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7)巴蜀是我国茶业的摇篮

(2009-07-01 17:47:30) 下一个

被尊称为“当代茶圣”的中国现代著名茶业专家、农业经济学家,浙江上虞县人吴觉农(1897—1989)著有《四川茶史话》。其前言援引《尚书 周书 酒诰》说:“商朝的统治阶级沉溺在酒里,腥秽上冲,连天都发怒了。周文王和武王则与商纣恰恰相反,由于他们的建国方针是勤俭建国,所以严禁饮酒”。因此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在孟津“伐纣会盟”时,有巴国率领的南方八个小国濮、賨、苴、共、奴(卢)、獽、夷、蜒,以部落子民药用的茶,作为贡品,献给武王。于是武王用茶设宴,“以茶代酒”,招待各路诸侯,部落酋长。这种以茶代酒宴请宾客的宴会,叫做茶宴。酗酒是导致殷商灭亡的原因之一,所以西周初年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发布了《酒诰》这篇文告,劝告周朝的贵族不可酗酒。同样的内容也出现在存于故宫博物院的大盂鼎的铭文上,大盂鼎是贵族盂为记载周康王(武王的孙子)对他训诫而铸造的,这证实了西周初年王室做出很大努力革除殷商酗酒的弊政。但是是否确有“以茶代酒”的做法,却是令人怀疑的。似乎仅有的周武王这一次“以茶代酒”的盛事,也未见诸当时的典籍记载,后世文献虽有说到这件事,但都语焉不详,看来不能说西周初年已经把茶作为饮品。邻近巴国的楚国有茶饮的说法,在战国时代才出现,中原地区就更晚了。

巴、蜀立国历史久远,据《山海经. 海内经》、《水经注》、《汉书. 地理志》、何光岳《南蛮源流史》、《路史. 国名纪甲》等典籍作综合分析,可以确认古巴国在夏代之前就已在汉水流域立国。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 巴志》中谈到:“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四千余年前夏禹大会诸侯于涂山的时候,就有巴、蜀两国参加。唐代杜佑《通典》“梁州”条云:“当夏、殷之间的蛮夷之国,所谓巴、髳、彭、濮之人也。”此后到商代,陕南的巴人东迁至今河南雎县东部建立巴方国。商代中兴之王武丁时(前1250-前1192在位),武丁的妻子,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统帅妇好率军攻巴方。《殷墟文字乙编》记载:甲骨卜辞有“辛未卜,争,贞妇好气从?〈盾戈〉伐巴方”。巴方国力不济,被迫迁往今山西永济一带。商军穷追不舍,巴方退避三舍,继续西迁至今陕西渭南市东北30里的巴邑镇一带,并投靠岐周。此后,巴方南迁至汉水中游,在今陕西南部安康、汉阴一带,也可算是“打回老家去”。

常璩《华阳国志 巴志》写道:“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戈舞以凌殷人,前徒人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戈后舞’也。”武王伐纣,战于牧野,纣王匆匆忙忙凑起一支奴隶的队伍抵御以周师为首的联军,勇猛的巴国军队是联军的先锋。巴人挥舞戈戚进攻的时候,发现对方队伍中有许多沦为殷人奴隶的自己的同胞,就跳起巴族的传统舞蹈,以感召同胞带头带领奴隶队伍倒戈。在这场战斗中巴国是出了大力,立了大功的。

《华阳国志 巴志》接着说:“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这段话中费解的是“以其宗姬封于巴”一句。巴国既然帮助周武王伐纣有功,就不会再封一个姓姬的宗室取代巴国原先的国王。最有可能是巴国国王一开始参加联军时,就冒姓姬姓以提高自己的地位。武王以为他真是姬姓族人,加上立有大功就封他南方远国诸侯的最高爵位:子爵。这样,巴国就和吴楚两国并列为南方许多小国的领袖国家。

《华阳国志 巴志》下面一段话就和茶有关了:“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榖。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支。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给客橙。”那时巴国就已经有人工栽培的茶园了,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因此可以用茶作为贡品。由此可见,三千多年前中国已有一些地区作为食用或(和)药用植物人工栽培茶树,并达到一定生产规模。至于何时开始把茶作为饮品,《华阳国志》中没有明确说明,由药用进而作为保健食品变为饮用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可以推断巴人大约在近三千年前就有可能开始饮茶了。

巴族是一个庞大的民族,至少还有一个原居“湖北清江流域”的支系。战国赵国的史书《世本》说:“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钟离山即留难山,位今湖北长阳县境内。原居湖北长阳的巴人沿大溪移居川东,这一支巴人的首领开明王,春秋末至战国初率众溯江而上,最后建都“江州”(《华阳国志 蜀志》),即今重庆市区,取代了统治蜀地百余年之久的望帝杜宇王朝,建立了延续十二世的新的蜀地政权。渝地巴人多是那次大规模移民的后代。因此,传统上认为,巴人的文化中心在三峡一带。《华阳国志 蜀志》中又说,蜀王别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号苴候,名其邑曰“葭萌”。明代杨慎作过考证,“蜀人方言谓茶曰葭萌”。可见这一支巴人也是很早就人工栽培茶树。大约在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这一支巴人的政权最终亡于楚。其民散落湘、鄂、川、黔交界地的五溪地区。今四川东部的苗、土家等民族与其有渊源关系,苗族、土家族至今还保留着古代巴人原始的煮茶方式。

不管是哪一支巴人,上面的史实都可以说明古代巴人是中国最早的种茶民族。西周之前巴人生活的地区(陕南、鄂西、川东)是宜茶之地,它的气候、雨水、地形和土质条件有利于茶叶的大规模种植和名茶的培植,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种植区之一,据上所述,巴蜀是我国茶业的摇篮,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这一说法,和前面的神农尝百草的传说遥相呼应,因为神农尝百草的地点正在巴国东面的神农架。陆羽的《茶经》中提到:“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茶树)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早已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所以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茶文化起始于四川和湖北西部。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最近有人据此提出茶文化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类似地,云南的西双版纳一带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也就有了茶文化起源于云南的说法。但是有茶树和有茶事活动是两码事,前者属于植物学范畴,后者与人类活动有关,需要有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证实,江浙说和云南说正是缺乏这种证据。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