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晚茶亭

夕阳在山,清茶在手,正是一天最好的时候。。。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此情难与君说

(2009-09-06 09:52:01) 下一个

几年前,一位来自中国的博士生,在我们实验室做博士后。年轻人聪明,勤快,又有抱负,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三篇论文。他想乘现在年轻,再到美国去学点技术,我当然支持。他看中了波士顿一家研究所,发了一封信去询问那儿的一位教授,并列了三名知情人的名字让他了解情况:两位分别是他在国内读硕士博士的导师,另一名是我。 

波士顿那位教授是一个以色列人,办事痛快,很快就来了回信,说他可以考虑,但对博士给他的知情人名单不满意。那犹太佬说:请另外给我知情人名单,三人中至少要有一人不具有中国的姓名。我为此抱歉,但还是要求你非如此不可。 

博士将那信给我看,我一看顿时就冒了火,感到屈辱,感到被人歧视。你以色列人有什么了不起?你历史悠久,咱中国也悠久!你人聪明勤快,得过诺贝尔奖,咱中国人同样聪明,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不比你们少!你们聪明,会做生意,会赚钱,把国家都弄亡了,咱五千年文明古国,现在经济正在腾飞呢?你凭什么信不过中国人? 

我愤怒的潮水流到这儿,却突然停住了。因为我突然感到,这问题可以问他,也可以问我自己:他凭什么信不过中国人? 

我于是想起近年来耳闻目睹的中国科技界的怪现象。 

我想起这位博士生告诉过我的一个故事。他有个在上海读博士的同学,投身在一位知名教授的门下,不料两年做不出一篇论文。导师想不出办法,那同学只好求几个好同学帮忙。几个难兄难弟商量来商量去,最后的结论是四个字:只有造假!假论文果然很快造就。导师大概不会不知道,但为了自己的声誉,也就眼开眼闭。假论文照样发表,照样答辩通过。学生后来进了公司,导师还上了报纸,因为“德高望重”。 

我想起去年在德国开会,遇到一位来自浙大的同事。我和他谈起我从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报道,表彰一位知名教授,说他五年里培养了200多名博士生。在我辈看来,简直匪夷所思。他告诉我,眼下国内博导,只要有钱,一人一年收二三十个博士生是常事。不少“博导”,其实是“不导”。事情都是下面人做,他仅仅挂名而已。他告诉我一个故事,有位博士,临到答辩了,才在走廊里第一次遇到他的“导师”。导师不认识他,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我是你的博士生啊。 

我想起一位我往日国内的学生告诉我现在国内搞科研评奖的盛况。每逢大奖评审在即,报审的单位和个人,就会派人四出活动,给评委们送礼,拉关系,请他们吃饭,旅游。只要评委满意,四等奖会变成二等,“省内领先”会跳到“国际同等水平”。成果得奖这件事非常重要,因为人要靠它晋升当教授,学校要靠它撑门面。眼下中国教授那么多,可以培养硕士博士的学校那么多,其中大概不乏在这样的温床上催生出来的“蘑菇”吧? 

我想起几年来屡见报端的知名学者,资深教授,甚至中科院院士级别的大人物剽窃造假的报道。那无耻的收贿,那赤裸裸的剽窃,那令人心惊胆战的堕落,都在告诉世界,中国腐败的浊流,也不无例外地流入了科技界,流入了这一方本应最严肃,最神圣的净土。 

我这位博士后没有再理会这位以色列人,他后来在其他地方找到了工作。但以色列人的这句话,却一直梗在我心中。那个中滋味,真是难与君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mr23af 回复 悄悄话 så sant så sant....
瑞冬 回复 悄悄话 回复ONCOCIDIA的评论:朋友回来了?问好!我近日大忙,博客也很少料理。
ONCOCIDIA 回复 悄悄话 顶! 颇有同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