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田汉和《关汉卿》:以此文纪念田汉先生诞生110周年,逝世40周年。

(2008-08-26 20:27:51) 下一个
今年是杰出的戏剧作家田汉先生诞生110周年,逝世40周年,又是他的名作《关汉卿》发表和首演50周年,仅以此文纪念之。
田汉(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原名寿昌,曾用过许多笔名,其中最有名的是为《毕业歌》和《义勇军进行曲》作词时用的陈瑜,这个笔名来自他的妻子。田汉出生在长沙县城东面的花果园镇茅坪村,祖上曾是大地主,但到了祖父田桂泉手上败落了下来。家里有出无进,全家靠种田为生,兼做一点织绢的手艺。田汉的父亲田禹卿想通过文化学习而冲出这个家,1 5 岁结婚后还坚持在私塾上学。但是他失败了,终因家贫而废学。当田禹卿3 4 岁病死的时候,他把自己未能实现的希望留在了儿子田汉身上,把一副生活的重担留给了妻子。田汉的母亲易克勤小时候曾陪弟弟易象读书,深知文化的重要,极力支持儿子读书。
南社诗人易象,字梅臣,号梅园,清末以补廪生(可以到县里领取伙食补贴的秀才)身份进县学,在当时当地有相当的知名度,曾在湖南南部讲学,不久出外谋事,即投身到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加入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后来在李大钊任评议长的神州学会中担任干事。易梅园对外甥田汉抱有很大的期望,是少年田汉思想上的引路人和经济上的资助者。田汉在家乡读了几年私塾,成绩颇佳,很得老师的欣赏,1912年就读于著名的长沙师范学校。1916年,易梅园被任命为湖南留日学生管理员,刚从长沙师范毕业的田汉就随舅父前往日本,进入东京高等师范读书。
易淑瑜是易梅园的女儿,也就是田汉的表妹。他们自小青梅竹马,产生相互爱慕之情是很自然的事情。易梅园对于他与自己女儿的爱情也采取默许的态度,而且颇有将女儿许配给他的意思。但田汉的舅母却嫌弃田汉家境贫穷,未曾同意。因此田汉与易淑瑜之间的关系似乎总有些模糊。1919年夏天,田汉借暑假回国探亲的机会,把易淑瑜带到了日本,他们保持着一种“柏拉图式”的关系。一年后,易梅园在长沙被反动军阀赵恒惕杀害,易淑瑜失去了慈爱的父亲,而田汉失去了舅父——被他称为“知我最甚、爱我最深、责我最力的人”,共同的悲痛使他们结合了。易淑瑜回国后协助田汉创办《南国半月刊》,因病早逝,育有一子田海男。当易淑瑜自知不久于人世时,嘱咐田汉娶易淑瑜视为嫡亲姐妹的好友黄大琳,以代她尽为妻为母之责。田汉与黄大琳的婚姻是草率不理智的,他谈不上爱黄大琳,只是把她作为亡妻的幻影罢了,这注定了他们的婚姻是一个悲剧。经过两年的磕磕绊绊,他们的婚姻果然走到了尽头。田汉的第三位妻子林维中,出身贫寒,性格倔强。其在南洋教书时,在报刊上读到了田汉的文章,由此心生仰慕,开始与田汉有书信往来。她支持田汉的事业,以女性的热情、温柔和崇敬慰藉他,使田汉深受感动。但此时安娥闯入了田汉的生活,使其感情的天平发生了偏移。但情深意重的田汉难以忘怀在困境中给过自己支持和安慰的林维中,最后还是和她组成了家庭。但是这段三角恋并并没有因此而宣告结束,田汉与安娥的情感纠缠、林维中的意气用事撒泼取闹等诸多因素让这段婚姻最终以破裂收场。林维中为田汉育有一儿一女。儿早夭,存女田玛俐(即田野)。1929年秋冬之际,从苏联留学回国的安娥(1905~1976,原名张式源,曾用名何平、张菊生,河北获鹿人。1925年肄业于北京美术专科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即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回国,在上海中共中央特工部工作,并开始诗歌创作,是著名歌曲《卖报歌》、《渔光曲》等的词作者)承上级使命,来动员田汉入党。相较林维中的贤惠,安娥的革命热情和四海为家的经历更契合田汉的“漂泊”心理和流浪气质。他们一见钟情,接着开始同居,安娥还怀上了田汉的孩子。但不久林维中从南洋归来,田汉几经思索,还是决定遵守诺言,与林完婚,安娥忍痛退出,独自产下她与田汉的儿子田大畏。她与田汉的情缘一直未曾中断,在抗战时期,二人并肩作战,患难与共,是田汉生活和事业上的知心伴侣。她此后一直跟随田汉左右,直到1976年在田汉去世后的第八年也于凄苦中告别了人世。
田汉在20年代开始从事戏剧活动。1930年3月,他以发起人之一的身份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并被选为以鲁迅为首的7人执行委员之一,接着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1930年(一说1932年)他参加中国共产党,从此参与了党对文艺的领导工作,担任过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这期间,他创作了话剧《梅雨》、《乱钟》、《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回春之曲》等大量作品;同时又和夏衍、阳翰笙等打入电影阵地,为“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写了《三个摩登的女性》、《青年进行曲》、《风云儿女》等一批进步电影文学剧本,使电影文学从思想到艺术出现了新面貌。此外他还创作了由聂耳谱曲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著名歌曲。