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说有的小城镇出去的人,年轻时候总是想着出去见世面,磨硬翅膀。但是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很多人又回到了生长的故乡,或是类似的小城镇,过安定的生活。以前的生活经历,自己独自封闭的发酵,都是需要那出来晾一下的,记录下来,好像是放下一些行李,才能够更轻松的上路。
就是这儿吧,我觉得就这儿不错。
到了冬天了,冬天很多人家里都烧壁炉,有的烧木材,有的烧气的,天然气出口上面放几个仿真的陶瓷的木材,看起来象是烧木头,其实烧气。现在中国的房子也有很多家里弄个壁炉什么的,但是这是洋人的东西,总觉得别扭,其实中国也有壁炉,那就是农家的土灶,特别是冬天,大家都喜欢在锅灶间里呆着,聊家常,特别是过年那段时间,一家人老小都在锅灶间里,那个气氛,不次于壁炉前的西人家庭。我将来想 开个B&B 乡村旅店,就是提供住宿和早餐的那种小旅馆。我一定要在大堂里面弄一个这样的锅灶间,当然是运用锅灶间的元素,让人看见就能够想起以前大家庭过年团聚的气氛,旁边的餐桌吧台上,喝咖啡饮茶,可以看见锅灶里面跳跃的火焰。
几个星期以前从海边一个开会的地方回来,路上经过了一个海边的小镇,以前经过这个地方都不觉得,这次突然想去看看,于是就打算好去那里吃中午饭。朋友推荐一个泰国餐馆,顺着摸着就去了。餐馆不在市中心,位置有点偏,看着也有些简陋,但是味道却满不错,虽然不是周末,而且也过了中午吃饭时间,但是却还有好几位顾客。
肚子饱饱的出来,就到市中心逛逛,本来没有太多的期望,只不过到了此地,就顺便走走罢了。
其实很有意思的一个小镇,所有的商店基本都在同一条街上,两家电影院,街上有卖小吃的,商店里摆卖的东西也都是针对本地的居民。东西随意的有些精致,价格却蛮亲切。街上的人似乎互相都认识,顾客和店主隔着柜台聊天,一聊就是好一会儿。
但是不由自主的想起来以前上中学时候的县城。一条石龙街就是县城的主要商业街。邮局,电影院,百货公司,服装店,冷饮店。听妈妈说现在县城扩大了很多,但愿还保留这记忆中的味道。
经常想念的是外婆。外婆是一个极其善良的人,从来没有见她和谁红过脸。对小辈也从来没有说过一句重话。一个家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干净净。从来没有抱怨生活的艰难,总是默默的承受。对子女付出了很多,对儿孙辈疼惜了很多。我工作后第一年的春节之前,让我妹妹给他们带了每人一百块钱,后来春节后路过外婆家看到他们时候,他们还总是说我给得太多了,我在外面的开销大,要我自己留下用。后来我也经常打电话给他们,每次和外公打电话聊聊家常的时候,我知道她总是站在旁边,最后总能听到她提醒外公要我在外要注意身体,问什么时候要小孩等等。
外公其实是一个林业工人,解放前开始就在瓯江上游的山区里,用竹编缆绳将木材捆成木排,几十米长,一般要在春夏的洪水季节,驾着木筏顺江而下,木筏经过几天几夜的漂流,到了温州,交给东主之后就购买粮票,和其他的生活必需品回到上游的村庄,准备下一次旅行。凭着这份收入,养大了5个孩子。这是一项危险的工作,但是他凭着对瓯江水势的了解,几十年下来倒也平安无事。倒是积累了很多走江湖的趣事,每次到外婆家,我都喜欢听他讲,路上如何摆脱乡丁的纠缠之类的传奇。
小时候在外婆家里呆的时间很多,在那里我获得了最愉快的童年记忆。房前屋后,河边的屿上,都是我的游戏场。最喜欢的活动是早上敢鸭子,鸭子从家里放出,到了靠近河边的路上,后边赫希的一赶,鸭子们就飞出去,径直飞到河里或是村头的湖里。黄昏时候外婆再到河边喊鸭子回来。再者就是到鸡窝里捡鸡蛋,只要母鸡下蛋后锅锅锅的一叫,我就会立即放下手里的任何游戏,跑到鸡窝拣出鸡蛋交给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