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年、中年、老年词人的悼亡词(三)

(2008-03-10 18:08:21) 下一个
老年词人贺铸的悼亡词
《鹧鸪天》――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1052~1125) 字方回,宋太祖贺皇后(即京剧《贺后骂殿》中的那个贺后)族孙。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的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年少读书,博学强记。任侠喜武,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宋史•贺铸传》)。17岁时离家赴汴京,曾任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出监临城县酒税。元丰元年(1078)改官滏阳都作院。五年赴徐州领宝丰监钱官。由于所任皆冷职闲差,抑郁不得志,自称“四年冷笑老东徐”。元祐三年(1088)赴和州任管界巡检。此虽武职,但位低事烦,不遂其愿。不久因李清臣、苏轼推荐,改文职,任承事郎,为常侍。旋请任闲职,改监北岳庙。绍圣二年(1095)授江夏宝泉监,在任上整理旧稿,编成《庆湖遗老前集》。元符元年(1098)因母丧去职,不久东归,游历或居住于苏、杭一带。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服丧期满,召为太府寺主簿,继又改任宣议郎,通判泗州。崇宁四年(1105)迁宣德郎,通判太平州。再迁奉议郎。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卜居苏州。重和元年(1118)以太祖贺后族恩(阊门是苏州著名的城门,用来借指苏州),迁朝奉郎,赐五品服。他因尚气使酒,终生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晚年更对仕途灰心,在任一年再度辞职,定居苏州。家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以此终老。这一时期太祖贺后族孙恩,他继续编成《庆湖遗老后集》。宣和七年(1125)卒于常州之僧舍。
贺铸夫人赵氏是赵宋宗室女,勤劳贤惠。贺铸长相奇丑,又因为个性耿介,得罪过不少豪门显贵,一生郁郁不得志,只有妻子赵氏是他人生中最亲近最钟爱的人。贺铸曾有《问内》诗写赵氏冒酷暑为他缝补冬衣的情景,夫妻俩的感情是很深的。1109年57岁的贺铸第一次退休后与妻子卜居苏州,后来妻子死在那里。1118年66岁的贺铸因迁朝奉郎,赐五品服再度出仕,在任一年心灰意冷彻底退休重回苏州(阊门是古苏州的西门,在往西四站公共汽车就到著名的寒山寺)时,想起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来,作了这首哀怨凄婉、动人肺腑的《鹧鸪天》。痛感物是人非,满腹辛酸无处倾诉,只能哀叹:好好一起到苏州定居,怎么就不能一起再回来了呢?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已经树木凋零,落叶萧索;而池中原先那对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如今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它肯定也经历了失伴之苦吧!那晨光初露的草原,东方才刚刚发白,躺在草丛上的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儿,须臾之间就不见了。人生原来就是这样短暂啊!在那新垒起来的坟头前,作者默默地哀悼着亡妻;在从前两人住过的地方,作者更是久久留恋,不肯离去。回到家里,躺在亡妻睡过的床上,聆听着南窗的夜雨,遥想当年妻子在深夜里为自己补衣的情形,作者沉痛地表现出了对亡妻之情的深切怀念。
全词以心理感受和自我探问起首,中间暗中以时间作为发展线索,并且穿插了许多意象。这些意象大多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如梧桐二句,以树鸟比喻失偶,恰是化用了孟郊《烈女操》“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之意;原上草二句感叹人生短促,又是化用了古乐府《薤露歌》“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恰当地表现了主题,结句更是提炼出“挑灯夜补衣”这一细节,体现了作者心绪之细,感情之真。从诗经中的《绿衣》开始,亡妻生前补的衣裳一直是悼亡作品的重要内容。这最后一句敲响了全词的最强音符,将全词的意境推向了高潮。读之无不令人潸然泪下。
这首悼词,与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相媲美,被称为宋代“悼词双璧”。 与纳兰、苏轼他们青、中年丧妻不同,贺铸是晚年丧妻的;所以纳兰《金缕曲》和苏轼《江城子》感情的显露十分直白、大笔挥洒、淋漓尽致,而贺铸的《鹧鸪天》格外深沉,于平静的笔端之下饱含对妻子的深情。词人重过阊门,目睹梧桐,眼看鸳鸯,面对孤坟,由物及人,缘物生情,心中涌起的思妻哀情。只有饱经风霜的老年人,共同度过多年的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夫妇生活,才能写出“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样表面平淡,内心翻江倒海的结句。南窗雨让人饱尝淋雨之苦与孤寂凄凉,南窗雨让人怅然于挑灯补衣恩爱体贴之一去不返,极曲致地传达出对妻子的挚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