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种另类的诗歌

(2008-12-19 17:12:42) 下一个

宋代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禽言诗”。禽言诗已不是在诗歌中一般地描写鸟鸣,而是用拟人化的笔法,把鸟鸣当作人语,立意造型融为一体,具有诙谐含蓄、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禽言”并不是鸟类在说在人类的话,而是人类假借鸟类之口,曲折地反映着某种社会状况。禽言诗一般认为是北宋梅尧臣所首创。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是北宋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禽言诗,同他的其他诗作一样,风格力求平淡,这对于纠正晚唐五代以来诗坛上的靡丽之习,无疑具有进步意义。他写的《四禽言》分别模仿杜鹃、提壶、婆饼焦、竹鸡四种鸟的叫声,化入作者所要叙述的事和所要抒发的情:

不如归去,春山云暮。万木兮参云,蜀天兮何处?人言有翼可归飞,安用空啼向高树?
提壶芦,沽美酒。风为宾,树为友。山花缭乱目前开,劝尔今朝千万寿。

婆饼焦,儿不食,尔父向何之?尔母山头化为石。山头化石可奈何,遂作微禽啼不息。

泥滑滑,苦竹岗。雨萧萧,马上郎。马啼凌兢雨又急,此鸟为君应断肠。

第一首借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寄托归思。第二首借提壶鸟的叫声劝酒祝寿。第三首则通过婆饼焦的鸣叫述说一个传说故事,“婆饼焦”是生活在长江下游的一种山鸟,关于它得名的来历冯梦龙《情史类略》记载说:在一位母亲为未成年的儿子烤饼,心中想念因服兵役离家远出日久未归的丈夫,就领着儿子到屋后山头远眺,等了很久,未见丈夫身影,让儿子先回家看看饼熟了没有。女子因为思念过甚,身体化作石头,魂魄化为小鸟,飞到自家门口,不断呼唤婆饼焦,提醒儿子吃饼。(“人有远戍者,其妇从山头望之,化为鸟。时烹饼将以为饷,使其子侦之,恐其焦不可食也;往已,见其母化此物,但呼‘婆饼焦’也。今江淮所在有之。”)第四首通过竹鸡“泥滑滑”的叫声描述雨中行路的艰难。这些诗中既有鸟语,又有人言,人言鸟语浑然而成一体,诗句明白流畅,朴实无华,而意境却幽远、深邃。这四首诗中以《婆饼焦》一首最为生动、婉曲。这大约是因为婆饼焦的叫声异常婉转,富于变化,使人听起来不禁浮想联翩,而且传说故事也最动人。

人们一般认为是梅尧臣最早做禽言诗,其实早在《诗经》中就已有禽言诗的雏形。《豳风》里有一篇《鸱鸮》:“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唯音哓哓”中的“谯谯”、“翛翛”、“翘翘”、“哓哓”,不但像鸟的叫声,而且都有含义。台湾诗人余冠英先生对这几句诗的译文为:“我的羽毛稀稀少少,我的尾巴像把干草,我的窠儿晃晃摇摇,雨还要淋风也要扫,直吓得我喳喳乱叫。”五代的韦庄也写过一首《鹧鸪》:“‘懊恼泽家’知有恨,年年长忆凤城归”,自注云:“‘懊恼泽家’,鹧鸪之音也”,应该看作是一首“标准”的禽言诗。不过从梅尧臣开始,宋人作禽言诗的最多,周紫芝、梅尧臣、黄庭坚、刘克庄、范成大、苏轼、梁栋、戴昺、刘宰、陆游等均写过禽言诗,据统计现存宋代禽言诗有205首左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