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鸟鸣想象的日益丰富和诗歌艺术的不断发展,宋代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禽言诗”。禽言诗已不是在诗歌中一般地描写鸟鸣,而是用拟人化的笔法,把鸟鸣当作人语,立意造型融为一体,具有诙谐含蓄、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禽言”并不是鸟类在说在人类的话,而是人类假借鸟类之口,曲折地反映着某种社会状况。禽言诗一般认为是北宋梅尧臣所首创。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是北宋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禽言诗,同他的其他诗作一样,风格力求平淡,这对于纠正晚唐五代以来诗坛上的靡丽之习,无疑具有进步意义。他写的《四禽言》分别模仿杜鹃、提壶、婆饼焦、竹鸡四种鸟的叫声,化入作者所要叙述的事和所要抒发的情:
不如归去,春山云暮。万木兮参云,蜀天兮何处?人言有翼可归飞,安用空啼向高树?
提壶芦,沽美酒。风为宾,树为友。山花缭乱目前开,劝尔今朝千万寿。
婆饼焦,儿不食,尔父向何之?尔母山头化为石。山头化石可奈何,遂作微禽啼不息。
泥滑滑,苦竹岗。雨萧萧,马上郎。马啼凌兢雨又急,此鸟为君应断肠。
第一首借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寄托归思。第二首借提壶鸟的叫声劝酒祝寿。第三
首则通过婆饼焦的鸣叫述说一个传说故事,“婆饼焦”是生活在长江下游的一种山鸟,关于它得名的来历冯梦龙《情史类略》记载说:在一位母亲为未成年的儿子烤饼,心中想念因服兵役离家远出日久未归的丈夫,就领着儿子到屋后山头远眺,等了很久,未见丈夫身影,让儿子先回家看看饼熟了没有。女子因为思念过甚,身体化作石头,魂魄化为小鸟,飞到自家门口,不断呼唤婆饼焦,提醒儿子吃饼。(“人有远戍者,其妇从山头望之,化为鸟。时烹饼将以为饷,使其子侦之,恐其焦不可食也;往已,见其母化此物,但呼‘婆饼焦’也。今江淮所在有之。”)第四首通过竹鸡“泥滑滑”的叫声描述雨中行路的艰难。这些诗中既有鸟语,又有人言,人言鸟语浑然而成一体,诗句明白流畅,朴实无华,而意境却幽远、深邃。这四首诗中以《婆饼焦》一首最为生动、婉曲。这大约是因为婆饼焦的叫声异常婉转,富于变化,使人听起来不禁浮想联翩,而且传说故事也最动人。
人们一般认为是梅尧臣最早做禽言诗,其实早在《诗经》中就已有禽言诗的雏形。《豳风》里有一篇《鸱鸮》:“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唯音哓哓”中的“谯谯”、“翛翛”、“翘翘”、“哓哓”,不但像鸟的叫声,而且都有含义。余冠英先生对这几句诗的译文为:“我的羽毛稀稀少少,我的尾巴像把干草,我的窠儿晃晃摇摇,雨还要淋风也要扫,直吓得我喳喳乱叫。”五代的韦庄写过一首《鹧鸪》:“‘懊恼泽家’知有恨,年年长忆凤城归”,自注:“‘懊恼泽家’,鹧鸪之音也”,应该看作是一首“标准”的禽言诗。不过从梅尧臣开始,宋人作禽言诗的最多,周紫芝、梅尧臣、黄庭坚、刘克庄、范成大、苏轼、梁栋、戴昺、刘宰、陆游等均写过禽言诗,据统计现存宋代禽言诗有205首左右。
