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不很明了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血战长津湖,宋时轮为何写下了作战检讨书?

(2023-08-18 21:49:38) 下一个

 

血战长津湖美军逃出9兵团围歼后,宋时轮为何写下了作战检讨书?

1950年11月11日夜里,从柳潭里撤退了整整十一个昼夜的陆战1师,彻底逃出了9兵团前仆后继地层层阻击。

当天夜里,宋时轮以个人的名义,写下一份发往志司和中央军委的9兵团东线作战检讨书。

“这次作战打得很不好,不仅未能全歼美陆1师及第7师,反遭巨大减员,严重缩小战力。”

这是宋时轮检讨书的第一段话,其开门见山,入木三分,在中外战争史上十分罕见。

宋时轮首先检讨自己,对朝境作战情况调查研究不够。

小白山系朝境最高最寒冷的地方,遍地积雪数尺,山高路滑,咫尺天涯,人烟稀少,一切粮草均须负担,国内运输线延长数百里遥,经常供不应求。

部队入朝后,即日夜生活于野外,战时即是有米亦无法煮熟——白天防空,晚上作战,偶面煮熟运上火线均成冰冻,无法破碎,更无法吃,便造成严重的、普遍的饥饿现象。

部队体力日益制弱,战力随之降低,加上冬装未补齐——部队入朝后发的东西都无法前运,仅靠棉衣服应付零下二十几度的寒冷,特别此地最近每夜下雪,衣服普遍湿透,无法烤干,形成大批冻病冻僵,直至不少数量已经冻死的严重现象。

宋时轮上将

宋时轮还列举了2781师242团2营4连,除一个掉队与—个通讯员外,全连攻击新兴里敌时,受敌火力压制即卧倒在冰地上,但最后打扫战场时,发现全连成战斗队形,死于该处,细查尸体大半无任何伤痕与血迹。

担架民夫少,且系临时动员的老百姓,未经必须的教育,大批逃亡,战场伤员无人抬运或抬得不及时,致有大批伤员冻死的极端严重情况。

由于敌人沿公路及两侧行动,我围歼敌人时,必须翻山越岭,山上路少甚至无路,各种炮火无法前运参战,弹药运送亦困难,本来我们的火力就较弱于敌,如此则更加压不倒敌人,增加解决战斗的困难。

再由于敌机滥炸,作战地区群众逃跑一空,道路生疏,盲目前进,部队经常错路,了解情况少,拖来拖去疲劳更甚,因而影响作战不少。

同时,宋时轮也检讨说,由于仓促进入战斗,准备不充分,对地形、道路侦察不清楚,特别是敌情不明,以致盲目性的吃亏太大;26军南调时间过迟,导致战役预备队使用不及时;部队较注意政治动员教育是完全正确的,因此才能熬过这极端困难情况,尚不十分馁气,但因缺乏必要的经验与应用军事教育,造成了几次攻击未能凑效的恶果。而这一切,应有自己负主要责任。

这样的语气和文风,一看就是出自宋时轮本人,而不是秘书代笔的文字。

可检讨书交给秘书穆俊杰发出后,宋时轮还是轻松不起来,他还需等待彭德怀以及毛泽东的回电。

彭德怀素以严厉著称全军,一次战役中因38军没有按时到达指定位置,不由分说将军长梁兴初批得体无完肤,还当众说出了“我斩马谡的本事还是有的”狠话来。

早在11月28日,彭德怀曾电报提醒9兵团,“如作围歼陆一师之5、7团时之企图,26军主力应向南靠拢”,可因为主观轻敌和客观后勤运输困难,宋时轮迟迟没有执行。

12月1日夜里,见美7师北极熊团覆灭在即,柳潭里的陆战1师主力开始撤离,20军和27军伤亡又十分严重,宋时轮这才急令26军南下穿插五老里一线。

好在12月2日下午,毛泽东的急电更改了9兵团的命令,将26军速调下碣隅里执行打援任务,否则远距离穿插五老里的26军,将遭遇更加严重的冻伤减员和美机轰炸带来的伤亡。

12月4日,毛泽东又致电志司和9兵团:“敌已下令由下碣隅里以飞机撤走被围之美军五七两团,望宋陶覃迅速控制下碣隅里飞机场不使敌军撤走,并对五七两团之南退部队予以歼灭,只留下其在柳潭里地区之固守部队围而不歼,以利钓鱼。”

