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军校生与黄埔军校
|
2004-09-13 20:12:48 来源:中国军网 |
本文所称的保定军校生,系指中华民国北京政府陆军部于1912年10月至1923年8月在保定开办的陆军军官学校的毕业生。保定军校存世仅11年,但其所培养的9期共6574名学生(其中步科生4017名,骑科生822人,炮科生887名,工科生418名,辎重科生376名),在后来中国的军事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留下了悠远深长的历史影响,至今遗音未绝。
热播荧屏的电视连续剧《新四军》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就有不少出身于保定军校。如叶挺、白崇禧、陈诚、顾祝同、韩德勤、上官云相等。保定军校的历史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1924年1月24日,痛感中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而无革命军的奋斗,因而革命总是归于失败的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下令成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任命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4日后,孙指定以黄埔长洲岛原广东陆军学校与海军学校旧址为未来的军校校址。是年5月3日,孙中山正式任命蒋介石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黄埔军校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在嗣后的岁月中,特别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张学良东北易帜之后,随着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拥有了民国军政的最高权力,黄埔系"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中国军事政治的主导力量。
黄埔系有黄埔师系和黄埔生系之分。前者由在黄埔军校效力的教官、队官及校军中的一部分军官构成;后者则由黄埔军校的历届毕业学生,特别是早期毕业生构成。
保定军校与黄埔军校地处一北一南,政治性质迥异,前者隶属于中华民国北京政府陆军部,后者隶属于与北洋军阀为敌的中国国民党,但因两校同属陆军军官学校,加之保定军校停办之日即是黄埔军校发轫之时,时间上有接续关系,故黄埔军校开办之初,校方就不遗余力,通过各种渠道,大量延聘保定生到黄埔任职,保定生遂成为黄埔师系中的主要成员。到黄埔效力的保定生有如下特点:
一、数量较大
据笔者粗略统计,从1924年5月黄埔建校始,到1928年3月6日全校成建制迁往南京易名中央国军官学校址,在不到4年的时间内,仅在黄埔本校(同时期还先后开办有潮洲分校、长沙分校、武汉分校等分校,聘用的保定生尚多,因资料匮乏尚未统计)效力的保定生即有178人之多。其数量之大,远远超过到黄埔效力的其它军事学校(如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云南讲武堂)的毕业生。
二、各期、科学生均有分布
上述178人保定生中,1期生(含季方、王懋功两名1期肄业生)19人;2期生22人;3期生46人;4期生无;5期生7人;6期生39人;7期生7人;8期生23人;9期生12人。
此外,在兵科构成上,178人中,有步兵科学生99人,工兵科学生19人,炮兵科学生28人,骑兵科学生15人,辎重兵科学生17人;如此师资结构,有利于黄埔军校军事学科设置及教学实施。
三、在黄埔军校中居于较重要地位
在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的7名委员中,有邓演达和沈应时两人为保定生;在军校入学试验委员会的9名委员中,有邓演达、严重、胡树森、简作桢4人为保定生;有首届军校特别区党部的5名执行委员中,有陈复、金佛庄2人为保定生;军校首期学生总队正副总队长均为保定生,分别为邓演达和严重。在1期学生总队的4名队长中有3名是保定生,分别为金佛庄、吕梦熊、茅延桢、又3期学生总队总队长、总队附、代总队长分别是保定生王懋功、张治中。此外,蒋介石以校长身份最早(1924年5月12日)向孙中山呈请任命的主要军事教官中,大部分是保定生,如陈继承、刘峙、顾祝同、文素松、沈应时、陆福廷、严重等。除担任军事教官和学生队长外,一些保定生还担负了校本部及下属各部、办、处的重要职务。如邓演达曾任教练部副主任,军校教育长;严重任教授部主任,顾祝同任管理部主任,赵锦雯任管理处处长。1924年11月20日和12月26日,军校教导第1团和教导第2团相继成立,这支国民革命军建军之始最早的部队,除由何应钦、王柏龄两名留日士官毕业生分任两团团长外,两团下属6个营的营长有5个为保定生,其中沈应时、陈继承分任教导1团第1、2营营长,顾祝同、林鼎祺、金佛庄分任教导2团1、2、3营营长。另外,教导第1团参谋长刘秉粹亦为保定6期步兵科毕业生。
四、南方者多,北方者少
在这178人中,除来自河北、山东等北方省份的区区10余人外,都来自南方。其中以来自浙江、江苏、广东、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安徽者为多。细细思之,此一特点实含有较深刻的内容,似带有某种必然性。
一是黄埔军校地处广东,广东气候、饮食、习俗与其它南方各省差异不大,生活较易适应。加之路途较近,趋赴容易。
二是南方得革命风气之先,有较丰厚的革命土壤和革命传统。辛亥革命、讨袁之役、护国运动均先后在南方揭旗。身处南方的保定生,其民主意识和革命性较之身处北方、思想被北洋军阀熏陶、控制的黄日同窗们要强烈得多。
