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代名相李东阳,看看现代谁有点儿像他。

(2007-08-22 20:37:09) 下一个

李东阳(1447-1518),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是茶陵高陇龙匣(今高陇镇龙集村)。父亲李淳是个饱学之士,以教私塾为生,因家贫,甚至还当过摆渡的船工。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六月初九出生于北京西涯村,李东阳幼年时,父亲对他教育甚严。他聪颖好学,显现出非凡的才华。4岁时,他随父亲在北京时就会写直径一尺的大宇,被京城中人视为神童。景泰元年(1450)顺天府官员把他推荐给景帝,他当着景帝的面写了“龙、凤、龟、麟”等10多个大字,景帝看了非常高兴,把他抱在怀里赐给他许多珍奇水果。明代宗在景泰三年和五年又先后两次召见他,并要他试讲《尚书大义》,他应对从容,出口成章,深得代宗喜爱,夸“是儿他日作宰相”,准予他进顺天府学读书。《尚书》是一部上古的政治文献,在儒家经典中比《诗经》、《春秋》、《论语》难得多,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能讲得头头是道,被皇帝认可确实不容易。现今只见过易中天侃《三国》,于丹侃《论语》,还没见有人侃《尚书》,李东阳若生在今日要比易中天和于丹红得多了。科举时代很讲究籍贯,因为考秀才必须当地户籍,考举人必须该省户籍并按县人口和历史情况分配名额,进士按省人口和历史情况分配名额。名额有限,当地人士自然不允许别省籍的人冒籍参加考试。现在的高考也和五、六百年前情况差不多,也在严查高考移民,现代中国的许多怪事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李淳是个穷塾师,没有办法让天才的儿子留在教育条件全国最好的首都接受教育,参加考试。这下子可好了,有皇帝的特批,问题解决了。其实当初顺天府官员把他推荐给景帝,其用意也和现在北大、清华抢各地高考状元差不多,把神童罗致在顺天府,也是顺天府的政绩啊。
这时顺天府最出名的老师是天顺元年(1457)的状元黎淳,李东阳就在他的门下深造。天顺六年(1462)中举人,次年考中二甲第一名进士,又称传胪。这个传胪虽然次于三鼎甲,但在皇帝宴请新进士的琼林宴上却是要由传胪唱名(大声宣读名单)的,因此对传胪有一些特殊要求:身材匀称,相貌端正,声音洪亮,可见李东阳是一个小帅哥。按照传统的做法状元任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和探花任翰林院编修(正七品),都是正式官员,二甲以下优秀的留在翰林院当研究生(翰林院庶吉士),次一等留在中央机关当实习生(各部观礼),其余的就外放到各地当县团级的基层干部。二甲第一名的李东阳自然授翰林院庶吉士,别看翰林院庶吉士只是个领九品小官工资的研究生,在明朝辅臣除三鼎甲出身外,剩下的几乎都是庶吉士出身,因此此时李东阳取得了预备宰相的资格。就在这一年化州(广东化县)神童十岁的秀才杨一清也被当地推荐到黎淳门下读书,遇到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师兄,两人惺惺相惜,相约共同发奋努力,为国尽忠。在后来的五十年中,他们一直私下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共同演绎了一出锄奸大戏。
成化二年李东阳研究生生毕业,分配在翰林院当编修。就像文革中一些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逍遥派不参与派性争斗,专心钻研业务那样,混乱的成化后十年李东阳不参与派争,在翰林院潜心研究学术,在诗歌、散文、书法各领域都取得很大成就,为日后成为文坛领袖打下坚实基础。经过二十年工夫慢慢升至从五品的翰林院副职领导侍讲学士,再进一步充任东宫讲官:正五品的詹事府左庶子,经常接触日后的孝宗皇帝。孝宗即位,李东阳参与编写《宪宗实录》,实际编写工作主要是由一位年轻的编修杨廷和完成的,从此杨廷和开始了和李东阳的合作。特别在权阉刘谨当政的黑暗时期,杨成为李的主要助手,两人配合得非常好。弘治四年《宪宗实录》编成后,李东阳在仕途上得到快速升迁,由左庶子兼侍讲学士进为正四品的太常少卿(主管礼乐祭祀的中央机关副长官)。由于文章写得好,第二年在首辅徐溥推荐下,升任礼部右侍郎(正三品)兼侍读学士,入内阁专掌起草诰敕。十一年二月,还是因为徐溥的推荐,晋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成为官居一品的内阁辅臣。同年徐溥退休,朝政由刘健为首的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内阁负责。十六年二月,李东阳晋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