12月4日夜里10时5分,宋时轮立即回电彭德怀并报毛泽东:“26军现正接替二十军,担任攻击下碣隅里之任务。拟明晚发起战斗。20军将下碣隅里攻击任务交代后,其58、60师主力即进入黄草岭及以南地带,准备打北援之敌。89师主力即进到隐峰里、上下通地带。59师今晚仍参加对柳潭里南逃敌之作战。27军大部今晚正与柳潭里逃敌作战中。”

12月5日,毛泽东又回电:“宋陶覃十二月四日二十二时五分电部署意见很好,望即执行。”

而实际上,陆战1师7团、5团在12月4日下午就全部撤进了下碣隅里,已经推迟了12月4日晚攻击计划的26军,12月5日晚也并没有按自己定下的时间攻击下碣隅里。

12月11日,陆战1师全部撤离黄草岭后,预感到再也无法追上机动力十分强大的陆战1师后,宋时轮这才连夜提笔写下了自己的作战检讨书。

长津湖战役时期的彭德怀(中)

12月13日,收到并仔细研究了宋时轮的检讨书后,彭德怀以志司的名义致电9兵团,并提出了对东线作战指挥部署的补充意见。

彭德怀说,志愿军出兵朝鲜不到两个月,已取得了两个战役的基本胜利,使极端混乱艰难的朝北战局由溃退而稳定转为向敌进攻,基本改变了朝鲜的局势,严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张牙舞爪的气焰,克服了国内国外人们中存在的某些恐美病,表示了新中国人民伟大的力最,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人民热受祖国的自信心,同时也取得与高度技术装备的敌军作战经验。

彭德怀十分肯定地说,上述的意义是伟大的,证明毛主席和党中央主张出兵援朝是必须的,是完全正确的。但在东西线的两个战役中,均有不同程度上的缺点。西线已有初步总结,东线战役结束后,亦应该很好总结。

彭德怀也指出,从战役上威胁敌之侧后及主要供应线,制造敌被动应付和混乱其部署,在我无空军火力劣势的情况下,力求避免我主力与敌人作固定阵地攻击和固定阵地防御战,西线的两次战役均是如此打法。以此来看,东线11月25日或26日乘敌立足未稳,首先歼灭社仓里之敌,得手后向上下通里、咸兴、永兴,威胁敌东线之陆路与供应线,可能调动和混乱敌人的部署。

说到这里,彭德怀有一句“某军同志未采纳此意见”,虽然没有直呼其名,但不言而喻,分明说的是20军军长张翼翔。

彭德怀分析此前的战斗,感觉9兵团开进的面太大,攻击点过多,沒有集中最大火力及兵力,首先歼灭敌人一两个连至一个营,再歼第二个营,然后逐次歼灭被围之敌。虽然总的兵力与敌约五与一的对比,但火力比敌弱,更没有飞机配合。

彭德怀也直言不讳地指出,9兵团中下级干部一般勇敢耐劳——这是战胜敌人的基础,但由于各项应急知识不足,需要高级领导干部适时地具体帮助,因此指挥位置要求适当,不宜过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修正某些部署,捕捉有利战机,这对一个不熟习的敌人作战十分重要。

看着彭德怀的电报,宋时轮越发觉得,9兵团上下都应彻底检查,好好总结一下经验教训。

12月17日,宋时轮终于等来了毛泽东致志司并9兵团的电报:“9兵团此次东线作战,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由于气候寒冷给养缺乏及战斗激烈,减员达4万人之多。中央对此极为怀念……”

看到此处,宋时轮将手中的电报一扬,朝陶勇等人说:“毛主席来电报了!”

接过电报的陶勇,以及闻声凑过来的覃健、谢有法看到,一向暴烈如钢的宋时轮,眼眶里盈满了泪珠。

突然,宋时轮自言自语道:“可是,我怎么向陈老总(陈毅)交待啊!”

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9月,宋时轮随陈毅自延安来到山东野战军。作为参谋长的宋时轮,与陈毅形影不离,也亲眼目睹了“兼资文武此全才”(民主人士柳亚子语)的陈毅,开创了军队历史先河的一面。

1949年4月1日,上海战役发起前,身为第3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毅颁布了《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其中第二条“不住民房店铺”一时连高级指挥员也不理解。

陈毅得知后眼睛瞪着几乎跳出来,用力敲着桌子交待包括宋时轮在内的四名兵团司令员:“天王老子也不行!否则我拿你们开刀,到那时可别怪我翻脸不认人!”

