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白笔下的“青梅竹马”发生在哪里?

(2009-11-29 19:25:50) 下一个

                   
      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诗中说了“同居长干里”。长干里在哪兒?建康,即现在的南京。进一步问在南京的何处?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唐代许嵩所著《建康实录》是最早记载南京的私家专著,以实录和记传二种体例记录了建康地区的城市风貌和六朝时期的一些事迹。许嵩应当生活在唐玄宗、肃宗时期,是和李白、杜甫同时的人物,不仅在建康一带长期居住过,并且还对当时的六朝遗迹做过详细的实地考察。
    《建康实录》中记载:古代南京人,称“山陇之间曰‘干’,建业南五里有山冈,其间平地,庶民杂居。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并是地里名。”
 “金陵南郭群山环之,而雨花峰为最大,其脊曰石子冈,即古之大长干也。”高座寺寺址在今雨花台梅岗“江南第二泉”一带,至今尚有遗迹可寻。宋末元初的胡三省在《资治通鉴》 注中说:“今高座寺后即石子冈”。高座寺为南朝梁代天监年间(502--519)志公说法天雨花的地方,雨花台因此得名,所以雨花台就是《建康实录》中讲的雨花峰之脊石子岗。可见大长干应该在如今雨花台之北,雨花路之东,秦淮河之南,以大报恩寺遗址为中心的南北长的长方形区域。东长干在其东北面的秦淮河南岸,估计在当时朱雀桥、乌衣巷附近,即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所讲的那些地方。小长干就是人们经常提到并为唐代大诗人多次歌咏的“长干里”,主要是指吴大帝孙权建立建邺大市时的小长干里,在今天东至中华门,西至当时长江(盛唐时大致在中山南路,六朝时可能更靠东面),北至秦淮河,南面不会越过今天的西干长巷这样一个东西较长区域(外秦淮河是后来五代杨行密筑南京城时挖的护城河,此前没有这条河)。为恢复长干里的历史风貌,最近在此处新建了一个古长干里公园。

 
     盛唐时这一小段长江江流从南向北沿今中华门西侧的中山南路,向北偏西从鬼脸城、石头城脚绕过,曲折而下。“其后洲渚渐生,江去长干远。”可见六朝时长江还要偏东一些。凤凰台故址当在东侧江边,秦淮河入长江就在此处,也就是长干里。白鹭洲应该是当时正在长江江心的沙洲,并非如今的白鹭洲公园所在地,而明朝朱元璋筑南京城时长江早已西移。了解长江江流的变化,就容易理解崔颢《长干曲》、李白《长干行》诗中的情景。例如《长干曲》其一有句“妾住在横塘”中的横塘,南京离现在长干里公园东偏北约二十里,仍有这个地名。 
    “里”在当时应该是一个住宅或商业区,不应该是一条巷子。稍后北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时,对城市作了一定的规划,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有详细描写。除了内城外,东、南、西、北四个卫星城都是由许多“里”组成。这对唐代长安的规划有很大影响,只不过把“里”改叫“坊”,也还可以叫“里”的,如当时著名红灯区平康坊许多作品中叫平康里。 
 
       六朝时,长干里是商旅码头,热闹是热闹,著名望族是不屑住在这种地方,只能是次一等的家族居住地。和谢灵运齐名的诗人,陶渊明的好友颜延之正好符合这个条件。六朝时居住在长干里著名望族是颜氏,颜氏属于随晋室南渡的门阀之一,不过在高门大姓中地位较低,比不上住在朱雀桥、乌衣巷一带的王、谢、郗、庾这样的甲族。颜延之的曾祖颜含,是颜回的二十七世孙,渡江颜氏的“始祖”,封西平县侯,活了九十多岁,谥曰靖,《晋书》有传。这一家子人才辈出,在中国文化史上贡献很大。颜延之往下五世(不是直系)是写《颜氏家训》的南北朝时又一个著名的诗人颜之推,也是参与审定《切韵》的主要人物。颜之推一生经历战乱频仍,数次做亡国之人,尝尽了人间苦辛,正是这种经历,才写出万代留名的不朽大作《观我生赋》。《观我生赋》中提到,“去琅邪之迁越,宅金陵之旧章”,可见颜家一直住在建康。赋中又说侯景之乱以后,“经长干以掩抑,展白下以流连”,自注:“长干,旧颜家巷。靖侯(颜含谥曰靖)以下七世坟茔,皆在白下。”由此可见,“里”包含许多巷。颜之推的孙子颜师古是唐代著名儒学大师,因精于训诂,曾奉唐太宗之命撰修《五经定本》,在文字上统一儒学,为儒学的复兴做出巨大贡献。最享盛名的楷书大师,安史之乱中骂贼而死的盛唐名臣颜真卿是颜师古弟弟的曾孙。这几位是这个家族最出名的,名气稍次的还有好几位,如颜真卿的父亲颜惟贞、哥哥颜杲卿。把颜家作为魏晋六朝长干里的代表性家族是十分合适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