这个时期是田汉政治热情和艺术才能全面发展的时期,他对左翼文化活动的开展,起了领导和推动作用。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在文学事业上从未留下有影响作品的周起应(周扬)成为文工委的书记,倡导“国防文学”的口号,和鲁迅倡导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对立。而周起应俨然以党的领导自居,搞宗派活动,在左翼文化活动内部造成了分裂。作为文工委成员的田汉,不管内心怎麽想,行动上自然要服从党的组织纪律。1934年深秋的一天,“文委”的四名成员阳翰笙、周扬、夏衍、田汉在内山书店与鲁迅见面。这次会面,在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中这样描写:“去年的有一天,一位名人约我谈话了,到得那里,却见驶来了一辆汽车,从中跳出四条汉子:田汉、周起应,还有另两个,一律洋服,态度轩昂,说是特来通知我:胡风乃是内奸,官方派来的……这真使我口呆目瞪。我的回答是:证据薄弱之极,我不相信!当时自然不欢而散……”。解放后,周扬在剿灭“胡风反革命集团”中出力甚多,盖源于此。在文学事业上实在没有像样贡献的周扬,其才华总是在政治斗争中显露,反右派运动时在斗争冯雪峰和“丁(玲)、陈(企华)集团”中又有出色的表现。田汉对“胡风反革命集团”态度如何,似乎没有太多的历史资料说明,但在反右中,态度显然比周扬消极得多。但是由于周扬,田汉背上了“四条汉子”的恶名,这是他被迫害致死的原因之一。
1935年2月,中共江苏省委和上海文委被破坏,田汉与阳翰笙等被捕入狱,后保释出狱被软禁于南京。“七七”事变后,创作了5幕话剧《芦沟桥》,并举行劳军演出,这就是他在文革中被诬陷为叛徒的由来。不久,中共代表团到达南京,审查了田汉被捕后的表现,恢复了他的组织关系。1938年 2月,田汉应周恩来之邀,到武汉参加国共合作的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为郭沫若),任第六处处长,负责艺术宣传工作,同洪深等组建了10个抗敌演剧队、 4个抗敌宣传队和一个孩子剧团。 “皖南事变”后,田汉离开重庆到湖南南岳住了近半年,随后到桂林从事抗战戏剧活动。抗战胜利后,田汉于1946年春回到上海,投入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民主运动,写作了《丽人行》、《忆江南》、《梨园春秋》等戏剧和电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田汉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历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并被选为第一、第二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他紧密团结广大戏剧工作者,为壮大戏剧队伍、繁荣戏剧创作做了大量工作。他积极推动戏曲改革,促进了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写出了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改编了戏曲《白蛇传》、《谢瑶环》等作品。
当“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成为治国、反修纲领之后,毛泽东就对文化、文艺、教育、学术等领域,投入了相当多的关注和重视。他对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文艺界,特别是戏剧界的状况非常不满意。“反修”、“防修”和“两条道路”的斗争,率先在意识形态领域烽烟四起。文艺领域,成为政治斗争的晴雨表。
在1962年底,毛泽东在与华东地区省、市委书记谈话中,就批评戏剧界“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多起来,有点西风压倒东风”。到了1963年,特别是9月份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在对文艺界严厉批评后,明确提出“反修”要包括意识形态领域。随着毛泽东对文艺界阶级斗争动向越来越重视,他的批评调门也越来越高。1963年11月,毛泽东批评文化部及其主管的《戏剧报》时说:“一个时期《戏剧报》尽宣传牛鬼蛇神。文化部不管文化,封建的、帝王将相的、才子佳人的东西很多,文化部都不管”,“如果不改变,就改名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或者外国死人部”。1963年12月,中宣部文艺处编辑的《文艺情况汇报》上,刊载了《柯庆施同志抓曲艺工作》的材料。毛泽东阅后作出批示:“各种艺术形式——戏剧、曲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诗和文学等等,问题不少,人数很多,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不能低估电影、新诗、民歌、美术、小说的成绩,但其中的问题也不少。至于戏剧等部门,问题就更大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已经改变了,为这个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之一的艺术部门,至今还是大问题。