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基督教的派别汇总

(2010-12-25 18:21:51) 下一个


曾经有人来跟我讲圣经,但朋友后来告诉我那个属于耶和华见证人,是“邪教”。


我稀里糊涂的,自然搞不清这么多派别。


==============================================


耶和华见证人:守望台圣经书社正式网站


http://www.watchtower.org/chs/index.html


攻击耶和华见证人的:


http://www.jonahome.net/Article/article/2006-3-16/77-1.htm


 ==============================================


 



基督教的派别汇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317090100mrec.html


基督教很多的派别令好多人很迷惑,有时连教徒也道不出自己所信哪宗哪派。以下分别概述基督教三个主要派别的根源和差别。其实除了天主教较统一外,其它两派下面又有很多宗,可以理解成另外在细分的派别。


     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公元一世纪中叶,基督教产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135年从犹太教中分裂出来成为独立的宗教。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罗马公教(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东正教)。十六世纪中叶,公教又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陆续派生出一些脱离罗马公教的新教派,统称"新教"。所以,基督教是公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的总称。   


     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Jesus)。耶稣自称是上帝耶和华之子,他出生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的拿撒勒,母亲名叫玛利亚,父亲叫约瑟。玛利亚未被迎娶前,圣灵降临在她身上,使她怀孕。约瑟一度想休了玛利亚,但受了天使的指示,仍把她娶了过来。耶稣三十岁时受了约翰的洗礼,又在旷野中经受了魔鬼撒旦的诱惑,这一切坚定了他对上帝的信念。此后,耶稣就率领彼得和约翰等门徒四处宣传福音。耶稣的传道引起了犹太贵族和祭司的恐慌,他们收买了耶稣的门徒犹大,把耶稣钉死在了十字架上。但三天以后,耶稣复活,向门徒和群众显现神迹,要求他们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宣讲福音。从此,信奉基督教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把基督教传播到世界各地。


     天主教亦称公教。又因为它以罗马为中心,也又称罗马公教。16世纪传入中国后,因其信徒将所崇奉的神称为"天主",因而在中国被称为天主教。      


     基督教产生不久,就逐渐形成拉丁语系的西派和希腊语的东派。东派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西派以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为中心,天主教就是从西派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在古代基督教中,西派不占优势。5世纪时外族侵扰帝国西部,西罗马当局已无力支撑局面,罗马主教利奥一世利用其影响,一度使罗马免遭匈奴入侵,这使罗马主教的威信大大提高,得以居于意大利、北非、西班牙、高卢一带拉丁语系教会的首位。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5世纪末,法兰克王国兴起,国王克洛维于496年改宗罗马公教,公教会也从新王朝获得大量土地和特权。6世纪末,格列高利一世身兼罗马主教和罗马行政长官,为教皇制奠定了基础。8世纪加洛林王朝期间,矮子丕平将从伦巴德人手中夺得的土地赠给教皇,即754年和756年的"丕平献地"。800年时,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曼加冕,表示"君权神授",10世纪,教皇约翰十二世又为日耳曼皇帝奥托一世加冕。这样,罗马主教和罗马教会确立了在整个西派教会中的实际领导地位。同时,罗马主教和教会一直想在东西两派各教会间取得至少是名义上的首席地位。早在445年,利奥一世就呈请西罗马帝国皇帝瓦伦丁尼三世降旨,令各地教会和主教服从罗马主教,但此旨对东派教会并无实效。451年,东派势力占优势的卡尔西顿公会议制定法规,规定君士坦丁堡的地位与罗马相等,利奥一世对此提出抗议。围绕这个问题,东西两派矛盾日益尖锐,5世纪末,罗马主教斐理克斯三世宣布革除君士坦丁堡主教阿卡西乌出教,863年和867年,更出现了罗马主教尼古拉一世和君士坦丁堡主教佛提乌相互革除对方教籍的严重局面。1054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东派自称正教,西派自称公教。天主教会及其教皇制,作为独特的单一教会和体制至此正式确立。