苏轼也写了五首禽言诗,这五种鸟的叫声分别是:“蕲州鬼”、“脱却破裤”、“麦饭熟,即快语”、“蚕丝一百箔”、“姑恶”。在这五首诗的前面,他写了一个序:梅圣俞尝作《四禽言》。余谪黄州,寓居定惠院,绕舍皆茂林修竹,荒池蒲苇。春夏之交,鸣鸟百族,土人多以其声之似者名之,遂用圣俞体作《五禽言》。
使君向蕲州,更唱蕲州鬼。我不识使君,宁知使君死。人生作鬼会不免,使君已老知何晚。(王元之自黄移蕲州,闻啼鸟,问其名。或对曰:“此名蕲州鬼。”元之大恶之,果卒于蕲。)
南山昨夜雨,西溪不可渡。溪边布谷儿,劝我脱破礻夸。不辞脱袴溪水寒,水中照见催租瘢。(士人谓布谷为脱却破袴。)
去年麦不熟,挟弹规我肉。今年麦上场,处处有残粟。丰年无象何处寻,听取林间快活吟。(此鸟声云:麦饭熟,即快活。)
力作力作,蚕丝一百箔。垅上麦头昂,林间桑子落。愿侬一箔千两丝,缫丝得蛹饲尔雏。(此鸟声云:蚕丝一百箔。)
姑恶姑恶,姑不恶,妾命薄。君不见东海孝妇死作三年乾,不如广汉庞姑去却还。(姑恶,水鸟也。俗云妇以姑虐死,故其声云。)
“脱却破袴”是当地人对杜鹃叫声的想象,诗人把它巧妙地嵌入诗中,构思成一幅感人的画面:一位勤苦劳作的农民被阻在雨后暴涨的溪水边,当他不得已脱下破袴踏入冰冷的溪水时,水中映出了他身上地主逼租留下的伤痕。这几句诗,不仅写出了农民凄苦的外貌,而且写出了他们悲凉的心境,反映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
东海有孝妇,年轻守寡,没有孩子,赡养婆婆非常尽心,婆婆想让她改嫁,她始终不肯。婆婆对邻居说:“这个孝妇待我非常好,她自己过得非常清苦,我觉得她无子守寡非常可怜。我老了,不可以长期连累她耗费她的年华,该怎么办呢?”后来婆婆自缢而死,婆婆的女儿状告她于官府:“这个妇人杀了我母亲”。狱吏逮捕了孝妇,孝妇的供辞不承认自己杀了婆婆。狱吏验问考打,孝妇自我诬陷而招认。所有案卷呈报上去后,太守最终断定斩杀孝妇。结果郡中枯旱三年。这就是“东海孝妇死作三年乾”的故事。东汉广汉有个人,姓姜名诗,娶妻庞氏,夫妻孝顺。家离长江有七、八里路,庞氏常到长江边取婆婆喜欢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庞氏经常烧鱼给婆婆,婆婆不愿单独吃鱼,庞氏就请隔壁老太作陪。有一天庞氏取水回来晚了,姜诗怀疑庞氏怠慢母亲,就把庞氏赶出家门。隔壁老太让她暂时寄居,庞氏昼夜辛勤织布,托隔壁老太换钱孝敬婆婆。婆婆知道真相后立即要儿子接回庞氏。庞氏回家之日,院子里涌出一股清泉,水质和长江水相同,而且此后每天还跳出两条鲤鱼。“广汉庞姑去却还”说的就是这个涌泉跃鲤的故事。
陆游写的《禽言》四首,是借“架犁”、“拔笋”、“打麦作饭”、“堂前捉绩子”等鸟鸣声直接描写农事活动的。近于白描的几笔勾勒,把农民起早贪黑、冒雨耕作的勤苦,以及虽劳苦而不敢有所怨尤的抑郁心情表现了出来。《堂前捉绩子》一首生动地描写了蚕女们的生活:
架犁架犁,南村北村雨凄凄。夜起饭牛鸡未啼,日暮矻矻行千畦。没足勿恨一尺泥,西成收薄汝噬脐。
拔笋拔笋,入箐不辞风雨窘。养成会见高拂云,取供口腹初不忍。独持两把慰倚门,慈颜一笑如春温。
老翁老尚健,打麦持作饭。终岁陇亩间,劳苦孰敢怨。人生为农最可愿,得饱正如持左券。碓舂樵爨小甑香,岂不胜汝耗太仓!
