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特别希望获得前、后景都清晰的照片,就不要把焦距对在无限远,因为这样做实际上浪费了后景深。最好的做法是用“超焦距”方法拍摄,此时焦点并不设在主体上,在主体以外的某一点上,但是却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全部景深范围,拍出你所希望的前、后景都清晰的照片。这种方法在胶片单反中常用, DSLR用的人不多,甚至许多人不知道“超焦距”这种用法,只会往主体上聚焦。
超焦距的方法并不过时,不仅是快速抢拍不需要对焦,在获得最大景深方面,仍然是有效手段。举例说明,DSLR在拍大景深画面效果比不上同等像素的小DC清晰,即使用最小光圈也无济于事。只有用“超焦距”方法,才可以抗衡小DC,才有可能胜出。
由于你“特别希望获得前、后景都清晰的照片”,所以强烈推荐你用此方法。可以网上搜索“超焦距”一词,有很多有关解释。
从以上两种方法对照拍摄结果看,两者远景清晰度相似,但是近景相差甚远。这说明,普通方法(把焦点落在主体上)没有把景深全部利用起来,而超焦距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全部景深范围,拍出前后景都清晰的画面。此法在数码时代有一定难度,但是仍具有继续推广应用的价值。
以上照片是手持拍摄的。如果用三脚架拍摄,也很简单。前提是,将相机的聚焦功能从快门按钮分离出来,设定相机的“*”按钮作为聚焦用,快门按钮只负责曝光测量和启动快门用。如果不分离功能,只用快门按钮完成所有程序,不是不可以完成,但是相当别扭。
超焦距原理讲述的很多,不赘述。介绍一下我的具体操作步骤。以350D为例:
1)光圈选择:我一般常用8,11,16。光圈太大,景深太小,意义不大。光圈22也可以,但是成像质量略有下降,还必须用三脚架。
2)选定光圈后,查表或上网
查指定光圈下的超焦距的聚焦点。最好记下来或背下来几组典型数据,比如光圈8时,24mm, 35mm, 50mm,的数据;光圈11时,24mm, 35mm, 50mm,的数据。
3)实拍时,比如用35mm 光圈11拍摄,聚焦点应选在相机前方6米左右处一个标志物,按动“* ” 钮聚焦,聚焦后松开按钮,再重新构图测光和最后曝光。这样拍出的照片从约3米到无穷远都清晰,只要主体是在这个范围之内即可,不必介意主体是否一定在聚焦点上。
如果你拍的人物在3米处,聚焦点也在人物上,在光圈11时,你得到的景深是2-4.2米,远景自然不清晰。而用上述超焦距方法,焦点不是聚在3米处的人物上,而是6米远的物体上,你得到的景深范围是3米-无穷远,人物和无穷远的景物都是清晰的。大大扩展了景深范围。
如果此时,你把焦点对在无穷远,你将得到的景深是5.5米-无穷远,那么3-5.5米这一重要的近景清晰度将受损失,而拍人景合一的风景纪念照时,这一距离正是人物的理想位置。
这就是超焦距用法的意义。
问了下Google:
超焦距可用于自动镜头,而且第一位的概念有些乱;其次,长焦镜头景深小,且焦距越长景深越小;再有就是如果不懂超焦距的意思,有景深表也无济于事。
超焦距是指对无限远调焦后,清晰范围中距离镜头最近的清晰点叫超焦点,而超焦点与镜头之间的这段不清晰的范围叫超焦距,通过确认与利用超焦距,我们可以在拍摄中加大原有的景深范围,很简单,只要把镜头焦点对在超焦点上而不是在无限远上,就可以做到。超焦点的确定可以靠镜头上的景深表,首先对无限远调焦,然后依照选定的光圈参照景深表,确定景深范围的最近清晰点,这点就是超焦点,然后再把焦点对在超焦点上。假设无限远物体距镜头有100米,如果对无限远调焦,清晰范围是第80米到100米,我们把焦点再改在第80米上,这时的清晰范围就会变成从第60米到100米,清晰范围大大增加了
超焦距速算法
超焦距的计算的原始公式是:
超焦距=镜头焦距+(镜头焦距的平方除以c、F之积)。F为光圈系数,就不多说了。这个c为弥散圈直径,早先的教科书都定为0.05,即1/20mm,老的镜头上的景深表都是按1/20mm 画上去的,不信您照您的镜头算算。现如今都定为1/30mm,还有定1/40mm. 我想跟照片需要放几寸有关系。
由于镜头焦距远小于(镜头焦距的平方除以c、F之积), 一般公式记作
超焦距=镜头焦距的平方除以c、F之积
如果镜头上有景深刻度,”一拧就行了“(破枪语录)。可现入今好多镜头上特别是变焦头上都没有景深刻度,自己按公式算吧,拍个风景静物啥的还能应付,可万一抓拍个活物或DECISIVE MOMENT,要心算平方乘除法可就费了劲了。
