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宝剑之邦:龙泉,读《名剑传奇》有感而作

(2008-12-31 16:40:08) 下一个
诸位大概可以从在下的ID猜到在下和龙泉宝剑有点渊源,在下本来想注册的ID是龙泉剑,因已有人注册在先,所以改成现在的龙剑。读《名剑传奇》写下此文对有宝剑之邦之称的浙江省龙泉市作一介绍。

浙江省龙泉市以宝剑、青瓷和食用菌闻名于世,它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北纬28°04′,东经119°07′。东晋太宁元年(323)设龙渊乡,属永嘉郡松阳县。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因避李渊讳,改龙渊乡为龙泉乡。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分松阳县龙泉乡和遂昌县部分地置龙泉县。1990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龙泉县设立龙泉市(县级)。1991年2月4日,龙泉市挂牌成立,现由丽水市代管。2007年丽(水)龙(泉)高速公路通车,从丽水到龙泉百余公里一小时即可到达,从杭州出发也不过三个多小时车程。龙泉市是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县级市,接近80%,山青水碧,风景秀美,空气清新,民风淳朴,素有“诗画江南最高峰,烟雨瓯江第一城”之美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事业正方兴未艾。

已成为4A级旅游景点的凤阳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龙泉市南部,森林覆盖率为90.8%。区内生物多样性突出,生物资源极其丰富,保存拥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有21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有18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53种,其中属一级保护的有8种,二级保护的有45种。保护区内地形复杂,群峰峥嵘,峡谷峻峭,沟壑交错,矗立在保护区核心地段的黄茅尖,海拔1929米,是江浙第一高峰。保护区内建有三星级酒店:猎人山庄,设施完善,全木结构,带有北欧建筑风格。从此地登黄茅尖,山路不算难走,体力一般的人也只需二、三小时,体力好的年轻人一小时多可以登顶。保护区内还有钱塘江、瓯江和闽江的三江源,落差七十多米的龙泉大瀑布,高山水库凤阳湖等多处景点。此外龙泉市西部的披云山,目前尚未很好开发,是驴友出游的好处所。奇峰突起,巉岩穿空,云雾缭绕,一些地方尚无道路,需要较好体力才能攀登游览。龙泉被称为宝剑之邦、青瓷之都、食用菌之乡,这三种物品是龙泉的特产。

龙泉溪发源自邻县庆元县(宋庆元二年分龙泉松源乡地置县,以年号为名),向北流到龙泉市城区附近转向东,上游溪水清澈见底,可乘平底小舟漂流。近城溪流变宽,在下几年前曾赋小诗一首写龙泉溪漂流云:
山悠悠,水悠悠。龙泉溪上荡轻舟。
碧波荡漾映红日,茶女笑语遍山头。
岸畔柳丝垂,溪中锦鲤游。
野花香浓郁,彩蝶舞轻柔。
一路漂流景色美,风情万锺不胜收。
进入城区,溪中有一形如船舶的小洲,传说是古时仙人飞升留下的游船,故名留槎洲,现已辟为公园,供市民休闲。欧冶子庙就坐落在龙泉溪南岸的剑川西路北侧,庙中欧冶子塑像戎装打扮,故俗呼将军庙。过马路向南约一百米有一座名叫秦溪的山丘,秦溪山脚下原先有一个剑池湖。据南宋副宰相(参知政事)龙泉人何澹(1146-1219)撰写的第一部《龙泉县志》记载:“近境有剑池湖,世传欧冶子于此铸剑,其中一号龙渊。”龙渊是欧冶子为楚王铸造的三把名剑之首,也是龙泉市得名由来,由此可见直到何澹那个年代剑池湖还存在,湖边有七口井,恰似天空北斗星座,井水甘寒清冽,用来淬剑,能增强剑的刚度,可以推定此地正是传说中当年欧冶子铸剑的地方。在清代编撰的《龙泉县志》中写道,剑池湖已在清代中期湮没,七星井犹存。到如今七星井仅存一口了,井旁修建了一座剑池亭,附近辟为欧冶子公园,以作纪念。
龙泉民间剑匠早已有祭祀剑祖欧冶子的习俗。在剑铺打铁炉上立欧冶子神龛,或贴“欧冶子将军之位”的大红纸,每日早、晚上香膜拜;每月初一、十五两日,供奉三牲祭祀,以示不忘祖师的恩典和行规,保佑剑铺炉火旺盛,生意兴隆。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龙泉剑匠认为这一天是铸出好剑的吉日,于是每年的端午节,都要去欧冶子庙参拜祭祖,以祈求欧冶祖师的神助,打出好剑。还要去剑池湖(后来则是七星井)取水淬剑,挖秦溪山土修补打铁炉。戊子(2008)年龙泉宝剑欧冶子圣祖公祭活动11月29日上午在欧冶子公园隆重举行,由市长主祭,宣读祭文。公祭仪式上,还有仕女队、名剑队、十八般兵器队、旗蟠队、108位当代铸剑师组成的方阵进行了表演展示。