这需要从调查研究着手,认真抓起来。”“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文艺,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岂非咄咄怪事。”1964年6月,毛泽东在中宣部文艺处起草的《关于全国文联和所属各协会整风情况的报告》(草稿)上批示:“这些协会和他们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数,(据说有少数几个好的)15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如不认真改造,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要变成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
毛泽东对文艺界的指责越来越严厉,性质也越来越严重。这些指示、批评公布和传达之后,随着文艺界“反修”斗争的开展和深入,文艺界掀起了一系列批判浪潮,《李慧娘》、《谢瑶环》、《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等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被禁止发行、禁止上演,遭到公开的大批判,越来越多的文艺界人士,被指责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毒草和“资产阶级代言人”。文艺界一时间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再加上田汉等人对江青(蓝苹)三十年代所作所为,知根知底,文革一开始田汉就首当其冲,被抓了起来。1968年12月10日瘐毙狱中。1979年4月昭雪平反,在北京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田汉毕生从事文艺事业,创作了话剧、歌剧60余部,电影剧本20余部,戏曲剧本 24部,歌词和新旧体诗歌近2000首。他不仅是中国革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和戏曲改革事业的先驱者,同时也是中国早期革命音乐、电影事业的卓越组织者和创造者。
他写的《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传唱全国,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1934年,“电通”公司在上海成立,请田汉写一个电影剧本,到这一年冬天,“电通”公司向田汉征稿。田汉就先交了个简单的,名叫《凤凰的再生》的文学剧本,给“电通”公司的孙师毅(中国电影编剧、歌词作家,笔名施谊)。1935年2月,田汉就被国民党逮捕入狱了。 “电通”公司为了尽快开拍,决定请孙师毅把田汉的文学剧本改写成电影文学剧本,孙师毅征得田汉同意,影片改名为《风云儿女》。在处理主题歌歌词时,他仅仅修改了几个字,这就是原词第六句:“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改成了“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当时,聂耳正准备去日本,得知影片《风云儿女》有首主题歌要写,主动向孙师毅、许辛之要求,把谱曲的任务交给他,并表示到日本以后,歌稿尽快寄回,决不会耽误影片的摄制。果然,没过多久他就从日本寄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谱,可以说这是聂耳的绝笔。
根据徐悲鸿的提议,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通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居安思危的思想。在文革中,因田汉被诬陷为曾叛变投敌,所以《东方红》变成非官方国歌,也禁止演唱用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但在外交场合仍演奏《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谱、不唱歌词。 1978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集体填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不久田汉被平反昭雪。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撤销1978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歌词,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