     天主教称其教义为"公教教义",是基督亲授,经使徒和公教教会持守、传授、教导,所有公教教徒都必须全部信奉接受的纯正信仰内容。天主教会强调信仰是对"启示真理"表示同意或"认信"。天主教又将启示分为自然启示和特殊启示两种。自然启示是指通过人类自然理性即可认识的真理,如关于天主的存在、天主对宇宙的造化、灵魂不灭等,论证这些教义的理论称为自然神学或哲理神学;特殊启示指超乎人类自然理性、非经天主启示不能获得的真理,有关的教义称为启示教义,包括三位一体、救赎、教会、复活、永生等,并认为这些教义有超理性的奥秘性,故又称超性教义,论证这些教义的理论或学说,称为启示神学或超性神学。天主教认为圣传和圣经组成天主圣言,是启示的宝库,而解释圣传与圣经的权力在教会。凡由教会加以神圣委派,赋予"传授和教诲教义之权"者(如教皇、公会议、主教等),他们的合法教诲皆"无谬误",并对所有教徒具有制约性的权威。  


     天主教会在组织体制上十分重视教阶制。天主教的教阶制分为神职教阶和治权教阶两类。神职教阶属"神所立的品级",由主教、司铎、助祭构成。职权教阶是根据教会的治理和统辖权,以及某些特定分工而形成的极次,位居最高者为教皇,下有宗主教、牧首主教、省区大主教、都主教、大主教、教区主教,以及由教皇特委的教廷重要成员枢机主教。      


     目前,天主教是基督教的第一大派别,全世界共有天主教徒8.8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8.5%,在各大洲的分布大致为:拉丁美洲约有3.7亿,欧洲约有2.5亿,北美洲和非洲各有约8000余万,亚洲和大洋州各有约7000余万.。   


     东正教亦称正教。又因为它由流行于罗马帝国东部希腊语地区的教会发展而来,故亦称希腊正教。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后,俄罗斯等一些斯拉夫语系国家相继脱离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直接管辖,建立自主教会,逐渐形成用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希腊正教目前则主要指使用拜占廷礼仪的东正教会。      


     325年尼西亚公会议后,东西派教会间的矛盾日益尖锐。330年君士坦丁一世迁都君士坦丁堡后,两派在谁居教会首席问题上争斗愈烈。到1054年,终于酿成东西教会大分裂。自9世纪起,东派教会已逐渐向保加利亚、基辅罗斯等国发展。1054年后,东罗马帝国日益衰落。1096年,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组织十字军东征,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东正教普世牧首区被迫迁往尼西亚。15世纪30年代,奥斯曼土尔其帝国进攻东罗马,君士坦丁堡向西方求救。罗马教皇尤金四世乘机于1438年召开佛罗伦萨公会议,旨在使东派教会屈服,要求东西教派合一,从而确立教皇的首脑位置。由于东正教会的让步,次年7月会议签署通过东西教会合一决议,确认教皇为"基督在世代表",具有全权地位,史称佛罗伦萨合一。但由于东派教会内反对派的抵制,合一未果。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苏丹出于政治考虑,对东正教会采取宽容政策。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国教是伊斯兰教,所以君士坦丁堡牧首实际上处于被征服地位。16世纪之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正教会相继成立自主教会,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实际权威性已丧失殆尽。自主教会是指在法规和行政方面享有全部独立权,并可自选大主教和主教的教会;有时也指不依附于教郡都主教管辖的个别地区。1589年,俄罗斯正教会取得自主地位,建立牧首区。以后,使用俄罗斯正教礼仪的教会,常通称为俄罗斯正教。      


     在教义方面,东正教与天主教有一些区别。第一,东正教信守前七次公会议信条,不承认以后天主教所举行的历次公会议。在"和子句"问题上,东正教继承东派教会的观点,认为此乃对《尼西亚信经》的篡改。第二,东正教注重道成肉身,认为人之得救,在于把必死之人通过与道成肉身的基督神秘联合而变成属于神的,不死的生命。东正教神学中很少有涉及人性本原败坏的内容,因此不十分强调赎罪论。关于恩典和原罪论,东正教的观点和奥古斯丁的预定论有所不同。东正教认为每一个人都在亚当的罪中凡了罪,拯救既要依靠自身,也要依靠天主。首要的是自身必须择善,天主才能帮助他们。善功只是条件,并不具有得救的效用,只有依靠天主的恩典才能获得重生和得救。圣事中基督的血所生的救赎作用,是给予一切人的,凡愿意接受信仰和洗礼的,都可以得救;凡是愿意敬奉天主的,都可以得到报偿。第三,东正教特别重视对圣母的崇拜。三一论确立后,对圣母的崇拜,反映了信仰者需要一个可靠的"中保"思想,童贞女玛利亚就成了最理想的对象。      


