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19年10月29日),前往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就诊的患者,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变化,医护人员接诊患者均不再佩戴口罩。据了解,该院在急救中心试点推行“摘口罩”行动,要求医护人员问诊、交流病情时一律“坦诚相见”,仅在进行无菌操作、侵入性操作、保护性隔离时,或者接触到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疾病患者时才佩戴口罩。
缘起
这家医院
要求医护“摘口罩”
发起“摘口罩”行动的,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副院长赵剡。他在法国访问期间,曾陪家人到当地医院就诊,发现国外医生在接诊病人时均不佩戴口罩。作为家属的赵剡通过医生的面部表情,可以充分感受到对方传递的温暖和善意,这令他感触颇深,由此关注到“接诊病人到底有无必要佩戴口罩”这一问题。“国内的医生摘下口罩露‘真容’,是否也可以促进医患沟通?”回国之后,赵剡和同事们再次聊起了这个话题,最后达成一致意见——摘口罩。
事实上,按照我国《医疗机构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等规定,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无菌操作、侵入性操作或实施保护性隔离时,需进行标准预防,包括佩戴口罩、手套、穿隔离衣等,但对于医患交流、问诊环节则没有作出具体规定。换言之, 医生在接诊环节佩戴口罩,多出于观念和习惯,并无硬性要求。
如果医生面对的是流感患者怎么办?
“此项行动的目的是拉近医患关系,并减少口罩的过度使用,而不是一刀切。”护理部主任孙慧敏介绍,按照要求,医护人员进行任何一项诊疗、护理操作之前,都应评估人体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感染性物质暴露的风险,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适宜的个人防护用品。
假如医生面对的是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呢?孙慧敏介绍,门诊导诊分诊环节会对患者进行一个初步评估,发现患者有发热症状,疑似患有呼吸道传染病时,会主动给患者发放口罩并建议其佩戴。
“即便同样使用普通医用口罩,主动防护的效果也远远高于被动防护。”孙慧敏解释,这是因为医生面对的是众多病人,机会性感染的概率倍增。毕竟,患者是否患有感染性疾病相对明确,把“病菌关在屋里”比等病菌播散出去后被动防护有效,也有助于避免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
调查
记者走访多家医院,多少医生在“戴口罩”?
既然接诊环节无硬性要求,有多少医生在坐诊时选择佩戴口罩?记者分兵多路,对此展开调查。
10月29日下午5时许,汉口医院急诊外科两间诊室,各有一名医生坐诊,陆续有患者前来看病。记者留意到,两位医生都没有佩戴口罩,其中一名女医生正在与患者交流,态度温和,表达也很清晰。长廊另一端输液区,有几名患者正在输液,戴着口罩的护士穿梭其中。同一时段,武汉市第四医院武胜路院区骨科急诊诊室,值班医生并未佩戴口罩。而在急诊抢救室,医护人员则佩戴了口罩。一名在抢救室忙碌的医生告诉记者,医护人员进行有创操作时,按规定必须佩戴口罩。
下午6时,记者来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在输液室和抢救室,正在忙碌的医护人员均佩戴了口罩。此外,急诊内科病房、急诊外科病房的医护人员也戴着口罩在工作。而在急诊内科、急诊外科门诊,正在坐诊的医生没有佩戴口罩。该院二楼的儿科急诊处,医生戴着口罩看诊,不少前来就诊的孩子也戴着口罩。一位儿科医生说:“我们面对的都是婴幼儿患者,相对免疫力低一些,戴口罩既是对患儿的保护,也是对自身的保护。”
武汉市第六医院急诊科主任章希刚给患者做完清创缝合,身穿工作服,戴着口罩、帽子,全副武装。“对医生佩戴口罩,患者的态度褒贬不一,有病人认为医生戴口罩是嫌弃他们,没有亲和力,也有一部分病人认为戴口罩可以避免交叉感染。由于没有硬性规定,医生是否戴口罩主要取决于个人习惯。”
争议
“摘口罩”会不会增加医生感染风险?