1958年,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田汉写作了 12场话剧《关汉卿》,全剧以《窦娥冤》的写作和上演为线索来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了元代战斗的戏剧家关汉卿的艺术形象。现存历史文献中关于关汉卿生平的资料极少,田汉全面分析了元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和人民生活,通过研究作品的思想感情来把握关汉卿的思想性格,从而写出了他和人民群众息息相通的关系,写出了他憎恶黑暗、蔑视权势,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单纯善良的少女朱小兰抗拒恶奴凌辱,被赃官诬陷处斩。关汉卿激于义愤,在歌妓朱帘秀等人的支持下写成了悲剧《窦娥冤》。权相阿合马看出了关汉卿借戏剧鞭答时政的意图,强令修改剧本,否则不许上演。关汉卿宁折不弯,拒绝修改。朱帘秀深明大义,以自我牺牲的精神承担了演出的责任。剧本还写了嫉恶如仇的赛帘秀,诙谐风趣而又爱憎分明的王和卿,仗义而刚烈的王著等人物来映衬主要人物,也写了狠毒卑鄙的郝祯和投机取巧的无耻文人叶和甫来作为对照。
反右斗争以后,文艺界对现实题材噤若寒蝉,纷纷写起历史剧,这也就是被毛泽东批判之处。这一时期历史剧的名家名作有:郭沫若的《蔡文姬》和《武则天》、曹禺的《胆剑篇》以及田汉的《关汉卿》(还有三部很有名的,被毛泽东点名批判的新编或改编京剧《海瑞罢官》、《谢瑶环》、《李慧娘》)。郭沫若创作《蔡文姬》的意图纯粹是配合毛泽东为曹操翻案,《武则天》也是为女皇翻案,所以即使在文革中也得到优容。曹禺的《胆剑篇》是在当时反复宣传苏修背信弃义和三年自然灾害的背景下,宣扬卧薪尝胆精神,激励人民发奋图强。而田汉的《关汉卿》却是揭示“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社会黑暗,进而通过剧中人物千户王著的口,喊出为民除害的呼声。特别是那首脍炙人口的“蝶双飞”:
将碧血,写忠烈,
作厉鬼,除逆贼,
这血儿啊,
化作黄河扬子浪千叠,
长与英雄共魂魄。
这些年
风云改变山河色,
珠帘卷处人愁绝。
念我汉卿,
读诗书,破万册,
写杂剧,过半百,
都只为一曲《窦娥冤》,
俺与你双沥苌弘血;
差胜孤月自圆缺,
孤灯自明灭;
坐时节共对半窗云,
行时节相应一身铁。
各有这气比长虹壮,
哪有那泪似寒波咽!
提什么黄泉无店宿忠魂,
争说道青山有幸埋芳洁。
俺与你
发不同青心同热;
生不同床死同穴;
待来年遍地杜鹃花,
看风前汉卿四姐双飞蝶。
相永好,不言别!
这是一首很有元曲韵味的新诗和旧体诗结合的典范,现在很少有人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其境界曹禺是比不上了,更不用说拍马溜须圣手郭某人,品格简直判若云泥。田汉写《关汉卿》时内心是怎麽想的,今天我们是不可能知道了,但可以肯定是对当时环境有感而发。此时距离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发难还有大半年,怪不得后来批判他的时候,“这些年风云改变山河色,珠帘卷处人愁绝。”这句话成了他的罪证。
这个剧本并不拘泥于历史事实,但又切合于历史真实。历史上实有其人的不过关汉卿、珠帘秀(应该是一个艺名,关汉卿有《南吕 一枝花》赠珠帘秀)、阿合马(历史上真是被刺杀的)和郝祯,最多再加一个王和卿的原型王实甫。许多情节,如关汉卿是杏林高手、朱帘秀被某王太妃认为义女等纯属虚构。由于田汉很好地把握了历史的脉络,使我们看到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相信当年存在过其人,发生过其事。剧本表现了关汉卿的戏剧艺术活动,写出了他最可贵的斗争品格。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服老)中写道:“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 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按:咽作两字不大好理解,有人解释为唱歌,有咽字望文生义之嫌,前面已经有会歌舞,不可能重复。琴棋书画,独缺画,怀疑是会画作之误)、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表面上,由于“铜豌豆”是旧时青楼勾栏中对那些百战不殆的老狎客的昵称,此曲主题似乎是写作者如何占尽风流,大有嫖遍天下的妓院,采尽天下花草,自豪高兴的心态。且自豪无比地自封为铜豌豆。实际并非如此,考虑到当时蒙古人的残暴统治和关汉卿流传下来的一系列作品,田汉在此剧中也引用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这句话作为关汉卿的自况,赋予“铜豌豆”这个词完全崭新的诠释。关汉卿的艺术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进步文人的斗争传统,也融注了田汉一生为我国戏剧事业奋斗的生活体验。
剧本体现了田汉创作的一贯特色:丰富的想象、炽热的诗情,执着的历史正义感。全剧结构完整,描写细密,语言精炼,被公认为是田汉戏剧创作的高峰,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座丰碑。《关汉卿》于 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导演欧阳山尊等,刁光覃饰关汉卿,舒绣文饰朱帘秀。同年,马师曾把它改编为粤剧,自己饰关汉卿,舒绣文饰朱帘秀,并拍成了电影。一曲“蝶双飞”倾倒了多少人,因为粤语中保留了入声,而这首诗恰恰也用的是入声韵,读起来声尽意不尽,特别悲壮,令人回肠荡气,心情久久不能平息。用普通话朗诵,韵味就要差一些。此剧最后一场中还有一曲“沉醉东风”也很漂亮。上一代作家古典文学素养很高,古典诗词曲赋非常熟捻,才能写出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