     在教会组织方面,东正教否认天主教"只有'使徒教区',即由使徒建立的教区有权成为牧首区"的观点,认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如根据国家或城市在经济、政治方面的重要性设立牧首区。牧首区(大主教区)下辖数个首府主教区。主教区的首脑是主教,其人选必须是高级修士或领圣职后保证效法修士生活的司祭。司祭可以结婚,但不能作为主教入选。主教以下的位次是:修士大司祭、修士司祭和修士辅祭。


     东正教的信徒主要分布东南欧、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美国等地区,在中国人数不多,1984年,中国有东正教徒8000人左右,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东正教主要的自主教会有君士坦丁堡牧首区、耶路撒冷牧首区、俄罗斯正教会、格鲁吉亚正教会、塞浦路斯正教会、塞尔维亚正教会、保加利亚正教会、罗马尼亚正教会、波兰正教会、希腊正教会、美国正教会、日本正教会、芬兰正教会等.


     新教是与东正教、天主教并列的三大基督教派别之一,为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各个新宗教,以及从这些宗派中不断分化出来的各个新宗派的统称,亦译为抗罗宗或更正宗。中国的新教各教会则自称基督教或耶稣教,而不称新教。      


     15世纪后期,西欧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许多新兴民族国家确立了中央集权的王侯统治,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教廷的力量大大削弱。思想文化上,经院主义神学日渐衰落,文艺复兴唤起的理性主义和批评精神在知识分子中迅速传播,产生巨大影响,这一切都为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新教就是随着一系列宗教改革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新教所代表的抗议原则和精神可追溯到14世纪后期的一些宗教改革先行者,如英国威克里夫派和罗拉德派、波希米亚的胡斯运动和意大利萨伏那洛拉的信徒。16世纪20年代,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全德;在瑞士,加尔文和茨温利的改革活动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响;英王亨利八世出于政治原因推行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在克兰麦的协助下,组成具有独特形式的新教教会,以摆脱教皇的管辖。到16世纪中叶,新教的三个主要教派,即马丁路德创立的路德宗、加尔文创立的归正宗和作为英格兰国教的安立甘宗,都已在欧洲出现。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新教的三个主要宗派在教会组织和崇拜仪式上已基本定型;对教义的表述和阐述,经过长期的争论,也逐渐形成体系。在此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教内部又出现了许多派别,教义也有了各种发展和变化。17世纪,英格兰的清教徒运动要求以加尔文主义改革保守的安立甘国教会,结果产生了一些脱离国教的新宗派,如长老会、公理会等。清教徒运动后来由移民传到美洲,使新教在北美发展成为影响最广的教派。同一时期,在德国也出现了以斯彭内尔为代表的虔敬运动,与英国清教徒运动相呼应。         


     新教虽然有很多派别,但在教义方面有三个共同原则,即因信称义、信徒人人都可成为祭司和《圣经》具有最高权威,这三大原则和天主教是针锋相对的。首先,新教救法论的核心,主张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基督教认为人都是有罪的,不能自救,唯一的救法是借上帝之子基督将救恩赐给世人,因此拯救的根源来自上帝的恩典,这是基督教各教派都承认的。至于如何得到这种恩典,天主教主张除了信仰外,还要凭借圣事,通过教阶制的神职人员才能将救恩颁赐给信徒。在新教看来,这是把圣事作为上帝和人之间的一种"交易",不仅违背《圣经》的教训,而且带来许多弊端。新教认为得救的真谛在于相信和接受耶稣基督为主,凭借信心,通过圣灵的工作,使信徒和耶稣成为一体。由于这种神秘的结合,基督的救赎就在信徒身上实现。新教认为行善是应该的,但这是重生得救得表现,而不是一种功德,本身没有使人得救的效能。其次,新教冲淡了神职人员和一般信徒之间的差别,认为既然只凭信心即可得救,那么信徒人人均可成为祭司无须神职人员作为神人之间的中介。此外,信徒还可以互相代祷,每个信徒都有在宗教生活中彼此照顾相助的权力和义务,都有传播福音的天职。第三,天主教虽然不否认《圣经》的权威性,但把《圣经》的解释权归于教会,实际上把有关宗教信仰的一切问题的最高权威集中在天主教会和教皇身上。新教则主张惟有《圣经》才是最高权威,每个信徒都可以借圣灵的引导直接从《圣经》领悟上帝的启示和真理。新教一般虽接受最初几次公会议关于三一论和基督论等的教义和有关的信经,也认为教父遗训有指导作用,值得尊重,但认为不能把它们和《圣经》同等看待。当然新教更不受后来天主教历次公会议的决议和教会法规的约束。宗教改革后,新教将《圣经》译为各民族语言,并致力于《圣经》的传播和注释工作。但新教各派对《圣经》的解释却不尽相同。在新教内部,对《圣经》作为最高权威的理解,也长期存在着争论。


