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
(2007-05-18 09:39:34)
下一个
六韬
卷一 文韬
文师
文王将田①,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文王曰:“兆致是乎?”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得皋陶,兆比于此。”
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耶?”太公曰:“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
太公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文王曰:“愿闻其情。”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直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
太公曰:“缗②微饵明,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其缗,人食其禄乃服其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立敛③焉。”
文王曰:“立敛若何,而天下归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注释】
①田:打猎。
②缗:鱼线。
③敛:聚敛,收缆。
盈虚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文王曰:“古之圣贤,可得闻乎?”
太公曰:“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甍桷椽楹不斲①,茅茨遍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粱②之饭,藜藿③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德,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赈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贤君之德矣。”
【注释】
①甍,屋脊。楹,柱子。斲:砍削、雕刻。
②粝粱:粗糙的粮食。
③藜藿:藜,野菜。藿,豆叶。
国务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
太公曰:“爱民而已。”
文王曰:“爱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请释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①如取于己,此爱民之道也。”
【注释】
①赋敛:赋税。
大礼
文王问太公曰:“君臣之礼如何?”
太公曰:“为上唯临,为下唯沉。临而无远,沉而无隐。为上唯周,为下唯定。周则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
文王曰:“主位如何?”
太公曰:“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
文王曰:“主听如何?”
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
文王曰:“主明如何?”
太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①并进,则明不蔽矣。”
【注释】
①辐辏:车轮上的辐条汇聚于轴心。
明传
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曰:“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①之言,以明传之子孙。”
太公曰:“王何所问?”
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
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注释】
①至道:根本之道。
六守
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者何也?”
太公曰:“不慎所与也。人君有六守、三宝。”
文王曰:“六守何也?”
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
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专。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专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人君无以三宝借①人,借人则君失其威。”
文王曰:“敢问三宝。”
太公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
【注释】
①借:此指给予,授与。
守土
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
太公曰:“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彗①,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为斧柯。是故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无借人利器,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而不终于世。”
文王曰:“何谓仁义?”
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勿疑,天下和服。”
【注释】
①彗:曝晒。
守国
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
太公曰:“斋,将语君天地之经,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①之情。”
王即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
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之。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静。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之,以为天地经纪②。故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
仁圣之在天地间也,其宝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为之先倡,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让。守国如此,与天下同光。”
【注释】
①机:机巧,心机。
②经纪:论理常纲等行为准则。
上贤
文王问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
太公曰:“王人者,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故王人者有六贼、七害。”
文王曰:“愿闻其道。”
太公曰:“夫六贼者,一曰臣有大作宫室池榭,游观倡乐者,伤王之德。二曰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三曰臣有结朋党,蔽贤智,障主明者,伤王之权。四曰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五曰臣有轻爵位,贱有司①,羞为上犯难者,伤功臣之劳。六曰强宗侵夺,凌侮贫弱者,伤庶人之业。
七害者,一曰无智略权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慎勿使为将。二曰有名无实,出入异言,掩善扬恶,进退为巧,王者慎勿与谋。三曰朴其身躬,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利,此伪人也,王者慎勿近。四曰奇其冠带,伟其衣服,博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宠。五曰谗佞苟得,以求官爵,果敢轻死,以贪禄秩,不图大事,得利而动,以高谈虚论悦于人主,王者慎勿使。六曰为雕文刻镂,技巧华饰,而伤农事,王[者]必禁之。七曰伪方异技,巫蛊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
民不尽力,非吾民也。士不诚信,非吾士也。臣不忠谏,非吾臣也。吏不平洁爱人,非吾吏也,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阴阳,以安万乘之主,正群臣,定名实,明赏罚,乐万民,非吾相也。
夫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故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杀而不杀,大贼乃发;兵势不行,敌国乃强。”
文王曰:“善哉!”
【注释】
①有司:官吏。
举贤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能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至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①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注释】
①比周:结党营私。
赏罚
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不闻见者莫不阴化①矣。夫诚,畅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
【注释】
①阴化:暗中受道感化。
兵道
武王问太公曰:“兵道何如?”
太公曰:“凡兵之道,莫过于一①。一者,能独往独来。黄帝曰:‘一者,阶于道,几于神。’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乐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今王已虑其源,岂忧其流乎?”
武王问曰:“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我欲袭之,不得其利,为之奈何?”
太公曰:“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
武王曰:“敌知我情,通②我谋,为之奈何?”
太公曰:“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注释】
①一:专一
②通:通晓,了解。
卷二 武韬
发启
文王在丰,召太公曰:“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助予忧民,如何?”
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
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入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微哉!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①而攻,无沟堑而守。
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以启之,无有闭之也。
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无取民者,民利之。无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微哉!微哉!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今彼殷商,众口相惑,纷纷渺渺,好色无极。此亡国之征也。吾观其野,草菅胜谷。吾观其众,邪曲胜直。吾观其吏,暴虐残贼。败法乱刑,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
大明②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大哉圣人之德,独闻独见。乐哉!”
【注释】
①冲机:古代用以攻城的战车。
②大明:指太阳
文启
文王问太公曰:“圣人何守?”
太公曰:“何忧何啬①,万物皆得;何啬何忧,万物皆遒②。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万物化,何穷之有?终而复始。优之游之,展转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已藏之,不可不行。既已行之,勿复明③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圣人不自明,故能名彰。
古之圣人,聚人而为家,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分封贤人,以为万国,命之曰大纪。陈其政教,顺其民俗,群曲化直,变于形容。万国不通,各乐其所,人爱其上,命之曰大定。呜呼!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愚人不能正,故与人争。上劳则刑繁,刑繁则民忧,民忧则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
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静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始,则知其所终。”
文王曰:“静之奈何?”
太公曰:“天有常形,民有常生,与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静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从政,是以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
文王曰:“公言乃协予怀,夙夜念之不忘,以用为常。”
【注释】
①啬:通“塞”,阻塞,阻止。
②遒:强劲,引申为繁荣茂盛。
③明:宣扬。
文伐
文王问太公曰:“文伐之法奈何?”
