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腊八吃粥的习俗及来历

(2007-05-04 12:42:12) 下一个

明天就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了,十二月也叫腊月,腊月初八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的起源和上古社会的岁末祭祀活动有关。

腊月一词的起源很早,据《礼记·郊特牲》记载“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礼记正义》:“伊耆氏者,神农也”。汉应劭《风俗通义》引《礼传》:“周曰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也。”就是说到了十二月,人们进行郊祭,感谢天,感谢先祖。腊月之说在原始社会从狩猎时期刚进入农业初期的时候,即史前传说的神农氏时代就开始了。相传从周代起,我国民间已普遍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了。腊,本是岁终大祭,汉蔡邕《独断》:“腊者,岁终大祭。”华夏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和农业活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春夏秋三季都是很忙的季节,冬季到了年底,农业丰收,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祭祀先祖及各种司掌天地风雨的神灵,感谢上一年的降福,祈求来年的丰收。

腊祭所拜之神据文献资料所载有:一为先啬神,祭神农;二为司啬神,祭后稷;三为农神,祭古时田官之神;四为邮表畦神,祭始创田间庐舍、开道路、划疆界的人;五为猫虎神,祭其吃野鼠野兽,保护了禾苗;六为坊神,祭堤防;七为水庸神,祭水沟;八为昆虫神,祭以免虫害:共为八种。因此又称为“腊八”。

汉代以前,腊祭在十二月,但日子并不确定,有时在月初,有时在月底。隋杜台卿《玉烛宝典》说:“汉以戌日为腊,魏以辰,晋以丑。”到了六朝,就把行祭的日子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了。如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

吃腊八粥的来历,有很多的传说。其实吃腊八粥的历史很久了,很多传说都是后人附会上去的。比如端午节,起源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但后来给附会了很多含义,最流行的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有传说与东汉孝女曹娥有关的,江浙一带的习俗流传端午节与纪念伍子胥有关。与腊八粥习俗有关的传说很多,流传较广的是与佛祖释迦牟尼的传说。

传说释迦牟尼出走王宫,进山苦修6年,学经完毕的时候,正是腊月初八日,这也就是佛教所说的“释迦牟尼得道日”。又根据《因果经》记载,释迦牟尼因6年苦行,无暇顾及个人衣食,每天只吃一些麻麦,常年不得温饱。在他学习期满时,已是衣杉褴履,瘦骨嶙峋,容貌好似枯木一般。他疲惫不堪地走下迦嘟山,坐在河畔,向村人乞讨。村中一牧牛女子,用钵盂煮牛奶给释迦牟尼吃,使释迦牟尼很快恢复健康。佛教兴盛以后,为了纪念这件事,就规定这个日子为古印度人民“斋僧”和救济穷人而施舍饮食的日子。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腊月初八施舍这件事逐渐变成了熬煮“腊八粥”的习俗。我国一些佛教寺庙里熬煮“腊八粥”,就纪念尼连河畔牧牛女子救济释迦牟尼的故事。

也有一种说法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飞为奸臣秦桧诬陷,被朝廷以连续十二道金牌召回京城。岳飞无奈,只好班师回朝。腊月八日行至半路供养不足,沿途百姓闻讯后,纷纷送上粥饭。岳飞被害后,每年腊月初八百姓都要熬粥纪念他,故称为“腊八粥”。

另一种说法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少年家境贫寒,常断炊。冬天冻饿难忍,他就挖鼠洞找来杂粮,煮粥果腹。后当上皇帝,仍忆当年断炊之事,便下令御厨取各种谷果煮粥,分赐群臣。有人问粥名,因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称之为“腊八粥”。

 宋朝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此时,腊八煮粥已成民间食俗,不过,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众臣。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光绪顺天府志》又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颇有京城特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