可长津湖一战,9兵团的三个军战斗死亡7304人,战伤伤员14062人,冻伤伤员30732人,总减员52098人,冻伤死亡还一时不清。伤亡这么大,宋时轮怕的不是自己挨批受骂,而是将来无法面对一直器重自己的连毛主席都一直尊称其“陈老总”的陈毅。

但毛主席的亲笔电报,还是让宋时轮的内心还是得到了许多的安慰。

1950年12月25日,长津湖战役彻底结束后,宋时轮自兵团部驱车去了一趟死鹰岭,临走前还特地叫上了9兵团政治部摄影组组长张崇岫。

死鹰岭是59师与美陆战1师激战的主战场,看着狭窄公路上到处是被炸毁的美军车辆和牵引榴弹炮,宋时轮顿时明白了这里战斗的激烈程度。

这时,随身的通讯参谋搜索回来报告说,前面发现了一批还没有来得及掩埋的指战员遗体。

宋时轮扔掉身披的大衣,从没过小腿的雪地里跑了过去。

通讯参谋揭开了一块大帆布的一角,里面露出了整齐排列着牺牲指战员的遗体,有的没了双腿,有的没了双手,有的没了脑袋,有的仅剩下了半截身子,有的烧的面目全非。

宋时轮看不下去了,声泪俱下地说:“我老宋来看你们啦!你们是英雄,你们是震天动地的英雄,是你们打败了美军陆战一师呀!

张崇岫不停地按动着快门,将牺牲的指战员与宋时轮的悲情,也将自己对志愿军烈士的敬重,一一定格在了冰天雪地里的死鹰岭中。

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

1987年,八十岁的宋时轮辞去了中央军委战史军史编审委员会副主任的职务。

此前担任了军事科学院院长、中央军委教育训练委员会主任职务期间,宋时轮相继完成了一系列的军事著作和论文。而无论是专著还是论文,里面无不有对长津湖战役经验的总结与得失的思考。

而离休后的宋时轮,依旧喜欢与战争相关的一些古诗词,曹松的《己亥岁》和王翰的《凉州词》,是他诵读次数最多的两首唐诗。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 )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

晚年的宋时轮

1991年9月的一天,宋时轮与秘书穆俊杰又谈起了长津湖战役。

宋时轮问:“你懂得‘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典故吗?”

穆俊杰道:“懂得。”

宋时轮突然饱含深情地说了几句不连贯的话:

我要与成全我这个指挥员的将士们告别呀!是我把他们带出国了,都是些二十岁左右的娃娃啊,他们就留在这里(长津湖)了,回不去啦!人心都是肉长的,心是会流血的,他们(牺牲的志愿军战士)才是真正的英雄啊!

这时的宋时轮,已经没有了自己的荣辱与得失,只有那些成全了自己上将军衔的长津湖战役牺牲的战士们。

这一年的9月17日,84岁的宋时轮将军在上海悄然去世。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宋时轮将军以及长津湖战役牺牲的烈士们千古!

 

 

宋时轮说:本兵团饿死冻死以万计,如有虚言,我愿受党纪制裁

 

 

三、华东军区似乎啥都没干,宋时轮气得发昏 

 

网络自媒体文章在阐述第9兵团冬装问题时,通常会引用一段话:“九兵团在9月上旬奉命北调的时候,宋时轮通过军区致电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及华东局:装具补充我们当全力满足需要。目前该兵团冬衣悉按江南气候缝制,恐不耐寒,寒区气候我们亦无经验体会,不知如何缝制才合标准,可否请东北装备御寒衣被,棉鞋帽等。电报发出后,如石沉大海。”《血战长津湖》第82页。 

 

以此作为中央没保障好第9兵团的依据。 

 

这段话大部分没问题,就最后十个字“电报发出后,如石沉大海”有问题。《血战长津湖》的作者在本号发过文章,我挺熟的,所以我不评价这本书。我跟作者沟通过,我就问了一句话:“电报发出后,如石沉大海”这句话的出处在哪。

 

