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夕的传说

(2010-08-13 16:04:35) 下一个

流传了2000多年的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已被中国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七夕是否就等于与爱情有关的日子?七夕无疑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浓情蜜意”的节日,但是传统七夕的内涵不止于此。

沿着历史长河上溯,首先出现的是对天上星象织女星和牵牛星的描述,然后才有七夕这个女儿节,最后才转化为中国情人节。

《诗经 小雅 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的诗句。

这一段对天象的描写,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但见天上的织女,一天七次行路忙。虽然一天七次行路忙,却总也织不成美丽的花样。看那明亮的牵牛,不能来回驾车辆。东边有那启明星,傍晚长庚现西方。天毕的柄儿弯弯长,徒劳无益张路上。南边天上有颗箕星,却不能簸米扬糠。箕星之北有北斗,却不能舀取酒浆。南边天上有箕星,缩进舌头怪模样。箕星之北那北斗,长柄却指向西方。”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源于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们把天上的星宿神化与人格化的结果。牛郎星又称牵牛星,即天鹰座α星,位于银河东,我国古代称为河鼓二。织女星,即天琴座α星,位于银河西,和牛郎星隔河相望,使人们产生无尽的遐想。它们都属于二十八宿中的牛宿。织女星又名“天孙”,一共有三颗,天琴座α星实际上只是三颗织女星中最亮的“织女一”而已。而牛郎星则是河鼓三星中最亮的一颗,两旁分别是河鼓一和河鼓三,这三颗星连成一条几乎指向织女星的直线。

《诗经》中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 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中的“汉”即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战国时期楚人雄据江汉地区,甚重祠祀“汉之游女”。南北朝时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注文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而在南阳汉画像石“牛郎织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为牵牛。南阳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牛郎织女的传说又起源于楚,所以牛郎织女故事应该肇始于楚文化。到了汉代,伴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其传说更为广泛、具体、生动、形象,是成为绘画与雕刻的重要素材。

中国进入农业社会之后,男耕女织是社会的经济基础,使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内容,爱情又是人类繁衍的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于是牛郎织女的传说就应运而生,并得以广泛传播。

在牛郎织女七月七相会的故事产生之前,七夕节早已存在。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就记载了七月初七曝晒经书及衣裳的习俗。古人传说中七月七是神仙相会或仙人下凡的日子,这也是人们将牛郎织女相会安排在这一天原因之一。另外,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是与节气紧密相关的,七夕也不例外。七夕的另一主要风俗“乞巧”,就与这个节气妇女们要开始缝制寒衣的生活习惯有关。

由七夕节衍生出的乞巧风俗活动,主要因为织女是“天帝之女”,心灵手巧,为人间少女所崇拜。今人谈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荆梦岁时记》的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除了还是“乞巧节”外,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七娘会、双七节、香桥会、巧节会。农历的七月七日这一天还有魁星节、晒书节、神仙节、七夕水、盘古王节以及耕牛生日等节日名称。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把七夕叫“魁星节”和“晒书节”乃是读书人的说法。民俗专家认为,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名称,这么多的不同过节方式,是因为这个日子积淀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和人们对生活的诠释,任何一种都不应当被遗忘。

千百年来,诗人们更是创作出大量与此相关的脍炙人口的作品。“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东汉后期的《迢迢牵牛星》虽然作者已无从考证,却同样让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绵延千年,成为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以此记述唐玄宗与杨玉环,以牛郎织女自比,共誓白头之约。最有名的作品就算北宋秦观的《鹊桥仙 本意》:“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由于刺激旅游经济的需要,现在不少地方都在争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如河南南阳、山东沂源,甚至成陆在晋代以后的江苏太仓也来争一把。在下以为南阳的可能性最大,第一,南阳在战国时期就是楚文化的的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第二,南阳周代已有养蚕业和丝绸业,西汉年间,南阳郡为全国八大蚕丝产地之一,牛郎织女传说的诸多版本中,都离不开织女的纺织技术;第三,南阳出土的汉墓砖画已有关于牛郎织女的内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