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传统文化杂谈 醇酒篇(七)酒礼和酒令

(2008-11-10 17:57:35) 下一个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表示敬意。魏晋以前没有桌子,容易作出跪拜的动作,唐以后因为桌子的关系,一般朋友之间的应酬渐渐用打躬作揖代替了。但是皇帝设宴或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做侍饮,还是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入席。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古人不一定只在宴席上祭,就是独酌,也习惯先祭一下,苏轼《念奴娇》结句“一尊还酹江月”就是一个祭天地的动作。啐是抿一口尝尝酒味,尝酒后要对酒加以赞扬,使主人高兴。最后卒爵,就是仰杯而尽,一定要干杯,表示欣赏美酒。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做“酬”,现在把社交活动称为应酬,就来源于此,引申为主人对雇工劳动成果的回报。客人要回敬主人,叫做“酢”,客人敬酒的杯子叫酢爵,酢的原意是酸味,日文用这个汉字代表醋,酬酢引申为宴席以至朋友间的来往,现在叫饭局。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即起立稍离原座位。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做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做行酒。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礼节: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所以古代是以后干为敬,不是现代的先干为敬。

  至于文人雅士约定的酒礼则增添了不少诗意和情趣。其理想的饮酒对象是:高士、雅客、诗翁、豪侠、知己、故交、玉人、可儿等;理想的饮酒地点是:花前、月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曲硐、菏亭等;理想的饮酒时节:春郊、花时、清秋、新绿、雪霁、雁归、明月、晚凉等。凡此种种,常常为附庸风雅者效仿,其饮酒中的礼法习俗也往往被后人所沿用。诸如,“饮前酹酒”,饮前擎杯以酒泼地洒半圆,祭献或祀祖,谓之酹酒;“迟到罚酒”,《韩诗外传》记载,齐桓公宴群臣,规定“后者罚饮一经程”,今人常对迟到者或不速之客罚酒三杯;明朝杨君谦《苏谈》中有“杯中余沥,有一滴,则罚一杯”之说,现代人的说法是“滴酒罚三杯”。

现代人聚会饮酒,只会说几句“感情深,一口闷”之类的套话,或者就是“五魁首,二郎神”之类的猜拳(划拳)。古人的酒令不仅文人酒令风雅得多,就是大众酒令也花样多多,更具情趣。实际上,酒令是饮酒时所进行的一种风流文雅、睿智隽永的娱乐活动,特别在宴席上更是一种佐酒助兴、活跃气氛的主要手段,是文化入于酒,是酒中的社会文化、大众文化。酒令,顾名思义,是饮酒时的一种规矩。负者、违令者、或不能完成者当让被要求罚饮,而遇同喜可庆之事项时,则共贺之,谓之劝饮,含奖勉之意,这后一层意思现在很少见到了。

酒令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萌生于西周。本意是有关节制人们饮酒的律令,森严的礼仪制度。那时候,除设有专门“掌酒之政令”的酒官外,在酒宴上还设有专门监视人们饮酒的“监”、“史”,不管敬酒、罚酒,都要受到“监”、“史”的节制,不准饮酒过度,不准有失礼仪,违者予以惩处。这种以强制性手段确立的酒法,是依法行礼的开始,也是酒令萌发过程中的一次飞跃,或可以定为准酒令的产生。
酒令正式诞生于2600年前的春秋初期。据写于汉初的《韩诗外传》载:“齐桓公置酒令曰:‘后者罚一经程(经程是一种饮酒器)!’管仲后,当饮一经程,而弃其半曰:‘宁其弃身,不宁弃酒乎?’”这表明春秋初年已经有了酒令的名称。战国初期酒令由原来的节制饮酒转变为劝酒的性质,“礼”的内容也逐渐淡漠。汉代还留下一个利用酒令进行政治斗争的著名例子:吕后当政时一次设宴,刘邦的孙子朱虚侯刘章被推举为令官,他自称是将门之后,以军令执行酒令,在席间以醉酒逃席名义,追斩了一个吕氏子弟,于是就有了酒令如军令的说法。早在东汉末年贾逵(他的孙女就是白痴皇帝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就撰写了《酒令》一书。到了晋代,石崇在他的金谷园别墅中宴客,不但要客人即席赋诗,而且规定,“或不解者,罚酒三斗”,从此产生了正式的以诗为令进行罚酒的酒令。

