大厅里,一块画有德国地图的巨大毛玻璃板占据了整个墙壁。上面标有各防空战斗部队负责的防区,当敌机来袭时,瞬息万变的战斗情况被幻灯投影到上面。在毛玻璃板的前面,整齐地坐着一排战斗引导军官。在他们背后稍高一点的地方,坐着通信军官,负责与师长、夜间战斗机基地和雷达站取得联系。在更高的顶层座位上,还有一些标图员负责把己方战斗机的位置投影到玻璃板上。在毛玻璃板的对面坐着一些女标图员,每人面前都有一部直通雷达站的电话,海岸警戒雷达一发现英军轰炸机就会立刻通知她们。她们一边调试幻灯机,一边等候着战斗警报和有关敌情通报,所有人的眼睛都紧盯着那块毛玻璃板。

  7月25日零时20分左右,第一次敌情通报传来:“敌机80架,位置‘古斯道夫·凯撒5'(比利时奥斯坦德附近),航向东,高度7000。”女标图员们熟练地把这些数据用两部幻灯机投影到和那幅显示战况的大地图相应的防区上。几分钟后,德国西部、荷兰、丹麦境内的Bf110-4a/r夜间战斗机开始起飞,在“华盖床”系统的引导下进入待机区域。

  零时40分,德军雷达荧光屏上开始出现可怕现象——英军轰炸机越变越多,几百架、几千架,最后变成1.1万多架。施塔德地下指挥所的德军指挥官们惊呆了!没人相信这个数字,很明显,英国人使用了特殊武器让“维尔茨堡”雷达“神经错乱”了!

  德国人的猜测没有错。就在10分钟前,英军轰炸机群最前面的数十架轰炸机开始以一分钟间隔向外投掷一捆捆银色物体,这就是英国人的秘密武器——代号为“窗口”、专门用来干扰“维尔茨堡”雷达的铝箔条。每捆有2000根铝箔,每根铝箔条宽1.5厘米,长30厘米,约是“维尔茨堡”雷达波长的一半,可以将雷达发射的电磁波反射回去。每根铝箔条在空中飘留的时间约15~20分钟。

  在“窗口”的干扰下,“华盖床”系统完全失效。德军地面和空中夜间战斗机的电台通话充满了焦躁和惊恐:“敌人正在繁殖!”“敌人太多了广‘我不能指挥你了,你在没有地面指挥的情况下作战吧。”失去地面引导的德军夜间战斗机如同无头苍蝇,到处乱飞。

  1时03分,728架满載燃烧弹和炸弹的英军轰炸机群在不断投撒铝箔条的轰炸机掩护下飞临汉堡上空。由于炮瞄雷达像预警雷达一样被干扰,所以德军高射炮手们只能听见英军轰炸机马达轰鸣声,无法知晓敌机准确位置,探照灯光柱则是徒劳地在夜空中扫来扫去。在一片抓瞎中,气急败坏的德军高射炮手们开始胡乱对空射击。

  “蚊”式先导机用H2S雷达发现目标后,迅速投下桔黄色目标指示弹。其它轰炸机根据指示弹标出的位置投下炸弹。在50分钟内,上千吨燃烧弹和高爆弹落到汉堡市中心方圆5千米区域内。汉堡城里熊熊的大火照亮了方圓近百千米的夜空。

  此次轰炸,汉堡市中心和城市西北部,特别是阿尔托纳、埃斯布图勒、霍赫勒夫特街区几乎成为废墟,1500人被炸死。而英军在9200万根铝箔条(总重约40吨)的掩护下,仅损失了12架轰炸机,1.5%的损失率清楚地向人们展示了“窗口”的巨大功劳,从此以后。一种全新的作战方式——电子战登上历史舞台。

  7月25日下午2时40分,美国第8航空队235架B-17重型轰炸机对汉堡的军用设施、军工厂、船厂等目标进行了空袭。7月26日早上,美军330架B-17又一次空袭了汉堡的军用目标。

  7月27日夜,受到轰炸行动成功鼓舞的哈里斯又派出787架轰炸机轰炸汉堡。7月28日零时57分,英军轰炸机群在“窗口”的掩护下来到汉堡上空投下燃烧弹和炸弹。这次是英军轰炸机投弹最集中的一次,在半个多小时内。共有500~600吨燃烧弹和炸弹落到市中心以东方圆1.6~3.2千米内。

  当年夏天,汉堡地区一直干旱少雨,而7月27日白天的气温又特别高,炽热的太阳把汉堡古老的木顶建筑晒得已如同一捆捆干柴,在燃烧弹的攻击下,立刻烧了起来。由于汉堡的消防系统在7月24、25日的空袭中已遭严重破坏,没有水的消防队员们只能望火兴叹。

  火越烧越大,各处火焰在短时间内凝成一团,吞噬着周围的建筑物和一切能烧得着的东西。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汉堡市区21平方千米区域在很短时间里化为一片火海。燃烧速度和空气流速越来越快,大火成了一个吸尽周围空气的无底洞,在哈默布鲁克、哈姆、伯格费尔德街区形成风速达240千米/小时的“火焰风暴”,温度高达1000℃。

  狂烈的“火焰风暴”吸尽了周围的氧气,许多躲在防空洞、地窖里的汉堡市民难忍窒息跑出藏身之地,旋即被炽热的狂风卷进火球。那些在地下室、水池、池塘边想躲避烈焰烘烤的人们则因缺氧一个接一个的静静死去。幸存者面对这种从未见过的“火焰风暴”,失魂落魄,踩着已死者和濒死者的身体,没命地逃亡。
 
  这场肆虐了整整3个小时的“火焰风暴”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堡大火。英、美军在看到“火焰风暴”的威力后。在后来的轰炸中不断蓄意制造这种令人恐怖的大火。
 
  7月28日凌晨的空袭和大火共造成汉堡市16000多栋建筑物被摧毁和30200人死亡(主要是被大火烧死或因缺氧窒息而死)。被大火和轰炸吓丢了魂的120万汉堡市民(约占汉堡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从7月28日早上开始纷纷逃离该城,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

  7月29日夜,哈里斯下令进行汉堡战役的第三次轰炸,共派出777架轰炸机。原定计划是在前面两次没有触及过的汉堡城北投弹,但因地图错误飞到了已被轰炸过的城区以南。30日零点32分、英军轰炸机群飞临汉堡投弹,将万茨贝克、邦贝克居民区以及乌兰豪斯特、温特胡德街区化为废墟。轰炸毫无例外地引发了大火,但没有形成28日那样的“火焰风暴”。此次行动中,英军共有28架轰炸机被击落,损失率约3.6%。

  8月2日夜,哈里斯发起了汉堡战役的最后一次轰炸行动,共出动740架轰炸机。但由于当天汉堡上空有厚厚的云层,只有不到一半轰炸机飞抵汉堡进行投弹。此次行动中,英军共有30架轰炸机被击落,损失率4.1%。

  最后两次轰炸行动中,英军轰炸机损失率重新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德军给“维尔茨堡”雷达找到了对抗“窗口”的办法,而是调整了战术——调集昼间战斗机,在防空监视哨的无线电通报以及探照灯的跟踪照射下,飞行员凭借肉眼发现目标进行拦截。

  在10天的汉堡战役中,英军共出动轰炸机3000多架次,投弹9000吨:美军出动565架次,投弹2000吨,造成汉堡市5万人死亡,25万栋建筑被毁或遭破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