太公曰:“凡文伐有十二节:
一曰: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有奸事。苟能因之,必能去之。
二曰:亲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其(中)[忠]必衰。廷无忠臣,社稷必危。
三曰:阴赂左右,得情甚深。身内情外,国将生害。
四曰:辅其淫乐,以广其志,厚赂珠玉,娱以美人。卑辞委听,顺命而合。彼将不争,奸节乃定。
五曰:严其忠臣,而薄其赂,稽留其使,勿听其事。亟为置代①,遗以诚事,亲而信之,其君将复合之。苟能严之,国乃可谋。
六曰:收其内,间其外,才臣外相,敌国内侵,国鲜不亡。
七曰:欲锢其心,必厚赂之。收其左右忠爱,阴示以利,令之轻业,而蓄积空虚。
八曰:赂以重宝,因与之谋,谋而利之。利之必信,是谓重亲②。重亲之积,必为我用。有国而外,其地大败。
九曰:尊之以名,无难其身,示以大势,从之必信。致其大尊,先为之荣,微饰圣人,国乃大偷。
十曰:下之必信,以得其情。承意应事,如与同生。既以得之,乃微收之。时乃将至,若天丧之。
十一曰:塞③之以道。人臣无不重富与贵,恶死与咎。阴示大尊,而微输重宝,收其豪杰。内积甚厚,而外为乏。阴纳智士,使图其计;纳勇士,使高其气。富贵甚足,而常有繁滋。徒党已具,是谓塞之。有国而塞,安能有国?
十二曰: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遗良犬马以劳之,时与大势以诱之,上察而与天下图之。
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
【注释】
①亟:尽快。置代:替代,替换。
②重亲:亲上加亲。
③塞:隔绝。
顺启
文王问太公曰:“何如而可为天下?”
太公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时变不能迁。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
故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杀天下者,天下贼①之;彻天下者,天下通之;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
【注释】
①贼:毁灭。
三疑
武王问太公曰:“予欲立功,有三疑:恐力不能攻强、离亲、散众。为之奈何?”
太公曰:“因之,慎谋,用财。夫攻强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太强必折,太张必缺。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
凡谋之道,周密为宝。设之以事,玩①之以利,争心必起。
欲离其亲,因其所爱,与其宠人,与之所欲,示之所利,因以疏之,无使得志。彼贪利甚喜,遗疑乃止。
凡攻之道,必先塞其明,而后攻其强,毁其大,除民之害。淫之以色,啖之以利,养之以味,娱之以乐。既离其亲,必使远民,勿使知谋。扶②而纳之,莫觉其意,然后可成。
施惠于民,必无爱财。民如牛马,数喂食之,从而爱之。
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贤之有启,以王天下。”
【注释】
①玩:引诱。
②扶:诱导。
卷三 龙韬
王翼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帅师,必有股肱羽翼①,以成威神,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举兵帅师,以将为命。命在通达,不守一术。因能授职,各取所长,随时变化,以为纲纪。故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应天道。备数如法,审知命理,殊能异技,万事毕矣。”
武王曰:“请问其目?”
太公曰:“腹心一人:主潜谋应猝,揆②天消变,总揽计谋,保全民命。
谋士五人:主图安危,虑未萌,论行能,明赏罚,授官位,决嫌疑,定可否。
天文三人:主司星历,候风气,推时日,考符验,校灾异,知人心去就之机。
地利三人:主三军行止形势,利害消息,远近险易,水涸山阻,不失地利。
兵法九人:主讲论异同,行事成败,简练兵器,刺举③非法。
通粮四人:主度饮食,备蓄积,通粮道,致五谷,令三军不困乏。
奋威四人:主择材力,抡兵革,风驰电掣,不知所由。
伏旗鼓三人:主伏旗鼓,明耳目,诡符印,谬号令,暗忽往来,出入若神。
股肱四人:主任重持难,修沟堑,治壁垒,以备守御。
通材三人:主拾遗补过,应偶宾客,议论谈语,消患解结。
权士三人:主行奇谲,设殊异,非人所识,行无穷之(权)[变]。
耳目七人:主往来,听言视变,览四方之士,军中之情。
爪牙五人:主扬威武,激励三军,使冒难攻锐,无所疑虑。
羽翼四人:主扬名誉,震远方,摇动四境,以弱敌心。
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④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
术士二人:主为谲诈,依托鬼神,以惑众心。
方士二人:主百药,以治金疮,以痊万病。
法算二人:主计会三军营垒粮食、财用出入。”
【注释】
①股肱羽翼:比喻得力的辅佐和帮手。
②揆:观测,揣度。
③刺:侦察。举:检举。
④开阖:开启与关闭,此指控制。
论将
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
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
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①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②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好利者,可遗③也。仁而不忍人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信而喜信人者,可诳也。廉洁而不爱人者,可侮也。智而心缓者,可袭也。刚毅而自用者,可事④也。懦而喜任人者,可欺也。
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也。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心速:指急功近利,草率行事。
②心缓:犹豫不决。
③遗:贿赂。
④事:恭维。
选将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举兵,简练①英雄,知士之高下,为之奈何?”
太公曰:“夫士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十五:有贤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有精精而无情者②,有湛湛③而无诚者,有好谋而无决者,有如果敢而不能者,有悾悾④而不信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实者,有诡激而有功效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肃肃而反易人者⑤,有嗃嗃而反静悫者⑥,有势虚形劣而出外无所不至、无所不遂者。天下所贱,圣人所贵。凡人莫知,非有大明,不见其际。此士之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也。”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知之有八征: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注释】
①简练:选拔。
②精精:精明强干。情:才情。
③湛湛:忠厚老实。
④悾悾:诚恳。
⑤肃肃:严肃,易,平易。
⑥嗃嗃:严酷。静悫:沉静诚实。
立将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将既受命,乃命太史钻灵龟,卜吉日。斋三日,至太庙,以授斧钺①。
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如此,则士众必尽死力。’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②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③,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斧钺:本为古代军中的两种行刑兵器,后成为指挥军队的权力象征。
②垂:降,此指颁布诏命。
③驰骛:奔驰的群马。
将威
武王问太公曰:“将何以为威?何以为明?何以为禁止而令行?”
太公曰:“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①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悦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杀及当路②贵重之臣,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
【注释】
①审:周密,慎重。
②当路:身居要职。
励军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闻金①声而怒,闻鼓声而喜,为之奈何?”
太公曰:“将有三武。”
武王曰:“敢闻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注释】
①金:古代金属乐器。军中用其作指挥工具,击之以发出停止进攻的命令。
阴符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三军猝有缓急,或利或害。吾将以近通远,从中应外,以给三军之用。为之奈何?”