酒令是中国酒文化的一枝色彩卓异的奇葩,唐宋时代酒令成俗。在唐代诗文中酒令频繁出现,饮酒行令在士大夫中特别风行,他们还常常赋诗撰文予以赞颂。白居易诗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宋蔡宽夫诗话云:“唐人饮酒必为令,以佐欢乐。”从地下发掘的考古材料也证明,唐代是一个喝酒成风,酒令盛行的时代。如1982年在镇江丹徒丁卯村一座唐代银器窑中,发现了“论语玉烛”酒筹筒和五十根酒令筹,这是十分宝贵的唐代酒令资料。唐代的酒令名目已经十分繁多,如有历日令、罨头令、瞻相令、巢云令、手势令、旗幡令、拆字令、不语令、急口令、四字令、言小字令、雅令、招手令、骰子令、鞍马令、抛打令等等,这些酒令汇总了社会上流行的许多游戏方式,这些游戏方式为酒令增添了很多的娱乐色彩 唐代以后,酒令游戏仍然盛行不衰,其名目也越来越多。宋代不但沿袭了酒令习俗,而且还丰富发展了酒令文化。单就记载介绍各种酒令的书就有《酒令丛钞》、《酒杜刍言》、《醉乡律令》、《嘉宾心令》、《小酒令》、《安雅堂酒令》、《西厢酒令》、《饮中八仙令》等。

元代以降,随着通俗文学的发展,酒令从士大夫、文人雅士及富豪之家的酒宴普及到民间普通百姓之家。明清时代,酒令进入颠峰状态,其品种之多,内容之丰富,都有前代酒令所不能比拟的。凡人间事物、花草虫鱼、经史典故、风俗习惯、时令节气、唐诗宋词、小说俗语等等,无一不可入令。而且这时候的酒令向着系统化、理论化的方向发展,日臻完善,专著颇丰。清代俞效培辑成《酒令丛钞》四卷,集历代酒令之大成。特别是文学酒令几乎运用了所有的修辞手段,雅令在娴熟中见经纶,俗令在随意中显风采。而且行令气氛宽松,不行苛令,行令只为劝酒,饮酒只为行乐。《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到鸳鸯作令官,喝酒行令的情景,描写的是清代上层社会喝酒行雅令的风貌。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象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就活跃起来。

《红楼梦》中有许多饮酒行令的描写,第二十八回中宝玉、薛蟠、蒋玉菡、云儿在冯紫英家宴是其中最好的一个,所作酒令及所唱小曲和各人的身份非常吻合,而且提示了即将展开的故事情节。宝玉提出行酒令,并规定:“要说悲、愁、喜、乐四字,却要说出女儿来,还要注明这四个字的原故。说完了,饮门酒。酒面要唱一个新鲜时样的曲子;酒底要席上一样东西,或古诗、旧对、《四书》、《五经》成语。

宝玉第一个作了一个酒令唱了一个曲子。酒令: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曲子:“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酒底:雨打梨花深闭门”。女儿喜,女儿乐,是写女儿为自己的美丽容貌而喜和为尽情的游玩而乐。女儿悲,女儿愁,具有谶语的性质。“悔教夫婿觅封侯”句用唐代诗人王昌龄《闺怨》诗原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说的是少妇在大好春光里,后悔不应该叫丈夫到外面去追求功名,自己独守空闺。“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句形容悲痛至极而泪流不断。红豆:名相思子,大如豌豆,色鲜红。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里用以比相思之泪。“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句菱花镜即镜子。既有宋柳永《蝶恋花》词“衣带见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以及李清照《醉花阴》词“莫到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意。捱不明的更漏:意长夜难明,难熬天亮。古用滴漏作计时。故称“更漏”。:若隐若现。唐杜牧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元王实甫《西厢记》“新愁近来接着旧愁,旧愁似太行山隐隐,新愁似天堑水悠悠。”“雨打梨花深闭门”句出宋秦观《鹧鸪天》词:“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中旧啼痕,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无一语,对芳尊,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灸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另见宋李重元《忆王孙》词:“……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因席上有梨,故说梨花的诗句。这句用意暗示宝钗婚后生活的情景。这首《红豆曲》是八十年代版的《红楼梦》中最好的插曲之一。