李东阳是当时最著名的书法家,至今还有墨宝流传下来。他在篆书、楷书、隶书、行草书上都下过很深的功夫,对自己的篆书很自负,说:“李斯、李阳冰之后,就算小生我了。”然而他成就最高的应该算草书:笔法圆转瘦硬、骨力雄健、气度高旷。用笔方式与明代其他草书家不同。人们称赞道:“长沙公大草,中古绝技也!玲珑飞动,不可按抑,而纯雅之色,如精金美玉,毫无怒张蹈厉之癌,盖天资清澈,全不带渣滓以出。”成年后,李东阳又刻苦师法颜真卿,得其精髓而又自成一家,由他题写的碑额字迹遍布神州。李东阳不仅以书法闻名,更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每当内阁有奏疏,因他工于古文字,多由他起草。奏疏一出,天下人赞不绝口,还竞相传诵,《明史》称当时朝廷文章的大手笔都出自李东阳之手。 明初,全国流行台阁体,因形成于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台阁重臣而得名,当时杨士奇是全国文坛领袖。台阁体的诗文雍容典雅,逸适安闲,大多粉饰承平,歌功颂德。到明中后期,这种文体受到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前后七子的反对。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倡导摹拟复古。李东阳的一些诗反映了社会的真实和民间的生活。他入阁为相18年,在朝时间长,地位高,不仅自己才学渊博,又能奖励后学,推荐隽才,因此不少文学之士都围聚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诗派----茶陵诗派(以他的原籍命名)。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是从台阁体到复古派之间的一个过渡流派,在明代文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的散文追求典雅流丽,未摆脱了台阁体的影响,但已经主张师法先秦古文,著有《芜对录》、《怀麓堂集》等传世。《明史·李东阳传》写道:“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他继杨士奇之后成为明代两个领导文坛的宰相之一。
回过来说李东阳治理国政的情况。三人内阁中刘健,河南人,弘治元年入阁,资格最老,脾气最暴。这人是个急性子,十分容易着急上火,但他却有着一项独特的能力——断。这位内阁第一号人物有着极强的判断能力,能够预知事情的走向,并提前做出应对。正是这种能力帮助他成为弘治后期的第一重臣。李东阳是弘治三阁臣中的第二号人物,也是最厉害的一个。他的性格和刘健刚好相反,是个慢性子,平日总是不慌不忙,天塌下来就当被子盖。他也有着自己独有的能力——谋,此人十分善于谋略,凡事总要考虑再三之后才做出决断,思虑十分严密,内阁的大多数决策都出自于他的策划。谢迁,浙江余姚人,也是弘治八年入阁,三阁臣中排行最后。这位仁兄虽然资历最低,学历却最高,他是成化十一年(1475)状元 ,这人不但书读得多,还能言善辩,这也使他具有了一种和内阁中另外两个人截然不同的能力——侃。他饱读诗书,口才也好,拉东扯西,经常把人搞得晕头转向,只要他一开口,连靠说话骂人混饭吃的言官也自愧不如,主动退避三舍。因此谢迁是一个很理想的内阁新闻发言人,善于解释和宣传李东阳提出的,刘健决定的各项政策,其侃才足以化解来自言官的阻力和诘难。当时朝廷内外对这个独特的三人团有一个十分贴切的评语: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这三个人通力合作,发挥各自所长,他们组成的内阁极有效率,办事牢靠,自身又非常团结,相互敬重,其地位在明代历史上仅次于另一个三人团:仁宣和正统前期的“三杨”内阁。