    新教的新兴宗派、小宗派十分繁复,加上教理差异,一些宗派曾被其他宗派视为异端。以下仅列出一些要的宗派:福音派(包括路德派-信义宗、信义会和福音会)、加尔文派-归正宗 (包括长老会、归正会和清教会)、卫斯理宗(包括卫理公会和循道公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浸信会(又称浸礼会)、灵恩派(包括五旬节会和神召会)、基要派(包括喜乐福音堂和平安福音堂)以及其他派别(比如再洗礼派、门诺会和贵格会)


    除以上三大教派外,远早于东西教派分裂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两个独立的基督教会。


    东方正统教会指仅承认大公会议(即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以及以弗所公会议)的东方基督教会,他们拒绝承认迦克墩公会议的教义,因此也被称为“旧东部派”,以和东正教区别。东方正统教派是一组东方正统教内的教会,它们均互相完全共融。该教派包括:全亚美尼亚人亚美尼亚宗徒教会、西利西亚亚美尼亚宗徒教会、君士坦丁堡亚美尼亚宗徒教会、耶路撒冷亚美尼亚宗徒教会、亚历山大科普特正教会、不列颠正教会:在联合王国、法国科普特正教会:在法国、埃塞俄比亚正统台瓦西多教会、厄立特里亚正统台瓦西多教会、安提阿叙利亚正教会、玛兰卡雅格叙利亚正教会、印度(玛兰卡)正统叙利亚教会。


    神圣使徒大公叙利亚东方教会(东方亚述教会)根据牧首玛·丁克哈四世的说法,这个基督教教会可以追溯到塞琉西亚─泰西封座堂,据说是由圣多马和圣马理以及亚戴所建立起来的,明示在亚戴的教训(Doctrine of Addai)之中。这派教会有时被称为“聂斯脱里派教会”或是“波斯教会”。它有时候称自己为亚述正统教会,并且有时也错误地被认为是东方正统派的团体。在西方常被人认为是聂斯脱里派教会,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称赞它作为“受难者的教会”。


    亚述教会是原始的基督教会,曾经广布在巴底亚、伊拉克东部以及伊朗。它在中世纪时地理性的延伸到印度和中国:在西安发现了纪念碑,中国唐代首都长安,在中文和叙利亚文中描述了在7世纪及8世纪教会的活动,牧首提摩太一世(727年–823年)写到了在西藏有规模的基督教会。


    东方亚述教会是从天主教与东正教分立出来的,源自431年的聂斯脱里派的分裂(东方与西方教会直到1054年的“教会大分裂”之前是未分离的),然而亚述教会的神学体系并不能清楚的当作聂思脱里的教义。(聂斯脱里:一位君士坦丁堡牧首,他因为拒绝称呼童贞女玛利亚是“生神之母”,仅称呼她为“基督之母”而遭到责难。)聂斯脱里的反对者亚历山大的奚利尔控告他的区分使基督成为两个位格。奚利尔倾尽全力的除去聂斯脱里和他的支持者与追随者垮台。然而在说叙利亚语的世界,摩普绥的狄奥多是十分受到景仰的,并且谴责他的学生聂斯脱里是不认可的。他的追随者被给予庇护,数任的波斯帝国君主支持聂斯脱里派分裂:


    教会领袖称呼做牧首,之下有三个大主教辖区:一部份在黎巴嫩和叙利亚,一部分在欧洲,其它则在印度,并且后来到达伊朗和俄罗斯。单独的主教辖区存在于美国东部(包括芝加哥),美国西部,加州,加拿大,叙利亚,伊朗,欧洲,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数个圣会存在于格鲁吉亚、印度、伊拉克、伊朗、黎巴嫩和叙利亚。个别的教区存在于中国。现在的牧首玛·丁克哈四世,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领有他的总堂。