三是军校的主要领导人多为南方人,他们有意识地以乡缘、学缘、地缘为媒延聘人才,为校所用。如校长蒋介石是浙江人,于是不少浙江籍保定生应邀南下,并彼此引荐,相互推许。邓演达、简作桢等乃广东人氏,原在粤军任军职,有不少原在粤军效力的粤籍或非粤籍保定同学经其鼓动介绍纷纷离开粤军到军校任职。就连一向比较内敛,较少自信的军校总教官、贵州人何应饮,也向蒋介石推荐了韩文、周学海和杨正坤等3名贵州籍保定生。蒋欣然接纳。由于广东与福建、江西、湖南等省邻界,声气相通,因此不少邻省的保定生为谋发展,也纷纷束袍就道,奔赴黄埔。黄埔因而人气蔚然。
应该说,黄埔军校后来之所以名声显赫,除了以"三民主义"为魂之外,短期内大量罗致军事人才到校任教任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其中,当然包含了数量不菲的保定生。
五、政治上相对进步
黄埔军校军事教官或校军带兵官、学生队队官主要由留日士官生和保定生担任。相比较而言,留日士官生担任的职务比保定生略高,如何应饮为军校总教官、军校教导第1团团长;王柏龄为军校教授部主任、教导第2团团长;林振雄为军校管理部主任;钱大钧为军校参谋处长、代总教官、参谋长。但在政治上,留日士官生要稍逊保定生一筹。留日士官生中大部分人是国民党中的右派,反共最力者(当然也有例外,如曾任军校入伍生部中将部长、军校教育长、代校长的留日士官8期炮科生方鼎英就很同情中共)。而保定生中虽不能说人人都是国民党左派,但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确实比较进步,不愧是孙中山先生新三民主义的真诚实践者,如季方、邓演达、严重、张治中、宋湘筹、侯连瀛、杨澍松等人。尤其难得的是,在保定生中,尚有数位中共党员。他们是:6期步科毕业生徐坚,8期步科毕业生金佛庄、郭俊、范荩,9期步科毕业生章琰、茅延桢。他们或是在保定军校求学时入党,或是在黄埔任职前后入党,6人均为中共早期著名军事干部。令人痛惜的是,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场,均先后英勇牺牲。
六、晚景腾达者寡,阴晦者多
前面曾说过,黄埔系可分为黄埔师系和黄埔生系两大部分。从以后的历史看,黄埔生系似更得蒋介石倚重,特别是前几期的黄埔学生。这可从黄埔生军职、军衔的升迁速度上看出来,亦可从其所任军、政职务的重要性上看出来。相形之下,黄埔师系,特别是其中的保定生部分,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后来升迁缓慢,甚至早早退出现役。有的到了40年代末才挂上少将军衔(而此时,他们的学生中佩中将军衔者比比皆是,佩上将军衔者亦不乏其人)。这些保定生有的虽然衔高,但位不重,或从事军事教育,或任军事参议、国防部参军之类,很少有带兵称雄者,但亦有例外。下列数人,一直得到蒋介石的倚重,官运亨通,堪称效力黄埔保定生中飞黄腾达者。
1、陈诚,字辞修,浙江青田人,1898年生,保定军校8期炮科毕业生。曾任黄埔军校上尉教育副官,炮科特别官佐,炮兵科学生队区队长、队长,校军炮兵连长、营长;由国民革命军团长、副师长、11师师长、18军军长直升至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军政部长、参谋总长、海军总司令、东北行辕主任。1947年2月授南军一级上将军衔。后任台湾省主席兼警备总司令,"行政院"院长,"副总统",台湾中国国民党副总裁。1965年3月5日病逝台北。
2、顾祝同,字墨三,1893年生。江苏涟水人,保定军校6期步科毕业生。曾任黄埔军校中校战术教官,管理部上校主任,军校教导团营长,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2师第2团参谋长,团长,其后一直升至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1954年在台湾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军衔。1987年1月17日病逝台北。
3、陈继承,字武民,江苏靖江人,1893年生。保定军校2期步科毕业生。曾任黄埔军校中校战术教官,军校教导团营长,从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2师第6团团长一直升至北平警备司令,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首都卫戍总司令等军职。1971年12月10日在台北病逝。
4、张治中,字文白,安徽巢县人,1890年生。保定军校3期步科毕业生。曾任黄埔军校军事研究委员会委员,第3期入伍生总队上校总队附,代理总队长。军校步兵科军官团团长,军校武汉分校教育长。后来升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兼省保安司令,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第1处主任,军委会政治部部长,西北行营主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1949年初春,作为国民政府首席谈判代表与中共谈和,后脱离国民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1969年4月6日病逝北京。
5、刘峙,字经扶,江西吉安人,1892年生。保定军校2期步兵科毕业生。曾任黄捕军校第1期中校兵学教官,军校参谋处科长,军校教导1团营长。后升任战区司令长官,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徐州"剿总"总司令,陆军二级上将。1971年1月15日在台北病逝。
6、罗卓英,字尤青,广东大埔人,1896年生。保定军校8期炮兵科毕业生。曾任黄埔军校入伍生团教育副官,营长。后升任东北行辕副主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东南军政副长官。陆军二级上将军衔。1961年11月6日在台北病逝。
7、周至柔,浙江临海县人,1899年生,保定军校8期步兵科毕业生。曾任黄埔军校兵学教官。后任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空军总司令,到台后曾任"参谋总长","总统府"参军长,"国防会议"秘书长,空军一级上将军衔。1986年8月29日病逝于台北。(余岸竹文,《军事史林》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