太公曰:“主与将,有阴符①。凡八等:有大胜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杀将之符,长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长八寸;却敌报远之符,长七寸;誓众坚守之符,长六寸;请粮益兵之符,长五寸;败军亡将之符,长四寸;失利亡士之符,长三寸。诸奉使行符,稽留者,若符事泄,闻者告者皆诛之。八符者,主将秘闻,所以阴通言语,不泄中外相知之术。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阴符:古代进行秘密通信的兵符
阴书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主将欲合兵①,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其事繁多,符不能明,相去辽远,言语不通,为之奈何?”
太公曰:“诸有阴事大虑,当用书,不用符。主以书遗将,将以书问主。书皆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再离者,分书为三部。三发而一知者,言三人,人操一分,相参而不知情也。此谓阴书。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合兵:配合作战。
军势
武王问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
太公曰:“势因于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陈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故至事①不语,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听也;兵之用者,其状不足见也。倏而往,忽而来,能独专而不制者兵也。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辨则危。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与众同,非国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也。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②,动莫大于不意,谋莫大于不识。
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圣人征于天地之动,孰知其纪③。循阴阳之道而从其候,当天地盈缩④,因以为常。物有生死,因天地之形。故曰:未见形而战,虽众必败。
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则起,不胜则止。故曰:无恐惧,无犹豫。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
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故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迅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
夫将,有所不言而守者,神也;有所不见而视者,明也。故知神明之道者,野无衡敌,对无立国。”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至事:重大的事。
②玄默:内藏玄机。
③孰:通“熟”。纪:法则,规律。
④盈缩:只日月盈亏、昼夜长短等自然现象。
奇兵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之道,大要何如?”
太公曰:“古之善战者,非能战于天上,非能战于地下,其成与败,皆由神势。得之者昌,失之者亡。
夫两陈之间,出甲陈兵,纵卒乱行者,所以为变也。深草蓊翳①者,所以遁逃也。谿谷险阻者,所以止车御骑也。隘塞山林者,所以以少击众也。坳泽窈冥②者,所以匿其形也。清明无隐者,所以战勇力也。疾如流矢,击如发机者,所以破精微③也。诡伏设奇,远张④诳诱者,所以破军擒将也。四分五裂者,所以击圆破方也。因其惊骇者,所以一击十也。因其劳倦暮舍者,所以十击百也。奇技者,所以越深水、渡江河也。强弩长兵者,所以逾水战也。长关远候,暴疾谬遁者,所以降城服邑也。鼓行喧嚣者,所以行奇谋也。大风甚雨者,所以搏前擒后也。伪称敌使者,所以绝粮道也。谬号令,与敌同服者,所以备走北也。战必以义者,所以励众胜敌也。尊爵重赏者,所以劝用命也。严刑罚者,所以进罢怠也。一喜一怒,一予一夺,一文一武,一徐一疾者,所以调和三军,制一臣下也。处高敝者,所以警守也。保险阻者,所以为固也。山林茂秽者,所以默往来也。深沟高垒,积粮多者,所以持久也。
故曰: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不能分移,不可以语奇。不通治乱,不可以语变。
故曰: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
故将者,人之司命⑤。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蓊翳:草木茂盛。
②坳泽:低洼潮湿地。窈冥:阴暗隐蔽。
③精微:精心策划的部署或计谋。
④远张:虚张声势。
⑤司命:掌握命运。
五音
武王问太公曰:“律音①之声,可以知三军之消息,胜负之决乎?”
太公曰:“深哉!王之问也。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宫、商、角、徵、羽,此真正声也,万代不易。五行②之神,道之常也。金、木、水、火、土,各以其胜攻也。古者三皇之世,虚无之情,以制刚强。无有文字,皆由五行。五行之道,天地自然。六甲之分,微妙之神。其法:以天清静,无阴云风雨,夜半遣轻骑往至敌人之垒,去九百步外,遍持律管当耳,大呼惊之。有声应管③,其来甚微。角声应管,当以白虎;徵声应管,当以玄武;商声应管,当以朱雀;羽声应管,当以勾陈;五管声尽不应者,宫也,当以青龙。此五行之符,佐胜之征,成败之机也。”
武王曰:“善哉!”
太公曰:“微妙之音,皆有外候。”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敌人惊动则听之:闻桴④鼓之音者,角也;见火光者,徵也;闻金铁矛戟之音者,商也;闻人啸呼之音者,羽也;寂寞无闻者,宫也。此五者,声色之符也。”
【注释】
①律音:古代音乐中的十二律和五音。古人以十二只长短不同的竹管定出使二个标准音,称为十二律。十二律又分阴阳,阳律称六律,阴律称六吕。五音指下文所说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②五行:古人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称之为五行。
③有声应管:律管发出相应的声音。
④桴:鼓槌。
兵征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未战先知敌人之强弱,预见胜负之征,为之奈何?”
太公曰:“胜败之征,精神先见。明将察之,其效在人。谨候敌人出入进退,察其动静,言语妖祥,士卒所告。凡三军悦怿,士卒畏法,敬其将命,相喜以破敌,相陈以勇猛,相贤以威武,此强征也。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强]敌,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
三军齐整,陈势以固,深沟高垒,又有大风甚雨之利,三军无故①,旌旗前指,金铎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此得神明之助,大胜之征也。行陈不固,旌旗乱而相绕,逆大风甚雨之利,士卒恐惧,气绝而不属,戎马惊奔,兵车折轴,金铎之声下以浊,鼙鼓之声湿如沐,此大败之征也。
凡攻城围邑,城之气色如死灰,城可屠;城之气出而北,城可克;城之气出而西,城必降;城之气出而南,城不可拔;城之气出而东,城不可攻。城之气出而复入,城主逃北;城之气出而覆我军之上,军必病②;城之气出高而无所止,用兵长久。凡攻城围邑,过旬不雷不雨,必亟去之,城必有大辅。此所以知可攻而攻,不可攻而止。”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故:事故,变故。
②病:陷入困境。
农器
武王问太公曰:“天下安定,国家无事。战攻之具,可无修乎?守御之备,可无设乎?”