戴口罩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避免医护人员职业感染?中南医院急救中心副主任夏剑介绍,这要从临床使用较为广泛的三种口罩说起,即普通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其中,医用外科口罩对氯化钠气溶胶的过滤效率不低于30%,对黄色葡萄球菌气溶胶的过滤效率不低于95%,能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传播,建议医护人员进行侵入性操作时佩戴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包括N95型口罩等,对氯化钠气溶胶的过滤效率不低于95%,能阻止经空气传播的疾病感染,建议医护人员在近距离接触经空气传播或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佩戴。
而目前医护人员在门诊使用的,是防护级别最低的普通医用口罩。这种口罩缺少对颗粒和细菌的过滤效率要求,仅能起到有限的物理隔离作用,对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防护作用有限,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反而会让患者产生距离感。
在夏剑看来,“摘口罩”是一种观念的进步,更是该院改善就医体验的重要举措。他介绍,在与时间赛跑的急诊科,医生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由于接触时间短,建立信任尤为不易。针对心梗、脑梗患者,有时医生已经急得额头冒汗,家属还在不慌不忙地打电话。“摘口罩”后,患者和家属可以看到医生的面部表情,及从中传递出来的真诚、关怀和急切情绪,提高沟通的效率。
回应
医护人员对此喜忧参半
“摘口罩”对患者来说好处不言而喻,对医护人员来说则喜忧参半。李欢是中南医院急救中心的一名护士,她坦言,戴口罩客观上起到了“面具”的作用,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很好地隐藏,这从心理上给了她很多安全感。一旦与患者坦诚相见,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传递给患者正能量,成了一个重要课题。
夏剑曾在美国德州公立医院进修。他说,表情管理在美国医学院校开设有专门课程,医生有着非常好的职业素养,与病人交流时善于通过肢体动作传递温暖与善意,比如在安慰病人时会自然而然地拍一拍病人的肩膀。“摘口罩”后,急救中心也将对医护人员进行沟通技巧的培训,提高大家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中南医院护理部主任孙慧敏对一本从患者视角审视医患关系的书印象深刻,“在病人看来,你(医生)是在观察,而我是在体验”。她说,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体验。从这一角度来说,改变医护群体长期以来“戴口罩”的习惯有一定难度,甚至有可能引发争议,但只要对医患沟通有利,对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有利,一切尝试都是有意义的。
文/记者武叶 刘晨玮 毛茵
通讯员高翔 李晗图/记者金振强
来源:http://whwb.cjn.cn/html/2019-10/30/content_153556.htm
==============================================================
医护人员“摘口罩”:看清面容更要敞开内心 | 长江评论
长江网评论员杨京
近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试点推行医护人员“摘口罩”行动,让医护人员不戴口罩跟患者沟通,在问诊、交流病情等环节一律“坦诚相见”。院方解释这是为了促进医患双方的沟通,拉近医患关系。
在医疗操作规范中,佩戴口罩之类的隔离预防手段,主要是集中在进行无菌操作、侵入性操作或实施保护性隔离等环节。对于前期医患间的交流问诊,并没有硬性规定,医护人员是否佩戴口罩基本是出于习惯。
医护人员不戴口罩与患者交流。记者金振强 摄
医疗是个特殊的行当。对于业内的习惯或者传统,应报以理解。戴不戴口罩,并不能作为一位医者是否优秀,或者是否善待患者的标准。这家医院倡导摘掉口罩,意义其实在于一种理念的传播,即对医患交流和沟通的重视。
对于普通人来说,口罩对面部的遮蔽,特别是对面部表情的隐藏会给双方交流造成隔阂。就好像我们和某个带着墨镜或者耳机的人说话一样,总觉得有些距离感。
医护人员不戴口罩为病人救治。记者金振强 摄
医患之间的沟通,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交换。沟通的过程,某些时候就是医疗活动的一部分。患者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的指导,还有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正如那句医学界的名言所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安慰”就要靠交流沟通。
沟通的方式有很多。我们的身边涌现过很多广受好评的医者。比如“半蹲医生”马艳医生,比如用语言为病人开出“处方”的蔡常春医生等,他们的优秀之处,并不仅是个人医术的高明,更在于与患者沟通交流时的真诚恳切,以心换心。无论是否佩戴了口罩,无论是否看得清面容表情,患者在他们身边感受到的都是温暖和真诚。
医护人员不戴口罩与患者沟通。记者金振强 摄
摘掉口罩,露出面容,对于双方的沟通交流当然有助益。医院对“摘口罩”倡导和推广,也是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再强调。不过,“摘口罩”并不是目的。有效的交流沟通,归根到底是靠双方发自内心的真诚,靠的是推己及人、感同身受的同理心。
【编辑:付豪】
来源:http://news.cjn.cn/sywh/201910/t3481248.htm
========================================================================
医生摘下口罩与患者“坦诚相见”,你支持吗?
