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9)考古的发现

(2009-07-03 19:37:24) 下一个

有很多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表明秦统一中国以后,到了汉代茶事活动在中国已经十分普遍。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的中国最早的一部辞书《尔雅》中,已发现茶是木本,把对茶的解释放在释木篇中,不放在释草篇中。因为用荼指茶名实不符,故借用“槚”字,称之为“槚”。 根据《说文解字》:“槚,楸也。”“楸,梓也。”楸和梓。《埤雅》解释为:“楸梧早晚,故楸谓之秋。楸,美木也。”:“梓为百木长,故呼梓为木王。”《埤雅》 是北宋陆佃(1042-1102)所著的,他的儿子陆宰(陆宰就是陆游的父亲)作序的一本训诂书,专门解释名物,以作为《尔雅》的补充。综上所述,槚为楸、梓一类树木,且楸、梓是美木、木王。 “槚,苦茶”(《尔雅》),槚为楸、梓之类如何借指茶?《说文解字》说:“槚,楸也,从木、贾声。”而贾有“假”、“古”两种读音,“古”与“苦茶”音近,同时茶也被人们认为是美木,且茶为木本,并非草本,所以就用槚(音古)来借指茶。

这个“槚”字,在当时中国主要茶产地之一,湖南长沙一带相当通行。1972年至1973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一、三号墓的出土文物中,不仅保存了2000多年前的茶叶,而且还有许多和茶事有关的简文、帛画、封泥印鉴。从迄今为止世上最早的一份菜单:竹简菜单上发现了用茶做成的食品――苦羹(茶羹);有“茶豸”封泥印鉴,还4次发现有“?—笥”或“? 笥”的竹简和木牍。这里的“?”字,是左边为木字旁,右边为胡的一个字,据考证就是《尔雅》“槚,苦茶”中“槚”的异体字或楚体字。所谓“?一笥”或“? 笥”就是指“苦茶一箱”或包装茶叶的“苦茶箱”,这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茶叶随葬品。墓中还有一幅敬茶仕女帛画,是皇室或贵族之家烹用茶饮的写实。这就从考古发掘上证实了最晚到西汉初年长沙已有种茶和饮茶活动。

马王堆二、一、三号墓的墓主分别是西汉长沙王丞相、第一代軑侯利苍、他的妻子辛追和他们的儿子第二代軑侯利豨。西汉初年刘邦曾封过八个异姓王,后来被他剿灭了七个,并留下了“非刘姓者王,天下共诛之”这样的狠话,但惟独保留一个吴氏的长沙王,利苍就是第二代长沙王吴臣和第三代长沙王吴回的丞相。这个长沙国下辖22个县,其中有一个叫做茶陵县。到了汉景帝的时候(前157年),第五代吴氏长沙王吴著死后无子,汉景帝乘机把长沙国封给了自己的儿子刘发。但是同姓王仍然要争夺皇位,汉景帝时就发生过七王之乱。汉武帝即位后,采纳了主父偃的“推恩令”的建议,同姓王的庶子大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先后分为若干侯国,势力被大大地削弱了,再也无力发动叛乱。长沙定王刘发的第六个儿子刘?就据此被封为茶陵侯。茶陵县和茶陵侯国是我国最早用“茶”字命名的地名,至今仍是我国县名中唯一使用“茶”字的行政区。陆羽《茶经》载:“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可见茶陵的得名与种茶有关。汉初,长沙及其所属的茶陵县(茶陵侯国)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区。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汉代以前及汉代大多数时间内没有“茶”字,只有“荼”字,开始出现“荼”字的简化“茶”字,不会早于东汉末年,并且在“茶”字出现后的相当长时间里正式场合不用“茶”字,因此“茶陵”被写作“荼陵”。在20世纪50年代,长沙魏家堆第十九号墓出土的随葬品中有一方石章,就是著名的“荼陵”石印。它是西汉文景时期的随葬冥器印,呈长方形,规格为2.5cm×1.8cm×1.9cm,鼻钮,所用材料为滑石,凿刻认真,印面装饰感较强。由此推知,该墓的主人应是茶陵的地方官。茶陵是我国含有“茶”的地名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个,“茶陵”印则可以说是目前为止第一方明确与茶叶产地有关的古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