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哥饕嫂

西皮原板:十载奔伐龙虎斗,稻梁谋定始自由。饮游四(呐)海夸缘受,愉乐心神莫要马牛。此一(呀)番怡情来会友,临风近雅意悠悠。
正文

英伦花絮

(2007-09-18 19:46:47) 下一个
by 饕嫂

七年前纯属意外在伦敦游玩了一天,并未留下很深的印象,当时只记得伦敦新旧建筑混杂,街道布局很不规则,对那些地标式的建筑物也是匆匆地惊鸿一瞥。这次计划去英国从去年秋天拖到今年春天,孩子们春假时原本要去的,但女儿那时要准备钢琴比赛,就又拖到了夏末。不过这漫长的等待,更加深了我们的向往。女儿好友的父亲与儿子好友的父母都是英国人,还有其他熟悉英国的朋友们,在我们临行前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tips,我也就是在他们的建议下安排好了此行的日程。

这次订机票时再也不敢用British Airway,几年前去尼斯托运行李被耽搁了两天的惨痛经历至今仍记忆犹新,而且他们的服务水准也不高。这次飞Virgin Atlantic是个意外的收获,服务餐饮娱乐都堪称一流,机上还提供周到的按摩服务,让我们全家渡过了极为愉快的旅途。

刚到的那两天气温很低,但瑟瑟的寒意并未降低我们的期许与热情。丛丛束束迎风招展的鲜花,随处可见的公园绿地,繁忙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使这个欧洲名城充满了生机活力,令我以另样的心情再次欣赏这座久违了的,与纽约一样近年经历着蜕变的城市。伦敦的公园绿地几占整个城市中心的四分之一,应在世界各大城市中独占鳌头,二战后建的现代建筑物大多与周围环境协调,立体感强,风格也很独特。巴黎永远是我心目中的挚爱,那种细致精雅浪漫的风情是任何城市都难以相比的,但伦敦却独有其雍容庄重大气的韵味,没有欧洲其它大城市沉闷略带伤感的气息。我在英国的一个多星期里,每天快乐得心都象在歌唱,每过去一天,都带给我丝许黯然与不舍,这个假期是我们近年中一次远超过预期的旅行。

街头巷尾的Pub是伦敦一景 (*这次的照片全部用小DC抓拍)









爱煞了这带有浓浓伦敦味的咖啡厅。古老厚重的木门搭配简洁平滑的玻璃墙,对比效果强烈,加上陈旧的砖墙与略带夸张的树,令我驻足观赏良久。



城内的名胜古迹中我较喜欢伦敦塔。它变迁的历史,独特的构造,奇异的故事与传说,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真像是在身临其境寻幽访古。里面的珍宝馆更是令人大开眼界,我们去的时候快要闭馆了,非常清静,我们乐得仔细观赏那些熠熠闪光的各式皇冠与权杖,真是华贵精美得近乎不真实。陈列的历届皇帝与女王加冕的袍子也大有讲究,丝丝缕缕的金线彩线编织着历史 - 绿色的叶子代表着爱尔兰,浅蓝色的花代表着苏格兰,而粉色夹红丝的花代表了历史上公国之间的纷争契合。。。真不知查尔斯还要等上多少年(或许没希望了)才能披上那袍子。

醒目的英国蓝壁灯,点缀着石墙



以前运送死囚的船都要经过这道门进入London Tower。过了这门,他们就与地狱(抑或天堂)近了一大步。这桥下曾回响起多少次绝望的叹息与哀号?



出了伦敦塔,很幸运正赶上伦敦塔桥(是个draw bridge)在开启。



现在是不是离历史太近了一点儿?- 这是伦敦最古老的城墙,离伦敦塔不远。红砖以下是古罗马时代时建的,红砖以上是中世纪时建的。



又见“魂断蓝桥”。从London Eye上拍的,上伦敦眼参观最好买Fast Track的票(事先在酒店等订好),能节省许多等待时间。坐出租车在这桥上路过了三次,每次心中总有一丝怅然,但实在难将其与费雯丽那凄绝的眼神和那哀婉的爱情故事联系起来。



在London Eye上看到的这一景还算值此一行。



这次正好赶上每年八月最后一个周末的Notting Hill Carnival,当然不能错过。这是欧洲最大的狂欢节,每年吸引两百多万人参加,场面壮观。在我看来就是更大规模的纽约Street Fair与Parade的结合版。

人山人海,大多是年轻人。随着四起的音乐,人们载歌载舞,名副其实的狂欢节。







游行队伍的主力大都是加勒比海的黑人移民。



伦敦的警察很有耐心,很绅士地为游人答问指路,值得NYPD好好学习。我们最后想杀出重围找出租车,警察帮了很大的忙。顺便提一下,伦敦的出租车司机基本上是英国本地人,非常友好善谈,经常自告奋勇地向我们介绍路边的景观名胜。



Notting Hill附近的住宅区闲舒幽静,雅致的房屋与庭院吸引着我的视线。
 


举世闻名的Harrods百货店一楼的 Food Hall早就令我向往已久,去了之后发现果然名不虚传。我最喜欢的Time Warner楼下的Whole Foods,与Harrods的 Food Hall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这里各种各样的奇珍异食,让我目不暇接,真是长了见识。

这蘑菇的种类也太齐全了吧?



