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56)
2009 (2525)
2010 (1684)
2011 (517)
2012 (336)
2014 (4)
中俄"发导弹打招呼"意味着什么? | |
2009年10月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在庆祝中俄建交60周年之际,俄罗斯总理普京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普京这次访华可谓是一次成果丰硕的外交之旅。其中,两国“关于相互通报弹道导弹和航天运载火箭发射的协定”,受到了国际媒体的格外关注。中俄此时签订这样一项协定,战略意义在哪里,透过这项协定,对两国关系未来发展解读出哪些信息?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去理解,弹道导弹发射当属一个国家的重要军事机密,这一点毫无疑问。从大的方面来讲,国家之间达成相互通报导弹和航天运载火箭发射信息的协定,应属于建立军事安全互信的范畴。但是,国家之间签订包括相互通报弹道导弹发射信息的协议,中俄并不是第一家,也并非像有人讲的那样,非友好国家就不会这样做。其根本区别在于,同样是签订这样的协定,其战略背景、战略目的和战略互信的基础可能完全不同。
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将数以万计的核弹头瞄准对方,时刻处于待发状态,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防止战略误判或偶发事故,美苏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谈判,先后达成了“热线协定”、“关于减少爆发核战争危险的措施的协定”等一系列协定,其中有些协定也包含有如果向本国国土以外发射导弹,且发射方向又是指向对方时,应事先通报。需要指出的是,美苏当年达成的这些协定,其根本性质是对抗和争霸的产物,这些所谓的信任措施是建立在“相互确保摧毁”理念之上的,目的是维护一种“恐怖状态下的和平”。在核战争阴云密布、随时可能一触即发的背景下,能够达成这样的“安全互信措施 ”,不能说没有意义,但其作用至多是减少误判,避免擦枪走火。就其本意而言,距离真正的战略互信相去甚远。而中俄今天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基础上签署的这项协定,完全不是战略竞争的产物,更不是相互防范、相互限制的临时性措施,而是两国不断扩大合作、增强战略互信基础的重要举措。
战略互信是国家关系发展的基础,而真正的互信是需要共同培育的,在军事安全领域尤其如此。中俄两国今天能够签署弹道导弹发射通报机制的协定,可以说是两国安全合作关系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上世纪90年代初,中苏达成了“关于在中苏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和加强军事领域互信的指导原则的协定”。1992年,两国政府发表了“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在这份重要的声明中,双方承诺“不参加任何针对对方的军事政治同盟,不同第三国缔结任何损害另一方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的条约或协定”。这一原则为两国关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政治基础,两国在军事安全领域的合作才能得到不断发展。
中俄就相互通报弹道导弹发射相关问题签订协定,标志着两国战略互信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其含义超出了军事安全互信的范畴,最能表达这一深刻含义的可能是两国总理会晤之后得出的重要结论:温家宝总理指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堪称睦邻友好典范;普京总理认为,俄中合作是维护世界稳定最重要的基石之一。从两国领导人的高度共识中可以看出,中俄关系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正是来自于不断提升的战略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