    以下是基督教的五个派别分裂时间:431年以弗所公会议,神圣使徒大公叙利亚东方教会从基督教会中分裂。451年迦克敦公会议,东方正统教会自基督教会分裂。1054年,基督教会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最后是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使得一系列新教教派自天主教之中自立。


    众多教会普遍接纳三位一体为神学思想,认为圣父、圣子和圣灵即是三个完全独立的位格又同时为合一的本体,“三一神”的观念能适当的阐述《圣经》的教导。支持的宗派包括亚述教会、东方正统教、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的各大教会。


    但是,也存在反对三位一体论的非主流或小型基督宗教宗派,认为上帝是三位一体的主张并没有《圣经》根据,完全是受到其它宗教错误思想影响而产生的错误教义。例如耶和华见证人、后期圣徒运动、一位论派及基督弟兄会等。


    耶和华见证人(英语:Jehovah's Witnesses)是于1870年代末,由查尔斯·泰兹·罗素在美国发起的基督教非传统教派,在基督论方面的教义与正统基督教迥异。现时全球信徒人数超过七百万人。早期使用圣经研究者为名称。直至1931年,耶和华见证人根据《圣经·以赛亚书》“你们是我的见证人,是我所拣选的仆人。”为自己的团体取名为耶和华见证人。耶和华见证人使用守望台圣经书社为出版社,最高机构为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总部的中央长老团[3]。他们相信自己的信仰完全依据《圣经》,强调末世的预言,认为只有耶和华见证人的信徒可从末日的哈米吉多顿之战得救存活,并曾自19世纪末期以来,多次预言世界末日将至,最有名的预言是末日将于1914年来到。


    由于耶和华见证人基于个人信仰的理由,坚决采取不输血的立场;间接促使无血手术的医疗技术得到很大的进步,全世界会使用无血手术之技术的医生比例日益增加。


    后期圣徒运动(英语:Latter Day Saint movement)是从19世纪早期由美国东北部开始的宗教运动,普遍认为是在该运动中被认为是先知的小约瑟·斯密开始的。这个运动是复原主义中的数个运动之一,复原主义中包括复原运动和米勒派运动。这些复原主义者尝试超越基督新教的宗派主义。并且将基督教精神恢复更趋近他们认为真正的《圣经·新约》。后期圣徒运动是其中突出的一支宗派。


    小约瑟·斯密死后,教会内的继承危机造成了分裂,产生了数个后期圣徒的宗派,并瓜分了原来教会的教友。其中最大的一群接受了杨百翰作为新的总会会长暨先知,并带领了信众西移到现今美国犹他州的盐湖城。但是当时也有相当数量的信众不愿接受杨百翰的领导,仍然留在美国中西部。


   “摩门教”一词通常狭义的指在美国犹他州一带的后期圣徒运动宗派,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的后期圣徒运动宗派和信徒都在这个地区。


    一位论派是否认三位一体和基督的神圣的基督教派别。此派别强调上帝只有一位,并不如传统基督教相信上帝由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和圣灵)组成。


    由于“三位一体”这词并没有在《圣经》上出现,三位一体论只是通过根据经文的上下文及前后联系推理,到公元四世纪后的大公会议才确立,是故受到一位论派所质疑。


    早在尼西亚会议中,主张上帝只是一位和耶稣不具有完全的神性的论调(由阿里乌派提出)就曾被教会定为异端。直到宗教改革时期,有改革家强调《圣经》为信仰的唯一根据,再次提倡“一位论”。但天主教、新教主要改革家马丁·路德、加尔文和慈运理等都加以反对。当时,任何人如果支持“一位论”都会被迫害,有支持者曾因此而被捕、遭囚禁和处死。16-17世纪,有组织的一神论派运动出现于匈牙利和波兰,之后传到英国、美国和其他地方。其中支持“一位论”的著名神学家有西班牙的塞尔维特、波兰的索西尼、英国的比德勒和林西、法国的普利斯特里等人。在波兰,意大利籍神学家索西尼编订了《拉可温教理问答》,成为索西尼派的信仰总纲。而林西与蒲力斯特里则分别在英国伦敦和美国的宾夕法尼亚设立一位论派的教会。在1813年,一神论派得到英国国会的承认。在1825年,英国与美国的一神论派成立了传教和出版机构“一位论者协会”。1961年,一神论派与普救派合并,成立了“美国一位论-普救派协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