堂前捉绩子,力作忘朝餐。鹅黄雪白相照耀,插茅作簇高如山。蚕女采桑至煮茧,何暇膏沐梳髻鬟。缫成蜀锦与楚縠,舞姝缠头不论束。
蚕女们从采桑养蚕到煮茧缫丝,废寝忘餐地劳动,她们创造的社会财富被阔人们恣意挥霍,而自己却连起码的梳洗打扮都无暇顾及。这首诗里,鸟鸣与全诗的意境自然地融和在一起,不露痕迹,使诗歌有声有色,有景有情,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幅农村生活的生动画面。
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一书中选了周紫芝的两首禽言诗,他认为“婆饼焦”比梅尧臣、苏轼写的更好。诗云:“云穰穰,麦穗黄。婆饼欲焦新麦香,今年麦熟不敢尝,斗量车载倾囷仓,化作三军马上粮。”婆饼焦的故事与征人有关,所以周紫芝诗中有“斗量车载倾囷仓,化作三军马上粮”之句,实际上反映了当时老百姓苦于征战的社会心理。
宋以后,不断有人写作禽言诗,如元代梁栋写过《四禽言》。其一云:“脱却破袴,贫家能有几尺布?纤尽寒机无得裁,可人不来廉叔度。脱却破袴。”这首诗用朴素凝炼的语言,反映了穷苦人民衣不蔽体的悲惨生活。东汉人廉叔度在蜀郡为官时,曾经废除不许百姓点灯的禁令,使人民得以日耕夜织。诗人借古喻今,叹惜没有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吏。诗歌首尾用“脱却破袴”呼应,一方面使“禽言”意味更突出,另一方面,由于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使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
元人杨维桢有《五禽言》诗,风格沉郁悲愤。如《行不得哥哥》云:“行不得哥哥,我不行,奈我何!西山有豺虎,西江有风波。风波尚可壶,豺狼尚可罗。努儿关,平地多,行不得哥哥!”上文说过“行不得哥哥”是鹧鸪的叫声,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十八“鹧鸪”条说:“鹧鸪性畏霜露,早晚稀出,夜栖以木叶蔽身,多对啼,今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鹧鸪的叫声常被写进诗中,表达凄凉、忧愁的心情。
后世禽言诗中,最有名的当推明代邱濬的《三禽言》。邱濬熟谙历史掌故,他的禽言诗均取材于古代寓言或历史故事,因而有较充实的思想内容,对后人多有启示和教益。如果说宋代诗人的禽言诗多是一幅幅色调柔美的耕织图和乡俗画,那么,明代邱濬的禽言诗则是一篇篇明快的政治小品。这里介绍其中的两首:
“行不得也哥哥,十八滩头乱石多。东去入闽南入广,溪流湍驶岭嵯峨。行不得也哥哥。”这首诗以宋金对抗为背景。宋高宗建炎三至四年,金兵南浸,其中一路从湖北进入江西,追赶宋隆佑皇太后。隆佑由南昌仓猝南逃到赣州,这里的十八滩头,水性湍急,显示宋王室前程凶险。辛弃疾曾写《菩萨蛮》词一首感怀此事,词中有“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的名句。邱濬即以鹧鸪叫声入诗,反复咏叹,表现了深沉的民族感情。
“不如归去,中华不是胡居处。江淮赤气亘天明,居庸是汝来时路。不如归去。”这首诗邱濬有小序云:“元至正十六年,子规啼于居庸关。”至正十六年,即公元1357年,其时,以推翻蒙古贵族黑暗统治为目标的元末农民大起义已风起云涌,“不如归去”表达了当时汉族人民驱逐元朝反动统治者的共同要求。这首诗以杜鹃的啼鸣衬托人民的反抗情绪,透过活泼轻捷的语句,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堂堂的民族正气。
明人禽言诗中,以江天多的《三禽言》最为奇特。其第三首《鸠》云:“布布谷,哺哺雏。 雨,苦!苦!去去乎?吾苦!苦!吾苦!苦!吾顾吾姑。”全诗都是拟音。
清人也爱写禽言诗。乐钧的《禽言》多达三十八首,在禽言诗作者中,也许没有超过他的了。刘献廷的《禽言8226;行不得也哥哥》长达三十九句,在历代禽言诗作品中,大约也算是最长的。又据孙枟《余墨偶谈节录8226;禽言古意》载:“姑姑恶,姑姑恶,姑不恶,妾命薄。”此前人禽言诗也。清代宜少耕进士亦有《古意》云:“作妇难,作姑易,姑常怒,妇当泣。寄语阿姑无太痴,今日当思作妇时!”二诗异曲同工,不能为之轩轾。由此亦可看出清代禽言诗的风貌。
徐元先生选编的《历代禽言诗选》,大概是有关禽言诗的的惟一的选本。据此书前言介绍,禽言诗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揭露官府繁重的租赋、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穷困和痛苦;二是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三是反映民族矛盾及其带给人民的苦难;四是反映游子思亲、孝亲的情思,批判不顾亲子之情、 不孝父母的行为;五是描写家庭关系中的恩怨,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不正常的伦理关系;六是感叹旧社会世道艰难,苛政猛于虎,官场多险恶;七是讽刺用公款大吃大喝,批判假冒伪劣产品,警告权钱交易、偷漏税收。其中录有今人黄良栋先生《禽言二首》,古为今用,耐人深思:
提葫芦,人生不醉胡为乎?白兰地,人头马,珍错满案箸堪下,侑觞况有娇小姐。杖头有钱何足道,万元差可供一饱。提葫芦,且喜有权挥公帑,今朝不醉明如何!
布谷布谷,农事迫捉。筹资金,求农贷,买来良种化肥农药敢懈怠?良种入土稀发芽,化肥不肥禾不嘉,农药三喷虫倍加。布谷催耕长如此,坑农害农何时止!
这是借“提葫芦”、“布谷”两种禽言而写成的两首诗,诗中抒发了对现实的观察与感慨,可谓入木三分,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