太公曰:“战攻守御之具,尽在于人事:耒耜①者,其行马蒺藜②也;马牛车舆者,其营垒蔽橹③也;锄耰④之具,其矛戟也;蓑薜簦笠⑤者,其甲胄干楯也;镢锸斧锯杵臼,其攻城器也;牛马,所以转输粮用也;鸡犬,其伺候也;妇人织纴⑥,其旌旗也;丈夫平壤,其攻城也;春钹草棘,其战车骑也;夏耨⑦田畴,其战步兵也;秋刈⑧禾薪,其粮食储备也;冬实仓廪,其坚守也;田里相伍,其约束符信也;里有吏,官有长,其将帅也;里有周垣,不得相过,其队分也;输粟收刍,其廪库也;春秋治城郭,修沟渠,其堑垒也。
故用兵之具,尽在于人事也。善为国者,取于人事,故必使遂其六畜,辟其田野,究其处所。丈夫治田有亩数,妇人织纴有尺度,是富国强兵之道也。”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耒耜:古代用来翻土的农具。
②行马:古代用来阻止敌人车骑的防御器具,亦称拒马。蒺藜:一种形似蒺藜的木制带刺的防御器具,用来阻塞道路、设置障碍。
③蔽橹:盾牌之类的遮蔽器具。
④耰:古代用来碎土平田的农具。
⑤蓑薜:古代的雨衣。
⑥纴:织布。
⑦耨,锄草。
⑧刈:收割。
卷四 虎韬
军用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举兵,三军器用,攻守之具,科品①众寡,岂有法乎?”
太公曰:“大哉!王之问也。夫攻守之具,各有科品,此兵之大威也。”
武王曰:“愿闻之。”
太公曰:“凡用兵之大数,将甲士万人,法用:武冲大扶胥②三十六乘,材士③强弩矛戟为翼,一车二十四人,推之以八尺车轮,车上立旗鼓,兵法谓之震骇,陷坚陈,败强敌。武翼大橹矛戟扶胥七十二乘,材士强弩矛戟为翼,以五尺车轮,绞车、连弩自副,陷坚陈,败强敌。提翼小橹扶胥一百四十具,绞车、连弩自副,以鹿车轮,陷坚陈,败强敌。大黄参连弩大扶胥三十六乘,材士强弩矛戟为翼,飞凫、电影④自副。飞凫赤茎白羽,以铜为首;电影青茎赤羽,以铁为首。昼则以绛缟,长六尺,广六寸,为光耀;夜则以白缟,长六尺,广六寸,为流星。陷坚陈,败步骑。大扶胥冲车三十六乘,螳螂武士⑤共载,可以击纵横,可以败敌。轻车骑寇,一名电车,兵法谓之电击,陷坚阵,败步骑。寇夜前来,矛戟扶胥轻车一百六十乘,螳螂武士三人共载,兵法谓之霆击,陷坚陈,败步骑。
方首铁棓维朌⑥,重十二斤,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棓;大柯斧,刃长八寸,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越;方首铁锤,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锤。败步骑群寇。飞钩,长八寸,钩芒长四寸,柄长六尺以上,千二百枚,以投其众。
三军拒守:木螳螂剑刃扶胥,广二丈,百二十具,一名行马,平易地,以步兵败车骑。木蒺藜,去地二尺五寸,百二十具,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⑦。轴旋短冲矛戟扶胥,百二十具,黄帝所以败蚩尤氏,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寸,长六尺以上,千二百具,败步骑。突瞑来前促战,白刃接,张地罗,铺两镞蒺藜,参连织女,芒间相去二寸,万二千具。旷野草中,方胸铤矛,千二百具。张铤矛法,高一尺五寸。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狭路微径,地陷铁械锁,参连百二十具,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
垒门拒守:矛戟小橹十二具,绞车、连弩自副。三军拒守:天罗、虎落⑧、锁连,一部广一丈五尺,高八尺,百二十具。虎落剑刃扶胥,广一丈五尺,高八尺,五百二十具。
渡沟堑:飞桥,一间广一丈五尺,长二丈以上,着转关辘轳,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渡大水:飞江,广一丈五尺,长二丈以上,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天浮铁螳螂,矩内圆外,径四尺以上,环络自副,三十二具。以天浮张飞江济大海,谓之天潢,一名天舡。
山林野居,结虎落柴营:环利铁锁,长二丈以上,千二百枚。环利大通索,大四寸,长四丈以上,六百枚。环利中通索,大二寸,长四丈以上,二百枚。环利小微螺,长二丈以上,万二千枚。天雨盖重车上板,结枲鉏铻,广四尺,长四丈以上,车一具,以铁杙张之。伐木大斧,重八斤,柄长三尺以上,三百枚。棨镢,刃广六寸,柄长五尺以上,三百枚。铜筑固为垂,长五尺以上,三百枚。鹰爪方胸铁杷,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方胸铁叉,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方胸两枝铁叉,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芟草木大镰,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大橹刀,重八斤,柄长六尺,三百枚。委环铁杙,长三尺以上,三百枚。椓杙大锤,重五斤,柄长二尺以上,百二十具。
甲士万人,强弩六千,戟橹二千,矛楯二千。修治攻具,砥砺⑨兵器,巧手三百人。此举兵军用之大数也。”
武王曰:“允哉!”
【注释】
①科品:种类。
扶胥:战车。
③材士:有武艺的勇士。
④飞凫、电影:两种旗帜的名称。
⑤螳螂武士:勇武之士。
⑥方首铁棓维朌:棒头硕大的方头铁棒。棓,通“棒”。朌,通“颁”,大头状。
⑦要:通“邀”,邀击,截击。遮:阻截,拦击。
⑧天罗:悬挂于空中,上有钩刺的网。虎落:竹篱笆。
⑨砥砺:磨砺。
三阵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为天陈①、地陈、人陈,奈何?”
太公曰:“日月星辰斗杓②,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谓天陈。丘陵水泉,亦有前后左右之利,此谓地陈。用车用马,用文用武,此谓人陈。”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陈:通“阵”
②斗杓:北斗星。
疾战
武王问太公曰:“敌人围我,断我前后,绝我粮道,为之奈何?”
太公曰:“此天下之困兵也。暴①用之则胜,徐用之则败。如此者,为四武冲陈,以武车骁骑惊乱其军而疾击之,可以横行。”
武王曰:“若已出围地,欲因以为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左军疾左,右军疾右,无与敌人争道,中军迭前迭后。敌人虽众,其将可走。”
【注释】
①暴:迅速。
必出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敌人四合而围我,断我归道,绝我粮食。敌人既众,粮食甚多,险阻又固。我欲必出,为之奈何?”