其二冯紫英酒令:女儿悲,儿夫染病在垂危。女儿愁,大风吹倒梳妆楼。女儿喜,头胎养个双生子。女儿乐,私向花园掏蟋蟀。曲子:“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精灵,你是个神仙也不灵,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酒底:鸡鸣茅店月。此令反映了市井小民冯紫英的情趣,写出女儿所关心的是丈夫儿子及自己的容貌。语言平庸。它很符合冯紫英的身份。曲子写出风月场的打情骂俏。可以看出冯紫英的性格、教养。可人:惹人喜爱的人。鬼精灵:聪明机灵。鸡鸣茅店月:句出唐温庭筠《商山早行》诗:“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因席上有鸡,故说带鸡的诗句。

其三云儿酒令:女儿悲,将来终身指靠谁?女儿愁,妈妈打骂何时休?女儿喜,情郎不舍还在家。女儿乐,住了箫管弄弦索。曲子:“豆蔻花开三月三,一个虫儿往里钻,钻了半日不得进去,爬到花上打秋千。肉儿小心肝,我不开了你怎么钻?”酒底:桃之夭夭。此令写出了旧时倡女的喜怒哀乐。妈妈是指倡女的养母即鸨母。箫是直吹的竹制管乐器。弦索本是乐器的弦,金元以来泛指琵琶、三弦等弦乐器。曲子以豆蔻花为喻,写撩拨挑逗的倡女生活。豆蔻是一种植物,初夏时开淡黄色的花。肉儿小心肝:对情人的昵称。“桃之夭夭”句出《诗经 周南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夭夭:形容桃花美丽茂盛的样子。因席上有桃,故说带桃的诗句。

其四薛蟠酒令: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女儿愁,绣房撺出个大马猴。女儿喜,洞房花烛朝慵起,女儿乐,一个xx往里戳。曲子:“一个蚊子哼哼哼,两个苍蝇嗡嗡嗡。…… ”此令实在是龌龊不堪,就这样一个酒令,薛蟠还是“急得眼睛铃铛一般,瞪了半日”才吭吭哧哧挤出来。写出薛蟠胸无点墨、浪荡放纵的纨绔子弟形象。薛蟠唱不出曲子,只好胡乱说什么“蚊子”、“苍蝇”,“哼哼”、“嗡嗡”,还自嘲自解叫“哼哼调”,以致被众人取笑一番,免了他的曲子和酒底。

其五蒋玉菡酒令: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女儿愁,无钱去打桂花油。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女儿乐,夫唱妇随真和合。曲子:“可喜你天生成百媚娇,恰便是活神仙离碧霄。度青春,年正小;配鸾凤,真也着。呀!看天河正高,听谯楼鼓敲,剔银灯同入鸳帏悄。”酒底:花气袭人知昼暖。此令“灯花并头结双蕊”句下有脂评云:“佳谶也”蜡烛芯点燃后呈穗状,叫“烛花”。“双蕊”就是两个“烛花”。古人以为灯花是吉兆,以为“双蕊”像征夫妻的团圆。暗示八十回后蒋玉菡将娶花袭人为妻以及婚后“夫唱妇随”的生活。曲子写洞房结良缘的情景。似亦具有“谶言”性质。碧宵:天空。元王实甫《西厢记》:“我则道这玉天仙离了碧宵。”配鸾凤:指结为夫妻。谯楼:即鼓楼,古时际鼓报时之楼。“花气袭人知昼暖”原句出自宋陆游《村居书喜》诗:“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小说中改“骤”为“昼”,或因音近记错)。此酒底是蒋玉菡拿起一朵木樨来念的。木樨即桂花,香气郁馥,句中的“花气”含有“木樨”之意。直接点出“袭人”二字,袭人又姓花,当也是谶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