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码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2009-10-13 17:05:59) 下一个
解码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听是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听”不仅是取得语言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语言规范化和加强语言实践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中心环节。然而我国目前听力教学法的发展还不完备,许多教师还在奉行着老一套教学模式:“讲单词、放录音、对答案”。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这不能不令我们思考,如果听力的课堂形式就在于录音机、单词表、磁带和标准答案这些硬件设施的使用上,那么学生不如自学来提高,而教师又如何去体现“授课”二字的真正涵义呢?从高校英语听力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中可以看出,听力课的主要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从而解决学生到底应该“听什么”、“怎么听”这一根本问题。本文讨论的是听者接受信息时的大脑思维活动,从而有针对性地探讨听音时听力技能的培养。

  一、解码对培养听力理解能力的理论意义

  若想制定出最有效地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教学方法,必须针对学习者本身进行深入地研究,研究其头脑中有关语言的思维过程与思维方式,从而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听力理解的过程即是解码的过程

  听力是一个接受、理解声音信息的过程,是听者对说者所传来的编码讯息进行解码的过程。

  *辩音话者的言语声波在听者的耳蜗中转变为一种可供神经系统使用的密码,接着,听觉神经把密码讯号传到听觉语言中枢,引起这一区域的思维活动,对收到的密码信号进行分析、辨别、归类。听者要从这密码中分辨出语言的最小单位----音素,并分辨出哪几个音素构成音节,哪几个音节构成独立的意义单位。

  *注释听者将这些独立的意义单位与自己大脑里储存的信息相对照,运用大脑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结构知识进行注释。经注释后的信息就有了意义,但这意义还不一定符合说话者的原意。

  *领会经辨音与注释后的声音信息还需听者进一步地加工而达到领会说话人的意图的目的。例如说话人的一句问话并不一定期待听话人来答复,也可能是以问的形式来表达批评、威胁、疑惑、祈使、请求、否定等目的。这就要求听话人综合考虑所说内容上下文的条理性和逻辑关系。重要的是这些并非都能依赖说话人直接道出的信息,多数情况是依据说话人所处的时间和环境,说话内容所包含的社会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以及听话人的知识经验等来领会。

  经解码后的讯息这时才能成为对听者具有意义的信息。解码是赋予信息以意义的手段。

  (二)大脑记忆信息的三个阶段

  Andereson(1985)提出听力理解由3个相互关联而又循环出现的阶段组成:感知、分析和使用阶段。感知阶段指声音信号进入感觉记忆,信息保存的感觉记忆的时间约1/4秒,然后经筛选,其中一部分进入短时记忆进行加工处理;分析阶段指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重组、编码后,形成有意义的命题,听者要对连续性的语流进行切分,切分的主要线索是意义,意义体现在句法、语音、语义3个层面上;使用阶段是将形成的命题和长时记忆中的已知信息相联系,确定命题的意义,当新输入的信息与已知信息相匹配时就产生理解。

  在使用阶段,当形成的命题与长时记忆中的已知信息相联系时,大脑便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去分析、合成、归纳,使其成为连贯的语言材料,从而实现意义的重构。然后将重构的意义而非原有形式在长时记忆中保留。听者的这种记忆能力将服务于以后的大脑信息处理过程。

  (三)大脑的两种信息处理方式

  认知心理学家进一步分析了解码过程中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方式,提出了自下而上(bottom up)和自上而下(top down)两种信息加工模式。自下而上的模式注重细节特征,是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即由字词解码而最终获取信息的过程;自上而下的模式突出整体结构的识别,强调长时记忆中存留的背景知识经验在理解中的作用,是一个预测、检验和证实的过程。这两种方式相互联系,交互作用并且同时加工。从而在词法、句法、语篇等不同层面上共同促进听力理解。

  不难想象,先前获得的知识经验,或称“图式”(schema)是解码的关键。如果图式丰富、正确,则预测合乎实际,辨认加速,理解加深;相反,如果图式欠缺,则辨认迟缓,理解发生障碍。

  可见,听者接受信息不是一个被动的机械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对磁带中传来的声音进行准确、快速地解码,并逐渐培养学生的解码能力,即听力技能。

  二、运用解码理论对学生听力技能的培养

  概括地讲,听力技能是一个综合技能,包括单词、句子、语篇水平等备方面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具体来说,听力训练应着重培养以下三种技能:

  (1)有选择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2)预测和猜测能力

  (3)记录能力

  (一)有选择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在Andereon提出的听力理解的3个阶段中,感觉记忆中的声音信号经过筛选,一部分进入短时记忆进行加工处理。但是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心理学家认为,一般来说,一个人一次只能记8个不相关的数字,或7个不相关的字母,或6个不相关的单词,留存信息的时间也短,仅有1O秒。因此听音时听者必须有选择,即将注意力有选择性地集中在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及上下文内容的关键词上。学生们听音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力求听出每个词、每句话。对话语的每个词赋予同等注意力,惟恐漏掉一点儿信息。有时这是办不到,也是不必要的。听文字材料的目的是要在了解文章大意、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抓住重要事实,要点和细节,尤其是一些重要数据。对含有when,where,why,who,how等的句子更应留意,它们往往载有重要的信息。至于遇到个别听不懂的词或句子,可暂且放过,坚持听完全文,有时理解了全文,个别的词也就明白其含义了。听力练习可采取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在练习中,学生必须从录音中筛选必要信息去解决某个难题或完成某项任务。

  (二)预测和猜测能力

  听懂话语的过程是一个“意义重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收的过程,听者必须运用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常识及背景知识对语音信号进行解码,再粑解码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在长时记忆中保存,以备此后重建和预测信息。

  由于人所表达的思想都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关系,所以听者可以根据上下文关系,用词的含义及语调等的变化,对某些没听懂的部分进行合乎情理地猜测,也可以根据前文提供的“线索”对某些未知因素进行预测。预测和猜测可激发于听音的开始阶段,并贯穿于听音全过程。听者从headine topic和sentence中获取的初步信息有助于对下文的预测,同样从下文获取的信息又可用来纠正、补充前面获取的不准确或不全面的信息。听者还可运用自己的大脑中的图式或是利用文章中的多余信息来帮助解码,并猜测所听到的陌生词语或句子。预测和猜测者都是大脑采用了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方式,是一个预(猜)测、检验和证实的过程。在听音中预测和猜测是跨越时空,反复进行的思维活动,大大地加快了解码速度,提高了解码的准确性,对促进学生听力的提高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记录能力做笔记是听力训练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除了单一地接收信息外,还要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并记录。所以笔记要求学生对听力的理解不是笼统的、模糊的、单凭选择题和填空题的题于来提示信息含义的,而应该是具体的,有主次的。教师可以用中等长度的比较口语化的片段,训练学生区分主次观点的能力以及记录典型细节和例证的速度;可以通过新闻体文章或短文,训练学生抓关键词的关键内容;可以通过长篇演讲、专题报告,训练学生分清主次信息,使记录的内容逻辑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主题明确。另外,学生最好会自己拟定一些速记符号,以帮助记忆与回想。好的笔记最突出的特点是简洁、实用、明白。笔记能力的训练着眼于学生将来有独立担负以记录为手段的工作的能力。

  三、结束语

  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听力理解能力是人的记忆能力、概括能力、预测能力、语言转换能力的综合体。可以说听力课的实质是一门技能课。明确了听力教学的这一本质问题,就会减少教师在课程设计上的盲目性。

  因此,听力教学必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讲单词、放录音、对答案的单一教学模式,代之以有系统、有重点的听力技能训练。这种技能训练方法的设计要遵循听觉系统解码的规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