花无白日红,人无千日好,弘治十八年一代明君孝宗皇帝去世,临终时,李东阳与刘健、谢迁一起同为顾命大臣。 武宗刚即位未改元,三位顾命大臣按惯例都晋衔加级,弘治十八年七月,李东阳被进为少傅兼太子太傅,八月加柱国。武宗朱厚照即位时年仅15岁,他父亲一是因为自己有着苦难的童年,希望儿子过得好一些,二是因为朱厚照的弟弟很小就死了,只有这唯一的继承人,所以十分娇惯他。这个孩子大概有他曾祖父英宗皇帝贪玩的基因,一辈子长不大。太监刘瑾一帮人天天带这个孩子玩,击球走马,放鹰逐犬,孩子玩得挺开心,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一帮太监共有八个,被称为八虎。以刘健为首的三个阁老和六部尚书一看不对劲,于是联合面奏小皇帝,要求诛杀这帮误国的太监。小皇帝心里实在舍不得,但毕竟受过父亲多年熏陶,在不玩的时候还明白事理,对大臣们说把这八个家伙赶出京城,让他们在南京呆着,这样处理行不行?退朝后大臣们开会商议,出现意见分歧了。大部分大臣认为留着这帮家伙是祸害,应该继续奏请皇帝杀了他们,其中以刘健、谢迁和户部尚书韩文意见最激烈。李东阳考虑问题比较深入细致,他想小皇帝和这帮人关系已经很密切,不会同意立即杀了他们。如果把他们赶往南京和小皇帝隔离一段时间,我们继续作些工作,情况会有所改变。同时八虎也不是铁板一块,比如,张永就比较讲道理。这样在讨论杀不杀八虎时就显得犹豫。大臣们没想到他们中间有一个内奸吏部尚书焦芳,早已和刘谨勾搭上。焦芳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无赖,早在成化朝为了当翰林学士,竟用流氓手段威胁当时主管的大学士彭华。学问实在太差,没有人愿意留他在翰林院与之共事,他却因此记恨当时翰林院的领导刘健和谢迁等人。正德改元后他勾结刘谨挤走了老臣马文升,当上吏部尚书。会后他立即向刘谨报告了会议的内容和各人的态度。刘瑾岂是善茬儿,得知消息后,马上带着一帮弟兄跪在皇帝面前哭诉,把皇帝哭得心软了,反而升了刘瑾的官。第二天上朝,见情势大变,三个起事的阁臣李东阳、刘健、谢迁便请求辞职。后两者当时就被罢官,而独留下了李东阳,这是因为李在会上态度犹豫,作为文坛领袖在士林影响很大,刘谨以为可以拉拢他。刘谨安排李东阳为首辅,当年十二月,还晋他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但同时又把焦芳塞入内阁为辅臣牵制他。
京城郊外送刘健和谢迁回乡饯别时,在这最后的宴会上,李东阳悲从心起,不禁痛哭起来。可是另两个人却没有他这样的感触。刘健终于忍不住了,他站了起来,严肃地对李东阳说:“你为什么哭!不要哭!如果当时你态度坚决,今天就可以和我们一起走了!”李东阳无言以对。谢迁也站起身,用鄙夷的目光注视着李东阳,然后和刘健一同离席而去,不再看他一眼。沉默的李东阳看着两人的背影,举起了杯中的残酒,洒之于地。李东阳满腹委屈,更大的打击来自自己的门生。一日,李东阳在上朝途中遇门生罗记,上前寒暄不答。李相怪之。入夜,获罗函。大意:正臣皆去,汝独留何为?劝汝早退,尚可保全颜面。迟则当笑大方。吾自决汝,不复师徒。在那个尊儒重教的年代,学生的举动无异于当面抽他大嘴巴,李东阳因为没有人理解,悲伤得吐了血,但是李东阳忍了。有时候,屈辱地活着比悲壮地死去更需要勇气。刘瑾毕竟是个警惕性很高的人,一直怀疑李东阳别有企图,便不断安排人时不时整他一下。李东阳编了本《通鉴纂要》,刘瑾知道了这件事情,就让人去书里挑毛病,可是李东阳早有防备,一篇文章写得密不透风,没有什么把柄可以抓,只是发现李东阳在书中写了几个别字。刘瑾准备借此机会好好地修理他一下,李东阳得知了这个消息,他立刻准备了应对的措施。出乎刘瑾意料,焦芳竟跑来为李东阳说情,原来李东阳明知焦芳是个大草包,又是刘谨安排的奸细,李东阳却主动和焦芳搞好关系,一来使他在施政时不出坏主意,二来利用他当挡箭牌。知道焦芳贪鄙,就经常给他送礼,和他称兄道弟,所以两人关系一直不错。碍于面子,刘瑾就放了李东阳一马,事情就算过去了。
  面对被刘瑾败坏深重的朝纲国事,李东阳竭力维持保全,为此也不得不说了一些违心话。第二年引荐杨廷和入阁,作为自己治国的主要助手,努力薄赋轻徭,安抚百姓,尽量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对正直的同僚属下,更倾力维护。刘谨对户部尚书韩文切齿痛恨,终于以国库库银中混有假银子的罪名,撤职查办,打入天牢。按刘谨的意思是要杀了韩文 ,在李东阳竭力保护下,最后不过削职为民,总算保住了性命。正德二年(1507年),刘瑾欲至刘健及谢迁于死地,李东阳出面营救也保住了性命。 正德二年,御史姚祥、主事张伟被诬,李东阳正德二年(1507年),三边总制、右都御史杨一清因得罪刘瑾而入狱,李东阳出面营救。 ; 正德三年,御史方奎因怒骂刘瑾而获罪,李东阳出面营救等等 类似情况不计其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东阳出面营救师弟 杨一清。