作者回复说这本书完稿10年,光提交审稿就4年多,记不清了,可能是我自己写的,因为没找到相关的回应电报。这个就是我们中国的作者,不管是书籍的作者还是文章的作者最大的问题,抗美援朝战争的档案是不公开的,大家没看到相应档案,采取的处理办法都是:我没看到那就是没有。于是自己想当然的编一些话。所以我们中国的书籍和文章里到处都是雷,都是作者想当然的故事。我不爱看国内的这些书籍,原因就在于此。 

 

这份电报就是上一节中所说的9月5日华东军区报军委和毛主席关于第9兵团北调执行计划的报告。毛主席在9月8日回复的:“九兵团全部可以统于十月底开到徐济线,十一月中旬开始整训。该兵团在徐济线整训期间仍归华东建制,惟装备及整训方针计划受军委直接指挥为适宜。”

 

不能够不知道,就说“电报发出后,如石沉大海”。 

 

确实,毛主席批示之后,办事部门怎么处理的,没有公开资料了。但不代表不可以从别的资料上看出端倪。毛主席都批示了,会没人管么?怎么可能。以周总理的工作作风,他会不管? 

 

周总理肯定管了这件事,因为在10月30日总后勤部的一份报告上,周恩来是这么批示的:“原定于10月上旬先补充27军,现如分开,需在11月内补充完毕,不能等到12月中。”这段批示充分说明之前就有安排。在第9兵团冬装问题上,《血战长津湖》还有一段话问题也是很大的:“战后,宋时轮才搞清楚这件事,原来是第三野战军的某位领导疏忽了温带棉衣和寒带棉衣的区别,向聂荣臻打了包票,结果聂荣臻、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都以为问题解决了。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在10月27日给毛泽东发电,称九兵团所需棉衣已由第三野战军解决,保证11月1日前发齐。”《血战长津湖》第83页。 

 

我也跟作者沟通了,我问是三野哪个领导打的包票?作者回复说记不清了,有采访记录。一查采访记录,采访的是詹大南的秘书,采访记录上说的是老人含含糊糊地说是聂荣臻没搞清温带棉衣和寒带棉衣的区别。责任变成聂荣臻的了。可是既然采访记录是含糊地指向聂荣臻,那成书怎么变成三野某位领导疏忽,聂荣臻又报告毛主席棉衣三野已经解决? 

 

从我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肯定不是聂荣臻的责任。 

 

我们来梳理华东军区准备工作这件事。现在可以知道,毛主席批示后,周恩来肯定组织相关人员研究过,最后定下来的是10月上旬先补充27军,落实单位要么是总后勤部要么是华东军区。

 

从后面的情况看,基本上是华东军区。然后宋时轮就一直没拿到过寒区装备。为什么这么说呢?《宋时轮传》说的非常清楚。 

 

 

 

下面我们以《宋时轮传》为蓝本来叙述过程,同时指出该书如何造假。

 

在陈毅9月7日给第9兵团军以上干部开完会后,第9兵团在9月15日召开了军事教育会,定下了教育计划,预定11月开始实施。接下来该书又说第9兵团在上海召开干部会议,军以上领导出席,没有列出会议时间。既然排在9月15日会议之后,肯定是之后的事喽?其实不是。

 

会议内容是安排部署部队北运计划。该书说会后宋时轮向华东军区、中央军委上报北运计划。然后该书说:“部队北上,最大的难题是防寒装备问题,第9兵团的服装全部按南方标准缝制,指战员着此冬衣,无论如何也不能抵御北方地区的严寒。宋时轮在雁北地区战斗过,对北方寒冷的冬季有亲身感受,因此,这次受命伊始他首先考虑的就是部队御寒冬衣问题。”华东军区首长也十分焦虑,对第9兵团北调执行办法,在致毛泽东、中央军委并华东局的电报中提出:装具补充我们当全力满足需要。目前该兵团冬衣悉按江南气候缝制,恐不耐寒,寒区气候我们亦无经验体会,不知如何缝制才合标准,可否请东北装备御寒衣被,棉鞋帽等。

 

因为我上一节的解说,我们一看就知道,该书中所提到的这份电报就是9月5日报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电报。那么第9兵团这次上海的回忆时间肯定是在9月5日之前。

 

那么《宋时轮传》为什么把会议放到9月15日之后,造成会议和电报是9月下旬的假象呢? 

 

还不就是为了给华东军区推卸责任么!