龙泉宝剑的制造虽可追溯到欧冶子,毕竟是二千六百年前的事,传承关系缥缈难求。历史上有记载的是邑人何执中(1043-1116)在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任宰相,极力提倡炼剑,故龙泉炼剑业盛极一时,剑铺林立,比比皆是,当时龙泉有一条街,就叫做剑铺街,其名沿续至今。此后制剑之业在龙泉递代相袭,逐步形成“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色。坚韧锋利;“削铜如泥”。1978年,在我国工艺美术界两次全国性集会上,龙泉宝剑的制作艺人曾当众表演。他用一把龙泉宝剑,不费力地将叠在一起的六个铜板劈成两片,而剑刃不卷。刚柔相济。古代的龙泉宝剑用生铁铸造,现在则用中碳钢铸造,加之淬火工艺恰到好处,使中炭钢具备了弹簧钢的特性。如将一把薄型宝剑卷成一个圆圈,束在腰中,像系裙的腰带。解开后,宝剑挺直如故。寒光逼人。龙泉境内有一种名叫亮石的磨石。在这种石头上磨制出来的宝剑,寒光闪闪。龙泉宝剑全靠手工磨光,从粗磨、细磨到精磨,往往要花数日甚至数月之久,一旦磨出,青光耀眼。纹饰巧致。剑身上刻有七星标志和飞龙图案。在剑身上刻花,也是龙泉剑的一项绝技。剑工们一不用彩笔,二不照图样,只用一把钢凿在宽不盈寸的剑身上刻凿,刻好后浇上铜水,经铲平加磨,飞龙图案,生动自然,永不消失。剑身除镌刻以龙凤、七星图案外,有的还刻有剑主姓名以作纪念。剑鞘、剑柄以当地特产的梨木制成,纹理美观,不翘不裂,并镶以银、铜镂花饰件,古朴、庄重。至今,香港的“万剑山庄”还保存着元、明、清及民国初年的龙泉宝剑,近年在安徽巢湖及浙江永嘉等地也都发掘到清代生产的龙泉宝剑。

清乾隆十三年(1748),铁匠郑义生于城镇东街开设剑铺,招徒授艺,运用中国传统的熔化生铁灌注熟铁的“灌钢”冶炼法制作刀剑。所炼刀剑不易生锈,剑刃锋利。清道光年间(1830年前后),龙泉廖太和剑铺精于镂刻工艺,继承战国时期装饰风格,各噪一时。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兴,刀剑需求大增,郑义生第四代孙郑三古的千字号剑铺,剑质上乘,应接不暇。历郑三古、郑文轩、郑志成祖孙三代,千字号剑铺为清后期到民国年间的制剑名家,当时当地许多剑铺都和它有师承关系。各家剑铺除炼剑有专门技师外,还聘请装潢师镂刻剑身图案,制作剑柄、剑鞘,使宝剑从剑质到外观相得益彰。民国19年秋,全国国术馆在南京举行国术比赛,30把龙泉剑被评为最佳剑,列为奖品,赠给武术表演优胜者。龙泉宝剑独步东南,名声大震,产品行销全国。为民国时期制剑业的鼎盛期。

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前夕,经济萧条,宝剑产销大减。解放后,人民政府关注传统工艺品生产。1956年,个体剑铺组成宝剑生产小组,隶属铁器生产合作社。1961年成立宝剑生产合作社。“文化大革命”初期,宝剑被视为“四旧”,生产一度停顿。后因作为国际交往礼品。1971年恢复生产。1977年,宝剑生产合作社改为龙泉宝剑厂。1984年以前,全县宝剑生产仅此一家,产品式样仅有龙凤七星长短剑,质量稳定,但产量有限。改革开放后,集体、个体厂铺增加,产品花色品种增多,产销量大幅度增加。现在早已不是冷兵器时代,宝剑只用于武术比赛、健身运动和纪念礼品。
龙泉宝剑安其不同性能分为硬剑,软剑和传统武术剑三种基本类型。硬剑:以刚利著称,开刃后能一剑斩开十五、六个铜板而不伤刃。软剑:以柔韧著称、弹性特佳,能作360度弯曲,松手如故,又称腰带剑。传统武术剑:分单剑、双剑、长锋剑、短剑,可舞可刺,长锋剑剑身可作90度自由曲伸,刚柔并济,不开刃。此外还有手杖剑、武术剑,单双刀等等品种以及应武术界要求特制的各种专用剑及其他武术器材。选购者应视身材高度,一般以持剑姿势剑尖略高于耳轮为宜。龙泉宝剑选有优质钢材锻制而成。龙泉宝剑从原料到成品须经炼、锻、铲、锉、刻花、嵌铜、冷锻、淬火、磨光等20多道工序。淬火后剑身自然产生的花纹手摸无痕,眼观有迹。传统的手工磨光包括粗磨、细磨、精磨(用当地特有的亮石磨光),使宝剑寒光逼人。龙泉宝剑选用优质钢材,经过锤炼、热处理后,具有弹簧钢的特性。龙泉宝剑装饰独特,工艺精细,经手工精磨,不用镀料,寒光逼人,但并非不锈钢制,故应妥善保管和爱护;不宜久置潮湿处和汗水抚摸,严禁接触酸碱物。使用后用干净软布擦拭,然后上油(缝纫机油、擦枪油、防锈油等均可),宝剑不用亦应上油,以保光洁。