弘治十五年(1502),杨一清以左副都御史之职奉命督理陕西马政,清牧地,整顿茶马贸易,使当地的苑监官牧出现复兴局面。次年受命经略边务,兼巡抚陕西,选卒练兵,罢斥冗官贪吏,军纪肃然。正德元年(1506),改总制延绥、宁夏、甘肃3镇军务,升右都御史(中央纪委书记兼陕甘宁边防司令)。为加强战备,他提出修浚墙堑、增设卫所、经理灵夏、整饬韦州等安边4策,但还未来得及实施就因得罪刘瑾而被捕入狱。 当杨一清被关进监狱后,李东阳立刻找到了刘瑾和焦芳,希望能够通融一下,罚点款了事。李东阳对刘瑾说了抓杨一清会引出大麻烦,因为边防区三镇总兵都是杨一清手下,抓了杨会使三个总兵感到不安,丘八不像文人讲道理,惹出事来麻烦就大了。同时,据可靠情报,甘肃的藩王安化王朱寘鐇最近不大安分,万一出事需要杨一清带兵镇压。思前想后,刘瑾决定释放这个人。走出牢狱的杨一清看着前来接他的李东阳,会意地点了点头。李东阳问道:“你有什么打算?”杨一清回答说:“先在京城待着,看看再说吧。”李东阳严肃地对师弟说:“不,你必须马上离开这里,不要回家,找个地方隐居起来。等到需要你的时候,我自然会去找你的。”几十年过去了,当年那两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早已不见踪影,但杨一清理解这位深谋远虑的师兄的言行,明了他的用心,知道他一直在屈辱中等待着。最后杨一清回答说:“好吧,我去镇江隐居,时候到了,你就来找我吧。”
机会终于来临了,正德五年李东阳利用刘谨的另一个死党张彩和焦芳的矛盾,迫使焦芳退休,把忠厚老实的梁储补入内阁,这样内阁都是自己人了。便宜了焦芳,使他及时摆脱了刘谨集团,得以安享晚年,寿终正寝。这时安化王朱寘鐇打着诛灭权阉刘谨的旗号起兵了,和朱棣当年清君侧的靖难之变何其相似乃尔。刘谨慌了手脚,急忙找李东阳商量对策。李东阳给出主意:第一,起复原三边总制杨一清为平叛司令;第二,派八虎之一张永为监军监视杨一清。刘谨完全同意,于是杨一清和张永带兵浩浩荡荡杀奔甘肃安化。李东阳一直认为张永还是比较有良心的,长期观察又发现张永觉得刘瑾干的事情太过分了,经常会提出反对意见。所以李东阳乘给杨一清下旨起复的时候。带信给他,要他抓住这一机会鼓动张永诛灭刘谨,并让杨一清告诉张永朝中支持这一行动的力量也很大,事情必定成功无疑。张永借回朝献俘的时机,说动了武宗,同时李东阳发动了六部六科(吏、兵、礼、工、刑、户)、十三道御史(全国十三布政司)同时上书,众口一辞弹劾刘瑾,罪名共计十九条。又抄了刘瑾的家,发现了上千副盔甲武器,而在刘瑾经常使用的一把扇子的背后,有暗藏的兵器随时准备亲自刺杀皇帝。于是刘瑾欲行不轨,谋反罪名成立,凌迟处死。经过殊死拼争,正直的力量终于占据了上风,大明王朝再次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李东阳终于解脱了,他挨了太多的骂,受了太多的委屈,吃了太多的苦,等了太久太久。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所有人都指责他的动摇,没有人理会他的痛苦。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李东阳用一种合适的方式完成了他的事业,实现了他的心愿。与刘健和谢迁相比,他付出了更多,他的一切行为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天地良心。清查刘谨孽党时,没有一个人控告李东阳勾结刘谨。诛灭刘谨以后,张永成为太监首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问题总算解决了。可是贪玩的皇帝又找到了玩伴江彬,又一个坏蛋,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花样越来越多。正德七年(1512),心力交瘁的李东阳终于退休了,他的位置由另一个贤相杨廷和接替,也可以放心了。四年后,他于家乡安然去世,年七十。赠太师:最高品级的官衔,谥文正:最好的谥号。
李东阳为官五十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安贫乐道。当了宰相还靠卖字补贴家用,《明史》上记载这麽一件事:有一次李东阳下朝后想休息一下,夫人拿来了笔墨纸砚,晚上请门生吃饭,买鱼的钱还没有,请相公辛苦一下,李东阳大笑,提笔写字。李东阳死后安葬的费用还是门生故吏凑起来解决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