 

一般期刊文章或网络文章的造假,经常出现的是编故事。像这种极其正规的书,内容是不会造假的,都是有据可查的,但次序可以颠倒,时间顺序一改,就是另一回事了。所以该书刻意不提此次会议时间,按道理都应该写的。这样一来,时间就变成了9月下旬,华东军区的准备时间就显得仓促了。这本书后面还有别的造假,以后叙述到相关内容时再说。 

 

其实这个电报内容都是很有意思的,“寒区气候我们亦无经验体会,不知如何缝制才合标准,可否请东北装备御寒衣被,棉鞋帽等”,这种话说出来是挨骂的。就问问现在的机关,你哪个单位敢跟上级这样行文?我们不知道怎么弄,不知道标准,所以让东北准备吧。 

 

你不知道你不会学啊,不会问啊?脾气稍微差点的领导就要这样问了,脾气差的直接就开骂了。居然好意思就直接推给东北了。

 

但是我在这里说了,这样写是在给华东军区推卸责任,不是给宋时轮推卸责任。我们在上一节就已经讲过,《粟裕传》写的很清楚,第9兵团是他建议增调的。第9兵团在7月14日之前就知道了。以粟裕的行事风格,他会不部署、不准备,不管不问?退一万步讲,就算粟裕因为病倒,管不了事了。那么在陈毅9月3日去北京受领任务,9月7日给第9兵团军以上干部开会明确任务。华东军区到第9兵团北上,也有将近两个月时间做准备。实际上宋时轮在9月5日前已经开会部署北上工作,这说北运计划8月份就在做了,不然9月5日之前的这个上海会议上,宋时轮是没办法部署北运工作的。

 

更为滑稽的是,就算9月才开始准备,当毛主席在10月12日致电陈毅:“请令宋时轮兵团提前北上,直开东北,何日能开动请告。”陈毅回复说的是部队还没动员。又一个月过去了,各种会议都开了好几个了,部队居然还没动员?

 

随后该书说“10月初,部队陆续北调。27军首批北调,12日全部到达泰安附近地区。20军13日到达兖州地区。兵团部、26军及起义部队28日从上海出发。为了解决防寒装备尤其是冬装问题,宋时轮与先头部队一起北上,立即到济南找山东省委和省政府,要求帮助解决第9兵团赴寒区作战的服装问题。山东省委和省政府答应尽全力帮部队解决。”

 

这个细节,宋时轮的女儿在《虎将宋时轮》中也是这么说的。有意思不?身为华东军区的主力部队,宋时轮不要求华东军区解决防寒装备问题,反而找地方政府求助。 

 

至于山东怎么尽全力解决,没有查到记载了。 

 

接下来就是毛主席在10月23日召宋时轮进京面谈,在场的还有周恩来。24日的谈话中,毛主席做了两个决定:1、由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和宋时轮具体商定第9兵团北运的详细计划和防寒装备问题的解决办法。2、由朱德亲自去兖州作动员。

27日,毛主席发电给彭德怀:“十月二十六日十八时电悉。(一)宋时轮已来京面谈,九兵团定十一月一日起车运梅河口地区整训,前线如有战略上急需可以调用,如无此种急需则不轻易调用。(二)元山登陆之美军系由汉城移去之美陆战第一师,由大邱移去之美步兵第七师及美第十兵团部,估计有三万人左右,号称五万不可信。该敌早已船运,因受元山港水雷威胁迟疑不敢登陆,现在始登陆。过去因该两师美军未登陆,伪三师须守备元山、咸兴一带,致伪首师孤军东进,该师长表示恐惧。原拟俟美军登陆后接防元山、咸兴线,让伪三偕伪首一起东进。现在我军出现,其计划可能变更。是否将以伪三、伪首向长津进攻,以美军一部出长津以南策应,目前尚不能定,因平壤、元山间二百公里地区向我敞开着,元山本身亦受威胁。(三)伪八师今晨已从熙川逃至球场洞,目前似只有伪六师尚有希望。在打伪六师时,伪八、伪一仍可能增援,请注意。(四)你们指挥所应移至安全地点,现在的位置不好。”

返回兖州后,宋时轮立即召开会议,一是明确了各军出发时间,预计16日全部集结于梅河口地区;二是很高兴地告诉大家防寒装备问题,由总参谋部协调解决。聂荣臻则亲自联系了华东军区,规定由华东军区解决,并限定华东军区在11月1日前把冬装全部下发。 

