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读史札记:选定隔代接班人的史实(上)

(2009-09-03 07:35:49) 下一个

        在我国历史上,执政者选定隔代接班人事件发生过好几次。作为读史札记,回顾一下这些事件,抚今忆昔看看历史乐章如何变奏的,也是十分有趣。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说:帝喾之妃姜嫄,履巨人迹受孕生后稷。传说黄帝的曾孙,第三任部落联盟首领喾(他是黄帝和嫘祖的大儿子玄嚣的孙子,父亲叫峤极)有四妃,长妃叫姜嫄,次妃简狄,三妃庆都,四妃常仪。简狄吞鸟卵生商部落始祖契,庆都是尧的母亲,常仪的儿子是尧的前任(第四任)部落联盟首领挚。相传姜嫄在娘家时,出外踏上巨人脚印而怀孕,因无夫生子,非常害怕,把生下的孩子三次弃于深巷、荒林与寒冰上,都得到牛羊虎豹百鸟的保护而不死,所以起名叫“弃”。弃后来长大喜欢农艺,教人种五谷,并以他的卓越的农业技术,被尊为后稷。后是相当于国王的称号,例如夏代国王就叫做夏后,稷指粟或黍属,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国家也叫社稷(社指土地)。“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 从此以后,弃的子孙就一直担任夏代的农官,弃就是上古的周部落始祖。到了夏代晚期,部落首领不窋不满夏人的政权,放弃官位率领族人离开中原到西北,和当时的戎狄部族混居在一起。史书上说不窋是后稷的儿子,这里“后稷”显然不会是指弃,而应该是农官的尊称,也就是史书上说不窋是农官的儿子。因此,不窋实际上是周部落最早的有名有姓(姬姓)的首领。

         经过儿子鞠陶传到孙子公刘的时候,由于受到戎狄部族越来越大的侵扰,公刘举族迁移到豳这个地方,就是今天陕西省的彬县。大概在公刘的时候父系社会的周部落已经形成国家,豳就是当时一个姬姓的小诸侯国。公刘是受到尊敬仅次于弃的周人的先王,《诗经》中描述先周历史的“大雅”部分就有一首歌颂他的诗“公刘”。

          公刘以后经过庆节、皇仆、差弗、毁揄、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到了第九世古公亶父,周部落在戎狄的压迫下,豳也呆不住了。古公亶父率领族人再次搬迁到岐山脚下的周原,从此有了“周”这个称呼。古公亶父不仅在周原安居下来,并且强大起来,成为商代西方一个主要诸侯国,所以古公亶父在周先王中被尊称为太王。古公亶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选定隔代接班人的执政者。

         古公亶父有三个成年的儿子:泰伯、仲雍和季历,按照伯仲叔季排列,应该是四个儿子,大概老三早年夭折,没有传下名字。古公亶父觉得三个儿子资质一般,特别看好季历的儿子姬昌,认为领导周人兴旺发达,非姬昌莫属。泰伯和仲雍明白老爷子已经选好隔代接班人的心思,就相伴远走高飞,让老爸永远找不到他们。于是哥儿俩从陕西中部的周原,在三千多年前那麽原始荒凉条件下,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包括跨越天堑长江,直到震泽具区(今太湖)才停下来。为了融入当地社会,不惜仿照当时吴越的土著民族,被发文身。他们带来的先进文化,折服了原住民,被奉为首领。泰伯死后,无子,仲雍把长子季简过继给他,并建立了句吴国。五年后仲雍去世,葬在今常熟市虞山,兼祧两房的季简成为句吴第二代王。周武王灭商时,给了句吴国第四代王周章(季简的孙子)子爵爵位,这就是后来的吴国。而在周原,古公亶父死后,经过季历过渡,姬昌顺利接班,成为大名鼎鼎的周文王。

