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不很明了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加州板城----美国最后一片自由之地

(2023-01-20 18:25:52) 下一个

美国一群'穷人'跑沙漠深处造出没水没电的法外之地

却成了他们的桃花源..

 

     索诺拉沙漠位于美国西南部,是北美洲第二大沙漠。

  它的面积有310000平方公里,夏日气温高达50度,在降雨季之外都干燥无比。

      除了海市蜃楼,没有人指望在这里看到城市。

  但在索诺拉沙漠的深处,真的有一座小小的、破烂不堪的城市……

  它的名字叫“板城”(Slab City)。

     你无法在美国城镇名单里找到板城,它的存在实际上是非法的。过去70多年,数千名艺术家、流浪汉、退休老人、穷人占用这片土地,将它打造成独特的沙漠社区。

  板城没水没电,没有排污管道,买东西非常困难,连贫民窟都够不上。

  可就算这样,总有人抛下一切来到这里,仿佛在追逐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因为板城是美国最后一片自由之地。” 板城人总这么说,在入城口的标语上也如此写道。

     这座由破旧的房车、帐篷和棚屋构成的小城,到底是如何诞生的,又为何吸引人?

  这件事得从二战的一场工程说起……

     在美国正式参加二战前,美国海军陆战队想建一个防空火炮队的训练场。他们选来选去,觉得圣地亚哥东北方160公里开外的沙漠很不错,于是从加州政府那里拿到土地。

  他们建的训练场叫邓拉普基地,里面有完善的供水系统、整齐的道路、专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和舒适的宿舍楼。

  基地在战争期间使用了三年,战争结束后就不怎么用了。到1956年,军方拆除了所有房屋,只留下造房用的板子。

     几年后,退伍的军人们怀念训练时光,跑到荒废的基地定居。

  因为设施较全,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也被吸引过来,之后是想找免费露营地的游客,再之后是想来美国过冬的加拿大老人。

  居住于此的人越来越多,到1984年引起媒体的注意。

  他们给这片区域取名叫“板城”,它变得更有名了,不断有人从美国各地过来。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板城成为无数人的家,包括无政府主义者、艺术家、退休老人、穷人、怪人、游客,甚至还有罪犯。

  因为这片区域毫无经济价值,加州政府懒得管,由他们在这里住。

  板城成为不受政府管辖的法外之城,也成为边缘人的乐园。

     板城人大多很穷,但穷得很有艺术,很有个性。

  在板城的入口处,有一座颜色鲜艳的假山,叫“救世山”。

     这座山是板城早期居民伦纳德·奈特(Leonard Knight)的艺术作品,他花了27年时间堆土、铺油漆,建了一座献给上帝的山,上面写着“神爱世人”之类的话。

  救世山曾经在1989年倒塌,奈特后来重建了一遍。

  它的风格眼花缭乱、非常夸张,但不妨碍国会将它列为“民间艺术宝藏”。

     在板城的中心,是展示艺术品的东基督区。你可以在这里看到大量的雕塑、墙绘、人偶、金属艺术品,它们露天免费展示,每过一段时间会换一批。

     创建东基督区的人是查理·罗素(Charlie Russell),他曾经在科技行业工作,生活方式和普通人一样。直到2007年,他突然大彻大悟,发誓自己要献身艺术。

  罗素把自己的所有财产丢进集装箱里,然后运到板城一个满是垃圾的地方。他圈下这片区域(和美国早期一样,板城人圈地就算占有),把它作为自己的雕塑展示地。

     2011年,罗素逝世,板城人继续运营东基督艺术区。现场表演、音乐、摄影、绘画、雕塑都在这里展出,有专人负责维护。

      板城没有商店,想买食物和水需要去附近的小镇。但这里有少量商业设施,包括网吧、旅馆、溜冰场和免费借阅的图书馆。

  它还有一个露天夜总会,配有舞台、灯光、扩音器和话筒,算得上齐全。每周六的黄昏时分,观众们坐在破烂的沙发和旧椅子上,静静看任何想登台的人表演。

     板城人有一种自我保护般的自傲,他们称外面世界是“巴比伦”,自己受不了巴比伦的规则才逃到这自由之地。

  但去过板城的游客都能感到,在旧房车、灰尘和黄沙中有一股怀旧又悲伤的气息。

     毕竟,如果不是在现实中过得太差,谁会躲到沙漠隐居呢?

  乔治·西森(George Sisson)是近年到板城的新居民,他告诉媒体,自己是因为太穷才来的。

  年过六旬后,西森发现自己除了养老金外没一点收入,那钱堪堪只够生活。有时他还会交不上房租,房东在他面前拉着脸,让他很不好受。

     有天,西森偶然听说美国存在一个“没有房租、没有房东、没有房产税,也不会有人来打扰你”的地方,非常高兴,开车直冲索诺拉沙漠。

  到目的地后,他发现条件很差,要什么没什么,但确实也没有房租。这么一想,自己还是赚了。

  西森在板城圈了块地,外面建栅栏,里面建小木屋。他自己搭了户外厨房,学会如何从附近小镇取水,弄清污水处理方式,还建了太阳能充电系统。

     虽然很麻烦,但基本生活保障有了。闲下来,西森还开房车赚民宿钱,游客在房车里睡一晚花15美元。因为游客反响热烈,他后来把价格提到40美元。

  外号叫DNA的男子是板城有名的艺术家,他说自己接受不了美国的司法系统,跑到板城找清净。

  DNA在圣地亚哥长大,从小就觉得自己和主流社会格格不入。90年代,他因为擅自占用母亲的车被判入狱,出狱后无家可归,陷入犯罪-入狱的恶性循环。

     他认为司法机构对自己有偏见,法院不能仅凭几句话就判定他的为人。在街头流浪时,警方也经常骚扰他,动不动找理由把他关进去。

  到后来,DNA对世界绝望了,他的姐姐劝他去板城生活。

  “我带着一个背包、一堆衣服、一个睡袋和枕头之类的东西就走了。我记不太清,就记得东西带的很少。我在板城露营了一晚,心想,‘我完全可以适应这里的生活。’ ”

   “虽然我住的地方经常有沙尘暴,夏天气温还特别高,但我喜欢这里。这里的人都特别好,很开放,我从来没有害怕过。除了第一天来的时候,担心有人偷我东西。”

  DNA是一个喜欢穿女装的直男,在板城他大胆做自己,穿着吊带裙走来走去。

  他在板城的名望很高,除了会搞艺术外,他乐于帮人,邻居们有困难就去帮忙,新人需要指点他也会教。他在这里找到归属感。

     没人能说清板城有多少居民,它随季节变化。夏天,因为气温太炎热,常住人口只有150人,到冬天会涨到4000人,节假日还会更高。

  这座奇怪的小城存在70余年,接纳过数以万计的穷人、艺术家、出狱的罪犯和流浪汉。它比普通小镇多十分混乱,比贫民窟多五分艺术和凝聚力。

   不过,未来它会不会维持下去,还很难说。

 有公司在附近的索尔顿湖里发现巨大的锂矿,可以开采出来做电池。板城人担心加州政府会把这片土地卖给公司,他们要被赶出去。

 如果加州政府真要这么做,他们也没辙,毕竟从一开始就是非法占用公家土地。

 希望在拆掉之前,社会学家能好好研究这里吧,

 来自各地的边缘人隐居在沙漠,建立自己的社群,怎么想都是好题材……

 

 

来源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