 

有意思不?宋时轮自己不跟自己的华东军区讲防寒装备的事,反而在毛主席面前告了一状。居然要聂荣臻去跟华东军区说这个事。而且聂荣臻语气都很严厉了,“限定11月1日前把冬装全部下发。”

 

所以在10月27日,聂荣臻向毛主席报告:“干粮、棉衣等军需品正紧急补充,铁路运输计划也已经与滕代远商妥。” 

 

10月29日晚,宋时轮和华东军区后勤部长邝任农以及总后勤部人员一起商定了第9兵团各种装备的补充问题。 

 

10月30日,总后勤部形成报告,报周恩来。我们来看下全文。 

 

 

 

报告中倒数第四行,昨晚(二十七日)应为二十九日之误。 

 

一看全文就可以发现,哪里是冬装的问题,是马匹、军需、医疗器械、军械,全部没准备好。 

 

这份报告在《宋时轮传》中是不可能刊载全文的,《宋传》中只有军需部分。这也告诉了我们为什么长期以来只讨论冬装问题,不讨论其他。因为只有冬装问题是已经公开的,藏不住的。这其实说明华东军区根本没做为第9兵团做任何准备工作。

 

而军需这部分也非常有意思,“宋司令只知棉衣没有发给,且也不悉为何没发,其他情况他也一概不知。”这个场景其实都可以想象出来,总后的人问宋时轮,宋时轮板着脸:我不知道,我啥都不知道。请问在边上的邝任农尴尬不尴尬?宋时轮一肚子气啊。 

 

说到这里我们就回头说到《血战长津湖》的说法了,《血战长津湖》说的是“战后,宋时轮才搞清楚这件事,原来是第三野战军的某位领导疏忽了温带棉衣和寒带棉衣的区别,向聂荣臻打了包票,结果聂荣臻、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都以为问题解决了。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在10月27日给毛泽东发电,称九兵团所需棉衣已由第三野战军解决,保证11月1日前发齐。”

 

其实这本书里指的三野某位领导就是指邝任农,但是并不是疏忽了温带棉衣和寒带棉衣的区别,因为早在之前的电报中,华东军区自己就说了不知道寒区衣服的标准。其实就是时间紧迫,聂荣臻规定的是限于11月1日之前发完,那到哪里去找寒区棉衣啊,哪里来得及啊,只好把原来准备的温带冬装一发了事。发了哪些东西呢?按照《后勤战例选编》的记载,是每个人发温区棉衣一件、棉帽一顶、单皮鞋一双、布袜一双、毛巾一条。 

 

邝任农什么人?老后勤了,红三军团红5师的供给部长,红一军团红1师的供给部长,红一军团供给部长,八路军115师供给部长,他搞不清楚厚棉衣和薄棉衣?这不是笑话么! 

 

都已经10月29日晚了,宋时轮在到处“申诉”后,终于得到了和邝任农面对面解决问题的机会。

 

而且全文一看就知道,邝任农去兖州不仅仅是去解决问题,还是去打擂台的。聂荣臻规定华东军区解决,邝任农是红一军团的老兵,对自己的老政委,他不敢说半个不字。见了宋时轮和总后的人,他还不打擂台么,结果就是华东解决部分,总后解决部分。 

 

还需要注意一点,邝任农虽然是华东军区后勤部长,但第9兵团出征这个事,不可能由他一个人管的,肯定有一个军区领导负责抓总,能被称为军区领导的就四个人,司令员陈毅、政委饶漱石、副司令员粟裕、副政委谭震林。具体是谁?别问我,我不知道。这么短的时间,总后也不可能变戏法把物资装备变出来,他们也就是全国范围内调度。那么按照打擂台的结果,总后负责棉帽、大衣、背心、绒裤、手套、棉皮鞋等,而且周恩来批示说必须11月内完成,那任务交给谁了呢? 

 

交给东北了。

 

电报往来,没有公开。但是周恩来安抚东北军区司令员高岗和副政委李富春的电报被收录了。大家也还是看原文吧。

 

 

 

先对东北安抚了一下,然后周恩来专门说了:“但南方部队加以军行仓促,无法补齐,故必须随后赶送。”此时的南方部队,就只有第9兵团和高炮14团。

 

我们还要注意一件事,第9兵团并不是华东军区首支入朝参战部队,华东军区第一支入朝参战部队是驻上海的高炮14团。这是怎么回事呢? 