          第二个选定隔代接班人的是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心知肚明他的太子司马衷是个低能儿,但是为什麽一直没有废太子呢?司马衷的丈人贾充在朝中官居司徒,势力很大,固然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司马炎看好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有一次,城门附近失火,司马炎登上城楼观察火势,五岁的司马遹坚决阻挡,说:“爷爷,您是一国之主,不应该为这点小事操心,您的安全比救火重要得多。”在孙子辈中司马遹确实出类拔萃,正是有了这个孙子,使得司马炎觉得司马衷的低能对司马氏政权不是大问题。可惜他没有防备,司马遹的嫡母贾南风是一个权欲极大,心狠手辣的女人,结果,司马遹还未接班就被贾南风害死了。

          第三个选定隔代接班人的是明成祖朱棣。朱棣的正妻是开国元勋徐达的长女,生了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按皇族继承法规定,嫡长子朱高炽被立为燕王世子。朱高炽为人宽厚,性格温和,举止端重,言行沉靜有法度,人缘极好。由于性格和爱好和皇太孙朱允炆接近,从小就是堂兄弟中私人关系最好的一对,朱元璋也十分喜欢他。事实上朱高炽当了皇帝以后,执政风格几乎和朱允炆完全一样,甚至更仁慈一些。但是身体肥胖臃肿,行动不便,朱棣不喜欢他,认为他太文弱,不象自己,倒象哥哥朱标。

         朱高煦最对朱棣的胃口,认为儿子中他最像自己,朱高煦也以此自负。所以朱棣在密谋起兵的时候,最早是和道衍和尚(姚广孝),朱高煦两个人商量的,道衍和尚是他的主要策划人,朱高煦是他的主要助手。起兵后朱高炽留守燕京,而朱高煦则是靖难军的先锋。《明史》中关于靖难之役记载十分混乱,这里看看《诸王传》记载的朱高煦的表现。在河北白沟河之战,朱棣几乎被政府军的大将瞿能刺中,朱高煦率领数千精锐的骑兵,前往决战,在阵上杀了瞿能父子。接着朱棣在山东东昌府大败,靖难军的主将张玉战死,朱棣单身败逃,朱高煦刚好带部队赶到,击退政府军,救了朱棣一命。燕兵打到长江边,徐达长子徐辉祖率政府军在浦口阻击,大败燕兵。朱高煦带领外族雇佣骑兵来接应,朱棣大喜,说:“我已经精疲力尽了,儿子,你快鼓起勇气再战吧!”朱高煦率兵奋战,终于击退政府军。朱棣最后取得成功,朱高煦出力最多,是军中数一数二的猛将,威望很高。当时朱棣很感动,对他说︰“你的哥哥虽然是世子,但体弱多病,小子,你好好干哪!”暗示取得政权后有可能传位给他。

         朱棣做了皇帝以后,曾就立谁为太子一事,多次征求臣下意见。除了淇国公丘福少数几个高级将领外,绝大多数大臣、将军都支持世子转为太子。靖难的谋主,朱棣最信任的大臣姚广孝说话最有分量,这样总算解决了建储问题。朱高煦为了夺取储位,玩了不少花招。先是诬害了坚决支持太子的翰林学士解缙(明代另一个大才子,当时尚未建立内阁,解缙是实际上的首辅),继而造了太子不少的谣言,使朱棣大为震怒,把太子身边的黄淮、杨溥等得力人员投入天牢,差一点废了太子。幸亏朱棣北征的主要谋士杨荣等人的努力,朱高炽的太子地位才数度转危为安。

         朱高炽保住地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朱棣选定了他的儿子朱瞻基作为隔代接班人。原来朱棣做了一个梦,梦見朱元璋授予他一柄白色的玉圭,鎸有“传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個字。梦醒的时候,宫人报喜说世子妃生了一个世孙,朱棣认为父亲给他的玉圭就应在这个男婴身上。满月的时候抱进宫来,朱棣越看越欢喜,亲手抱着孙儿,说这孩子英气滿面,是承继大统的英明君主。孩子大了一点,朱棣就带入宫中亲手培养(皇后徐氏和太子张妃婆媳关系非常好也是一个有利因素)。朱棣晚年几次北征一直让朱瞻基在自己身边练历着。朱棣死后不到一年,朱高炽也死了,朱瞻基顺利地当上大明天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