太公曰:“必出之道,器械为宝,勇斗为首。审知敌人空虚之地,无人之处,可以必出。将士持玄旗,操器械,设衔枚夜出。勇力、飞足、冒将之士居前,平垒为军开道,材士强弩为伏兵居后,弱卒车骑居中。陈毕徐引,慎无惊骇。以武冲扶胥前后拒守,武翼大橹以备左右。敌人若惊,勇力、冒将之士②疾击而前。弱卒车骑以属其后,材士强弩隐伏而处。审候①敌人追我,伏兵疾击其后,多其火鼓,若从地出,若从天下。三军勇斗,莫我能御。”
武王曰:“前有大水、广堑、深坑,我欲逾渡,无舟楫之备。敌人屯垒,限我军前,塞我归道,斥候常戒,险塞尽守,车骑要我(军)[前],勇士击我后,为之奈何?”
太公曰:“大水、广堑、深坑,敌人所不守。或能守之,其卒必寡。若此者,以飞江转关与天潢以济吾军。勇力材士,从我所指,冲敌绝陈,皆致其死。先燔吾辎重,烧吾粮食,明告吏士:勇斗则生,不勇则死。已出,令我踵军③设云火远候,必依草木、丘墓、险阻。敌人车骑,必不敢远追长驱。用以火为记,先出者,令至火而止,为四武冲陈。如此,则三军皆精锐勇斗,莫我能止。”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审候:侦察,伺机。
②勇力:勇猛之士。冒将之士:敢于冒险冲击敌将之士。
③踵军:随先头部队或主力部队之后跟进的部队。
军略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深溪大谷险阻之水。吾三军未得毕济,而天暴雨,流水大至,后不得属于前,无有舟梁之备,又无水草之资。吾欲毕济,使三军不稽留,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帅师将众,虑不先设,器械不备,教不素信①,士卒不习,若此不可以为王者之兵也。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攻城围邑,则有轒轀、临冲。视城中,则有云梯、飞楼。三军行止,则有武冲、大橹前后拒守。绝道遮街,则有材士强弩卫其两旁。设营垒,则有天罗、武落,行马、蒺藜。昼则登云梯远望,立五色旗旌,夜则云火万炬,击雷鼓,振鼙铎,吹鸣笳。越沟堑,则有飞桥、转关辘轳、鉏铻。济大水,则有天潢、飞江。逆波上流,则有浮海、绝江。三军用备,主将何忧。”
【注释】
①信:真,此指符合实战。
临境
武王问太公曰:“吾与敌人临境相拒,彼可以来,我可以往,陈皆坚固,莫敢先举①。我欲往而袭之,彼亦可来。为之奈何?”
太公曰:“兵分三处。令我前军,深沟增垒而无出,列旌旗,击鼙鼓,完为守备。令我后军,多积粮食,无使敌人知我意。发我锐士,潜袭其中,击其不意,攻其无备。敌人不知我情,则止不来矣。”
武王曰:“敌人知我之情,通我之谋,动则得我事。其锐士伏于深草,要我隘路,击我便处,为之奈何?”
太公曰:“令我前军,日出挑战,以劳其意。令我老弱,曳柴扬尘,鼓呼而往来,或出其左,或出其右,去敌无过百步,其将必劳,其卒必骇。如此,则敌人不敢来。吾往者不止,或袭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敌人必败。”
【注释】
①举:发动进攻。
动静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之军相当。两陈相望,众寡强弱相等,未敢先举。吾欲令敌人将帅恐惧,士卒心伤,行陈不固,后陈欲走,前陈数顾。鼓噪而乘之,敌人遂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发我兵,去寇十里而伏其两旁,车骑百里而越其前后。多其旌旗,益其金鼓。战合,鼓噪而俱起。敌将必恐,其军必骇,众寡不相救,贵贱不相待,敌人必败。”
武王曰:“敌之地势,不可伏其两旁,车骑又无以越其前后。敌知我虑,先施其备。吾士卒心伤,将帅恐惧,战则不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微哉!王之问也。如此者,先战五日,发我远候,往视其动静。审候其来,设伏以待之,必于死地与敌相遇。远我旌旗,疏我行陈。必奔①其前,与敌相当,战合而走,击金而止。三里而还,伏兵乃起,或陷②其两旁,或击其前后。三军疾战,敌人必走。”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奔:迅速行动。
②陷:进攻。
金鼓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相当,而天大寒,甚暑,日夜霖雨,旬日不止,沟垒悉坏,隘塞不守,斥候懈怠,士卒不戒。敌人夜来,三军无备,上下惑乱,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三军,以戒为固,以怠为败。令我垒上,‘谁何’①不绝,人执旌旗,外内相望,以号相命,勿令乏音,而皆外向②。三千人为一屯,诫而约之,各慎其处。敌人若来,视我军之警戒,至而必还,力尽气怠。发我锐士,随而击之。”
武王曰:“敌人知我随之,而伏其锐士,佯北不止,过伏而还,或击我前,或击我后,或薄③我垒。吾三军大恐,扰乱失次,离其处所。为之奈何?”