武汉广电掌上武汉
发布时间:19-10-3116:44武汉网络电视股份有限公司官方帐号
近日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在该院急救中心试点
推行“摘口罩”行动
要求医护人员除进行
特定操作和接触到呼吸道疾病
传染性疾病患者外
在对病人问诊
交流病情时
摘下口罩
今天
记者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急诊中心发现
抢救室里与病人沟通的护士
和诊室中看诊的医生
均没有佩戴口罩
而输液室里的医护人员依然佩戴
该中心医生告诉记者
医院提倡“摘下口罩”并不是一刀切
也会视具体情况而定
其实最开始大家觉得可以增进医患沟通,就像我现在跟你一样面对面的交流,但其实本身,我们是希望倡导一个从医务人员开始充分地认识感染的防控,因为实际上从感染防控上面对于戴不戴口罩,是有很明确的规定的。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
副主任医师 江城
按我国《医疗机构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等规定,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穿刺、深静脉置管等无菌操作、侵入性操作或实施保护性隔离时,需进行标准预防,包括戴口罩、手套等;但对于医患交流、问诊环节并未作具体规定。
记者采访了部分患者,他们对中南医院的这一举措喜忧参半。
我就感觉他很亲切,病人病了,本身都很痛苦,医生如果戴了口罩我还会有一点恐惧感,认为自己身体好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患者 周桂云
应该会有一些顾虑,我觉得是医生也应该保护自己,因为在医院里有一些传染,医生还是要为自己的健康考虑,我觉得戴上口罩比较好。
——患者 杨利军
对于不少人担心的增加医护人员职务暴露风险问题,该中心护士长告诉记者,临床上使用的普通医用口罩其实并不能起到防病作用,而在面对疑似呼吸道疾病或传染性疾病患者时,医护人员需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并向病人发放医用外科口罩,这样才能达到阻断疾病传播的目的。
简言之,医护人员进行诊疗、护理操作之前,都应按要求评估风险。
我们把患者,比如说有呼吸道症状,有流行病学症状,有发热,那么我们把他分诊到发热的专用分诊点,指引到发热门诊,也可以避免一些问题存在,疑似这样的病人,我们选择专业的阻断工具来进行有效的防护。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
护士长 田钰
缘起——
这家医院要求医护“摘口罩”
发起“摘口罩”行动的,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副院长赵剡。他在法国访问期间,曾陪家人到当地医院就诊,发现国外医生在接诊病人时均不佩戴口罩。作为家属的赵剡通过医生的面部表情,可以充分感受到对方传递的温暖和善意,这令他感触颇深,由此关注到“接诊病人到底有无必要佩戴口罩”这一问题。“国内的医生摘下口罩露‘真容’,是否也可以促进医患沟通?”回国之后,赵剡再次和同事们聊起了这个话题,最后达成一致意见——摘口罩。
调查——
记者走访多家医院,多少医生在“戴口罩”?
既然接诊环节无硬性要求,有多少医生在坐诊时选择佩戴口罩?
近日,记者到部分医院走访。在汉口医院急诊外科两间诊室,各有一名医生坐诊。两位医生都没有佩戴口罩,其中一名女医生正在与患者交流,态度温和,表达也很清晰。
同一时段,武汉市第四医院武胜路院区骨科急诊诊室,值班医生并未佩戴口罩。而在急诊抢救室,医护人员则佩戴了口罩。一名在抢救室忙碌的医生告诉记者,医护人员进行有创操作时,按规定必须佩戴口罩。
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输液室和抢救室,正在忙碌的医护人员均佩戴了口罩。此外,急诊内科病房、急诊外科病房的医护人员也戴着口罩在工作。而在急诊内科、急诊外科门诊,正在坐诊的医生没有佩戴口罩。
“对医生佩戴口罩,患者的态度褒贬不一,有病人认为医生戴口罩是嫌弃他们,没有亲和力,也有一部分病人认为戴口罩可以避免交叉感染。由于没有硬性规定,医生是否戴口罩主要取决于个人习惯。“
争议——
“摘口罩”会不会增加医生感染风险?
戴口罩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避免医护人员职业感染?中南医院急救中心副主任夏剑说,这要从临床使用较为广泛三种口罩说起,即普通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
目前医护人员在门诊使用的,是防护级别最低的普通医用口罩。这种口罩缺少对颗粒和细菌的过滤效率要求,仅能起到有限的物理隔离作用,对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防护作用有限,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反而会让患者产生距离感。
“摘口罩”后,患者和家属可以看到医生的面部表情,及从中传递出来的真诚、关怀和急切情绪,提高沟通的效率。
回应——
医护人员对此喜忧参半
“摘口罩”对患者来说好处不言而喻,对医护人员来说则喜忧参半。
李欢是中南医院急救中心一名护士,她坦言,戴口罩客观上起到了“面具”的作用,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很好地隐藏,这从心理上给了她很多安全感。一旦与患者坦诚相见,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传递给患者正能量,成了一个重要课题。
中南医院护理部主任孙慧敏对一本从患者视角审视医患关系的书印象深刻,“在病人看来,你(医生)是在观察,而我是在体验。”她说,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体验。
从这一角度来说,改变医护群体长期以来“戴口罩”的习惯有一定难度,甚至有可能引发争议,但只要对医患沟通有利,对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有利,一切尝试都是有意义的。
医护人员摘下口罩
与患者
“坦诚相见”
你是否支持呢?
来源: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8897803243133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