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华革命党 & 黄兴

(2007-07-13 10:07:07) 下一个
中华革命党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为推翻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而在日本东京成立的资产阶级政党。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亡到日本。他从二次革命的失败中深切感到:国民党组织严重不纯,人心涣散,已不能领导革命继续前进。于是,他决心从整顿党务入手,重组新党,拯救革命。9月27日,孙中山亲自拟定入党誓约,规定入党者须绝对服从其领导,无论资格多老,皆须重立誓约,加按指印;并接受遵约履行手续的王统等人为新党首批党员。至1914年四五月,先后入党者达四五百人。5月10日,孙中山创办《民国》杂志,作为新党机关刊物。7月8日,在东京举行大会,正式宣告中华革命党成立。

  中华革命党设本部于东京,推选孙中山为总理。本拟举黄兴为协理,因黄反对立约按指印,并在策略上与孙中山存在分歧,拒绝入党而虚其位。本部设总务、党务、军务、政治、财政五部,由陈其美、居正、许崇智、胡汉民、张人杰分任部长。其支部总计五十七个,大多建于海外各埠,国内各省仅占十八个。其分部则全部在海外。党员总计万余人。中华革命党以实现民权、民生主义为宗旨,以推翻袁世凯专制政府,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因此,它把武装讨袁放在首位。自1914年6月至1915年12月,在湖南、江苏、广东、江西、上海等省市先后发动大小武装起义四十多次,进行刺杀龙济光、郑汝成等四次暗杀活动。护国战争爆发后,在广东、四川、湖南、湖北、江苏、安徽、山东等省全面展开军事讨袁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牵制了袁世凯的军事力量。1916年7月护国战争结束后,中华革命党宣告停止一切党务。1919年10月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中华革命党是二次革命失败后长期坚持武装讨袁斗争的唯一政党,但由于它忽视民族主义,未提出反帝要求,组织上又采取个人绝对服从主义,军事上实行脱离人民群众的冒险主义,终于没有取得护国战争的领导权


黄兴、孙中山100年前的风云人物,他们共同推翻帝制,共同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也共同被国人誉为中华民国开国二杰。 1905年8月,黄、孙等80人聚集一堂,筹划成立了中国同盟会。黄提议由孙中山担任同盟会总理,因为他最先出来革命,黄兴本人则担任同盟会协理,处于副手的位置。 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力量迅速壮大,从1905年到1910年,短短的五年时间,同盟会就发动了九次武装起义,孙中山在海外负责为起义募捐筹款,黄兴则亲临指挥,他身先士卒。但虽九死一生,却屡战屡败,直到1911年10月10日,这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从武昌的新军响起的枪声震惊了全国,1912年,隆裕太后以宣统皇帝的名誉发布诏书,宣布清庭退位,统治中国268年的大清帝国在风雨飘摇中轰然倒下。
1913年7月国民党发动了反对袁世凯专制的“二次革命”,失败后于11月4日被袁世凯下令解散。二次革命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他意识到以往的失败在于人心不齐、成分复杂、组织涣散。他决心重组新党,1914年7月孙中山召集部分国民党员组建了中华革命党。黄兴此时却拒绝加入,原因是入党誓词规定党员必须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这个强调个人特权的方式他是不能接受的。但是当诸多同盟会、国民党成员拥戴黄为领袖另行组党时,他却又坚决拒绝,为的是不造成新的纠纷。
象黄兴这样既忠于革命事业,又保持个人独立的人令人钦佩。很多人在反对独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又成了新的独裁势力的拥护者;在忠实于某项事业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变成只忠实于某个人的盲从者。

黄公克强真大丈夫,不计名利,一心干大事,干实事,干硬事,干苦事,是为最典型的湖湘精神。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就应该是这种精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