太公曰:“分为三队,随而追之,勿过其伏。三队俱至,或击其前后,或陷其两旁。明号审令,疾击而前。敌人必败。”
【注释】
①谁何:军营中的口令问答声。
②外向:面向军营的外方。
③薄:迫近。
绝道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相守。敌人绝我粮道,又越我前后。吾欲战则不可胜,欲守则不可久。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深入敌人之地,必察地之形势,务求便利。依山林险阻,水泉林木而为之固。谨守关梁,又知城邑、丘墓、地形之利。如是,则我军坚固,敌人不能绝我粮道,又不能越我前后。”
武王曰:“吾三军过大林广泽平易之地,吾盟①误失,猝与敌人相薄。以战则不胜,以守则不固。敌人翼②我两旁,越我前后,三军大恐。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帅师之法,当先发远候,去敌二百里,审知敌人所在。地势不利,则以武冲为垒而前,又置两踵军于后,远者百里,近者五十里,即有警急,前后相救。吾三军常完坚,必无毁伤。”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盟:盟军。
②翼:从侧翼包围。
略地
武王问太公曰:“战胜深入,略其地,有大城不可下。其别军守险,与我相距。我欲攻城围邑,恐其别军①猝至而击我,中外相合,击我表里②。三军大乱,上下恐骇。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攻城围邑,车骑必远,屯卫警戒,阻其内外。中人绝粮,外不得输。城人恐怖,其将必降。”
武王曰:“中人绝粮,外不得输,阴为约誓,相与密谋,夜出穷寇死战,其车骑锐士,或冲我内,或击我外。士卒迷惑,三军败乱。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当分军为三军,谨视地形而处。审知敌人别军所在,及其大城别堡,为之置遗缺之道,以利其心,谨备勿失。敌人恐惧,不入山林,即归大邑,走其别军。车骑远要其前,勿令遗脱。中人以为先出者得其径道,其练卒材士必出,其老弱独在。车骑深入长驱,敌人之军必莫敢至。慎勿与战,绝其粮道,围而守之,必久其日。无燔人积聚,无坏人宫室,冢树社丛勿伐,降者勿杀,得而勿戮,示之以仁义,施之以厚德。令其士民曰:罪在一人。如此,则天下和服。”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别军:主力之外的另一支部队。
②表里:军队的正面和侧后。
火战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深草蓊秽,周吾军前后左右。三军行数百里,人马疲倦休止。敌人因天燥疾风之利,燔吾上风,车骑锐士坚伏吾后。吾三军恐怖,散乱而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若此者,则以云梯、飞楼远望左右,谨察前后。见火起,即燔吾前而广延之,又燔吾后。敌人若至,则引军而却,按黑地①而坚处。敌人之来,犹在吾后,见火起必还走。吾按黑地而处,强弩材士卫吾左右,又燔吾前后。若此,则敌人不能害我。”
武王曰:“敌人燔吾左右,又燔吾前后,烟覆吾军,其大兵按黑地而起。为之奈何?
太公曰:“若此者,为四武冲阵,强弩翼吾左右。其法无胜亦无负。”
【注释】
①黑地:草地燃烧后的焦土地带。
垒虚
武王问太公曰:“何以知敌垒之虚实,自来自去①?”
太公曰:“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登高下望,以观敌之变动。望其垒,则知其虚实;望其士卒,则知其去来。”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听其鼓无音、铎无声,望其垒上多飞鸟而不惊,上无氛气,必知敌诈而为偶人也。敌人猝去,不远未定而复反者,彼用其士卒太疾也。太疾则前后不相次,不相次则行陈必乱。如此者,急出兵击之。以少击众,则必胜矣。”
【注释】
①自来自去:敌人是要进攻还是撤退的意图。
卷五 豹韬
林战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大林,与敌人分林相拒。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使吾三军分为冲陈,便兵所处,弓弩为表,戟楯为里。斩除草木,极广吾道,以便战所。高置旌旗,谨敕①三军,无使敌人知吾之情,是谓林战。
林战之法,率吾矛戟,相与为伍。林间木疏,以骑为辅,战车居前,见便则战,不见便则止。林多险阻,必置冲陈,以备前后。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走。更战更息,各按其部,是为林战之纪。”
【注释】
①敕:告诫,命令。
突战
武王问太公曰:“敌人深入长驱,侵掠我地,驱我牛马,其三军大至,薄我城下。吾士卒大恐,人民系累,为敌所虏。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谓之突兵。其牛马必不得食,士卒绝粮,暴击而前。令我远邑别军,选其锐士,疾击其后。审其期日,必会于晦①。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虏。”
武王曰:“敌人分为三四,或战而侵掠我地,或止而收我牛马。其大军未尽至,而使寇薄我城下,致吾三军恐惧。为之奈何?”
太公曰:“谨候敌人,未尽至则设备而待之。去城四里而为垒,金鼓旌旗皆列而张。别队为伏兵。令我垒上多积强弩,百步一突门,门有行马。车骑居外,勇力锐士隐伏而处。敌人若至,使我轻卒合战而佯走,令我城上立旌旗,击鼙鼓,完为守备。敌人以我为守城,必薄我城下。发吾伏兵,以冲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或击其前,或击其后。勇者不得斗,轻者不及走,名曰突战。敌人虽众,其将必走。”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晦:夜晚。
敌强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冲军①相当,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敌人夜来,或攻我左,或攻我右,三军震动。吾欲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谓之震寇。利以出战,不可以守。选吾材士强弩,车骑为左右,疾击其前,急攻其后,或击其表,或击其里。其卒必乱,其将必骇。”
武王曰:“敌人远遮我前,急攻我后,断我锐兵,绝我材士。吾内外不得相闻,三军扰乱,皆散而走,士卒无斗志,将吏无守心。为之奈何?”
太公曰:“明哉!王之问也。当明号审令,出我勇锐冒将之士,人操炬火,二人同鼓,必知敌人所在,或击其表,或击其里。微号相知②,令之灭火,鼓音皆止。中外相应,期约皆当。三军疾战,敌必败亡。”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冲军:担任突击任务的部队。
②微号相知:用约定的暗号互相识别。
敌武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猝遇敌人,甚众且武,武车骁骑绕我左右,吾三军皆震,走不可止。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谓之败兵。善者以胜,不善者以亡。”
武王曰:“用之奈何?”
太公曰:“伏我材士强弩,武车骁骑为之左右,常去前后三里。敌人逐我,发我车骑,冲其左右。如此,则敌人扰乱,吾走者自止。”
武王曰:“敌人与我车骑相当,敌众我少,敌强我弱。其来整治①精锐,吾陈不敢当。为之奈何?”
太公曰:“选我材士强弩,伏于左右,车骑坚陈而处。敌人过我伏兵,积弩射其左右,车骑锐兵疾击其军,或击其前,或击其后。敌人虽众,其将必走。”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整治:指军容严整。
鸟云山兵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高山盘石,其上亭亭,无有草木,四面受敌。吾三军恐惧,士卒迷惑。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三军,处山之高,则为敌所栖;处山之下,则为敌所囚。既已被山而处,必为鸟云之陈。鸟云之陈,阴阳皆备,或屯其阴,或屯其阳。处山之阳,备山之阴;处山之阴,备山之阳;处山之左,备山之右;处山之右,备山之左。其山,敌所能陵①者,兵备其表,衢道通谷②,绝以武车。高置旌旗,谨敕三军,无使敌人知我之情。是谓山城。行列已定,士卒已陈,法令已行,奇正已设,各置冲陈于山之表,便兵所处,乃分车骑为鸟云之陈。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擒。”
【注释】
①陵:攀登。
②衢道:四通八达的道路。通谷:可通行的山谷。
鸟云泽兵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临水相拒,敌富而众,我贫而寡,逾水击之则不能前,欲久其日则粮食少。吾居斥卤之地①,四旁无邑,又无草木,三军无所掠取,牛马无所刍牧②。为之奈何?”
