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年、老年词人的悼亡词(一)
(2008-03-10 09:22:27)
下一个
青年词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金缕曲 亡妇忌日有感 》――纳兰性德
“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
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已。
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清泪尽,纸灰起。”
康熙十三年(1674),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已故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是年卢氏年方十八。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但是仅三年,康熙十六年(1677)四月末,卢氏生一子海亮。约月余,卢氏以产后患病,于五月三十日卒,卢氏灵柩暂厝双林禅院。康熙十七年(1678)七月,葬卢氏于皂荚村,纳兰性德请内阁中书、诗人叶舒崇为作墓志铭。叶舒崇《卢氏墓志铭》中描写卢氏:“生而婉娈,性本端庄”。这句话倒没有夸张,有纳兰去世前一年所追记的洞房之夜的《浣溪沙 十八年来》为证。纳兰在新婚之夜见到她时,惊讶于她的风神秀美,竟不知如何说话。
叶舒崇在《卢氏墓志铭》中是这样描写纳兰和卢氏的婚姻生活以及纳兰对卢氏的痛苦追思:“乌衣门巷,百两迎归;龙藻文章,三星并咏。……容若身居华阀,达类前修,青眼难期,红尘置合;夫人境非挽鹿,自契同心,遇辟游鱼,岂殊比目。抗情尘表,则视有浮云;抚操闺中,则志存流水。于其没也,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
纳兰性德是一介贵公子(其父明珠时任大学士,极得康熙皇帝宠信),又有“满洲第一词人”之誉,按古时中国封建社会伦理标准,纳兰恰恰具备了寻欢作乐的合理条件。但他却自性淡泊,把夫妻之间的情分看得比什么都重。纳兰性德可以说是清代第一痴情人,他看重夫妻之情,朋友之情,都留下千古流传的美谈。卢氏死后仅半个月,纳兰便在暂存灵柩的双林寺写下了他的传世第一首悼亡词,著名的《沁园春 青衫湿遍》。从那时起到八年后去世时为止,他无论是在妻子的忌日生辰,还是在马上途中,不论是和朋友欢会,还是在和续妻相处,心中总是弥漫着一层摆脱不了的哀伤。在他的词集《饮水词》三百四十多首中悼亡词就占了四十首,平均每年达五首之多,还不包括未曾流传下来的。在这些词中详细地描写了亡妻房中的什物,香粉,妆盒,绣帐,绣鞋,以及妻子当年与自己读书时撒娇的情景,把近乎隐秘的夫妻生活的细节,都完整地记录了下来。从此可以看出,即使续弦之后纳兰性德还是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卢氏的一切遗物,他却就是那么一个至情纯真之人。在这些悼亡词中有热烈如火情爱的追忆,有悲痛入骨哀思的寄托,有阴阳分隔思念的无奈。
卢氏去世了三年后,在她的忌日时,他又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金缕曲 此恨何时已》。全词在春尽夜雨的葬花天气中起兴,进而遗恨悠悠三载,旧约抛却,魂魄未曾入梦来。倾诉着自爱妻去世之后,活在人间已经索然无味。渴望能有鱼雁从另一个世界带来亡妻的信息。在叙述了自己的思念和悲痛之后,词人幻想着和卢氏再结来生夫妇。但又惧怕来生重蹈今世覆辙,再次缘悭一面。此词语痴入骨,哀感顽艳,令人不能卒读,堪称最具代表性的悼亡词之一。痛切的期待,迷惘的愿望,充满着青年人的特点,这就是青年词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