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晚茶亭

夕阳在山,清茶在手,正是一天最好的时候。。。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访广州陈氏书院

(2008-04-21 13:22:09) 下一个

去年圣诞前,和一位瑞典教授一起,因公去广州,邀请单位安排了半天的旅游。广州以前去过,知道有中山纪念堂,黄花岗烈士陵园,珠江,中山公园等等。这次正准备旧地重游时,邀请单位却说了个陌生的地名,陈氏书院。

我们去那天,三位年轻的研究生带我们转了两次地铁,在一个叫陈家祠的车站下了车。一出车站,入眼就看到一个高耸的白璧绿檐的牌楼,上书“陈家祠广场”。牌楼四周是花坛。南国气暖,哪怕是十二月,仍如北欧的仲夏。此刻花坛里鲜花如云,一片片一层层铺展开去,色调以红黄为主,显得蓬蓬勃勃 (见图一)。花坛四周的水泥路上,四五个小贩在卖毽子。那毽子与一般的羽毛毽子不同,它踢得高,落得慢,小贩见人就兜售,说它如何能健身。 

陈家书院就在陈家祠广场边上。在通往书院的甬道上,有几尊雕像,都是古代的贤人,给书院增添了几分古朴和庄重。买票入内后,首先看到的是陈氏书院几个大字,红底黑字。写在檐下。那檐太大,又背阴,不很显目(图二)。据介绍,陈氏书院的前身就是陈家祠。它是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广东七十二县的陈姓族人捐资,花了六年时间建成的祠堂。祠堂里供奉陈氏宗祖,后来也是各县陈姓子弟读书,以及外乡宗族来广州应科举考试时的落脚之地。牵头建祠堂的有时任翰林院编修的东莞陈伯陶、以及清末著名外交官陈兰彬等。按照《陈氏书院章程》的规定,陈姓族人只要缴纳一定款项,便可将自己祖先牌位在祠堂的神龛内供奉,款数目越多,位置就越好。然而从后来发现的排位图中可看出,参与捐资者不止72县。取“七十二县”想是与孔门“七十二贤人”吻合。 

陈氏书院相当大,据说占地一点五万平方米。有9座厅堂、6个院落、和10座厢房。我们去那天,天气晴和,书院里非常安静,游客寥寥,不像那些已被商业化了的园林,如上海的豫园,日日人群比肩接踵,都没有一块让你悠闲散步的地方了。那天我们在书院里徜徉,看到幽静的小院,曲折的长廊,青砖夹成的小巷,还有窗幽几净的书房。书案上的文房四宝,书院璧上的名人字画,还有那案后的线装古书,无不叫人想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那深沉,那浩瀚,那广博,既叫人骄傲,也叫人感叹。参观累了,我们在亭院里的石凳上坐了下来,古院无人,古树参天。我听着树上偶尔传来的鸟语,想象当年读书人在儿攻读经史的情景,静谧中似乎还可以与古人心领神会似的。同行的一位瑞典教授一定也感慨了,他对我说:“中国现在的现代化进程,其实不是凭空而来的。当中国的文化已如此辉煌的时候,我们北欧还刚刚从石器时代苏醒过来呢。” 比比那些因偏见而傲慢的政客,那些由于寡闻而又自以为是的西方学者,北教授的这句话,真是难能可贵。

陈氏书院另一个迷人之处是它的建筑艺术,因为这儿汇集了岭南建筑艺术的大成。最引人注目的,是几乎所有房屋的屋脊上都有的栩栩如生的砖雕和陶雕,有人物、花卉、鸟兽,和城楼。放眼看去,成行成片,好像是书院顶上的另一个世界(图三,四)。难怪当年郭沫若来后,不胜惊讶,写了如下一首诗:“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让我特别高兴的是,这些砖雕的原始面貌,基本上都保存完好,虽略有斑驳,人物神采仍清晰,楼阁的色彩依然可辩。这才是真正的保护文物的方法,让人既可看到文物的风貌,又可领略历史的变迁。可惜时下流行的方法,是把一切古文物都漆刷得辉煌崭新,从而古意全无。 除砖雕外,书院大大小小的门上。都有木雕,也非常精致,题材大多取之于历史小说,如三顾茅庐,梁山聚义,岳母刺字等等 (图五)。 

陈氏书院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广州民间工艺博物馆的所在地。在这儿我们还看到很多精美的当代的雕刻。比如庭院里有一个品尝荔枝的雕刻,非常生动,令我想起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图六)。陈列馆里还有当年终身不嫁的所谓“自梳女”的房间。一床,一桌,青砖蛛网,四壁萧疏,使人对那些旧礼教的牺牲品,涌起深深的同情(图七)。

 


陈家祠广场



陈氏书院入口


入口围墙上的砖雕


砖雕


木雕


荔枝熟了的时候


自梳女的房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瑞冬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子夏浮云的评论:
谢子夏的牵挂。工作忙,人也有点春困。茶亭开张快一年了,是该贴点什么了。
子夏浮云 回复 悄悄话 都闻到书卷气味了!
许久不见你的动静了,问声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