由于本人小学数学特别是心算没学好,总想变这法的找点儿捷径。想到的以点代线的法儿。
先吧公式改写为
超焦距=(镜头焦距的平方/c)/F 设(镜头焦距的平方/c)=K,暂叫超焦距系数吧 则
超焦距=K/F
然后计算常用焦距 16mm, 20mm(万岁?), 24mm, 28mm, 35mm, 50mm,弥散圈直径分别为1/20,1/30,1/40时的超焦距系数K,结果如下表
(K) (焦距) 16mm 20mm 24mm 28mm 35mm 50mm
弥散圈直径1/40 10.24 16 23.04 31.40 49 100
1/30 7.68 12 17.28 23.5 36.75 75
1/20 5.12 8 11.52 15.68 24.5 50
为了便于记忆和计算,我把K简化成入下值
(焦距) 16mm 20mm 24mm 28mm 35mm 50mm
K简 8 11 16 22 32 64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组非常熟悉的数字,即光圈系数(第一系列),而且K简近似等于K当弥散圈直径为1/30时的值。
现在只要记住记住记住记住记住相应焦距对应的K简值,口算超焦距就易如翻手了。
比如 28mm镜头光圈f/4时的超焦距为22/4=5.5m,光圈f/16时的超焦距为22/16=1.4m,光圈f/22时的超焦距为22/22=1m.
再比如 20mm镜头光圈f/2时的超焦距为11/2=5.5m,光圈f/16时的超焦距为11/16=0。7m,光圈f/22时的超焦距为11/22=0.5m.
由于分子和分母同为光圈系数系列值,越算越觉的容易,因为总跑不了1呀2呀0.5,1.4那几个数。
需说明的几点:
1)因镜头上的距离标尺(是距离标尺,不是景深表)并非连续,所以即使算出超焦距的精确值也不见的对的准,所以实用中(K简) 可以近似等于K。
2)对于变焦头同样可使用K简系数,只是注意尽量使焦距靠近定焦的数值。您如果在此焦距段就俩定焦头,记住两个数就行了。
3)50mm以上焦距实用中超焦距往往在十几米以上,就跟着感觉走吧。:-)
4)K简=45给省略了。
喜歡拍攝風景的朋友很多時都要加一些前景來增加照片之趣味性, 但係應該對焦對無限遠之風景好, 還是前景好呢. 可能你也有過此疑惑, 最後是是但但就對焦了在遠的風景吧. 那樣做當然是錯吧.
因為只有在對焦點中的景深(depth of view) 範圍, 物件才會清晰, 而不在景深範圍的物件會變得模糊, 而模糊情度是受 circle of confusion 大少所控制.
究竟如何才可以準確地控制景深, 拍攝出一張完全清晰可人的美妙風景照, 我們便雖要使用超焦距法了.
下圖便是對焦及清晰景物既示意圖:
超焦距既意思就好似下圖示, 由 1/2超焦距既距離至無限遠也在對焦範圍:
咁究竟如何計算出及把相機設定對焦於 hyperfocal distance 呢?
1, 超焦距計算機 (Hyperfocal Calculator)
一般為 software, 可安裝於電子手帳/PC/網頁直接使用
2, 超焦距表 (Hyperfocal Distance Chart)
一個印刷的超焦距對應表
3, 如果是手動對焦鏡頭, 有些刻度是可以找得超焦距的.
下面便是其中一個網上使用的超焦距計算機:
http://www.nikonians.org/html/resources/guides/dof/hyperfocal2.html
以上例, 如果使用 24mm 鏡頭, 把光圈設定於 f/22, 並對焦於 3.42 feet 的物件, 我們便可以得到一個超焦距. 這個景深範圍是 2.52 ft 至 無限遠.
補充超焦距演算公式:
H=F^2/Cf
H: 焦距
F: 鏡頭焦距
C: 模糊圈 (Circle of Confusion)
f: f/ 的光圈值
一般使用上 C 的值可以直接用 0.030mm, 所以假設我地用 50mm 鏡頭 +f/16 光圈,
H= (50*50)/(0.05*16)
H= 2500/0.48 = 5208mm ~= 5米
景深近限和景深遠限公式:
景深近限=HD/H+D
景深遠限=HD/H-D
H= 超焦距
D= 對焦點距離
以上例子:
景深近限=(5.2*5.2)/(5.2+5.2)=2.6米
景深遠限=(5.2*5.2)/(5.2-5.2)=無限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