还有这么多种的terrine。



终于一睹法国Bresse鸡的庐山真面目,旁边的是乳鸽,鹌鹑,兔肉等。



这些小篮子里的加仑子等莓果的组合真是贴心的设计,如拿回家搭配甜点既方便又漂亮。



Harrods楼上就令人失望了,当然所有的名牌产品应有尽有,但购物的选择性与环境还比不上纽约的Saks Fifth Avenue。老法耶德在楼梯厅中修建了Diana 与Dodi的巨大雕塑,还备有厚厚的一本留言簿,我很理解他拥有此百货店有权做任何事,选择了这种纪念Diana 与Dodi的方式,但我还是感觉怪怪的。我很同情戴安娜的不幸遭遇,更同情老年丧子的老法耶德,尽管他富可敌国,但却买不来英国传统上流社会的承认与尊敬,又值此变故,那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其实戴安娜与查尔斯的婚姻,一开始就不是个王子与公主的美丽神话,两个爱好兴趣与学识南辕北辙的人结合在一起,其结局必是童话的破灭,只是戴安娜的最终归宿太富有悲剧性了。

博物馆中我比较喜欢Tate Modern,整个博物馆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开放式画廊,可惜时间太紧只能匆匆地浏览,下次要花上更多的时间欣赏。这次正好赶上“Global Cities ”展览,介绍伦敦,上海,东京,洛杉矶等大城市几十年的变迁,除去照片,还有短片,模型及许多统计数字等,知识性很强,我们收益甚丰。很难想象的到,老牌帝国的首都人口中,竟然百分之二十七是外国移民,而洛杉矶的也才不过百分之三十六(纽约没有在此展之列)。与纽约的曼哈顿一样,这几年伦敦市中心的地产价格疯涨,许多外国富人的参与购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把城市里再也负担不起的一些居民,推向城市的外缘地区。有人开玩笑说伦敦大众分两组,那些在九七年以前购置房产的幸运儿们,其拥有的地产价格已翻了三倍,剩下的人们不是背着沉重的贷款负担,就是无可奈何地租房度日。



这次参考了几位剧评家的评论,我们提前订了West End Show中的 Billy Elliot的票,布景与编舞都颇具创意,主角十二岁小演员的表演也可圈可点,连一向不太喜欢歌舞剧的饕哥也连声叫好,全家人渡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

从过去走向未来。。。猜猜这是在哪里拍的?



伦敦附近最美的的乡间景色就数Cotswold了。驰车行驶在乡间小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绝妙的田园风情画。连绵起伏的绿野上,时不时看到一群群悠然吃草的羊群,胖乎乎圆融融的可爱极了,远远望去真似朵朵绵绵的白云坠落田间,再加上Cotswold 特有的趣致古朴的浅黄石农舍,一切都那么令人心醉。在迷人的小镇Stow-on-Wold, 我们午饭停留在一小酒馆,据说国王几百年前曾光顾过。饭菜倒很一般,但我很喜欢餐馆里那份慵懒闲散的氛围,暖暖的阳光透过窗棂斜照在我们身上,惬意地细饮着午后红茶,真想一个下午就消磨在那儿。。。









Blenheim Palace座落在Woodstock,是历代Marlborough公爵的宅邸,也是丘吉尔的诞生地。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宫殿富丽恢宏,周围有山坡湖水环绕。可能是阴沉沉的天气的缘故,我在这里时时感受到一种没落贵族的萧瑟之气。从上个世纪初,欧洲世袭贵族与美国新贵联姻就屡见不鲜,一方要财力支撑,另一方需显赫声名,各取所需,名符其实的convenience marriage。这里的第八及第九代公爵也不能免俗,那Vanderbilt 家嫁过来的Consuelo可真是美艳绝伦,无论是她的头部雕塑还是全身画像,都美的令人赞叹,当年的那位公爵(第九代)除了艳福不浅外,还用新娘的丰厚嫁妆装修宫殿,添置家私。现在的公爵生财有道,部分宫殿除收费对外开放外,特殊的场合还租出去,连附近的矿泉水也被装瓶售卖。那天正好在拍摄新电影“Young Victoria”,年轻的维多利亚女王由英国冉冉升起的新星Emily Blunt饰演。曾经看过她演的英国电影“My Summer of Love”,她把剧中富家女孩的狡黠聪慧演绎地入木三分,一颦一笑拿捏地恰到好处。可惜她的演艺光华在“Devil Wears Prada”中,被她厚厚的烟熏化装,一套套时髦的服装,还有那亮丽的Anne Hathaway掩盖住了。这次新电影一出来,我会一睹为快,希望能再次欣赏到她精湛的演艺。







Blenheim Palace中有丘吉尔生平展览馆,第一次知道他原来还是颇有成就的绘画家, Hallmark曾以他的画作出版了几套圣诞卡片。丘吉尔家族的墓地就在宫殿附近的小村里。丘吉尔身后如在西敏寺占据一席之地,那应是无可非议的。但丘吉尔生前声明,他去世之后第一不想在西敏寺挤占地方,第二他不想去世后再与那些熟识的面孔朝夕相处。以前就知道挪威人与英国人情谊深厚,伦敦Trafalgar广场著名的圣诞树每年由挪威政府赠献。在这里真是眼见为实 - 那三个红花圈由一位挪威的annual visitor所献,日期注明为今年五月底。



没去伦敦以前,满以为一个星期的时间足够了,这次才意识到这个纽约的rival城市,与纽约一样 - It has so much to offer!我们都觉得这次旅行,开阔了我们对英国的新认识,伦敦也成为了我们几个最爱城市中的新成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smilysnoopy 回复 悄悄话 我在英国生活过,我常常告诉朋友,除了气候,英国什么都好。英国的历史,文化,包容,还有那古怪的幽默感。。。。。。而且英国的size特别适合旅行。以伦敦为辐射,东部,南部,西部都有历史可追寻,碧绿的乡间可以享受。

Bill Bryson的“Notes from a small island"把英国的性格写的很到位。

另外,看了你的在南非的圣诞节,又让我回忆起了去年我在Okavango Delta度过的几天。。。。。

希望你们笔耕不缀(错别字?)
thecitywithoutU 回复 悄悄话 ^_^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