 

10月11日,毛主席复电彭德怀并告高岗、邓华:“十月九日、十日各电均悉。(一)同意四个军及三个炮兵师全部出动集结于你所预定的位置,待机歼敌;(二)已电华东调一个高射炮团于十月十四日从上海开动赴沈阳转赴前线,请高注意接转;(三)其他各项已另复。惟空军暂时无法出动。” 

 

这份电报中说的已电华东调一个高射炮团,因为是小电报,没有收录在公开资料里,所以原文是什么,不知道。但没关系,知道这个事就行了。我们先理一下几份电报的顺序。10月12日毛主席有一封电报给陈毅,让第9兵团立即开东北。但随即因为斯大林变卦不派空军,命令被取消,在同日发电给陈毅,让第9兵团原地整训(指山东)。

 

14日,毛主席再次回电给陈毅:“(一)宋兵团后尾部队酉俭全部离开上海、常熟地区是可以的,宋兵团仍照前定计划在泰安、曲阜区域集结整训一时期待命开东北;(二)高射炮团仍须即开东北;(三)上海人民代表会议何日开幕盼告。” 

 

用语是“高射炮团仍须即开东北”,即虽然第9兵团暂时不用北上,但高炮14团必须立即去。同样,我们要注意到,12日就已经命令过第9兵团北上东北了,但随后十几天时间里,第9兵团装备问题依然没解决。这段时间华东军区到底在干什么?

我们继续说高炮14团。虽然高炮14团受命非常仓促,但解决一个团的装备问题和解决一个兵团的装备问题是完全不一样的,用不了多少时间。 

 

 

结果呢,就是彭德怀发飙了。

 

我们从电报可知,高炮14团根本没做好准备工作。在彭德怀11月21日的这封电报中,高炮14团、66军、第9兵团都是被彭德怀拿出来做反面典型的。这个华东军区的高炮14团是怎么回事呢?他们也是志愿军首批入朝部队,因为装备物资不齐,所以只能出动一个营入朝。1、2、6连和机枪连部分人员配属给了38军,结果一入朝,因为翻车啦、不注意隐蔽啦,就被美军飞机把车辆打得七七八八了,只能撤回去。彭德怀火得要死。 

 

所以调到东北的部队去东北必须自己装备好,不能等、靠、要。这成了一个大事。缘由就是高炮14团、66军、第9兵团都没有装备好。

 

其中66军是真的仓促,没办法准备,该军是志愿军所有部队中入朝最仓促的。高炮14团算比较仓促,但华东军区补充装备一个团的时间都没有,那是说不过去的。第9兵团么,我们已经知道了,7月14日之前,粟裕以前建议增调该兵团,并得到同意,时间充裕的很。彭德怀在电报里其实语气很严厉了,批评蛮重了。我们来回想一下,本文列出的上一个电报(周恩来给高岗、李富春的电报)里周恩来不是让张令彬去东北么。我们来看看张令彬怎么说的? 

 

 

 

张令彬讲了以后来东北的部队,自己要先装备好,别指望东北补充。报告中用词虽然是宋兵团来到前说宋兵团一切装备好了,但指的是华东军区,第9兵团自己是不能装备、保障自己的,这是常识。上文展示的总后10月30日给周恩来的报告,就是杨立三、贺诚、张令彬写的。跟华东军区怎么交涉的,他还不知道吗?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东北军区把任务接下来了。所以《20军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上说“上级计划是让该军到沈阳、梅河口,休整期间补充冬季装备”。

 

到目前为止,虽然过程非常曲折,但终于有着落了。第9兵团的部队到了东北后,边休整边补充。但人算不如天算,情况又变化了。我们在后面章节里讲。

本文先理清楚,第9兵团装备没补充(冬装也是装备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只谈冬装其实掩盖了第9兵团其实是整体装备没补充的事实)到底是华东军区的责任还是总后勤部的责任?第9兵团装备没补齐的责任,要么就是总后勤部,要么就是华东军区。

 

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样,不管华东军区内部的人事因素。华东军区仗着有毛主席的尚方宝剑,不肯管第9兵团的装备补充。因为毛主席在9月8日批示说:“该兵团在徐济线整训期间仍归华东建制,惟装备及整训方针计划受军委直接指挥为适宜。” 