太公曰:“三军无备,牛马无食,士卒无粮,如此者,索便③诈敌而亟去之,设伏兵于后。”
武王曰:“敌不可得而诈,吾士卒迷惑。敌人越我前后,吾三军败乱而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求途之道,金玉为主。必因敌使,精微④为宝。”
武王曰:“敌人知我伏兵,大军不肯济,别将分队以逾于水,吾三军大恐。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分为冲陈,便兵所处。须其毕出,发我伏兵,疾击其后,强弩两旁,射其左右,车骑分为鸟云之陈,备其前后,三军疾战。敌人见我战合,其大军必济水而来。发我伏兵,疾击其后,车骑冲其左右。敌人虽众,其将可走。
凡用兵之大要,当敌临战,必置冲陈,便兵所处,然后以车骑分为鸟云之陈。此用兵之奇也。所谓鸟云者,鸟散而云合,变化无穷者也。”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斥卤之地:荒芜贫瘠的盐碱地。
②刍牧:饲养和放牧。
③索便:寻找机会。
④精微:精细隐蔽。
少众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为之奈何?”
太公曰:“以少击众者,必以日之暮,伏于深草,要之隘路。以弱击强者,必得大国之与,邻国之助。”
武王曰:“我无深草,又无隘路。敌人已至,不适日暮。我无大国之与,又无邻国之助。为之奈何?”
太公曰:“妄张诈诱①,以荧惑其将。迂其道,令过深草;远其路,令会日暮。前行未渡水,后行未及舍,发我伏兵,疾击其左右,车骑扰乱其前后。敌人虽众,其将可走。事大国之君,下邻国之士,厚其币,卑其辞。如此,则得大国之与,邻国之助矣。”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妄张诈诱:虚张声势,以欺骗手段引诱敌人。
分险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相遇于险阨①之中。吾左山而右水,敌右山而左水,与我分险相拒。(各)[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处山之左,急备山之右;处山之右,急备山之左。险有大水无舟楫者,以天潢济吾三军。已济者亟广吾道,以便战所。以武冲为前后,列其强弩,令行陈皆固。衢道谷口,以武冲绝之,高置旌旗。是谓车城。凡险战之法,以武冲为前,大橹为卫,材士强弩翼吾左右。三千人为屯,必置冲陈,便兵所处。左军以左,右军以右,中军以中,并攻而前。已战者还归屯所,更战更息,必胜乃已。”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险阨:险阻狭窄的地形
卷六 犬韬
分合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帅师,三军分为数处,将欲期会合战①,约誓赏罚。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兵之法,三军之众,必有分合之变。其大将先定战地、战日,然后移檄书与诸将吏期:攻城围邑,各会其所,明告战日,漏刻②有时。大将设营而阵,立表③辕门,清道以待。诸将吏至者,校其先后,先期至者赏,后期至者斩。如此,则远近奔集,三军俱至,并力合战。”
【注释】
①合战:集中兵力与敌交战。
②漏刻:又称漏壶,古代的一种计时器。
③表:标竿,通过日照的投影计算时间。
武锋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之要,必有武车骁骑,驰阵选锋①,见可则击之。如何则可击?”
太公曰:“夫欲击者,当审察敌人十四变,变见则击之,敌人必败。”
武王曰:“十四变可得闻乎?”
太公曰:“敌人新集可击,人马未食可击,天时不顺可击,地形未得可击,奔走可击,不戒可击,疲劳可击,将离士卒可击,涉长路可击,济水可击,不暇可击,阻难狭路可击,乱行可击,心怖可击。”
【注释】
①驰阵:冲锋陷阵的勇士。选锋:精选出来的勇士。
练士
武王问太公曰:“练①士之道奈何?”
太公曰:“军中有大勇、敢死、乐伤者,聚为一卒②,名为冒刃之士;有锐气、壮勇、强暴者,聚为一卒,名曰陷阵之士;有奇表长剑,接武齐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锐之士;有拔距③伸钩,强梁多力,溃破金鼓,绝灭旌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有逾高绝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名曰寇兵之士;有王臣失势,欲复见功者,聚为一卒,名曰死斗之士;有死将之人子弟,欲与其将报仇者,聚为一卒,名曰敢死之士;有赘婿人虏,欲掩迹扬名者,聚为一卒,名曰励钝之士;有贫穷愤怒,欲快其心者,聚为一卒,名曰必死之士;有胥靡④免罪之人,欲逃其耻者,聚为一卒,名曰幸用之士;有材技兼人,能负重致远者,聚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此军之练士,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练:挑选。
②卒:古代军队编制,一般以百人为一卒。
③拔距:古代一种教量臂力的游戏。
④胥靡:囚犯。
教战
武王问太公曰:“合三军之众,欲令士卒服习教战①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领三军,必有金鼓之节,所以整齐士众者也。将必明告吏士,申之以三令,以教操兵起居②、旌旗指麾之变法。故教吏士,使一人学战,教成,合之十人;十人学战,教成,合之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合之千人;千人学战,教成,合之万人;万人学战,教成,合之三军之众;大战之法,教成,合之百万之众。故能成其大兵,立威天下。”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服习:掌握。教战:军事训练。
②操兵:使用兵器。起居:起坐进退等基本战术动作。
均兵
武王问太公曰:“以车与步卒战,一车当几步卒?几步卒当一车?以骑与步卒战,一骑当几步卒?几步卒当一骑?以车与骑战,一车当几骑?几骑当一车?”
太公曰:“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陈,要强敌,遮走北也。骑者,军之伺候①也,所以踵②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故车骑不敌战③,则一骑不能当步卒一人。三军之众成陈而相当,则易战④之法:一车当步卒八十人,八十人当一车;一骑当步卒八人,八人当一骑;一车当十骑,十骑当一车。险战⑤之法:一车当步卒四十人,四十人当一车;一骑当步卒四人,四人当一骑;一车当六骑,六骑当一车。夫车骑者,军之武兵也,十乘败千人,百乘败万人;十骑败百人,百骑走千人。此其大数也。”
武王曰:“车骑之吏数与阵法奈何?”