龙泉以剑瓷文化并称,除龙泉宝剑以外,龙泉青瓷蜚声海内外,不愧为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瓷器史上一颗燦烁的“瓷国明珠”。龙泉青瓷始于南朝,兴于北宋,盛于南宋,古代龙泉名窑是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历史悠久,驰名中外。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

所谓哥窑实际上包括哥窑和弟窑,是由宋代制瓷高手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分别开创,传承到今。龙泉青瓷的两种产品:一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著称“弟窑”或“龙泉窑”二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称“哥窑”。“弟窑”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淡兰、灰黄等不同釉色。“哥窑”青瓷以瑰丽、古仆的纹片为装饰手段,如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膳血纹、百圾碎等称为银钩铁线,加之其釉层饱满、莹洁,素有“紫口铁足”之称,与釉面纹片相映,更显古仆、典雅,湛称瓷中珍品。哥窑遗址在小梅镇大窑村东首一里许,八十年代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地,村民动土须报请文物保管部门派人监管。近年又在村北首二里多路的枫树坪发现明代官窑遗址,从而证实村头的社殿供奉的塑像,确是村民所讲乃明代一位爱民的督窑官。社殿的大梁上洪武二十三年的字迹还清晰可辨,据说社殿的钟鼓都是明代遗物。社殿后一小山上有百年以上树龄的大树十几棵,最大的一棵三人不能合抱,枝叶繁茂,是有八百多岁的樟树。在下父亲就是民国年间从此小山村出外创业,至今先大父庐墓犹在,回国时曾在仍居住村中的堂兄弟陪同下扫祭过。

现代的龙泉青瓷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铜色釉、高温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叶未色釉、乌金釉和天青釉等。工艺美术设计装饰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玲珑”、“青瓷釉下彩”、“象形开片”、“文武开片”、“青白结合”、“哥弟窑结合”等。龙泉牌青瓷获中国国家部优产品奖,先后有200多件精品,均获得国家级新产品“金龙奖”。珍品哥窑61公分迎宾盘、52公分挂盘被誉为当代国宝。七寸精嵌“哥窑”艺术挂盘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礼品,哥窑紫光盘、紫光瓶等51件珍品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陈列,送展30多个国际博览会、为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提供礼品。被国际各大博物馆收藏。

龙泉的第三特产是食用菌,主要是香菇、木耳、灵芝三种。据考证龙泉是我国香菇最 早生产的地方,可以追溯到北宋,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传说最早的菇农名叫吴三公,现在凤阳山猎人山庄旁边有一座菇神庙,就供奉着他的塑像。早年菇农生活非常艰苦,当时没有人工培养的菌种,全靠经验在深山老林里选择可能有菌种的地方,砍伐合适的树段,等待香菇自然生长,同时烧炭,收得鲜香菇要用炭火慢慢焙烤,经常翻动。菇农通常要带好干粮,在人迹罕见的地方,搭建窝棚,住上半年才有收获,而收获多寡全凭老天照应,绝大多数年份收成不好,先大父菇农出身,所以在下对此中困苦略知一二。龙(泉市)庆(元县)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区山高土薄,粮食尚难自给,全靠香菇等山货收入补贴。所以到了明初,邻近青田县人刘基,奏请朱元璋同意,给予龙庆景菇农香菇生产专利,免其赋税。当地民众十分感激,所以菇神庙中同时供奉刘伯温。

六十年代以后,为了保护森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已经禁用传统的食用菌生产方法,代之以用菌棒生产。所谓菌棒是用木材加工的下脚料,粉碎成木屑,混入有机肥料,压成直径约十厘米,长约三十厘米的棒段,裹以塑料。到了生产季节,在棒段上钻孔,撒下菌种,种香菇放在室内木架上,种木耳就直接放在地里。汽车经过龙泉乡间,经常可见到地里竖着一排排白色短棒,就是种木耳的菌棒。野生灵芝原产于龙泉庆元交界的山上,是非常珍贵的药材,可增强人的免疫能力。由于非常稀少,价格昂贵。1992年开始人工种植,由于需要较长时间培育,产量不高,不过已经可以作为一种农产品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