 

毛主席说的是“指挥”,不是军委来补充。但这个批示很可能让华东军区有了推卸的借口。

 

毛主席批示后,具体经办人是主持军委工作的副主席周恩来,按照一般工作程序,周恩来肯定责成总后负责。总后正在全力保证第十三兵团,肯定跟华东军区说你们自己保障自己。这不违反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的指示本来就是“指挥”。周恩来在10月30日的报告上批示的很清楚,原计划是10月上旬先补充27军的。“现在要分开”这五个字指的是原计划是由一家单位负责保障,现在变成华东管一部分,总后管一部分。所以就知道了,原来肯定是一家管。总后是绝对不可能说华东军区你不要管了,我们管。没那么傻的人,总后肯定是把任务给华东,你们自己的事,自己管。不光是总后这么认为,所有人都这么认为。其实周恩来早就说了“早已再三嘱咐”。

 

华东军区怎么扯皮的,这种电报是不可能公开的。但是从聂荣臻规定就是你华东军区来负责这件事,就可以知道,之前任务就是交给华东军区的。聂荣臻也是老好人一个啊,他都火了,可想而知华东军区在搞什么名堂。华东军区肯定有自身人事上的原因,但是什么,我不知道。其实从华东军区9月5日的电报就知道,从一开始华东军区就是摞担子的,直接就把冬装问题推给了东北。而且他们当时还信誓旦旦说其他的装具他们自己尽全力满足,结果也没管。 

 

上面列出的电文还可以看到,彭德怀跟聂荣臻的态度是一样的,自己的部队自己管,别什么都指望东北。 

 

总参、总后、东北军区、志愿军总部,都没有站在华东军区这边,全部都有意见。所以不可能是总后的责任,任务肯定是交给华东军区,本来就是华东军区的部队,自己保障自己的部队,天经地义。难道彭德怀、聂荣臻、高岗、李富春、杨立三合伙起来整华东军区不成?不可能的事。

事情基本脉络是很清楚的:华东军区不知道什么原因,后勤部不肯管宋时轮。宋时轮只好找地方政府求助,在毛主席面前告状,聂荣臻出面给他撑腰,责成华东军区必须补齐。邝任农不得已和宋时轮及总后人员面商,还打了擂台。总后又把会商后不是华东军区的任务给了东北,东北非常不满,周恩来亲自安抚,东北承接任务。 

 

对于第9兵团的部队来说,他们的问题看起来终于可以解决了。这时第9兵团的部队都知道了,自己到东北后补齐装备。 

 

那么看起来都是华东军区的责任(总后说不定也有责任,但目前的资料不显示总后有责任,以后有新资料了再说),宋时轮还很委屈。当然了,在宋时轮眼里,事先准备工作没做好是华东军区的责任。战时保障没做好是东北军区的责任。12月11日,宋时轮写了检讨,这封检讨前段时间网络上传遍了,我就不列了,也收录在《后勤经验总结》里。但12月13日,他就用另一封电报指责了东北军区。这封电报是非常触目惊心的。我放上全文。 

 

 

 

我先简单解读下标红的字句,宋时轮认为后勤分部运输分发工作没做好,导致部队饿死、冻死以万计。因为前文说到第四分部,这会让人误解是第四分部的工作没做好导致极严重后果,其实不是这样。第四分部是战役发起前匆忙组建的,用于保障20军。第9兵团饿死冻死全部推到第四分部头上,肯定是说不过去的。

 

饿死冻死以万计,这在之前文章中列出的数据中是完全没有体现的,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数据,第9兵团的阵亡人数都没有达到一万。但是宋时轮是前线直接指挥员,他现在已经用党性担保了,如有虚言,他愿意受党的严格纪律制裁。请注意,他说的不是军纪,而是党纪制裁,上升到了非常高的高度。所以冻死饿死万人,肯定是真的。既然伤亡数据没体现,那就不用我说了。 

 

电报是求援的,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责任全部推给了东北军区。 

 

但宋时轮可能一点责任都没有吗?不可能的事。

 

下一节先讲到底是不是毛主席的责任?这部分是可以公开讲,然后我们再来具体讲述第9兵团入朝后都发生了什么事。

 

作者:王正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lostman 回复 悄悄话 这些应该给国内的叫嚣者看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