太公曰:“置车之吏数:五车一长,十车一吏,五十车一率,百车一将。易战之法:五车为列,相去四十步,左右十步,队间六十步。险战之法:车必循道,十车为聚,二十车为屯,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六步,队间三十六步,五车一长,纵横相去二里,各返故道。
置骑之吏数:五骑一长,十骑一吏,百骑一率,二百骑一将。易战之法:五骑为列,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四步,队间五十步。险战之法:前后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队间二十五步。三十骑为一屯,六十骑为一辈。十骑一吏,纵横相去百步,周环⑥各复故处。”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伺候:担任侦察、突击任务的部队。
②踵:跟踪,追击。
③敌战:适合战场的条件,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④易战:平坦开阔地形作战。
⑤险战:崎岖狭窄地形作战。
⑥周环:周旋,此指交战。
武车士
武王问太公曰:“选车士奈何?”
太公曰:“选车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走能逐奔马,及驰①而乘之,前后左右,上下周旋,能缚束旌旗,力能彀八石弩②,射前后左右皆便习③者,名曰武车之士,不可不厚也。”
【注释】
①及驰:能追赶上奔驰的战车。
②彀:将弓弩张满。石,重量单位,古代以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③便习:熟练掌握。
武骑士
武王问太公曰:“选骑士奈何?”
太公曰:“选骑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①,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不可不厚也。”
【注释】
①超绝:超过。伦等:同辈。
战车
武王问太公曰:“战车①奈何?”
太公曰:“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也。凡车之死地有十,胜地有八。”
武王曰:“十死之地奈何?”
太公曰:“往而无以还者,车之死地也。越绝险阻,乘敌②远行者,车之竭地也。前易后险者,车之困地也。陷之险阻而难出者,车之绝地也。圯下渐泽③,黑土黏埴者,车之劳地也。左险右易,上陵仰阪④者,车之逆地也。殷草横亩⑤,犯历⑥深泽者,车之拂地也。车少地易,与步不敌者,车之败地也。后有沟渎,左有深水,右有峻阪者,车之坏地也。日夜霖雨,旬日不止,道路溃陷,前不能进,后不能解者,车之陷地也。此十者,车之死地也。故拙将之所以见擒,明将之所以能避也。”
武王曰:“八胜之地奈何?”
太公曰:“敌之前后,行陈未定,即陷之。旌旗扰乱,人马数动,即陷之。士卒或前或后,或左或右,即陷之。陈不坚固,士卒前后相顾,即陷之。前往而疑,后恐而怯,即陷之。三军猝惊,皆薄⑦而起,即陷之。战于易地,暮不能解,即陷之。远行而暮舍,三军恐惧,即陷之。此八者,车之胜地也。将明于十害八胜,敌虽围周,千乘万骑,前驱旁驰,万战必胜。”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战车:使用战车作战。
②乘敌:追击敌人。
③圯:毁坏。下:低洼。渐泽:潮湿。
④陵:山陵。仰:登上。阪:山坡。
⑤殷草:草木茂盛。横亩:长满田地。
⑥犯历:经过。
⑦薄:此为仓促的意思。
战骑
武王问太公曰:“战骑奈何?”
太公曰:“骑有十胜九败。”
武王曰:“十胜奈何?”
太公曰:“敌人始至,行陈未定,前后不属,陷其前骑,击其左右,敌人必走。敌人行陈整齐坚固,士卒欲斗,吾骑翼而勿去,或驰而往,或驰而来,其疾如风,其暴如雷,白昼而昏,数更旌旗,变易衣服,其军可克。敌人行陈不固,士卒不斗,薄其前后,猎其左右,翼而击之,敌人必惧。敌人暮欲归舍,三军恐骇,翼其两旁,疾击其后,薄其垒口,无使得入,敌人必败。敌人无险阻保固,深入长驱,绝其粮道,敌人必饥。地平而易,四面见敌,车骑陷之,敌人必乱。敌人奔走,士卒散乱,或翼其两旁,或插其前后,其将可擒。敌人暮返,其兵甚众,其行陈必乱,令我骑十而为队,百而为屯,车五而为聚,十而为群,多设旌旗,杂以强弩,或击其两旁,或绝其前后,敌将可虏。此骑之十胜也。”
武王曰:“九败奈何?”
太公曰:“凡以骑陷敌,而不能破阵,敌人佯走,以车骑返击我后,此骑之败地也。追北逾险,长驱不止,敌人伏我两旁,又绝我后,此骑之围地也。往而无以返,入而无以出,是谓陷于天井①、顿于地穴,此骑之死地也。所以入者隘,所以出者远,彼弱可以击我强,彼寡可以击我众,此骑之没地也。大涧深谷,翳荟林木,此骑之竭地也。左右有水,前有大阜,后有高山,三军战于两水之间,敌居表里,此骑之艰地也。敌人绝我粮道,往而无以返,此骑之困地也。污下沮泽②,进退渐洳③,此骑之患地也。左有深沟,右有坑阜,高下如平地,进退诱敌,此骑之陷地也。此九者,骑之死地也。明将之所以远避,暗将之所以陷败也。”
【注释】
①天井:四面高山中间低地。
②污:通“洼”。沮泽:水草茂盛的沼泽。
③渐洳:植物腐烂而形成的泥沼。
战步
武王问太公曰:“步兵与车骑战奈何?”
太公曰:“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长兵①强弩居前,短兵②弱弩居后,更发更止③。敌之车骑虽众而至,坚阵疾战,材士强弩以备我后。”
武王曰:“吾无丘陵,又无险阻,敌人之至,既众且武,车骑翼我两旁,猎我前后,吾三军恐怖,乱败而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令我士卒为行马、木蒺藜,置牛马队伍,为四武冲阵。望敌车骑将来,均置蒺藜;掘地匝④后,广深五尺,名曰命笼。人操行马进步,阑车以为垒,推而前后,立而为屯,材士强弩,备我左右。然后令我三军,皆疾战而不解⑤。”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长兵:长柄兵器。
②短兵:短柄兵器。
③更发更止:轮番作战,轮番休息。
④匝:环绕。
⑤解:同“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